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断裂系统

断裂系统

断裂系统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8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3719294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学前缘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断裂系统的相关文献由951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永河、童亨茂、何登发等。

断裂系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7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19294 占比:99.99%

总计:3719566篇

断裂系统—发文趋势图

断裂系统

-研究学者

  • 孙永河
  • 童亨茂
  • 何登发
  • 漆家福
  • 胡德胜
  • 付晓飞
  • 李思田
  • 李斌
  • 殷秀兰
  • 罗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瑞广; 罗超; 公子龙; 刘傲东; 蔡鸿燕; 廖俊
    • 摘要: 断裂系统与页岩气保存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川南泸州地区构造运动相对较弱,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较好,因此本文以泸州地区为例,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和现有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对断裂系统与页岩气保存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分析。作者认为,页岩气保存条件的研究实质是研究地应力对页岩气封闭系统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页岩气封闭系统包括页岩气储层、顶板、底板和区域盖层;(2)依据断裂系统对页岩气封闭系统的影响程度不同,可以将页岩气研究区地腹断裂系统分为Ⅳ个等级;(3)受地应力的影响,在泸州地区地腹断裂系统中Ⅰ级和Ⅱ级断裂会对页岩气保存条件产生明显的破坏性作用。
    • 任云鹏; 黄颖; 鲁凤婷; 王改卫; 朱勇超
    • 摘要: 以渤东低凸起及其围区钻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为基础,基于断层活动性统计、断裂体系展布特点和构造样式分析以及构造恢复等方法,恢复了渤东低凸起南北凸起的演化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该地区发育3期断裂体系,分别为古新世-始新世断裂系统、渐新世断裂系统以及新近系断裂系统;渤东低凸起北高南低,北凸起自古近纪裂陷早幕开始形成,在东营组沉积时期继续隆升,形成单断式掀斜垒块;而南凸起在裂陷早幕开始活动,抬升幅度相对较低,东营组沉积时期受郯庐断裂剧烈走滑的影响,断裂活动强烈,发育二台阶,形成双断式地垒;北凸起边界断层持续活动,裂陷早幕和晚幕构造叠合较好,油气顺断层运移到浅层成藏;南凸起双断式地垒构造,二台阶断层不直接沟通油源,在深层形成地层超复型油藏。南北凸起不同的成藏模式对于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刘敏; 毛党龙; 周旭林; 周皓迪
    • 摘要: 为了明确大脑坡矿区沉积和断裂构造特征,以及沉积和断裂构造对铅锌成矿控制作用,笔者从大脑坡矿区沉积断裂构造特征出发,识别了大脑坡矿区生物礁沉积,并进一步将大脑坡矿区主要断裂系统划分为3个断裂带,即花垣-张家界断裂带(F1为主断层)、阿碧林场-清水塘断裂带(F2为主断层)、开支铺凉水井断裂带(F3为主断层)。通过分析断裂活动期次与成矿关系,将断裂系统划分为3个类型,即区域继承性断裂、成矿期断裂及成矿后断裂。其中,区域继承性断裂以花垣张家界断裂为主;成矿期断裂主要为阿碧林场清水塘断裂带的F2、F108及F21断裂;成矿后断裂受成矿后构造应力复杂多变的影响,分布和展布形态较为复杂,全区均有发育。结合大脑坡矿区清虚洞组沉积环境、断裂构造与成矿相互关系分析,认为大脑坡矿区主要成矿模式为深部矿液通过区域继承性断裂及成矿期断裂向上迁移,经过藻灰岩层时,有利的容矿空间使成矿流体发生交代和沉淀作用,富集成矿。同时进一步总结了大脑坡矿区铅锌矿成矿规律,认为区域性继承性大断裂(花垣-张家界断裂带)控制着整个矿田的延伸分布特征,藻礁相与成矿期断裂的复合部位是良好的矿床定位空间,控制着富矿体的大小及规模;成矿期断裂构造带上进一步密集发育节理和次级断裂的部位往往也是矿体产出的集中区域。
