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扩散系数

热扩散系数

热扩散系数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6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7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42884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计量学报、中国测试、工程塑料应用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第五届全国青年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表面工程分会第一届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会议、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等;热扩散系数的相关文献由803位作者贡献,包括何燕、陈昭栋、马连湘等。

热扩散系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7 占比:0.43%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42884 占比:99.49%

总计:43103篇

热扩散系数—发文趋势图

热扩散系数

-研究学者

  • 何燕
  • 陈昭栋
  • 马连湘
  • 陈清华
  • 崔琪
  • 郑飞虎
  • 任静
  • 刘朝贤
  • 庞立
  • 张冶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东
    • 摘要: 为了探究煤火发展规律,选取大柳塔煤矿长焰煤、兴隆庄煤矿气煤、丁集煤矿焦煤和王家岭煤矿贫瘦煤,采用激光导热仪FLA 457分析煤样在空气气氛中30~300°C内的比热容、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并采用灰色关联方法掌握灰分、水分等参数分别与煤比热容、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热扩散系数先减小后增大,比热容先增大后趋于稳定,导热系数先缓慢增加后快速增大,且大柳塔煤矿长焰煤的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最小,丁集煤矿焦煤的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最大,这是由于煤中挥发分、灰分及固定碳对煤热物性参数的变化贡献较大。
    • 周逸; 刘薇; 冯晓娟; 邱萍; 李会东; 潘永杲
    • 摘要: 针对现有文献报道的石墨烯/PP复合材料导热系数测量结果差异较大,该文对相应测量方法、仪器、样品尺寸和测量结果等进行分析和评价。制备质量分数为5%至30%的石墨烯/PP复合材料块状和薄片状等样品,分别通过QTM500型、TC3000型和DRE-Ⅲ型3种瞬态导热系数测试仪对块状样品导热系数进行直接测量,并通过LFA467型激光闪光法导热仪、DSC3+型差示扫描量热仪和ZB603C型电子天平和密度组件分别对各质量分数石墨烯/PP复合材料样品的热扩散系数、比热容和密度进行测量后计算获得导热系数。结果表明:3种瞬态导热系数测试仪测量纯PP、5%和10%质量分数石墨烯/PP复合样块导热系数偏差在2.6%~8.7%范围内,大于各仪器声称测量偏差;直接测量法与间接测量法获得的导热系数偏差大于36%,且随石墨烯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变大。因此,在测量复合材料导热系数时应选择适用尺寸和量程的直接测量法,导热系数等热物性参数的量值传递体系仍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来提高直接测量法的准确性和间接测量法的可靠性。
    • 喻世涛; 程璇; 姚建武; 李丹; 王晚霞; 安俊健; 唐向兵; 王磊
    • 摘要: 通过辊压法在烟草薄片中分别添加导热材料石墨烯和碳纤维,以改善烟草薄片的传热性能。研究提升了专用烟草薄片的热传导性能及烟草成分的热释放,从而有效提升加热非燃烧烟草薄片的利用率。利用热重(TG)、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热扩散系数测量等方法对烟草薄片进行表征,同时结合感官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导热材料有效分布在烟草薄片中,且不影响烟草薄片的感官品质。此外,与碳纤维烟草薄片相比,石墨烯烟草薄片的热稳定性和导热性能更佳,且与植物纤维有更好的相容性。与未添加石墨烯的空白样品相比,石墨烯用量为5%时,烟草薄片的残余质量最低,为47.74%;烟草薄片的热扩散系数提升了58.77%;基于石墨烯的加热非燃烧卷烟的传热速率提升了22.32%。
    • 刘志云; 钟振涛; 崔福庆; 陈建兵; 彭惠
    • 摘要: 热扩散系数是多年冻土对外界热扰动敏感程度的重要影响参数之一,也是寒区工程设计与建设的关键基础数据。基于瞬态平面热源法导热系数测试结果和质量加权法计算获取的比热容理论值,计算获得青藏工程走廊西大滩—唐古拉山沿线典型类别土样热扩散系数,分析对比了走廊带内冻融土热扩散系数的分布特征和参数影响规律,提出了基于经验拟合公式法和RBF神经网络方法的冻融土热扩散系数预测模型,并比较了不同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青藏工程走廊带内土的热扩散系数与粒径整体呈正相关性,融土热扩散系数按黏性土、粉土、全风化岩类、砂土及碎石土依次增大,冻土热扩散系数按黏性土、全风化岩类、粉土、碎石土及砂土依次增大;热扩散系数与容重及天然含水率相关性随土类及冻融状态差异明显,冻、融土热扩散系数呈显著正线性关系;以融土热扩散系数为拟合参数的冻土热扩散系数三元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二元经验公式;RBF神经网络模型在冻、融土热扩散系数预测中均具有最优的预测精度,为最佳预测模型。
