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焦竑

焦竑

焦竑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1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走向世界的中国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焦竑的相关文献由82位作者贡献,包括龙晓英、徐到稳、代玉民等。

焦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99.0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98%

总计:102篇

焦竑—发文趋势图

焦竑

-研究学者

  • 龙晓英
  • 徐到稳
  • 代玉民
  • 展龙
  • 杨波
  • 刘开军
  • 刘根勤
  • 李谷鸣
  • 王敏
  • 白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王敏
    • 摘要: 焦竑是明代新儒学的代表,在明代中后期文坛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传世文集中留下了众多其为女性所作的碑铭文.在这些女性碑铭文中,焦竑抒写了当时的知识男性对女性品格的构想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并流露出不同于传统儒家的文化观念.
    • 王敏
    • 摘要: 焦竑是明代新儒学的代表,在明代中后期文坛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传世文集中留下了众多其为女性所作的碑铭文。在这些女性碑铭文中,焦竑抒写了当时的知识男性对女性品格的构想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并流露出不同于传统儒家的文化观念。
    • 潘叶青
    • 摘要: 三教异同是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议题.朱熹因严守三教界限而主张"天下无二道",认为儒家与佛老的差异在于认心为性.王阳明则主张三教融通,认为三教差异在于见道有偏全.焦竑进一步发展王阳明的三教观,主张三教殊途同归,三教差异在于教.三教关系的变化实际是心性论的变化.朱子因此认为"圣人本天,释氏本心",王阳明则认为圣人既本天亦本心,焦竑认为三教心、性、理皆同,本心之学皆为圣学.朱熹、王阳明、焦竑对三教的不同认识也加深了儒释道在心性论上的互动与融合.
    • 黄芳
    • 摘要: 焦竑作为明代重要思想家,对晚明学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这样一位重要的学者,学界对焦竑的研究早在民国时期就已发端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针对焦竑生平著述、学术特质、文学以及史学等方面展开了更为广泛的讨论,研究成果亦层出不穷.相比学界对焦竑文学、史学的深入探讨,其经学成就却罕有学者涉及,尚有较大可以开拓的空间.以焦竑《四书》学为切入点,考察焦竑经学与晚明心学及文学的多向互动,无论是对焦竑学术的深入挖掘,还是以此透视晚明精神文化构建均具有重要意义.
    • 米文科
    • 摘要: "三教一道"是阳明学三教关系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但不同于王阳明认为三教在实际中存在着见道偏全的不同,焦竑则主张"道一教三"、殊途而同归,认为儒佛道三教尽管在具体的教法上不同,不能相混,但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教法而达到"道"的境界.焦竑对"三教一道"的认识不仅反映了阳明学"三教一道"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同时也体现了晚明三教融合的进一步深入,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 何宗美
    • 摘要: 产生于社会思潮激流中的思想家著作蕴含的思想更具多元要素或者说更具非官学要素,与官学的冲突更凸显,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也就更容易引起清代官学的思想警惧和重视。晚明思想中最不能让《四库全书总目》和清代官学容忍的是离经叛道思想,晚明思想家中最不能让《四库全书总目》和清代官学容忍的叛逆思想家除了李贽就是紧随李贽之后的二号人物且同样以思想叛逆著称的焦竑。这种思想立场定调了《四库全书总目》对焦竑及其著作的评价,由此出现了批评误区。《阴符经解》提要认为,焦竑解《阴符经》的基本宗旨是“以佛理解之”,体现了“禅悦”之风和“三教归一”的特征,受到了李贽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其“气类薰染”的结果,但《阴符经解》原意并非如此,而是倡“复性之学”。焦氏阴符学是心学的阴符学而非佛学的阴符学,由此完成了对《阴符经》的新阐释。
    • 謝明陽
    • 摘要: 當代學者論唐順之《南華經釋略》,認爲其書已佚,其實不然。在方勇編1的《子藏·莊子卷》中,有宋代林希逸口義、劉辰翁點校、明代唐順之釋略的《莊子南華真經》三卷,此書爲萬曆十年徐常吉刊本。徐常吉是唐順之的學生,所刊《莊子南華真經》,即包含唐順之《南華經釋略》在内。本文先從《南華經釋略》的編者徐常吉論起,考證其生平;再條列《南華經釋略》的唐順之批注,共可得六十九則;接着分析唐順之較具代表性的注語,探測其中意涵;最後討論唐順之述及的漢儒之説,呈現其注解的一種思路。要之,唐順之《南華經釋略》保存完整,其書評論《莊子》雖僅點到爲止,但仍有多則注文值得仔細品味。
    • 代玉民
    • 摘要: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Philosophy, there is a presumption that philosophers are healthy robust people. Yet few studies focus on the influence of philosophers' bodies on their philosophy though the influence does exist. Take Jiao Hong as an example. Jiao boasted a healthy body all his life, therefore he was curious on the philosophical problems and able to break through the experiential way of Taizhou School to embark on a new cognitive way. A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and philosophy, the philosopher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the cognitive philosophers with a healthy body who, represented by Jiao Hong, chose the cognitive way in philosophy; the experiential philosophers with an unhealthy body who, represented by the three Yuan brothers from Gong'an, chose the experiential way in philosophy.%中国哲学研究中存在一种预设,即将哲学家视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人,很少涉及身体状况对哲学家思想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确实存在.以焦竑为例,一生身体健康的他,对于尽性至命等形而上学问题,多具有好奇、求知的认知需求,因而其突破泰州心学传统,形成哲学上的认知进路.以此考察晚明哲学界,就身体与哲学的关系而言,晚明哲学家可分为两种类型:身体健康的认知型哲学家受疾病影响小,在哲学上以认知需求为主导,形成认知进路,以焦竑为代表;身体欠佳的体验型的哲学家受疾病影响大,在哲学上以身体需求为主导,形成体验进路,以公安三袁为代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