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液蚀变

热液蚀变

热液蚀变的相关文献在1972年到2022年内共计322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矿业工程、原子能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篇、会议论文69篇、专利文献85278篇;相关期刊126种,包括岩石学报、中国地质、地球等; 相关会议43种,包括第五届黄金科学技术论坛、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等;热液蚀变的相关文献由1024位作者贡献,包括郑永飞、吴元保、吴荣新等。

热液蚀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7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69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85278 占比:99.63%

总计:85594篇

热液蚀变—发文趋势图

热液蚀变

-研究学者

  • 郑永飞
  • 吴元保
  • 吴荣新
  • 吕古贤
  • 吴仁贵
  • 徐喆
  • 潘家永
  • 潘鸿迪
  • 申萍
  • 秦克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翟世达; 段士刚; 孙鹏; 王旭辉; 张炎; 梅世勇
    • 摘要: 蚀变岩帽与斑岩体关系密切,具有形成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潜力。位于浙闽交界的龟湖地区发育规模巨大的蚀变岩帽(>30 km^(2)),形成了龟湖超大型叶腊石矿床,矿体属于岩帽的一个分带。矿床及其围岩蚀变主要由粒度微小或隐晶质的层状硅酸盐蚀变矿物组成,矿物之间差别极为细微,仅凭肉眼难以区分。短波红外光谱技术可以有效识别这些蚀变矿物的组成。因此,文章以龟湖超大型叶腊石矿床为例,通过短波红外光谱测量,对蚀变矿物进行了精细研究,通过对矿区网格化采样及短波红外光谱分析,识别出以叶腊石、钠云母、白云母、高岭石为主的17种含羟基官能团蚀变矿物,并将矿区地表蚀变划分为硅化带、高级泥化带和泥化带3个相带。在矿区范围,绢云母光谱特征参数Pos2200低值区与IC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硅化和高级泥化带中,指示了较高的蚀变温度;叶腊石光谱特征参数Pos1400与Pos2160半高宽低值区与绢云母特征参数异常值区域一致。以上指标异常值区域在矿区仰天湖东南约300 m处重合,可能存在热液中心。龟湖蚀变岩帽与福建紫金山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具有高度相似的蚀变分带特征,文章认为该蚀变岩帽具有形成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潜力。
    • 李健; 王显真
    • 摘要: 细晶沟金矿床位于滩间山金矿田南东端滩间山南坡四五沟—细晶沟一带,具有一定找矿潜力。对矿区地、物、化、遥特征进行研究,可知矿区内的化探异常的分布、分带、元素套合特征,对金矿的指示意义很大。研究了矿床矿体与矿石特征,得到了矿体的倾向、倾角、矿体控制长度、厚度、控制的最大斜深以及细晶沟矿床的矿石类型。结合区域矿产特征,研究、分析认为,区内成矿与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热液蚀变作用4种控矿因素均较密切,高背景值的地层对金成矿的贡献、构造活动为成矿提供了导矿及储矿场所、频繁的岩浆活动为成矿带来了物质来源、热液蚀变为成矿提供了能源。
    • 全伟
    • 摘要: 瑶岗仙岩体与黑钨矿成矿关系密切,普遍存在云英岩化、绢英岩化、硅化等热液蚀变现象。以Zr作为不活动组分,通过Isocon分析法表明:岩体蚀变过程中常量元素Na_(2)O、TiO_(2)显示明显迁出,云英岩化和绢英岩化阶段成矿元素Mn、Fe、Zn、Sn、Cu、Pb等均明显富集,元素W、Mo迁出亏损;硅化过程中元素W大量带入,Mo持续大量萃取迁出;硅化过程应为钨矿化的主要生成阶段;钼矿化出现在岩体内部的几率较小,元素Mo随热液向外部迁移,可能富集沉淀于岩体边部或围岩地层中。
    • 雷霆; 雷大景; 曹毅; 宋承滨; 赵芯月
    • 摘要: 母山钼矿是大别山北麓发现的第一个中型以上斑岩型钼矿床,对其热液蚀变类型、分带性和阶段性进行研究,为今后在该区勘查同类型矿床提供有益借鉴。本文是在对以往工作成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对母山斑岩体进行大比例尺构造蚀变岩相填图,确定热液蚀变类型为硅化核、石英–钾长石化、石英–绢云母化、青磐岩化;并对热液蚀变分带性和阶段性及与矿化关系进行了总结,认为母山钼矿热液蚀变与成矿作用是多期和多阶段的,成矿期的蚀变主要为石英–钾长石化、石英–绢云母化和青磐岩化早期,而钼矿主要在石英–绢云母化期,铜矿在青磐岩化期。
    • 王旭辉; 段士刚; 孙鹏; 翟世达; 张炎
