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致良知

致良知

致良知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74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教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1667篇;相关期刊463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学理论、贵州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宁波市第五届学术大会等;致良知的相关文献由70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国荣、刘兆伟、刘北芦等。

致良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8 占比:1.7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1667 占比:98.23%

总计:42416篇

致良知—发文趋势图

致良知

-研究学者

  • 杨国荣
  • 刘兆伟
  • 刘北芦
  • 刘辉平
  • 吴雁南
  • 周海涛
  • 张新民
  • 徐仪明
  • 方国根
  • 李伏明

致良知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德仁
    • 摘要: 作为阳明高弟,陆原静素以喜好修养工夫为人所熟知.《传习录》收陆原静的问学内容,较为清晰地展现其从博学、养生到致良知的学思转进.转进始终围绕如何认领良知的为学进路问题展开,并反映出追求良知、体悟良知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知识化追求与对象性体认.而这种追求的特殊意义在于:使得良知在知识进路与对象性体认的主导下演变成一种思辨话语,从而丧失成德工夫的有效性.陆原静在为学进路上的困境与转进,既是王门弟子广泛出现的问题,也是阳明倡导致良知教所要解决的重大弊端,从侧面显现致良知教作为为己之学的本质特征.
    • 赖晨
    • 摘要: 新时代的医学生医德教育不能停步于常态化医德和人文素养教育,探索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医德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立足于研究王阳明"致良知"哲学思想的核心要义,探讨该思想与医学生医德教育关联性,并分析该思想对于当代医学生医德教育规范化的启示。
    • 雷静
    • 摘要: 王阳明在明代正德年间提出的“致良知”说不仅是哲学命题,更是其道德实践工夫。探析正德年间王阳明创作的散曲、诗歌等直抒胸臆的文本,将直面“致良知”说产生的心路历程,从而呈现出阳明所强调的“良知即是非”“自致其良知”等工夫关键。阳明由致良知工夫体证得出,良知作为是非标准,而自致其良知的自信,正是对良知作为是非标准的自立自信,其归于万物一体之仁的不容已,这既是士人的为己之学,更是使天下人自致其良知的大同理想。
    • 宋相呈
    • 摘要: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内涵丰富,其中所蕴含的廉政思想主要体现在“破心贼”“行方圆”“致良知”三个方面。他认为当私心杂念泛起,“恶向胆边生”时,一定要果断拔出“规矩”这把“利剑”,斩除“心中贼”,以达到“致良知”的廉政效果。在全面深化党风廉政建设的当下,积极借鉴王阳明的廉政思想,“破心贼”以筑牢思想基础,“行方圆”以完善制度体系,“致良知”以实现知行合一,对修好共产党人“心学”,推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 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开局之年,一年来,山东重山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山集团)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干部员工的顽强拼搏下,驰而不息的深化开展“致良知”思想再学习、再实践,坚持依法治企、绿色发展、文化建设三大主题不动摇,突出项目建设和体制改革,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攻坚突围、砥砺前行,全面推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
    • 韩雪; 常鸣宇
    • 摘要: 心性问题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所探讨的重点话题,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孟子。自孟子之后,无数哲学家扩充了这一问题的内容,使得心性问题有了丰富的内涵。至宋明时期,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一反之前程朱“性即理”的思想体系而提出了自己的“心即理“”致良知”的思想体系,似乎回归于孟子“尽心知性”的思想理路。文章论述了孟子与王阳明对于心性问题的回答的相似和相异之处。
    • 王进文
    • 摘要: 阳明由致良知所开展的“万物一体”之说,是在传承儒家从先秦“天人合一”到宋明“一体之仁”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生命历程的反思与体悟,揭示心即是理,赋予良知既内在又超越的理论意义与“成己成物”的道德实践面向,极大地深化和扩展了儒家一体观的意涵。“万物一体”既是阳明对个人生命历程不断反思与体悟的结果,也是其成己、成人、成物道德实践的全幅展现。就本体论而言,阳明“万物一体”之说的良知既是道德主体,也是万物生生之理。就工夫论而言,人道、天道本是一体,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即致良知之展开,在知行合一过程中亲亲、仁民、爱物。就境界论而言,阳明“万物一体”的至诚至真、至仁至善与至乐至美是三位一体的,只有超越有无之分、物我之隔,化解了有无之间的紧张与物我之间的对立,才能达到“本体即境界,境界即本体”的理想。
    • 蔚茶
    • 摘要: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即是良知,率性而为就是致良知,率己之性,率他人之性,率万物之性。"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大学》看,明明德就是致良知。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目标,是结果。
    • 李幼蒸
    • 摘要: 王阳明一生学行,在讲学方面可分为道德学传播与伦理学思辨两大片。前者为面对一般民众的通俗性宣讲(始自贵州处夷时期),后者为与弟子学友的“理论性”深思;前者的性质类似“传教”,后者的性质属于探究学理。两类活动交互叠合,均以“良知学”为统一的标榜。“致良知”遂相当于在推广与提升仁学之“学的伦理学”实践中之另一“心学三纲领”。如果将阳明学的大学辨与良知学结合起来看,阳明学的“心学化”实践也通过其“三纲领修辞术”包含着两步骤,即“大学三纲领”之心学化(大学改本)与“心学三纲领”之心学化(致良知)。
    • 王闻文
    • 摘要: 《拔本塞源论》作为王阳明晚年的重要著述之一,其包含了“万物一体”“圣人之学”“理欲之辩”等重要思想。而其中对理欲关系的阐释更是切中与精练,这不仅体现在他把理欲关系与其他思想结合在一起论述,从而更加通透地阐释了这一学说,既区别于程朱理学所言之理欲的内涵,又从心学的层面对其进行新的赋义;而且更可以从中窥见理欲关系在其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即理欲关系作为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贯穿于其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学说之中,并统摄这些思想。继而由对“理欲”关系的立与破,一方面阐发其心学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导归圣人之境,以承继儒家道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