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感觉

热感觉

热感觉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64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轻工业、手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9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223640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青岛理工大学学报、制冷与空调(四川)、洁净与空调技术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上海市制冷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5年学术年会、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4年学术年会暨2014年第十九届全国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陕西省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西安制冷学会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等;热感觉的相关文献由60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昭俊、端木琳、杨柳等。

热感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9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23640 占比:99.88%

总计:223901篇

热感觉—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健; 王美萍; 田琦; 张玲
    • 摘要: 针对北方农村地区"煤改电"供暖方式带来运行费较高的问题,以及农居环境室温偏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座椅辅助供暖方式.分析局部供暖方式下人体热反应的变化规律,研究人体整体热感觉、整体热舒适,以及整体热可接受度在座椅加热前后的变化和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座椅加热可以有效改善人体热反应,环境温度偏离热中性环境越多,改善程度越明显;3个热反应指标在加热前密切相关,加热后因热感觉分布不均匀出现分离;以整体热舒适作为评价指标,对整体热感觉热感觉不均匀度做线性回归分析,拟合度较高(R2=0.896);而引入平均皮肤温度与整体热感觉做拟合分析,拟合度较好(R2=0.916).由此得到结合主观热反应与客观生理指标的综合预测评价模型,经验证预测效果较好(R2=0.903).
    • 梁森; 赖敏英; 熊宽洪; 陈越琳; 马晓迪; 王芳; 邓传远
    • 摘要: 以福州市晋安区金鸡山公园为例,在健身步道中的典型景观空间设置不同SVF值的微气候数据测点,采用微气候数据收集和发放问卷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山地公园健身步道微气候因素的影响,以及山地公园游客对于运动及休憩场所的选择偏好。结果表明:微气候数据测点的SVF值对于景观空间黑球温度、气温、相对湿度影响较大;虽然本地居民游客的热历史已经使他们习惯了微气候特征和变化,但还是偏好更大的风和更低的黑球温度及气温,在黑球温度及气温特别高的测点,这种偏好更加明显。研究结果为山地公园景观空间设计及优化提供参考。
    • 吴国珊; 刘何清; 吴世先; 柳光磊
    • 摘要: 通过人体实验研究湿球黑球温度(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WBGT)、预测热应激模型(Predicted Heat Strain,PHS)、不舒适指数(Discomfort Index,DI)这3个热舒适指数是否适用于高温矿井.在4个不同的高温矿井热湿环境(26°C/90%,30°C/90%,34°C/90%,36°C/90%)下,测量了模拟重度劳动(跑步速度5.5 km/h)的14名男性受试者的口腔温度和皮肤温度,获取了受试者主观热感觉投票(Thermal Sensation Vote,TSV).结果表明:WBGT,DI这2个指数与不同温度环境下热感觉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无法反应恒定温度环境下热感觉随劳动时间的变化;当温度恒定时,PHS模型预测的总失水量(SW_(totg))与人体瞬时热感觉投票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但它在温湿度为34°C/90%和36°C/90%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WBGT,SW_(totg)/PHS和DI这3个指数只能用于评价高温矿井热环境.对于人体热舒适性评价还需要研究新的指数.
    • 周范卓; 王昭俊; 苏小文; 杨宇鑫; 端木琳; 周翔; 连之伟; 翟永超; 曹彬; 张宇峰; 谢静超
