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特发性黄斑前膜

特发性黄斑前膜

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453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中国老年学杂志、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山东省第十九次眼科学学术会议等;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相关文献由39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华、李林芮、杨小丽等。

特发性黄斑前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1.1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453 占比:98.90%

总计:12592篇

特发性黄斑前膜—发文趋势图

特发性黄斑前膜

-研究学者

  • 刘华
  • 李林芮
  • 杨小丽
  • 杨桢
  • 游志鹏
  • 许立帅
  • 赵小琴
  • 赵菊莲
  • 赵霞
  • 刘勇

特发性黄斑前膜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帅; 张婷; 苏安乐
    • 摘要: 目的探讨对不同分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联合采用25G玻璃体切割(PPV)和内界膜(ILM)剥离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IMEM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25G PPV联合ILM剥离术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00例患者术前和术后1、3、6个月的BCVA水平和CMT水平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经OCT检查显示,100例患者中2期患者34例34只眼、3期患者51例51只眼、4期患者15例15只眼,并且其术后6个月的BVCA水平均小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2期患者85.29%恢复至黄斑中心凹形态,23.53%恢复至黄斑中心凹形态;而4期患者相关症状均得到明显的改善,且术后3、6个月的CMT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经相关性分析显示,BCVA和CMT水平术前术后均与LMEM分期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25G PPV联合ILM剥离术治疗IMEM患者可以有效促进患者黄斑结构的恢复,提高患者的视力水平,并且患者术后BVCA和CMT的恢复情况与LMEM分期关系密切。
    • 孔佳慧; 霍永军; 陈拥军
    • 摘要: 目的:分析白内障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患者行超声乳化术前后黄斑前膜(ERM)分级、黄斑区形态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16-03/2019-05于我院接受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合并IERM患者51例54眼,分析术前和术后1mo ERM分级、黄斑囊样水肿(CME)、椭圆体带中断和神经上皮层脱离(NSD)的发生及BCVA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前5眼(9%)ERM 1级,23眼(43%)ERM 2级,21眼(39%)ERM 3级,5眼(9%)ERM 4级;术后1mo ERM分级保持稳定。术后1mo BCVA(0.47±0.17)与术前(0.45±0.16)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但CME、椭圆体带中断及NSD发生率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超声乳化术并没有显著加快ERM进展和影响BCVA,但显著增加了视网膜黄斑中心凹的炎症反应,故对合并IERM的患者进行白内障手术后需密切随访,如果黄斑区改变影响了BCVA,应尽早行玻璃体切割手术。
    • 宋佩; 李鹏飞; 耿文静; 苏舒; 袁玉蓉; 陈威; 吴坚; 季敏; 管怀进
    • 摘要: 目的探究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合并白内障患者房水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预后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住院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iERM患者(iERM组)25例(27眼)和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23例(25眼)为研究对象,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的房水,运用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对房水中48种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测定。同时分析iERM组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前和术后3个月相关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FT)、黄斑体积(MV)和黄斑平均厚度(MT)的变化与房水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iERM组患者房水样本中生长调节致癌基因-α(GRO-α)、白细胞介素(IL)-2、IL-7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5)。iERM组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视力明显改善,CFT、MV和MT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iERM组患者房水细胞因子CTACK浓度与BCVA(logMAR)变化(术后与术前的差值)呈正相关(r=0.445,P=0.043);细胞因子IL-4浓度与MT变化(术后与术前差值)呈负相关(r=-0.471,P=0.031)。结论对于iERM患者,房水中GRO-α、IL-2、IL-7和PDGF-BB可能参与了iERM的形成机制,CTACK可能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缓慢有关,而IL-4则可能与患者术后黄斑厚度增加密切相关。
    • 蔡展谋
    • 摘要: 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功能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形态改变情况。方法收集80例IMEM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前与术后3个月均进行常规眼科检查与OCTA检查,对比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且根据血管形态分组,分成扭曲组与未扭曲组,对两组术后3个月的BCVA对比。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的BCVA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管扭曲组与未扭曲组术后3个月的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手术治疗的IMEM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患者经OCTA检查显示患者眼底形态、结构明显改善,可获得良好视功能,值得推广。
    • 王伟中; 刘桥生
    • 摘要: 目的 探讨黄斑前膜手术内界膜剥离对视网膜全层的影响。方法 选择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后界膜剥离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内界膜剥除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和术后6月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黄斑区暗点数、固视稳定性、黄斑中心凹厚度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1月、3月、6月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1月、3月、6月黄斑区暗点数较术前增加(P0.05);两组术后1月、3月、6月黄斑中心凹厚度较术前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3月、6月黄斑中心凹厚度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 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与不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均能有效、安全地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有助于视力恢复,但是术后黄斑区光敏感度较低,且暗点较多,黄斑中心凹厚度更高。