    • 摘要: 中国东南沿海浙闽交界地区发现大量银多金属矿床,这些矿床以石英脉状矿化为主,并伴有明显的热液蚀变作用,关于其成因和控矿因素尚不清楚。文章以其中的外岗银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短波红外光谱测量(SWIR),提取蚀变矿物种类、组合信息,划分蚀变矿物分带,分析矿化强度与蚀变矿物组合及分带的关系。短波红外光谱测量识别出的蚀变矿物主要有多硅白云母、伊利石、白云母、高岭石、铁绿泥石、铁镁绿泥石,这些矿物及其组合在水平方向上,自矿体由内而外形成了硅化带→青磐岩化带→泥化带的分带。通过对伊利石反射光谱特征参数的计算发现,伊利石结晶度(Illite crystallinity value,简称"IC值")和Al-OH 2200 nm特征峰吸收峰位值(Pos2200)在矿区内出现系统性的变化规律,即越靠近热液/矿化中心,IC值逐渐增大(>1.5),Al-OH 2200 nm吸收峰位值有减小的趋势(Pos2200≈2208 nm),将二者叠加的区域即可作为外岗地区勘查该类矿床的找矿重点区域。作者认为短波红外光谱技术可以有效地指导矿产勘查评价、降低勘查成本,在未来同类矿床找矿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姚宏鑫; 郭涛; 朱随洲; 施立虎; 储照波; 李令斌; 陶铸; 李新年
    • 摘要: 结合矿床的蚀变特征,对相山铀矿田邹家山矿床和沙洲矿床不同标高的赋矿围岩及矿石样品进行了常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以制约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来源。典型常量元素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相山矿田垂向蚀变分带明显,邹家山矿床浅部出露的蚀变岩以“碱性”蚀变为主,而沙洲矿床出露的蚀变岩以“酸性”蚀变为主,证实了相山地区蚀变“北碱西酸”的特征。对邹家山和沙洲两个矿床的微量元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和Q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Mo、Sr、Th、Tl、U、V、La、Ba是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元素,微量元素相关分析、Q型聚类分析及正交因子载荷关系分析说明两个矿床成矿热液来源于同一深部流体;正交因子载荷关系分析还表明,流纹英安岩与矿石有极强的相关性,暗示成矿物质最可能来源于流纹英安岩岩浆。
    • 倪璋懿; 李杰; 刘吉强
    • 摘要: 为探讨胶东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热液蚀变过程中元素的迁移规律及其与矿化的关系,本文对不同蚀变程度的赋矿围岩和矿体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分析,采用元素迁移质量平衡计算方法(Isocon),以Al_(2)O_(3)作为不活动组分进行了质量平衡计算。研究表明:从远矿围岩到近矿围岩主要发育绢英岩化蚀变,Mg、Na、Ti、P、Ca、Zn、Ni、Pb、Be、Sr、Th、U、Zr、Li、V、Nb、Ga、Ta、Sc、Hf、REE(除La、Ce、Pr)等元素迁入,Si、K、Cu、Cr、Co等元素迁出,Fe、Mn、Rb平均含量基本不变;从近矿围岩到矿体主要发育黄铁绢英岩化蚀变,Fe、Na、Mn、Ti、Mg、Cu、Zn、Sr、V、Sc、Zr、Co、REE等元素迁入,K、Ni、Pb、Be、Li、Rb、Cs、Th、U、Cr、Nb、Ta等元素迁出,Si、Al、P、Ca、Ga、Hf平均含量基本不变。Cu、Zn等成矿元素在绢英岩化过程中被活化进入成矿流体中,在黄铁绢英岩化过程中沉淀,形成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等硫化物。受古太平洋板片俯冲后撤的影响,胶东地区在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强烈的地壳隆升,所产生的热隆-伸展构造为该区大规模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围岩蚀变过程中,Au可能以[Au(HS)_(2)]^(-)络合物的形式进行迁移。伴随着热液蚀变过程中成矿流体的不断演化,氧逸度降低,体系处于还原环境,大量与金矿化相关的硫化物(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等)伴随金沉淀富集成矿。
    • 王勇剑; 聂江涛; 林锦荣; 庞雅庆; 王正庆; 秦克章
