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游牧

游牧

游牧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700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业经济、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7篇;相关期刊438种,包括内蒙古社会科学、西域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游牧的相关文献由90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涛、袁琦、黄鹭红等。

游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92 占比:84.5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107 占比:15.29%

总计:700篇

游牧—发文趋势图

游牧

-研究学者

  • 王涛
  • 袁琦
  • 黄鹭红
  • 龙恩深
  • 孔川
  • 敬成君
  • 杨泓斌
  • 王怀安
  • 张亮亮
  • 张德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程泽西
    • 摘要: 安东尼·维德勒在关于海杜克的《流浪者建筑》一文中把勒杜的球形住宅作为建筑“游牧”的最早的例子。文章以此为引,探寻勒杜乡村建筑系列的历史背景与建筑师通过其传达出来的社会及建筑观念,并借助埃米尔·考夫曼《从勒杜到勒·柯布西耶》中对于建筑自主性的观点,结合20世纪建筑自主性的发展,试图找出海杜克后期假面舞会所体现出来的建筑自主性,然后梳理出海杜克假面舞会作为一种“游牧建筑”和勒杜乡村住宅的联系,提出一种解读海杜克假面舞会的角度及观点。
    • 冯侃
    • 摘要: 旅游人类学尤其是中国话语的旅游人类学“宏大理论”建构,是当代中国旅游学人面临的重大、艰巨和前沿性理论课题。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首席专家兼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特聘教授高长江先生撰写的学术专著《人类纪的游牧与救赎:旅游人类学思想与场景》,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 赵利娜; 王赫德
    • 摘要: 目的以游牧习俗境遇下蒙古族经典器物皮囊壶为研究对象。方法采用多视角、广维度的设计学研究方法进行细致剖析,密切贴合游牧习俗与皮囊壶造型之线索,一方面深入牧区充分调研其具体功用之概况,另一方面与相关手工艺人细致了解其工艺之特性。结果基于此,从微观层面对蒙古族皮囊壶工艺质料、拎持构造、储蓄承载、转场迁徙4个方面进行设计学、人体工学及力学的探索与分析。同时,将蒙古族皮囊壶研究置于宏观游牧文化时代背景中,客观严谨地追溯其熔科学理念于器、铸游牧精神于貌、展民族特性于器3个方面的设计准则、理念及范式。结论传承并弘扬经典的蒙古族传统器具设计理念,为中国北方游牧草原地区传统蒙古族器具设计的研究和现代化延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 黄朝阳
    • 摘要: 放蜂人办起土作坊“大兴蜂业”起源于18世纪乾隆年间的“大兴蜜坊”。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品尝了“大兴蜜坊”的蜂蜜后连声称赞,使之名声鹊起。我祖辈是养蜂世家,以养蜂维持生活。放蜂人逐花而居,与蜜蜂为伴,也与蛇虫为伍,过着游牧式生活。这是最辛苦的工作,奔波几百天,辗转几百里。天地之大,他们将甜蜜采撷,也将自己的生活交给了荒山田野。平均一个月就要搬一次家,每年都要跑遍大半个中国,风餐露宿,人在哪,家就在哪。
    • 吴梦华; 康有金
    • 摘要: 游牧是德勒兹创造出的哲学概念。它是以战争机器为媒质,为了摆脱严格的符号限制所建立的一种外部思维。它是思想艺术,也是文学批评方法。游牧民有外向性、三维性和冶炼性,以块茎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精神分裂为人格品质,以去脸面性、解辖域化、生成和重复等为战争机器。艾丽丝·门罗小说《激情》中的格雷斯是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游牧民。她通过上述战争机器,实现了逃逸,引领自己的游牧人生。
    • 姜佳岑
    • 摘要: 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在近三年中,开展了智能放牧基础建设,通过应用移动终端和草场监控设备等媒介技术改变了当地牧民原有的放牧生活。本文站在库尔德里的“社会取向的媒介理论”的研究视角下,通过观察该地区“智慧牧场”的建设与应用、使用者的媒介实践活动,结合对使用者的深度访谈,探究新媒介对民族生产生活、意义流通的改变。从媒介在场的方面再定义了“游牧”这一概念,并从媒介逻辑上进行了新的解析,尝试挖掘媒介实践背后的多重因素,并为今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智能化媒介基础建设提供材料。
    • 顾跃
    • 摘要: “叠影”作为我在不同文化、场所情境中的方法与概念,其引申意义是通过个人场域的时空转向表现了移民、迁徙、游牧的怀乡生存状态。创作涵盖了不同媒介,将材料、图像和符号的象征性隐喻应用在具体历史及现实生存地域性中,在考虑创作主题和对象时,互为参照指涉景观社会的“漂移”“构境”,创作出碎片式绘画、装置和雕塑作品,挖掘艺术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凸显当代人的“离散”和“君问归期未有期”的心理及精神图景。
    • 张鹏
    • 摘要: 本文以辽金美术遗产为例,从奉身之具中的织金绘印与安花巧密,到深嵌女真记忆的石椁板材,以及宋辽交聘往还中的鞍鞯华楚与马上事艺,透析10世纪末以来多元游牧政治体与中原王朝长期规则性的紧密互动与交融发展,在自然的技术性征服中达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进而构筑了心物同构的审美意涵和跨越空间的文化景观.
    • 瑞雪
    • 摘要: 巴尔虎蒙古族以"行逐水草""端资牧畜"闻名遐迩,巴尔虎木雕便是其浓缩的游牧生活写真.木雕器物上的图案、颜色和轮廓所散发的气质,展示出巴尔虎人劲健活泼、浑朴自然的审美趣味.其所含意味是巴尔虎蒙古族历史文化长河中游牧生活存在与缺席的同一,经济生产与心灵生活的同一.
    • 蒋洪恩; 吕恩国; 张永兵
    • 摘要: 洋海墓地位于吐鲁番火焰山前绿洲的边缘,时间跨度为晚青铜至早铁器时代(约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2世纪),是苏贝希文化的典型代表。洋海墓地出土了大量的遗存,其中既有游牧成份,又有农耕成份。在为数众多的植物遗存中,除本地栽培的谷物外,还发现了取自北部天山冷凉地区的桦木、云杉等木材。这些木材应为先民在放牧过程中从天山带回盆地。综合分析,农业与游牧活动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古代洋海人的生业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