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成藏机制

成藏机制

成藏机制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3年内共计25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会议论文154篇、专利文献53001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地学前缘、高校地质学报、海相油气地质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成藏机制的相关文献由823位作者贡献,包括宋岩、柳少波、李剑等。

成藏机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154 占比:0.29%

专利文献>

论文:53001 占比:99.52%

总计:53257篇

成藏机制—发文趋势图

成藏机制

-研究学者

  • 宋岩
  • 柳少波
  • 李剑
  • 梁金强
  • 张伟
  • 洪峰
  • 陈践发
  • 庞雄奇
  • 张水昌
  • 王红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群; 赵贤正; 蒲秀刚; 金凤鸣; 姜文亚; 张宏利; 邱兆轩; 文璠
    • 摘要: 近源找油、进源勘探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方向。目前近源找油、进源勘探还面临很大的风险,主要原因是对烃源岩附近,尤其是烃源岩内的油气成藏条件、成藏机理、分布规律认识不到位。重新定义了烃源岩系统和烃源岩油气藏的概念,认为一个烃源岩系统就是一个独立的油气成藏单元,而烃源岩油气藏为赋存于烃源岩系统内的油气聚集。划分出常规油气藏与非常规油气藏两大类,泥岩裂缝油气藏等6种烃源岩油气藏,受构造控制,造就了它们独有的形成机制和特定的分布规律,形成了横向并列成圈、纵向有序成串、上下分层过渡、常规与非常规差异机理成藏和有序共生的圈层结构特征:即从内圈的深湖相页岩油气藏、浊积砂岩性油气藏,到中圈的半深湖相的致密油气藏,再到外圈的浅湖-半深湖过渡相的岩性尖灭油气藏分布序列。成藏机制上,也形成了内圈的页岩油气藏以原地连续性“滞留”与微运移“停留”,中圈的致密油气藏以大面积初次运移“停留”、外圈的岩性尖灭油气藏以浮力二次运移“截流”为特征的有序成藏机理序列。明确了页岩油气藏甜点区位于深盆区内圈前三角洲相带的具有“优势组构-滞留烃超越效应”的区域;致密油气藏甜点区位于深盆区中圈三角洲前缘相带的具有“优势孔缝耦合”的区域;岩性尖灭油气藏有利分布区位于深盆区外圈三角洲平原相带具有汇聚脊优势运移通道的圈闭区域。烃源岩油气藏类型众多、潜力巨大,人类对烃源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利用才刚刚开始。
    • 卢雪梅
    • 摘要: 氦气是一种稀有的惰性气体,即使在极端环境下也可保持稳定,是高科技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地球上的氦气赋存形态主要有3种:①作为油气伴生气聚集于油气藏中;②作为非烃伴生气聚集于非烃气藏中;③作为水溶气存在于地热田中。通常认为,氦气含量大于0.1%的天然气井,就具有商业开发价值,足可见其稀有程度。甚至有说法认为美国页岩气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却仍能持续推动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与页岩气伴生的氦气价值很高。
    • 倪良田; 钟建华; 王桂林; 孙宁亮; 刘选; 郝兵; 孙玉凯; 王劲松; 杨斌; 曲俊利