    • 王仕旺; 毛子清; 李根; 范慧敏; 陈智萍
    • 摘要: 目的应用微视野计MP-3联合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评估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术中内界膜(ILM)剥除对黄斑形态及视功能影响。方法将24例(24眼)IMEM患者随机分为非剥膜组12例(12眼)、剥膜组12例(12眼),均行23 G玻璃体切割术,非剥膜组单纯行黄斑前膜剥除,剥膜组联合ILM剥除。术后1、3个月随访,比较2组术前术后mfERG的第一个负峰(N1)和第一个正峰(P1)的1环、2环的潜伏期与振幅,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logMAR BCVA值,MP-3的视网膜平均光敏度(MS)、微视野暗点数(SP),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观察2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黄斑前膜复发情况。结果24例(24眼)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个月2组logMAR BCVA值、CMT值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术后3个月非剥膜组SP值较术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膜组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2组N1波1环和2环振幅及潜伏期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未发生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裂孔或脱离;术后3个月2组均无黄斑前膜复发,均未发生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黄斑裂孔等并发症。结论黄斑前膜术中剥除ILM短期内对IMEM患者视力及黄斑厚度没有显著影响,但可能会增加术后黄斑区视野暗点,降低光敏感度,并对视网膜电生理功能造成损害。
    • 郑玥; 项振扬; 杨友谊; 陈爱菊; 陈绮
    • 摘要: 目的 利用高分辨的频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SD-OCT)技术,探究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术前异常中心凹内层厚度(EIFLT)与术前、术后视力的相关性,找出预测IMEM术后视力恢复的可靠量化指标.方法 基于SD-OCT图像4级分级方案对纳入本研究的93例(103眼)IMEM患者进行分级,除1级组外,2级、3级、4级组受试者均接受23 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剥除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同时联合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术前EIFLT及其他OCT参数与术前、术后视力的相关性,建立术后视力的预测模型.结果 除了年龄、外层黄斑厚度(OFT)在不同分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术前参数在4组间均不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存在线性关系的术前参数:2级组包括年龄、术前BCVA,3级组包括术前EIFLT、术前BCVA.采用多重共线性回归法建立患者术后BCVA的预测模型.结论 不同分级组IMEM的视网膜结构参数不一样,需进行分级研究.术前EIFLT是IMEM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负影响因素,无异常中心凹内层存在的2级IMEM是一个很好的手术时机.
    • 李红阳; 黎燕英; 薛丽萍; 邹红蕾; 梁仁隆; 杨兵花; 吴艺
    •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持式视网膜视力计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对白内障合并黄斑前膜患者的术后视力预测的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月?2020年4月在我院因老年性白内障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根据术前检查结果,发现白内障患者的眼底合并有特发性黄斑前膜,以LOCSⅡ晶体混浊分类标准,选取晶体混浊分级为C2N2P1的患者,共45例52眼.并以黄斑中心凹厚度作为分组依据,将患者分为3组:在OCT检查下黄斑中心凹厚度<300μm为A组(9眼),300~400 μm为B组(25眼),>400 μm为C组(18眼).比较3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前视网膜视力、术后第1天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分析术前视网膜视力与术后3月最佳矫正视力的一致性.结果 3组患者术后1d、术后3月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3组大部分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恢复到0.3~0.5.黄斑中心凹厚度<400 μm的患者,白内障术后视力≥≥0.3有31例(91.18%).黄斑中心凹厚度>400 μm,白内障术后视力≥0.3只有14例(77.78%).术前视网膜视力和术后3月最佳矫正视力之间有正相关关系(r=0.830,P<0.05).结论 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提高患者的术后视力.手持式视网膜视力计能准确评估C2N2P1分级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力.黄斑前膜引起黄斑中心凹厚度>400μm的患者,单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恢复不理想.
    • 张锐; 高自清; 王爱芹
    • 摘要: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和视网膜血流变化情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2月—2020年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IMEM患者21例(21眼),其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42~83岁.所有患者行25 G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离术.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视力测量和OCTA检查,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SVD)、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密度(DVD)以及黄斑区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65 min,平均50 min.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高眼压、1例患者出现前房炎症反应,予相应处理后痊愈.21例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术后3个月患者最佳矫正视力0.61±0.26,较术前的0.82±0.32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8,P<0.05).术后3个月OCTA检查结果显示,CMT为(287.05±64.79)μm,较术前的(469.33±101.88)μm明显减小,FAZ 面积(0.19±0.12)mm2、SVD 52.50%±12.62%,较术前的(0.13±0.10)mm2、48.58%±11.96%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50、2.330、4.358,P 值均<0.05);而术后3个月DVD为35.90%±10.52%,与术前的34.60%±9.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形态基本恢复,黄斑水肿减轻.结论 OCTA为无创的新型血管成像技术,应用OCTA可很好地观察IMEM患者术后黄斑区的结构和血流变化情况,可为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后手术效果的评定提供影像学依据.
    • 刘勇; 李朝辉; 冯超; 徐昶中; 康雪琴; 李艳子; 吴建华
    • 摘要: 黄斑皱褶是黄斑区视网膜前膜增厚和收缩引起的一种黄斑疾病,以前膜形成、黄斑内层视网膜增厚、视力下降为特点,其引起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黄斑前膜遮挡中心凹、黄斑区视网膜变形和黄斑水肿[1]。因此,剥除黄斑前膜以恢复黄斑区解剖结构是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黄斑前膜剥除术或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是目前治疗黄斑皱褶的主要手术方式[2]。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