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柴北缘

柴北缘

柴北缘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247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自然地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2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2164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中国地质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第二届全国煤炭地质及勘查技术论坛、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等;柴北缘的相关文献由74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建新、许荣科、郑有业等。

柴北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2 占比:9.62%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62%

专利文献>

论文:2164 占比:89.76%

总计:2411篇

柴北缘—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宁凡; 赵欣; 邹妞妞; 谢渊; 许安东
    • 摘要: 柴北缘侏罗系大煤沟组油气资源开发潜力大,准确评价储层孔喉结构是油气科学开发的基础。选取大煤沟组典型砂岩样品进行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实验,结合高压压汞孔喉分布特征,采用岩石横向表面驰豫率经验值将岩心100%饱和水核磁共振T2谱转化为核磁孔喉分布曲线,并计算可动流体百分数。结果表明研究区大煤沟组砂岩储层孔隙度为1.4%~13.5%,渗透率为(0.019~14.632)×10^(-3)μm2;核磁孔喉半径为0.0004~78.1900μm,主体分布在0.063~6.300μm;T2截止值为2.56~24.39 ms,平均为16.73 ms;可动流体饱和度为2.80%~30.26%,平均为21.28%。柴北缘大煤沟组砂岩储层主要为低孔超低渗储层,其次为超低孔超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以中小孔喉为主,但分布均匀且连通性较好,有利于油气渗流。研究丰富了对该地区大煤沟组砂岩储层孔喉分布特征的认知,对后期油气开发有利。
    • 吴洪彬; 王炜晓; 郑成龙; 朱德全; 唐名鹰; 辛真; 杨震
    • 摘要: 对赛坝沟英云闪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试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英云闪长岩的形成年龄为(470.4±5.2)Ma,属中奥陶世。英云闪长岩SiO_(2)含量为62.46%~64.19%,平均为63.20%,Al_(2)O_(3)含量为14.39%~15.01%,平均为14.71%,全碱含量(K_(2)O+Na_(2)O)为2.32%~3.55%,平均为3.08%,富Na贫K,铝饱和指数A/CNK值为1.09~1.26,属低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表现出Ba、Th等元素富集,Nb、P、Ti等元素强烈亏损。英云闪长岩稀土元素总量(ΣREE)偏低,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低,Eu基本无异常,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上,呈舒缓“右倾型”。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及英云闪长岩的形成年龄,认为赛坝沟英云闪长岩为I型花岗岩,形成于消减带陆缘弧构造环境。结合赛坝沟金矿的年代学研究,认为赛坝沟金矿成矿作用与中奥陶世英云闪长岩的岩浆活动并无成因联系。
    • 王振强; 张照伟; 丁培超; 冯建之; 薛志强; 吕达鑫
    • 摘要: 托莫尔日特-赛坝沟蛇绿混杂岩带位于柴北缘结合带东段,对该蛇绿混杂岩带中的变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变基性火山岩SiO_(2)含量为47.78%~50.01%,MgO含量为4.52%~9.36%,TFeO含量为8.00%~14.94%,K_(2)O含量为0.04%~0.80%,Na_(2)O含量为1.02%~4.20%,具典型的拉斑玄武质岩浆特征。微量元素上表现出轻稀土元素弱亏损,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特征,表明该基性岩很可能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变基性火山岩年龄为480.1±1.8 Ma。综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原特提斯洋在早奥陶世已经开始了俯冲消减作用。
    • 张超; 王善博; 俞礽安; 程银行; 奥琮; 滕雪明; 冯平; 于航
    • 摘要: 冷湖铀矿床是近年来在柴达木盆地北部新发现的具有工业价值的砂岩型铀矿床,为了研究该地区铀矿物的类型、成分特征、赋存形式及铀成矿作用,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下侏罗统小煤沟组相关蚀变矿物进行了矿相学、电子探针、背散射电子成像分析。研究发现,冷湖小煤沟组矿石主要包括杂砂岩型及碳质砂岩型两种,整体发育后生蚀变。铀矿物主要为铀石与沥青铀矿,含少量硒铅矿,与黏土矿物、有机质及黄铁矿密切共生,呈微细柱状、似胶状或不规则锯齿状产于石英、长石等蚀变岩屑矿物颗粒之间或蚀变矿物的解理缝隙中。后期多次流体作用携带的U^(6+)在Fe^(2+)提供的还原环境中发生还原-沉淀-吸附铀成矿作用。综合铀矿物存在高Y与低Y两种类型、蚀变序列及环境特征分析,推测铀矿物中的铀为原铀矿物残留,经不含Y元素或Y元素含量很低流体的多期改造而富集成矿。
    • 张金明; 王秉璋; 薛万文; 付彦文; 田成秀; 雷晓清