    • 摘要: 吐哈盆地侏罗系水西沟群是一套典型的地洼型沉积建造,以反映活动型沉积的分选、磨圆很差的长石岩屑砂岩为代表,广泛发育煤层、炭质泥岩和深灰色泥岩,煤系烃源岩的广泛发育为致密砂岩气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为明确吐哈盆地水西沟群致密砂岩气成藏模式,通过源储配置关系及气藏特征,提出了3种成藏模式:近生近储、自生自储和复合生储。近生近储指的是砂砾岩与煤层直接接触形成天然气藏,自生自储指的是砂砾岩中的碳屑排烃形成天然气藏,而复合生储指的是有前述2种作用叠加形成的天然气藏。研究区致密砂岩气藏甜点形成受控于源储三维空间的良好匹配,在源储配置成藏时间与构造圈闭形成时间上,两者具有“源-储-圈闭-藏”完美的对应关系。成藏物质体系在相同沉积体系下通过“近生近储”生排烃及短距离运移的成藏机制下运聚成藏,甜点区在决口扇发育的沉积区和构造活动强烈的北部山前带最为发育,分布在凹陷中心边缘优质砂体发育的构造高点或圈闭褶皱中心部位,揭示了构造活动对致密砂岩气成藏也有影响,形成地洼盆地天然气成藏的一个优势。“自生自储型”成藏机制在沉积不稳定的决口扇发育区广泛分布,也是一种重要的成藏机制。此外,在盆地尚有由上述两者叠合形成的复合成藏机制。这3种成藏机制是由地洼活动型构造沉积特点所决定的,反映了地洼在成藏上的独特性,非地台所能有。
    • 魏国齐; 杨威; 谢武仁; 苏楠; 谢增业; 曾富英; 马石玉; 金惠; 王志宏; 朱秋影; 郝翠果; 王小丹
    • 摘要: 通过对四川盆地德阳—安岳裂陷及周缘构造、沉积、储集层及成藏组合等方面的深化研究,取得4项新认识。①德阳—安岳裂陷发育期,拉张动力作用下裂陷内发育多组断裂,形成震旦系灯影组二段(简称灯二段)多条垒控丘滩带;裂陷发展期边界断层控制灯影组四段(简称灯四段)发育规模台缘丘滩带;萎缩期,裂陷边缘发育寒武系沧浪铺组规模台缘颗粒滩。②灯二段、灯四段、沧浪铺组和寒武系龙王庙组4套规模丘滩体储集层与裂陷内外发育的筇竹寺组烃源岩及灯影组泥质灰(云)岩等多套烃源岩大面积叠合,形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致密岩性在侧向和上倾方向的封堵,形成各气藏独立保存的大型岩性气藏。③综合评价出6个大型岩性气藏有利勘探区带,分别是裂陷内北部灯二段垒控丘滩体、南部灯四段孤立岩溶丘滩体,北斜坡区灯二段、灯四段、沧浪铺组多期台缘丘滩体叠合区,裂陷西侧灯二段、灯四段台缘丘滩体,南斜坡区灯四段台缘丘滩体等。④在裂陷内灯二段垒控丘滩体上评价优选的蓬探1井和北斜坡台缘丘滩体上评价优选的角探1井,在多个目的层获得高产气流,发现了新的大气区,有望再形成(2~3)×10^(12) m^(3)的超级大气区,展示了与克拉通内裂陷相关的大型岩性气藏群巨大勘探前景。
    • 高中亮; 王艳飞; 雷胜兰; 王文勇; 江宁; 姜大朋; 刘军; 李克成
    • 摘要: 珠江口盆地多个凹陷均有钻井钻遇CO_(2)气体,个别井钻遇的CO_(2)体积分数高达90%以上,这些CO_(2)气体直接驱替了早期油藏或影响了油气充注规模,增加了勘探风险。运用钻井数据、地球化学分析数据、重磁研究结果,通过分析CO_(2)分布特征,总结CO_(2)分布与断裂、火成岩的关系,明确CO_(2)分布的主控因素,预测珠江口盆地高CO_(2)风险带的分布。研究表明:珠江口盆地对油气成藏有影响的CO_(2)主要为无机幔源成因,受区域盖层和储层的控制,CO_(2)主要分布在上渐新统到下中新统地层及以下地层,向上CO_(2)逐渐减少,同时无机幔源CO_(2)分布明显受控于断裂体系,与基底断裂和火成岩体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无机CO_(2)气源主要为幔源岩浆的脱气作用,垂向运移主要受不同级别断裂控制,尤其该区深大断裂和基底长期活动断裂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幔源岩浆活动与断裂体系是CO_(2)汇聚的主控因素。由于珠江口盆地不同凹陷结构差异的影响,幔源CO_(2)运聚成藏机制可概括为两类:一是在北部坳陷带,地壳厚度大,CO_(2)沿着深大断裂逐级向中上地壳运移形成“中转站”,然后在基底断裂的沟通下向浅层运移成藏;二是在珠二坳陷,由于地壳减薄作用,并且发育拆离体系,幔源岩浆首先到达拆离面,脱出的CO_(2)沿着拆离面运移,当遇到深切至拆离面的断裂后继续向浅层运移成藏。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运聚条件预测出珠江口盆地分布着7个高CO_(2)风险带,这7个高CO_(2)风险带均位于深大断裂带附近,并且周边火成岩较为发育。
    • 刘军; 索艳慧; 彭光荣; 朱定伟; 吴静; 张志伟; 杜晓东; 汪晓萌; 柳琼瑶; 李三忠
