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多焦视网膜电图

多焦视网膜电图

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300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95199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视觉生理学术会议、第二届广东青年科学家论坛等;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相关文献由714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德正、江福钿、段俊国等。

多焦视网膜电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7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95199 占比:99.90%

总计:295499篇

多焦视网膜电图—发文趋势图

多焦视网膜电图

-研究学者

  • 吴德正
  • 江福钿
  • 段俊国
  • 黄时洲
  • 罗光伟
  • 严良
  • 张富文
  • 陆豪
  • 龙时先
  • 吴乐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左文; 陈婷; 艾明
    •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引起的眼科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常致盲。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准确、客观、定量的检测视网膜各区域功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阶段视功能的监测和疗效评估有重要作用,在DR预测模型构建中也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围绕mf-ERG技术在DR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王晓东; 叶瑞珍; 吴晓玉
    • 摘要: 目的运用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评估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各分期相应的视网膜功能的变化情况,以更及时地发现早期的DR,控制DR患者的病情发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6年7月来该院就诊的29例(56眼)单纯型DR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分期,把患眼分为Ⅰ期DR 21眼、Ⅱ期DR 16眼、Ⅲ期DR 19眼;同期选取健康人10名(20眼),纳入正常对照组。采用由德国Roland公司生产的RETIscan多焦视觉电生理仪,记录正常人20眼及单纯型DR 56眼的mfERG P1波的反应振幅密度和P1波、N1波潜伏期在各环的表现。结果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情的进展,mfERG P1波的反应振幅密度呈现下降的趋势,P1波、N1波的潜伏期呈现出延长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1波反应的振幅密度是DR的敏感指数,mfERG能判断病变的位置,范围及严重程度,对评估不同时期DR的视网膜功能有着重要作用。
    • 王仕旺; 毛子清; 李根; 范慧敏; 陈智萍
    • 摘要: 目的应用微视野计MP-3联合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评估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术中内界膜(ILM)剥除对黄斑形态及视功能影响。方法将24例(24眼)IMEM患者随机分为非剥膜组12例(12眼)、剥膜组12例(12眼),均行23 G玻璃体切割术,非剥膜组单纯行黄斑前膜剥除,剥膜组联合ILM剥除。术后1、3个月随访,比较2组术前术后mfERG的第一个负峰(N1)和第一个正峰(P1)的1环、2环的潜伏期与振幅,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logMAR BCVA值,MP-3的视网膜平均光敏度(MS)、微视野暗点数(SP),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观察2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黄斑前膜复发情况。结果24例(24眼)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个月2组logMAR BCVA值、CMT值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术后3个月非剥膜组SP值较术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膜组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2组N1波1环和2环振幅及潜伏期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未发生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裂孔或脱离;术后3个月2组均无黄斑前膜复发,均未发生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黄斑裂孔等并发症。结论黄斑前膜术中剥除ILM短期内对IMEM患者视力及黄斑厚度没有显著影响,但可能会增加术后黄斑区视野暗点,降低光敏感度,并对视网膜电生理功能造成损害。
    • 徐鑫鑫; 张凤妍
    • 摘要: 目的利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与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分析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mfERG和黄斑厚度的改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NPDR的40例患者(60只眼)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正常人21例(31只眼)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参考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ETDRS)中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定义分为黄斑水肿组21例(34只眼)和无黄斑水肿组19例(26只眼)。行SD-OCT、mfERG检查,观察黄斑厚度和mfERG的改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黄斑水肿组、无黄斑水肿组、对照组患者的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CST)分别为(324.29±48.57)、(261.00±18.61)、(249.87±13.58)μm。无黄斑水肿组和黄斑水肿组的CST厚于对照组(P<0.05),且黄斑水肿组CST厚于无黄斑水肿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无黄斑水肿组的1、2、4、5环P1波潜伏期延长(P<0.05);与对照组相比,黄斑水肿组的1~5环P1波潜伏期延长(P<0.05);黄斑水肿组的1环P1波潜伏期长于无黄斑水肿组(P<0.05)。无黄斑水肿组的1、2、4环P1波振幅密度低于对照组(P<0.05),黄斑水肿组的1~5环P1波振幅密度低于对照组(P<0.05);黄斑水肿组1、2、3环P1波振幅密度低于无黄斑水肿组(P<0.05)。黄斑水肿组1环P1波振幅密度与CST呈负相关;1环P1波潜伏期与CST呈正相关。结论随着DR程度的进展、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出现,黄斑逐渐增厚,mfERG的潜伏期延长、振幅密度降低,CST与mfERG的潜伏期和振幅密度有相关性。
