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阳明学

阳明学

阳明学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48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亚洲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2篇;相关期刊251种,包括中国哲学史、船山学刊、当代韩国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中日“东亚生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阳明学的相关文献由401位作者贡献,包括钱明、吴震、陈畅等。

阳明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6 占比:96.3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1.21%

专利文献>

论文:12 占比:2.43%

总计:494篇

阳明学—发文趋势图

阳明学

-研究学者

  • 钱明
  • 吴震
  • 陈畅
  • 张卫红
  • 彭国翔
  • 蛰泰
  • 乐爱国
  • 吴光
  • 张克伟
  • 张宏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唐若严
    • 摘要: 文庙从祀历来为官方承认的儒学正统所在,明中期关于儒者从祀在条件、标准和人物选择上都出现了一系列转变的倾向。陈献章以一代儒宗崛起于岭南,影响深远,成为时人讨论的热门对象。但他的从祀之路却并不平坦,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坚持儒释之辩的反对者看来,白沙学问宗旨摆脱不了近禅的嫌疑;而尊朱学者对于白沙则因其与阳明心学的亲缘关系而有所顾忌,白沙身后两次从祀之请因之被格。明中叶心学大盛之后,诸君子必欲为文成争地位,不得不以文庙为战场,然施行有渐,反以白沙为先导,白沙从祀文庙之议始终盛而不衰。白沙从祀之所以历时长久,不但因从祀所关甚大,更在于涉及理学正统、儒释之辩、白沙个人生平以及朝堂之上的权力斗争等。经过历代士人长期持守,白沙之学最终得以从祀文庙。
    • 李国跃; 李圣华
    • 摘要: 明正德、嘉靖时期,阳明学盛行,浙中东阳、永康、兰溪等地王学浸盛,浙中朱子学受到极大挑战。东阳孙扬以一介诸生撰《质疑稿》,批判阳明《传习录》,名动当世,成为浙中批评阳明心学最有力者。迨中晚明,阳明学大盛,百余年间,孙扬之学几至湮没无闻。明清易代后,在反思阳明学流弊的思潮中,孙扬其人其书被清儒重新发现。《质疑稿》也成为批评阳明学说的思想武器,而孙扬则被推许为浙中朱子世嫡,直接何、王、金、许之后的理学正传。清中期而后,王学与朱学同时衰微,孙扬复归于沉寂。重新审视孙扬学术个案,可深入发覆阳明学兴起之际,浙中学术界的历史生态和真实状况,更清晰地认识浙中阳明学与朱子学的研究谱系。
    • 刘荣茂
    • 摘要: 与传统儒学反对武力和战争的态度有异,王阳明及其后学中的用兵者愈发强调兵将的重要性。其军事实践的最大特点是从工夫论的角度融摄兵学。孟子所言“不动心”与“养气”等不仅是文士的修身工夫,亦是兵将必备的心理品质。危险的兵事处境成为一个特殊的修身场域,提升了阳明等人的为学进境。阳明学人的用兵实践是阳明学“事上磨练”之工夫论旨趣的一个生动呈现,既彰显出儒学工夫论的实地用功的特质,又是对传统兵学的拓展。
    • 蒙莉橼
    • 摘要: 与城市生活方式相应的都市文化在决定着“城里人”的文化生活。都市文化的整体稳定性是靠种种规范和制度来维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主体的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更是加剧了多元化与同质化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阳明的良知是本体与发用的统一,具有解决此矛盾的天然优势。它首先能够重新建立人的主体性,给予其充足的立足依据并丰满其构成,然后向外扩展,达致整个社会。如此,种种社会规范和制度就不再是对主体的外缘性强制,而是被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当代都市文化在经过阳明良知的调适之后,可实现主体的自我解放、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提升,反过来亦可促进当代都市文化的发展。