    • 张振威; 蒋锐; 赵洁; 李雨蕾; 朱宇瑾; 陈耘; 唐家耘
    • 摘要: 基于激光闪射法,采用闪射法导热仪测量了不同温度下某内燃机铝合金活塞的比热容、热扩散系数及导热系数。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该内燃机铝合金活塞的热扩散系数逐渐减小,比热容逐渐升高,导热系数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 赵雨; 王哲; 王振雨; 王玉平; 刘岁海; 刘艳; 易发成; 吴亚东; 赵秋泉
    • 摘要: 以内蒙古高庙子(GMZ01)钠基膨润土为原料,利用Hot Disk TPS 2500热常数分析仪测量了作为缓冲材料的高压实试样的导热性能,分析了干密度、含水率和孔隙率等因素对导热性能的影响,并拟合分析了试样导热系数的理论预测模型,结果表明:GMZ01钠基膨润土缓冲材料的导热系数、热扩散系数均随干密度和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随孔隙率的增大而减小,且导热系数与热扩散系数的变化趋势相同;运用SPSS软件拟合出4种导热系数预测模型,对比分析各模型的实验值和预测值后发现,Kahr方程预测的GMZ01钠基膨润土导热系数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基于SPSS软件拟合得出的多因素条件下的导热系数预测方程,可准确预测高含水率下的GMZ01钠基膨润土导热系数变化趋势。
    • 刘东; 胡乐天
    • 摘要: 为了探究咪唑类离子液体对煤传热特性的影响,选取艾维尔沟煤矿气肥煤,采用[BMIM][BF_(4)]、[BMIM][NO_(3)]、[BMIM][I]、[BMIM][PF_(6)]、[BMIM][NTf_(2)]处理原煤样,开展激光导热实验,测定出空气氛围下30~300°C内离子液体处理煤和未处理煤的热扩散系数、比热容和导热系数,得到离子液体对煤热物性参数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上升,离子液体处理煤和未处理煤的热扩散系数先减小后增大,比热容增大后趋于稳定,且导热系数缓慢增大后又迅速增大;在相同温度下,离子液体处理煤的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均低于未处理煤,离子液体处理煤的比热容均高于未处理煤,且[BMIM][BF_(4)]处理煤的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最大减小了12.9%和7.3%,比热容最大增加了9.0%,高于其它离子液体对煤热物性参数的影响,[BMIM][BF_(4)]对煤传热特性抑制效果明显。
    • 张丽秀; 腾达; 吴玉厚; 王丽艳
    • 摘要: 目的 研究石墨烯附着GCr15轴承钢热导率,并探究石墨烯附着层对GCr15轴承钢表面热传导的影响.方法 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热导率实验两种方法分别测试298 K、356 K、414 K、473 K、532 K温度下附着试件的热导率.摩擦实验中,调整石墨烯附着面积并且观察测点温度以及摩擦系数,测定石墨烯附着层对试件表面热传导的影响规律.结果 温度在298~532 K内,附着试件热导率最高提升1 W/(m·K),最低提升0.5W/(m·K).石墨烯附着层使试件在附着层垂直方向的热导率降低了 2 W/(m·K),使试件表面温度降低4°C.同时,石墨烯附着层可加快试件表面的热传导,且此特点基本不受温度影响.结论 石墨烯膜加速热量传递,改善磨痕区域温度分布.石墨烯薄膜随着摩擦运动向磨痕边缘滑移直至脱落,此时摩擦加剧.
    • 吴恩启; 张泽祺; 孙海力; 吴天华
    • 摘要: 对编织碳纤维/环氧树脂(CF/EP)复合材料的三维热扩散性能进行有限元仿真研究.通过TexGen软件创建20层编织CF/EP复合材料三维仿真模型,计算了不同孑隙率样品的有效体积比热和热导率来设置材料属性,并使用幅值曲线模拟周期性点光源进行仿真.首先以孑隙率为0%的样品为例,采用非线性拟合求解热扩散系数,选出最优的调制频率范围为0.1~2.0 Hz.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孔隙率对复合材料热扩散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编织CF/EP复合材料在平面内的热扩散系数随着孔隙率的增大而减小,孔隙率小于1.55%时,孔隙率每增加1%,热扩散系数下降5.4%.孔隙率大于1.55%时,下降速度变慢,仅为2.4%.在平面内沿着经纱和纬纱方向的热扩散较快,经(纬)纱45°方向的热扩散较慢,而在垂直方向上,由于点光源的穿透性使法向的热扩散最快,体现了热扩散的各向异性.
    • 邵佳毅
    • 摘要: 实时原位监测相变材料热物性可以为优化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提供可靠数据支撑.提出了一种瞬态热测量技术,并建立对应的物理模型和方法,用于同步测量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采用该方法对相变材料石蜡进行测量分析,并通过仿真和试错法进行误差修正,测量得到石蜡的导热系数为0.245 W/(m·K),热扩散系数为1.07×10-7 m2/s.测量值与参考值吻合良好.该方法具有热源小、测量快、原位测量等优点,在新能源汽车相变冷却热管理中有实际应用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