    • 摘要: 【研究目的】柴北缘地区分布着大量早古生代花岗岩,是否存在与大陆深俯冲和早期碰撞阶段的岩浆活动,截至目前研究资料较少,制约了对柴北缘地区大地构造背景演化的认识。【研究方法】本文对胜利口东地区白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研究。【研究结果】通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白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年龄为(433±1.6)Ma(MSWD=0.026),属中志留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具富硅(SiO_(2)=76.33%~76.99%)和碱(K_(2)O+Na_(2)O=7.28%~8.19%),高K_(2)O的特征,K_(2)O/Na_(2)O>1,低镁(MgO=0.21%~0.29%)和Mg^(#)值(Mg^(#)=23.29~30.17),A/CNK介于1.12~1.19,属强过铝质钙碱性岩石系列。岩石相对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及Ba、Sr等部分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显示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32~0.63)。锆石Hf同位素ε_(Hf)(t)比值为-5.2~-16.0,对应的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T_(DM2)为1.86~2.20 Ga。【结论】综合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的研究表明,胜利口东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源于古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重熔再造。在综合对比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年龄与区域高压—超高压变质时代的基础上,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的研究认为,胜利口东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柴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碰撞阶段。
    • 荣骁; 胡永兴; 陈擎; 康利刚; 王继斌; 叶雷刚; 陈斌; 张胜龙
    • 摘要: 查查香卡铀-铌-稀土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缘,产于闪长岩岩体与滩涧山群外接触带。为揭示闪长岩岩体与查查香卡铀-铌-稀土矿床的内在关系,对闪长岩岩体的矿物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形成年代及岩石成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矿区闪长岩岩体同位素年龄为(446.5±3.5)Ma,形成时代为中奥陶世;该闪长岩体SiO2含量为59.61%~61.09%,Al2O3含量为15.85%~16.82%,具有低K2O(K2O=0.45%~0.78%)、低K2O/Na2O值(0.13~0.19)的主量元素特征;稀土配分曲线具右倾趋势,Eu微弱负异常,富集Rb、Th、U,相对亏损Nb、Ta、Ti、Y。以上特征表明矿区闪长岩岩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其岩浆源区可能为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并经历了流体交代作用。基于该岩体普遍不发育热液蚀变的地质特征,结合前人开展的矿石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认为该闪长岩体与矿区成矿钠长岩具有完全不同的地球化学性质,只是矿区的一种围岩,非前期勘查工作中所认为的成矿源岩,亦不能为区内成矿作用提供成矿流体,这为未来的找矿勘查方向提供了重要约束。
    • 栗兵帅; 颜茂都; 张伟林
    • 摘要: 青藏高原东北部作为高原北东向扩展的前缘地带,新生代以来变形十分强烈,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变形过程和生长模式的关键地区之一。然而高原东北部何时卷入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挤压变形系统以及高原扩展的运动学、动力学过程和机制等仍存在很大争议。大陆碰撞及持续挤压过程往往会伴随块体及其内部的旋转变形,而古地磁磁偏角可以定量恢复块体绕垂直轴发生的旋转变形,在研究块体旋转变形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高原东北部,尤其是柴达木盆地,缺乏早新生代的细致旋转变形研究,制约了我们对高原东北部地区早新生代的旋转变形特征及其对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远程响应的理解。柴北缘地区出露有近乎连续完整的早新生代路乐河组-下干柴沟组地层,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早新生代旋转变形提供了理想场所。本文对柴北缘逆冲带北中部的驼南和高泉两剖面早新生代路乐河组和下干柴沟组地层开展精细古地磁旋转变形研究:包括在驼南剖面布设4个时间节点、24个采点260个古地磁岩心样品,高泉剖面布设2个时间节点、14个采点150个古地磁岩心样品。通过系统岩石磁学和热退磁实验分析,揭示两剖面早新生代样品的载磁矿物主要是赤铁矿,并含有少量磁铁矿;所获得31个有效采点的高温特征剩磁方向通过褶皱检验和倒转检验,指示可能是岩石沉积时期记录的原生剩磁方向。结合柴北缘中部红柳沟剖面已有古地磁数据,三剖面古地磁结果一致表明柴北缘地区在45~35 Ma期间发生了显著(约20°)逆时针旋转变形。结合东部陇中盆地同时期古地磁旋转变形记录,发现二者具有反向的共轭旋转变形关系。综合青藏高原东部早新生代(52~46 Ma)旋转变形和渐新世以来走滑断裂活动等证据,我们认为:(1)高原东北部的共轭旋转变形是该地区对印度-欧亚碰撞的远程响应,其时间不晚于中始新世(约45 Ma);(2)早新生代自喜马拉雅东构造结至高原东北部,其两侧系统的共轭旋转变形很可能是该时期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北北东向压入欧亚大陆引起的右旋和左旋剪切作用导致,且剪切应力及相关的地壳缩短和旋转变形等呈现自东构造结地区沿北北东向逐步向高原东北部传递的特征;(3)古新世—始新世时期高原构造变形可能主要通过南北向挤压-地壳增厚模式、渐新世以来主要以沿主要断裂带的侧向挤出模式来调整。