    • 黄立良; 王然; 邹阳; 万敏; 常秋生; 钱永新
    • 摘要: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玛南)斜坡区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新近发现了大型的连续型砂砾岩油藏群。为及时总结、丰富发展连续型油气地质理论,并为深化下步区域勘探提供依据,在对这些油藏群进行精细构造解释、沉积体系研究及储盖组合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成藏要素和油藏特征。结果表明,玛南斜坡区风城组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类型好、成熟度高;中拐扇、克拉玛依扇、白碱滩扇和达巴松扇四大物源体系内乌一段和乌二段砂砾岩储层叠置连片发育,与乌三段广泛发育的泥岩盖层构成稳定的储盖组合;近东西向深大走滑断裂与全凹发育的不整合面组合,是油气运聚的立体输导通道。上乌尔禾组为"前陆—坳陷"转换期填平补齐式的沉积,在大型地层尖灭带背景下,大面积岩性圈闭连续发育,形成了一系列地层型、岩性型、断层—岩性型等油藏群。中拐扇和克拉玛依扇勘探程度较高,但仍存在较多剩余出油气井点,是储量拓展的潜力区;相比而言,白碱滩扇和达巴松扇沉积背景与中拐扇类似,但勘探程度低,是甩开勘探的重点区带。
    • 张昊; 逄建东; 李林洹
    • 摘要: 为研究珠江口盆地X区块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在精细构造解释基础上,运用断层几何学、运动学等方法,研究X区块断裂系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X区块平面上发育NEE、NW走向两组断层,断层组合以平行式、斜列式为主;剖面上断层以多米诺式、复杂半地堑构造样式为主;晚期断层形成时间与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时间较为匹配;距离生烃中心越远,油气发育层位越浅,反之,油气发育层位越深,油气通过控洼边界断裂、不整合等主要疏导体系,近源成藏。
    • 惠格格; 李志刚; 王伟涛; 胡立天; 梁浩; 张逸鹏; 李冠华; 闫永刚; 孙闯; 张培震
    • 摘要: 南海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处于太平洋、欧亚以及印‒澳三大板块的俯冲汇聚作用之下,具有复杂的形成机制和演化历史。白垩纪初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的影响,南海北部和南部陆缘发育一系列NE-NEE向张性剪切岩石圈断层,渐新世以来断裂大多继承先存断裂继续活动。中新世晚期,菲律宾海板块向西持续俯冲,在南海北部陆缘出现大量的近EW-NEE向张性正断层和NWW-NW向剪性基底断裂。两期断裂在平面上相互交切,代表了不同时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但这些断裂在垂向上经历了何种构造活动,如何控制南海北部盆地群的沉积分布,与周围板块的运动方式有何联系,这些问题仍未得到系统解答。最重要的是,这些断裂系统的形成过程对南海海盆的打开方式有何启示意义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针对南海北部陆缘发育的NE-NEE向、NW向和E-W向断裂系统,选取NE-NEE向、NW向断裂系统最发育的珠江口沉积盆地,利用重磁异常、沉积地层和地震反射剖面资料,系统分析断裂结构特征及活动历史。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一系列NEE向的断裂带(如滨海断裂带),很可能为珠江口盆地内部控坳主控断层,且断裂活动经历了早期低角度滑脱,第二期高角度正断及第三期右旋走滑,三期活动分别对应南海陆缘地区裂陷阶段、裂后坳陷阶段和断块活动三大构造阶段,反映了南海周边板块俯冲汇聚速率和方向改变过程中该组断裂在南海打开的重要作用。