    • 云龙
    • 摘要: 以现象学改造阳明心学,须坚持胡塞尔现象学回到“原初给予的直观”这一根本原则。此一原则在中国哲学中具体落实为以“本体”概念为核心的“原生现象”。一切在原生现象基础上流变而来次生现象,亦必须“还原”到原生现象这种“原初给予的直观”中予以重新理解。依此理解路径,阳明心学中“良知”的真实内涵也就须统摄于“本体”之中,而耿宁所并列划分的良知三义说亦需要进行重新理解与厘定。将良知第一义的“向善”禀赋与第二义的善恶分别意识还原收摄到“良知本体”中来,将经验意义上的良知现象学提升为先验意义上的良知现象学,不失为阳明学现象学化进程中的一条可能通道。
    • 朱光磊
    • 摘要: 现代新儒家的阳明学研究具有三条路径。其一,以外释中。这条路径极大地凸显了阳明学中的形上意涵,并希望这种形上学的论说方式可以进入世界的哲学话语体系,以及这种论说方式所彰显的东方价值具有超越西方形上学的地位。其二,会通朱王。这条路径重新对朱子学、阳明学的差异进行新的解释,从而在一个更高的理论平台上化解了宋明儒学内部的差异,达成儒学内部的圆满融合。其三,面向现代。这条路径在阳明学本有的道德涵养之中,增加新的思辨理性和物理知识,从而将物理世界收纳进来,为现代性的开展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这些哲学体系的构建、哲学史叙述范式的转变,以及哲学现代新开展的努力,可以视为儒家知识分子在西学东渐背景下所交出的理想答卷。
    • 张菁洲
    • 摘要: 明治时期是日本王学的高峰,王阳明文献在日本流传的过程中,通过不同人物的翻刻、评注、选辑,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版本特征,阳明的文学创作与哲学思辨在国内外形成了两个传刻的倾向与线索,在日本学者对阳明文献的重刻与编辑中也逐渐形成了哲学文献与文学文献的传刻途径,反映出王阳明文献在日本的文献接受与日本本土的文化语境紧密结合。论文关注明治时期日本学者对王阳明文献的翻刻与接收,主要考察日本学者对王阳明文献的整理与编撰,探讨王阳明文献在日本学界与社会的流传版本及文化交流作用。
    • 程水龙
    • 摘要: 在明清学者仿语录体理学经典《近思录》编纂的理学文本中,出现了反映王阳明思想的文本。季本是王阳明门徒中仿《近思录》体例辑录反映阳明学思想语录论说的第一人。其《说理会编》“仿《近思录》而作”,大体遵循《近思录》结构体系,纲目有对应关联,继承中有发展,意在借鉴朱子及其门人的做法编纂此书为王学张目。他欲辨明当时关于王学的疑杂之说,阐发阳明心学思想,组建心学思想纲目。季本认为王学中有朱子学的影子,欲“借程朱之言以证良知之说”,进而调和朱王思想。虽然程朱理学的体系可仿,然不注重本门学术思想的建设与完善,王学末流仍难以逃脱被后世诟病的命运。
    • 赵熠玮
    • 摘要: 以1911年《善的研究》初次发表为标志,西田几多郎开创了日本最早的独创性哲学。通过利用西方哲学的基础概念与论证说理方式,西田成功将独具东方思想特色的哲学体系推向世界舞台。但观其西方逻辑框架下的东方思想内核,尤其是围绕“行为与知行合一”“统一力与道”“纯粹经验与实在”“道德伦理的形而上”四个核心概念展开的阐释与阳明学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阳明学相比于其他学术体系而言对西田哲学产生了无可替代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西田哲学是中国哲学日本化的一次近代性尝试。
    • 周俊凡; 邓芝韵
    • 摘要: 阳明学讲会是王阳明学派的重要讲学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对话因素,或者说,其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对话活动。阳明学讲会的结构是开放的,其参与者包括农、工、士、商等各个阶层;参与者在讲会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可以相互学习、互相质疑;其开放的结构为对话营造了自由的空间。阳明学讲会的教育形式包括祭祀、静坐自考、歌诗、讲论等,涉及古今对话、自我对话、“人—本”对话和“人—人”对话等,是对话活动的具体展开。阳明学讲会促进了学术的生长、建立并巩固了同侪之间的友谊、推动了社会教化,实现了讲会的对话意义。阳明学讲会的对话意蕴对当代教育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