    • 朱德全; 唐名鹰; 丁正江; 朱海波; 王炜晓; 张宇; 何宗围; 吴洪彬
    • 摘要: 青海乌兰县赛坝沟金矿床位于柴北缘结合带东部,为一中型石英脉型金矿。为进一步确定该矿床形成年龄和成因,对矿区内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斑岩脉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72.4±4.1)Ma,是晚泥盆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花岗斑岩具高硅、富碱的特征,分异指数(DI)为81.40~84.54,固结指数(SI)为3.56~8.17,表明岩石结晶分异程度较高;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显示La、Hf、Rb、Th相对富集,而Nb、Ta、P、Ti、Ba、Sr相对亏损;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呈右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型,且具轻微Eu元素负异常。综合判别图解分析,认为花岗斑岩属过铝质钙碱性的I型花岗岩。赛坝沟金矿床花岗斑岩形成时间与柴北缘中晚泥盆世陆内伸展时间一致,整体形成于柴北缘中晚泥盆世陆内伸展阶段的后造山构造环境中。脉岩紧邻矿体产出并充填在构造裂隙中,其形成与成矿年龄相接近,因此可将赛坝沟金矿形成时间上限限定在372.4 Ma。后期找矿勘查工作应重点围绕花岗斑岩脉展开。
    • 王秉璋; 付长垒; 潘彤; 李青; 逯永卓; 金婷婷
    • 摘要: 柴北缘赛什腾地区发育大量早古生代岩浆岩,记录了原特提斯洋演化的重要信息,对其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秦祁昆增生和碰撞造山过程。本文报道了柴北缘赛什腾地区早-中奥陶世岩浆岩的锆石U-Pb年代学、锆石Lu-Hf同位素、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资料。早-中奥陶世岩浆岩主要包括花岗闪长岩、变辉绿岩和变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年龄是485Ma,变辉绿岩年龄是473Ma,变辉长岩年龄为470~464Ma。花岗闪长岩为弱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类,轻重稀土分馏较强烈,La/Yb比值为18.0~25.1,(La/Yb)N为12.9~18.0,Sr/Y比值(30.0~44.8)较高,Eu具轻度负异常,全岩εNd(t)为+1.1~+3.4,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48~0.7060,锆石εHf(t)为+9.4~+11.3。变辉绿岩为拉斑玄武岩系列,具有较高的MgO(5.31%~8.79%)含量和Mg#值(47~58),其Al 2O 3和CaO含量分别为14.5%~18.07%和7.79%~11.92%,TiO_(2)含量(0.41%~0.83%)较低;此外,其稀土总量较低(26.0×10^(-6)~62.5×10^(-6)),轻重稀土分馏弱,(La/Yb)N为3.3~4.0,基本不具Eu异常(δEu=0.9~1.1);全岩εNd(t)为+2.2~+5.5,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49~0.7055,锆石εHf(t)为+7.3~+9.1。变辉长岩为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类,富FeO T(11.79%~15.45%)、低MgO(3.41%~5.23%)和Mg#(31~44),TiO_(2)含量较高(介于1.06%~1.57%);其稀土总量较低(59.2×10^(-6)~121.6×10^(-6)),轻重稀土分馏弱,(La/Yb)N为3.2~5.7,不具Eu异常(δEu=0.9~1.1);全岩εNd(t)为+1.4~+1.9,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42~0.7044,锆石εHf(t)为+7.5~+13.9。根据以上地球化学特征推断:花岗闪长岩源于有一定程度加厚的新生岛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而变辉长岩和变辉绿岩则源于亏损地幔楔,形成于俯冲相关的岩浆弧环境。结合以往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赛什腾地区早古生代主要存在~514Ma、485~464Ma、444~437Ma三期岩浆岩,形成于原特提斯洋洋内和陆缘俯冲(514~450Ma)以及闭合后陆陆碰撞过程(445~420Ma)。
    • 王进寿; 潘彤; 薛万文; 李鹏; 安永尉; 田永革; 雷晓清; 余福承
    • 摘要: 柴北缘成矿带是青海省仅次于东昆仑成矿单元的矿产资源战略性勘查接续地,文章以2014年开展的“中国矿产地质志·青海卷”项目为依托,基于全国Ⅲ级成矿区带的划分,结合柴北缘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特点分析,提出了柴北缘成矿带5个Ⅳ级成矿亚带和5个Ⅴ级成矿区的划定方案;重点概述了金、铅、锌、煤、石棉、石灰岩、硼等重要矿种的主要矿床类型及成矿特征,并总结了时空分布规律,认为柴北缘重要矿种主要属于岩浆作用矿床与沉积作用矿床,主要成矿期为早古生代和中生代,次为晚古生代和第四纪。同时,通过矿产地质志的编撰,从区域地质演化的角度探讨了构造对成矿的约束,认为不同的构造环境控制不同的矿床类型和不同矿种的矿床,其中,滩间山岩浆弧产出以岩浆热液型青龙沟式金矿床和海相火山岩型锡铁山式铅锌矿床为代表,而柴北缘蛇绿混杂带则产出与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接触交代型多金属矿为特点;另外提出了柴北缘金矿迥异于典型造山型金矿的新认识,厘清该地区金成矿作用的构造环境、成矿期次及华力西期酸性岩浆含矿性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且从地球化学元素组合的角度研究发现,柴北缘地区金矿大多处于中浅剥蚀程度,深部空间找矿潜力较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