    • 蒋洪; 杨青华; 王丽强
    • 摘要: 目的:运用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FERG)评估服用羟氯喹后视网膜黄斑中心视锥系统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将2017-01/2019-11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眼科进行检查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32例264眼纳入分析.根据服药时间分为6组:A组38例76眼未服药,B组38例76眼服药1a,C组17例34眼服药2a,D组18例36眼服药3a,E组13例26眼服药5a,F组8例16眼服药5a以上停药3a.比较各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MFERG中央第一环视网膜反应区P 1波振幅密度值的变化情况.结果:A~F组患者BCVA(0.11±0.11、0.11±0.10、0.13±0.10、0.15±0.10、0.15±0.11、0.14±0.10LogMAR)无明显差异(F=1.287,P=0.270),但A组患者P 1波振幅密度值(122.68±1.87nV/deg2)明显高于其他组(115.76±1.71、113.38±1.51、109.10±2.52、94.61±0.78、94.02±0.91nV/deg2,均P<0.05).结论:长期服用羟氯喹后,即使中心视力未发生改变,MFERG检查结果显示视网膜黄斑中心视锥系统随着服药时间延长,其功能呈下降趋势,且停药后视功能不能恢复.
    • 王一博; 孟旭霞; 余川; 杨静; 刘鹏辉; 耿文慧
    • 摘要: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微结构解剖修复过程与视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手术治疗的IMH患者40例40眼,根据患眼术后1周~1个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微结构连续变化的愈合特征分为3组,其中,A组:裂孔缺损组织及黄斑中心凹曲线完全或部分修复,且已修复部分为椭圆体带先愈合者;B组:裂孔缺损组织及黄斑中心凹曲线完全或部分修复,且已修复部分为除椭圆体带外的其他视网膜层先愈合者;C组:裂孔缺损组织及黄斑中心凹曲线未修复者.对比并观察3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微视野光敏度(MS)及OCT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结果.结果 40例(40眼)患者中术后黄斑裂孔愈合的34例(34眼)裂孔愈合时间为术后1~10(5.42±3.16)d,椭圆体带完全对接时间为术后2~12(5.57±3.69)d.术后1周,A组较B组有更高的全层愈合率(P=0.038).3组患眼术后1周BCVA均较术前提高(均为P0.05).术后1个月,A组、B组MS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A组MS优于B组、B组优于C组(均为P0.05).术后6个月,A组、B组黄斑中心1环、2环N1、P1波振幅密度及潜伏期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为P0.05);A组、B组黄斑中心1环、2环N1、P1波振幅密度及潜伏期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IMH患眼术后初期椭圆体带先愈合者黄斑区视网膜微结构具有更高的全层愈合率,且视功能恢复效果更佳.
    • 邵毅; 沈严坤; 舒会叶
    • 摘要: 氯喹类药物在治疗风湿病、皮肤病和自身免疫疾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时间使用会导致不可逆的黄斑疾病和视网膜病变,甚至永久性失明,并且它们的毒副作用与使用剂量、治疗时间长、是否有角化病和肾或肝功能不全等有关.因此对于两种药物引起视网膜病变的监测也比较复杂,需要眼底自身荧光(FAF)配合光谱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SD-OCT)的宽视野进行,对于视网膜病变复杂的患者还需使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等进行确诊.具体的监测方法需要临床眼科医师根据患者用药情况和初步监测结果进行确定.
    • 高凤娟; 周显金; 徐格致; 吴继红
    • 摘要: 27岁男性,因双眼视力下降2年余就诊,否认家族史.体格检查示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全视野视网膜电图(ffERG)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均正常.静态视野示双眼中心暗点,眼底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示双眼黄斑区椭圆体带及嵌合体带不连续,眼底自发荧光示双眼中心凹斑驳样改变伴淡强荧光环,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振幅显著降低.基因检测示RP1L1突变,且为新发突变,确诊为隐匿性黄斑营养不良.讨论体会:无家族史的患者也不能排除遗传性疾病的可能,对于不明原因视力下降,应仔细检查,明确病因并进行专业的遗传咨询.
    • 任洪杏; 程静; 秦爱姣; 石明华
    • 摘要: 目的:探究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特征性变化.方法:收集2018-01/2020-12在我院就诊的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患者20例作为研究组(4例为外斜视,16例为内斜视),同时收集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散瞳状态下检查mfERG,记录P1波的振幅密度和潜伏期.结果:斜视组弱视眼多焦视网膜电图P1波振幅密度与対侧眼相比第一环(P=0.001),第二环(P<0.001),第三环(P=0.001),第四环(P=0.009),第五环(P=0.026)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第一环(P=0.033),第二环(P=0.002),第三环(P<0.001),第四环(P=0.014)明显降低;斜视组弱视眼潜伏期与対侧眼相比第一环(P=0.017)、第二环(P=0.001)有明显缩短,与对照组相比第二环(P=0.007)明显缩短.结论: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P1波振幅密度越靠近黄斑中心凹下降越多,且与屈光不正性弱视眼相比下降更多.
    • 王逸之; 林斌武; 庞龙
    • 摘要: 目的研究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RVO-ME)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筛选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患者39例(39只眼),采用多焦视网膜电图评估患者视功能(P1波振幅密度、P1波峰时、环反应比值),采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及OCTA检测视网膜结构(视网膜厚度、椭圆体带的连续性、有无黄斑前膜等)、黄斑区血管成像(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分析视功能的特点。结果P1波振幅密度与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正相关(P<0.05),椭圆体带连续则P1波振幅密度更高(P<0.05),黄斑前膜存在则黄斑中心凹的P1波振幅密度更低(P=0.036);黄斑中心凹的P1波峰时与浅层FAZ负相关(P=0.030)、与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正相关(P=0.002);环反应比值与神经上皮层下液高度负相关(P<0.05)。结论除视锥细胞外,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的浅层视网膜结构也可能参与多焦视网膜电图P1波起源;神经上皮层下液越多,黄斑中心凹视功能越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