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解气

热解气

热解气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97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224168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地学前缘、农业工程学报、林产工业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5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德沼气合作论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3暨第八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燃烧学学术会议等;热解气的相关文献由3251位作者贡献,包括吴道洪、王新民、乔英云等。

热解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24168 占比:99.95%

总计:224271篇

热解气—发文趋势图

热解气

-研究学者

  • 吴道洪
  • 王新民
  • 乔英云
  • 田原宇
  • 张光杰
  • 张宝家
  • 林春堆
  • 赵立欣
  • 姚宗路
  • 王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啸天; 于洁; 孙路石
    • 摘要: 为了研究生物质的热解温度及粒径对热解产物分布及产物特性的变化规律,将俄罗斯樟子松制成不同粒径(0.5~1、5~5.5 mm)在不同温度(350、500、650和800°C)下进行热解,考察不同的产物分布随热解条件的变化,采用元素分析及工业分析、FTIR和Raman分析热解后生物质焦结构随热解温度、粒径的变化规律,利用GC-MS分析热解油的变化规律。实验产率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热解焦产率减少、热解气产率增大、热解油产率先增大后减小;粒径减小有利于热解气的生成。FTIR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热解焦中—OH、C═O、C—O迅速降低。Raman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I_(D1)/I_(G)增大,I_(G)/I_(ALL)减小,表明焦中碳微结晶结构和不定型碳含量增加,粒径的减小则有助于颗粒物内部大型芳香结构生成。热解气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有利于CH_(4)和H_(2)的生成,粒径减小有利于CO生成。GC-MS结果表明,热解油中含有大量醇、酸、酮、酚及糖类物质,且含量受温度影响显著。
    • 唐玉婷; 陈晓斌; 马晓茜
    • 摘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日益增长,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如何将其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地处理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热解处理,是解决当前“垃圾围城”和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但热解气中含量过高的CO_(2)会影响其后续的燃烧利用。钙基吸附剂因具有来源广泛、造价低廉和吸附容量大等特点,被认为是最具市场应用前景的CO_(2)捕集材料之一。但常规的钙基吸附剂随着循环使用次数的增加,吸附性能会迅速衰减。针对这个问题,本研究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金属Zr和Mg同时掺杂的改性钙基吸附剂,通过固定床实验分析了Zr掺杂比、Mg掺杂比、碳酸化温度、煅烧温度对改性钙基吸附剂循环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金属Mg和Zr的掺杂比例不宜过高或过低,最佳的掺杂比例(即附剂中Ca、Mg、Zr物质的量比)为10∶1∶0.5。因为掺杂比例过低不足以延缓吸附剂的烧结,而掺杂比例过高会导致吸附剂中CaO的含量和表面上的活性反应位点减少。当掺杂比例为10∶1∶0.5的吸附剂分别在700°C吸附和900°C煅烧时,具有最佳的吸附性能,10次循环后的平均碳酸化转化率为76.3%。同时,本实验制备的掺杂比为10∶1∶0.5的吸附剂在700°C时对热解气中的CO_(2)捕集率高达83.8%。
    • 摘要: 随着“双碳”目标的明确和推进,碳中和技术和路径的开发成为当前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的热点和重点。生物质能利用过程中,CO2循环过程包括光合作用的碳存储以及作为燃料用途时的碳释放,是一种零碳的能源形式;同时,生物质可制备活性炭等原料,还田实现土壤碳汇,有很好的“负碳”循环潜力,因此,生物质能将在碳中和发展路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为充分挖掘生物质在碳循环过程中的应用潜力,需攻克大量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难题,如半焦、生物油和热解气的性质与热转化过程的内在关联以及它们最优化利用路径,工艺集成实现高效碳中和等。
    • 秦大川; 熊小鹤; 陈发林; 谭厚章; 卢旭超