    • 摘要: 基于全国热舒适调研数据库,对夏热冬冷地区自然通风环境中人体热舒适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代表性城市上海和武汉的热环境参数和人体主观热反应,建立了2个城市的热感觉评价模型和热适应模型,得到了热中性温度和人体可接受温度区间。结果表明,上海市和武汉市在自然通风环境下的人体可接受温度上限较高,80%的人可接受温度上限均为30.7°C。建立了夏热冬冷地区过渡季自然通风环境热适应模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室内空气温度和服装热阻对上海市人员热感觉具有显著性影响,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人员服装热阻对武汉市人员热感觉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中室内空气温度为影响最显著因素。
    • 郭华; 吴兴应; 裴霞; 陈雨蕾; 李诗青
    • 摘要: 对湖南益阳地区农村的一些典型住宅建筑的热环境进行了调查,热舒适投票TCV结果显示有21.2%的家庭住户对室内环境感觉舒适。通过对热感觉投票值进行直线拟合,得到中性温度值为20.4°C,益阳地区湿度较大使得大部分人希望通过更低一点的温度来达到热舒适状态。在夏季和冬季进行典型住宅的温度测量表明,围护结构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是保持房间冬暖夏凉的重要因素。
    • 赵敬德; 张春红
    • 摘要: 为了提高夏季室外高温日晒环境下作业人员的热舒适,将降温处理后的空气沿通风管路送入衣下空间,改善人体衣下微环境,通过采用真人实验的方式分析了通风温度与人体主观热舒适、热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通风与不通风的两种工况下,人体平均皮肤温度在10分钟左右趋于稳定,通风后人体主观热感觉、热舒适得到明显改善,送风温度为26°C时人体冷感觉明显,室外30°C及以上温度送风对于热感觉的改善效果不明显,通风温度为28°C时人体主观热感觉趋于“中性”,热舒适投票趋于“舒适”,通风效果最佳。
    • 季泰; 袁伟琪; 王坤; 季浏
    • 摘要: 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分别对人体热感觉的概念界定、影响因素、评价方法以及预测模型做了系统梳理,结果表明:热感觉是一种人体具备的对自身热状态的感知觉能力。影响运动中人体热感觉的因素包括热环境、新陈代谢率、服装、年龄、种族、性别和心理等。虽然人体核心温度、皮肤温度、新陈代谢率、心率、脑电波、肌电以及排汗率等生理指标能间接评价人体热感觉,但热感觉主观评价量表最为直观和易于获得。人体热感觉预测模型种类繁多,但模型的原理均基于人体热量平衡,其中Fanger模型应用最为广泛,已有模型主要适用于低强度运动中人体热感觉的预测,在中高强度运动中的预测准确性较差。未来研究应结合中高强度运动中人体的特点,聚焦高温和寒冷等极端热环境条件下运动中人体热感觉的研究。
    • 堵梦丽; 申黎明; 刘佳宁
    • 摘要: 通过设计一款能够进行3个分区独立控温的床垫探究在夏季室内24°C、26°C和28°C的热环境下人体局部和整体的热感觉关系以及与被褥气候的匹配舒适域。局部平均皮肤温度与局部热感觉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且腿足部热感觉随其皮肤温度变化最敏感。头部其次,腰背部最后。头部的最佳舒适室内操温度为24.6~27.6°C,热中性温度为26.1°C;腰背部最佳舒适的人-床界面温度为33.0~34.8°C,热中性温度为33.9°C;腿足部最佳舒适的人-床界面温度为32.1~33.0°C,热中性温度为32.6°C。平均心率的数据变化的趋势随着整体热舒适性数据进行变化,当全身热感觉投票均增大时,心率也会逐渐升高。
    • 李伟健; 陈吉清; 兰凤崇; 谢海亮
    • 摘要: 明确乘员生理热响应与热感觉相关性是实现舱内热环境智能化控制的迫切需求。为探究人体热感觉与其生理热调节的关系,搭建了非均匀热流耦合的乘员舱气候试验平台,进行主观热感觉评分,通过热感觉和热舒适试验建立双标尺的人体热感觉评价体系,接着,通过受试者穿戴传感器,测得脉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和皮肤温度等生理热响应。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T检验数值表明,脉率及其变化率与热感觉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43和0.955),而血压的平均压变化率和舒张压变化率与主观热感觉呈显著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55和-0.948)。
    • 董明珠; 谭建明; 肖彪; 李斌; 赵树男
    • 摘要: 为研究家用热泵空调送风方式对热舒适性的影响,在人工环境实验室内测试了中送风、下送风和分布式送风的环境参数,并对15名受试者的热感觉和热舒适进行了问卷调查.实验结果表明:初始背景温度为0°C时,分布式送风可快速、均匀地提升人体各部位的空气温度,受试者的整体热感觉以及整体热舒适上升最快,受试者的热舒适性可得到显著改善;室内热环境稳定后,分布式送风温度均匀度最小为1.9°C,在送风区域内的受试者各部位感觉较暖,局部热感觉差异最小,且其他位置的受试者都不觉得冷;稳态局部热感觉与整体热舒适的拟合结果表明,足部热感觉对整体热舒适影响显著,下送风与分布式送风垂直温差小于3°C,在送风区域内,可以明显提升人体足部的热感觉,约75%的受试者对热环境表示满意.综合环境参数测试及问卷调查的结果,分布式送风热舒适性的综合效果最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