    • 赵春段; 张介辉; 蒋佩; 潘元炜; 李君军; 李清山
    • 摘要: 受复杂地质因素的影响,地质工程一体化一直是页岩气提产增效的关键,其中,多尺度裂缝建模是一体化建模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影响着综合地学模型的准确度和适用性。为了预测天然裂缝对南方海相页岩气水平井钻井和压裂工程的影响,从地球物理、地质、测井和地质力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天然裂缝空间分布及其受力状态进行了精细刻画,具体如下:①对叠前地震道集进行精细化针对性的处理,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保真保幅性,而后进行蚂蚁追踪和多尺度裂缝预测,并结合成像测井、录井和钻井数据进行验证,准确预测天然裂缝的空间分布;②结合成像测井揭示的天然裂缝产状,建立分尺度离散裂缝模型;③由于不同尺度裂缝的力学参数对钻完井工程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故以分尺度的方式对裂缝模型进行粗化;④采用等效原理对裂缝的地质力学参数进行分尺度赋值,合理刻画天然裂缝对地应力场的扰动,预测天然裂缝应力状态,为研究天然裂缝对钻完井工程的影响奠定基础。利用上述方法有效预测了钻井过程中的泥浆漏失,方法应用结果表明,包含天然裂缝影响的地质力学模型更能反映真实原场应力,可用于研究压裂过程中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的相互作用,优化水平井压裂设计。
    • 刘建党; 兰正凯; 贾超
    • 摘要: 江陵凹陷断裂系统复杂,断层封闭性评价难度极大,断裂封闭性能及其组合特征、影响因素为江陵凹陷后期勘探部署带来挑战。利用江陵凹陷现有资料和前期研究成果,运用地质学原理,系统分析了江陵凹陷的构造特征和断层的演化历史,划分了主要断层系统,并在江陵凹陷断层侧向封闭性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断层封闭机理,建立了江陵凹陷断层封闭模式。结果表明:低渗透带断层能够形成封闭,断层封闭机理为断裂带与围岩之间存在差异性的渗透能力;影响断层封闭性的因素包括储层岩性对接和泥岩涂抹率、岩石性质、断层附近渗透率等。在对江陵凹陷断层的封闭性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在江陵凹陷陵72井以南部署1口探井,打开了江陵凹陷勘探新局面。研究成果对断裂在油气成藏的作用及其封闭特征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同类油田的勘探部署具有借鉴意义。
    • 曲志成; 贾会冲; 田刚; 马超; 陈杰; 尚亚乐; 张云翠; 杨明慧
    • 摘要: 三门峡盆地位于汾渭地堑系东南端,秦岭纬向构造带和新华夏构造的交汇部位。研究其构造格局对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布格重力资料和野外观测资料,刻画盆地断裂特征并划分了构造单元。结果表明:三门峡盆地主要发育近EW向、NE向和NW向三组断裂系,包括4条边界断裂和13条盆地内次级断裂,且边界断裂多以断裂带形式呈现。盆地断裂多形成于前新生代,至第四纪趋于稳定,具有延伸长、切割深的特点。盆地西部布格重力异常值相对较高,剩余重力场盆内自北向南呈近EW向低-高-低的条带分布,且存在多个异常值不同的区域,表明新生代沉积地层较厚,并受断裂控制出现了沉降差异。受中条山南断裂、文底-宫前断裂、灵宝-三门峡断裂和三门峡-硖石断裂等断裂控制,三门峡盆地可划分为3个二级构造单元和9个三级构造单元,盆地自北向南依次为北部坳陷带、中部低隆起和南部坳陷带。整体表现为南北分带、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
    • 朱宝衡; 谢春雨; 刘苗; 朱立新
    • 摘要: 平北地区作为西湖凹陷西侧的典型斜坡,工区内断裂发育,以致构造特征复杂,断裂特征研究对沉积体系分析及油气成藏解剖具有重要的影响。该文在构造精细解释基础上,开展平北地区断裂系统研究,分析断裂成因机制及其构造演化特征,归纳构造样式及构造圈闭特征,分区分析平北地区断裂演化对沉积、圈闭的控制作用。为下一步开展沉积体系、控砂机制、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夯实基础,以便更好满足生产需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