    • 摘要: 阳江凹陷东部地区是近年来珠江口盆地(东部)的热点探区,过去四十余年受限于钻井数量、地震资料品质和覆盖范围,缺少对断裂特征及控藏作用的系统解剖.本文在覆盖全区的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基础上,对阳江凹陷东部的断裂系统进行解剖,并探讨断裂对沉积充填、烃源展布、圈闭发育、油气运聚与保存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阳江凹陷东部的断陷格局具有典型的古近系和新近系上下双层结构,组成断裂可分为裂陷期断裂系统、拗陷期断裂系统和长期活动断裂系统.阳江凹陷东部的洼陷结构受长期活动断裂和裂陷期断裂共同控制,断裂的差异活动控制了沉积体系特别是辫状河三角洲和半深湖相烃源岩的展布.三套断裂系统历经三期构造演化过程,控制形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圈闭,主导了阳江凹陷东部主要圈闭的形成与分布.此外,断裂还控制油气运移和保存条件的差异性:一级和二级油源断裂主导了新近纪油气的垂向运移;NW向张扭断裂侧向封堵能力强,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
    • 赵克斌; 孙长青; 郭嘉琪; 吴传芝
    • 摘要: 作为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热点研究区,墨西哥湾水合物勘探研究已进行了数十年,特别是在WR313和GC955区集中开展了水合物富集成藏特征研究.基于大量水合物勘探成果,分析总结了这两个研究区水合物纵向上的分布特征、有利储层的岩相特征以及水合物富集成藏机制,从整体上反映了该海湾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研究的最新进展.WR313和GC955研究区水合物主要存在砂层孔隙充填型与泥层裂隙充填型两种赋存类型.较深部相对粗粒富砂层含有孔隙充填型水合物,饱和度通常大于80%,可高达95%;而较浅部泥层裂隙充填型水合物饱和度极低,平均饱和度一般低于5%.同时,讨论了水合物富集成藏研究面临的问题,强调水合物富集成藏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复杂作用过程,指出在水合物富集区优选过程中,局部富砂体的识别应受到特别重视.
    • 李宝帅
    • 摘要: 为深化对克拉苏构造带深层致密砂岩气成藏机制的认识,开展了油气充注史和孔隙度演化史研究.以库车坳陷大北1气藏为例,运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技术厘定油气充注史,采用定量回剥的方法恢复了储层孔隙演化史,根据两者的耦合关系明确了大北1气藏成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大北1气藏存在3期油气充注过程,第1期为新近纪康村期至库车期的成熟原油充注,储层孔隙度为12%~14%,形成常规油藏;第2期为新近纪库车期高成熟油气充注,储层孔隙度为8%~ 10%,常规气藏与致密深盆气藏共存;第3期为新近纪库车末期至第四纪西域期的干气充注,储层孔隙度约为5%,形成致密常规与致密深盆复合气藏,西域期至今由于后期构造运动导致储层发育大量裂缝,气藏遭受改造,天然气沿裂缝在浮力作用下运移调整至构造高部位聚集.该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了库车凹陷克拉苏构造带致密气勘探开发前景,为研究区有利区预测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 贾屾; 韩文明; 邱春光; 胡滨; 王贝贝
    • 摘要: 乌干达Albert湖盆为新生带裂谷盆地,位于东非裂谷西支北端。近年来研究者在Albert湖盆取得大量发现,但对成藏规律仍认识不清。Albert湖盆成藏条件优越,在平面上有2大油气富集带:北部缓坡带和东部断阶带,二者的成藏模式有较大的差异。在对盆地构造、地层特征、基本石油地质条件详细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2个油气富集带的成藏特点和成藏机制。研究表明,北部缓坡带具有优质砂体抽吸、油气长距离运移、小断层调节、动态成藏的特点;充足的油源、连续稳定的优质砂体、中途缺少断层的阻截、上覆厚层稳定分布的区域盖层以及良好的原油物性保证油气长距离运移成藏。东部断阶带"二台阶"断层下降盘为自生自储式成藏,成藏层位单一;"二台阶"断层上升盘砂岩和断层对接,发育多个油藏,幕式充注,充满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由于油气运移空间跨度大,边界断层侧封较差,油藏充满度整体偏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