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游戏冲动

游戏冲动

游戏冲动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80篇,主要集中在美学、文学理论、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专利文献28378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东方论坛、新华文摘、甘肃社会科学等; 游戏冲动的相关文献由83位作者贡献,包括公斐、张玉能、李增杰等。

游戏冲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28378 占比:99.72%

总计:28458篇

游戏冲动—发文趋势图

游戏冲动

-研究学者

  • 公斐
  • 张玉能
  • 李增杰
  • 罗薇
  • 雷武锋
  • 韦映
  • 于文杰
  • 伊立新
  • 何金俐
  • 冀志强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冀志强; 李黔
    • 摘要: 席勒美育思想的目标在于建立政治自由与实现道德国家。但他的这种美育思想包含了一个矛盾,即美与审美在落实美育的过程中究竟是一个过渡性的阶段还是一个终极性的目标。一方面,席勒认为道德状态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理想,而审美状态则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中间阶段;另一方面,由于以美为对象的游戏冲动可以摆脱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强制而实现人格的完整性,那么它就成为超越道德强制的一种理想状态。此外,从美与崇高的关系来看,美在席勒美育思想中的位置也包含着一个矛盾。席勒美学思想中的这种矛盾,在黑格尔与马克思的美学中以不同的方式得到扬弃。
    • 卢春红
    • 摘要: 从《审美教育书简》的现实诉求来看,人们通常将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定位为对审美乌托邦的构建;深入康德所开启的先验层面,席勒的美育理论则显示出其对于人性建构的重要意义。顺着康德先验哲学的视角切入席勒的审美状态,其核心术语“游戏冲动”概念呈现出三层依次递进的内涵:(1)通过游戏状态的“自由心境”来消除因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张力所导致的人性分裂;(2)借助游戏结构的“扬弃环节”建构物质冲动与理性冲动在对立中的内在统一,以呈现对人性的规定;(3)经由“游戏”与“冲动”的关联来彰显人性作为“活的形象”的现实化契机。将这三层内涵相关联,审美状态凭借席勒的游戏冲动概念展示出独特的双重指向,感性之走向理性并非脱离感性,而是为着呈现不断丰富的人性内涵;理性之落实于感性亦非受制于感性,而是因这一伴随彰显教化的效果。换言之,审美的过程既是人性的现实化,也是教化的效果史。于是,通过审美与教育的内在关联,近代哲学视野中的席勒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显示出当代诠释学的维度。
    • 李尚书; 杨兵
    • 摘要: 服装设计蕴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席勒作为德国古典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浪漫主义色彩的美学观点对现代设计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旨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辩证继承席勒的古典美学思想,并以此论证其美学观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指导意义,为服装创作与欣赏提供良好的思索路径;通过将席勒积极的美学思想与知名设计师典型服装的表现相结合,辩证具体地分析服装设计中所蕴含的美学观点;不难发现,服装既是材料消融于形式的"活的形象",又具有表现风格特征的"纯粹性",其可以是富裕精力下的"游戏冲动",亦可以是追求"自然"的"感伤诗".
    • 邢祥虎
    • 摘要: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显现,席勒以此来称颂艺术。在他的眼里,审美显现,亦即艺术是使人摆脱人性分裂这个"孤零零碎片状态"的最高力量。与之同时代的黑格尔也坚信艺术的本质就是自由,自由是心灵的最高定性。在自由状态下,人才具有审美游戏冲动,人类也就由必然王国迈升至自由王国,即美的世界。艺术是美的,音乐、舞蹈、戏剧、诗歌、电影之所以为人们所欣赏,甚至伟大的艺术品能醍醐灌顶,教人顶礼膜拜、心灵震颤,全在于艺术本体的合目的性审美。
    • 王苏瑞
    • 摘要: 席勒的美育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席勒将审美体验看得非常重要,他把审美教育提升到了人生美学的高度。席勒提出了著名的''''游戏说'''',希望通过游戏把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结合起来,让人变成审美的人,人格健全的人,也即自由的人。他的美育思想体系是比较完备的,重新看待席勒的美育思想,对于当代青少年的教育、文学艺术的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林智伟
    • 摘要: 音乐、语言和舞蹈等艺术源于人类的统一的整体活动,通过净化和提高完善受人支配的表达方式手势动作和声音.歌唱和舞蹈作为一种纯粹的表现能够令他人理解,唤起相似的同感,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唤起表现和传递表现因天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声势具有作为理解的方式、作为表现的方式以及作为现象这三重品质.
    • 刘彦顺
    • 摘要: 本文认为,"时间性"是席勒的美育思想与美学思想中最为关键的机杼之一,也是亟待揭示的隐秘之所在。席勒认为,要从构成状态上对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之间最为根本的区别进行清晰的描述,就必须依据"时间性",前者作为促迫的时间性不可能具有深远之未来前景,而后者作为科学之原理、伦理之规范、宗教之神祗则会扬弃时间;且时间性绝不是一个独立于两种冲动之外的第三方标准,而是两种冲动自身原发性的呈显状态。只有在游戏冲动之中,才能使理性在感性活动之中开启、兴发出来,并持守于游戏活动之中。席勒的"活的形象"思想则是侧重对审美活动进行内时间意识构成维度的"流畅"特性分析,由此出发,席勒奠定了美育思想的坚实基础。
    • 贾永平
    • 摘要: 席勒以康德学思想为基点对人性进行分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其美学思想主要围绕自由、人性、美、艺术和游戏冲动等概念展开.席勒希望通过美学来改造现实人生,实现人性自由和理想人性,但是在美学理论的建构中始终在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矛盾.通过分析席勒人本主义美学中的一些局限性,我们不仅能够更加客观地对席勒美学做出评价,而且能够在建设中国美学理论话语体的系过程中真正获得有益的资源.
    • 公斐
    • 摘要: 席勒认为,人的天性和状态——感性素材使人产生感性冲动,而人会用道德和理智进行自我约束,即形式冲动克制着人性中感性的因素;当人的情感和理性功能坚持自身秉性并相互影响时,便产生了游戏冲动,在这种情况下,感性冲动的对象同时也是理性冲动的对象,它不受感性自然的强制和理性道德的束缚,进入到美的游戏领域。游戏冲动使人获得审美情趣和自由,而艺术和美育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