    • 摘要: 煤热解气(挥发分)组分对煤后续的热解、气化、燃烧等热化学行为有重要影响。为了测量挥发分成分,选取7种煤,测量其脱挥发分失重特性,利用气相色谱和傅里叶红外烟气分析仪对其中2种烟煤挥发分中的含碳氢、含氮、含硫等多达13种组分进行测量,并分析挥发分中的水分来源,结果表明:挥发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5种气体成分是CO、CO_(2)、H_(2)O、CH_(4)、H_(2);低温下,挥发分中H_(2)O的体积分数最大,超过40%;高温下,H_(2)体积分数最大,超过55%。煤热解气中,水分含量与热解温度、煤种密切相关,水分主要来源于煤中的酚羟基在受热后的缩合反应。
    • 金渭龙; 钟思青; 徐俊; 霍威
    • 摘要: 基于小型流化床评价装置研究了内蒙古褐煤流化热解反应特性,考察了温度、压力、线速率和催化剂负载量对热解产物分布、热解气组成、半焦组成以及膨胀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热解气产率大幅升高.随着热解压力增加,热解气产率和焦油产率逐渐降低.随着线速率提高,热解气产率和焦油产率呈明显增大的变化趋势.添加催化剂后热解更加完全,半焦中残留的挥发分降低,煤颗粒的塑性软化能力升高,膨胀率逐渐增大.
    • 金渭龙; 钟思青; 徐俊; 霍威
    • 摘要: 基于小型流化床评价装置研究了内蒙古褐煤流化热解反应特性,考察了温度、压力、线速率和催化剂负载量对热解产物分布、热解气组成、半焦组成以及膨胀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热解气产率大幅升高。随着热解压力增加,热解气产率和焦油产率逐渐降低。随着线速率提高,热解气产率和焦油产率呈明显增大的变化趋势。添加催化剂后热解更加完全,半焦中残留的挥发分降低,煤颗粒的塑性软化能力升高,膨胀率逐渐增大。
    • 廖艳芬; 张曼玉; 陈顺凯; 陈银; 马晓茜
    •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各类垃圾产量显著增加,新型热解法处理的垃圾热解气高效清洁利用研究相继开展.本研究采用FLUENT软件对垃圾热解气在燃烧器中的低氧稀释混合(MILD)燃烧状况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燃料喷管孔径、空气喷管孔径、燃料喷管和空气喷管间距、空气喷管分布以及热值波动对燃烧室内燃烧及N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喷管管径改变导致的空气射流速度改变对燃烧状况的影响最为显著,射流速度增加引起的湍流以及卷吸作用可使MILD燃烧达到更好的效果,空气喷管孔径存在较优值,以8 mm为宜.燃料射流速度的增加对燃烧效果影响较小,高速有利于燃料射流刚性以及燃烧区域延长,燃料喷管孔径也存在较优值,以8 mm为宜.空气与燃料喷管间距影响了扩散过程以及回流区域大小,可与孔径匹配出最优值,喷管间距以15 mm为宜.空气射流的周向分布均匀程度影响燃烧效果,但对NO排放量影响不大,以4个空气喷管为宜;此燃烧器可满足热解气热值波动在±20%的MILD燃烧.
    • 高晶晶
    • 摘要: 近些年来,我国以低阶煤为原料的低温热解产业有了迅速发展,低阶煤热解可以得到半焦、焦油以及热解煤气.以前由于单炉规模小以及煤气品质差等原因,煤气作为副产品难以得到有效利用,通常点燃排放,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随着热解项目规模的扩大,煤气产量会越来越大,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主要包括:生产LNG、制氢、甲醇、二甲醚、合成油等其他化工产品,从而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 徐小锋; 李冲; 黎敏
    • 摘要: 废线路板含有大量重金属、聚氯乙烯和溴化阻燃剂等有害物质,目前针对废线路板的处置技术大都是回收其中的有价金属,对经济价值较低的玻璃纤维和环氧树脂的处理方法较少,仍然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回转式热解炉放大实验装置,在惰性气氛下进行废线路板低温无氧热解,考察了热解终温、保温时间、升温速率及物料尺寸对废线路板热解率及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热解温度为600°C、热解时间45 min、升温速率10°C/min,及颗粒尺寸为50 mm×50 mm条件下,废线路板可进行充分热解.热解产物为热解油、热解渣和热解气,热解油经脱卤处理后可用作燃料,热解渣是良好的冶炼原料,热解气经除杂处理后是优良的洁净能源.
    • 孙振杰; 李相前; 董庆; 黄思思; 时号; 李华举; 李红艳; 郭依峰; 杜洋; 庞仁泽; 易维明
    • 摘要: 为有效去除生物质热解焦油、提高气体产物品质,该研究提出了采用生物质炭(Biochar,BC)负载镍钙催化剂催化裂解/重整生物质热解气定向转化合成气(H2+CO)的研究思路,通过对焦油转化率、合成气产率以及催化剂稳定性的研究,揭示催化剂对生物质热解气催化裂解/重整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钙的添加降低了镍的晶粒尺寸,有利于碳纳米管的生成.与单一金属催化剂相比,生物质炭负载镍钙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焦油裂解/重整活性,在温度为700°C条件下、镍和钙负载量分别为0.02 mol和0.01 mol时,焦油转化率以及合成气产率分别为91.8%及607.6 mL/g(H2/CO=1.05),显示了优异的低温焦油裂解/重整活性,并在480 min内仍可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反应后,催化剂积碳量仅为3.6 mmol/g,同时无明显团聚现象发生,展现出良好的抗积碳和抗烧结性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