    • 摘要: 云际矿床是江西相山火山岩型铀矿田内最典型的碱交代型铀矿床,其矿体主要赋存于碎斑熔岩中。本文以两个典型矿化剖面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碱交代型铀矿化的蚀变分带特征、蚀变和矿石矿物组合以及热液蚀变过程中元素迁移变化规律。详细的岩相学观察表明,碱交代型铀矿化发育明显的侧向水平分带,由内到外可细分为矿化中心带、近矿强蚀变带、远矿蚀变带和新鲜围岩,各蚀变带之间并无明显的界线;发育的主要蚀变类型为钠长石化、赤铁矿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和磷灰石化;铀赋存状态主要以独立铀矿物(钛铀矿和铀石为主)、类质同象和吸附状态3种形式存在。Isocon标准化图解法表明,从远矿弱蚀变带到矿化中心带,CaO、Na 2O、P 2O 5、MgO、TiO_(2)、Fe_(2)O_(3)、U、HREE、Sr、Cr、Co、Ni、Zr、Hf的迁入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CaO、P 2O 5、MgO、U、Sr在矿化中心带表现为强烈的富集,而SiO 2、K 2O、LREE、Ba、Rb、Cs则呈明显的迁出趋势;各蚀变带均呈现Na 2O的大量富集和K 2O的极度贫化,且均不伴有钍富集和钼富集。矿石中显著升高的Y/Ho值、δEu值以及Fe_(2)O_(3)/(Fe_(2)O_(3)+FeO)值暗示碱交代铀成矿流体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可能为多来源流体混合形成的复杂成因流体;矿石中强烈的“去硅”作用、Zr的富集以及极高的Na+/K+值和Zf/Hf值表明碱交代成矿流体具有较高的碱度。综合岩相学、蚀变带元素迁移特征及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碱交代铀成矿流体在演化过程中呈现氧逸度、pH值和温度逐渐降低的趋势,流体中的铀可能主要以碳酸铀酰络合物的形式迁移,CO 2挥发分的大规模逸散可导致铀矿物和大量磷灰石、碳酸盐的共同沉淀富集并形成富大矿体;此外,铀磷络合物可能也是本矿床成矿流体中铀的赋存、迁移形式之一。
    • 王炜晓; 唐名鹰; 丁正江; 彭永和; 华磊; 吴洪彬; 翟孝志; 郑成龙; 董振昆
    • 摘要: 赛坝沟金矿是青海省柴北缘构造带东段重要的金矿床,矿体受NW-NNW向韧-脆性断裂构造组控制,主要赋存于奥陶系英云闪长岩中,矿化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碳酸盐化等。本文在厘定赛坝沟金矿热液蚀变类型、矿物组合特征以及蚀变空间变化关系的基础上,选取Ⅳ-4主矿体在AZK3901钻孔深部见矿岩心及底板蚀变围岩进行研究,通过对蚀变岩及其原岩的地球化学分析,剖析热液蚀变作用过程与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赛坝沟金矿床钻孔深部蚀变中,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及强糜棱岩化岩石表现为主量元素K_(2)O、CaO的明显带入和Na_(2)O的带出,大离子亲石元素Pb、Ba、Sr的带出以及过渡族金属元素Bi、Co、Cr的带入;黄铁矿绢英岩化、硅化岩石中,主量元素K_(2)O、SiO_(2),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Cs、Pb以及过渡族金属元素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带入;各蚀变岩石中稀土元素以及高场强元素并未表现变化,仅在近矿体处出现了轻重稀土的解耦以及高场强元素Zr元素的带入。综合研究认为,赛坝沟金矿强糜棱岩化绿泥石化英云闪长岩为强烈的韧性剪切和脆性断裂叠加改造作用的产物,对流体成矿物质的运移形成了一定的屏障,使得成矿物质大部分沉淀在硅化、绢英岩化带内,局部发育的方解石细脉与成矿晚期碳酸盐化作用相关。金的沉淀主要是由于含矿流体温度、压力的下降和氧逸度的升高,使得含矿流体与围岩强烈反应形成硅化、绢云母化,同时伴随成矿流体pH值的增大和H^(+)的减少,热液中含硫组分与Fe元素发生反应形成黄铁矿等硫化物,破坏了含金络合物的稳定性,导致金的大量沉淀。
    • 崔霄峰; 张宇; 李肖龙
    • 摘要: 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安家营子金矿是一赋存在花岗岩中的复合型金矿,既有石英脉型矿化,也有蚀变岩型矿化,矿区发育广泛的热液蚀变。本文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系统采样、镜下鉴定,详细研究了安家营子金矿蚀变岩的类型、矿物组合、空间分布以及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蚀变岩的分带性、成矿流体的演化等。结果表明,安家营子金矿主要受NNE向脆性断裂的控制,蚀变岩即分布在断裂的影响范围内。主要的蚀变类型有钠长石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和黄铁绢英岩化等,其中钠长石化在整个矿区均有分布,其余蚀变则分散在不同的独立区域。热动力学数据表明,安家营子金矿早期成矿流体K^+含量不高,可能相对富Na^+,因此钠长石化大量出现;随着钠长石的大量形成,流体成分演化至绢云母和钾长石的稳定范围,并出现绢云母化,但钾长石保持稳定。随着流体进一步演化至绢云母的稳定范围,绢英岩化开始大量出现,并且斜长石和钾长石基本消失,形成矿区主要的蚀变岩型矿体。安家营子金矿形成于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快速隆升期,因此控矿的次级脆性断裂构造的性质在拉张和剪切之间波动,导致蚀变分带不明显,也使得脉状矿化和蚀变岩型矿化叠加在一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