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1年内共计530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社会与环境、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2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66221篇;相关期刊367种,包括伦理学研究、求索、求是学刊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青岛市第十二届学术年会、第五届张天福茶学研讨会、第四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等;生态伦理学的相关文献由50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湘溶、叶平、孙道进等。

生态伦理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2 占比:0.77%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66221 占比:99.21%

总计:66751篇

生态伦理学—发文趋势图

生态伦理学

-研究学者

  • 刘湘溶
  • 叶平
  • 孙道进
  • 余谋昌
  • 李培超
  • 李承宗
  • 黄炎平
  • 傅华
  • 佘正荣
  • 周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显静
    • 摘要: 中国特色的生态哲学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挖掘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生态哲学思想,跟踪了国外生态哲学的研究,建构了不同于西方的生态伦理思想体系,发展了中国化的宗教生态哲学,创立了颇具深度和广度的中国生态美学,探讨了科学技术创新与生态哲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体系.但是,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哲学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不足,如学科定位不明确,跨学科研究的共同体没有完全形成,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生态学乃至生态学哲学的支撑缺乏,面向中西理论基点差异出现思维偏差,生态保护实践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等等.鉴于此,加快构建并推进中国特色的生态哲学,不但需要明确研究范式,加强学科建设,夯实理论基础,联结生态科学,还需要纠正思维偏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努力推出原创性成果的基础上,提高国际影响力,为国内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际生态保护发挥指导作用.
    • 王继创
    • 摘要: 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人的存在经历着由潜在的人性特征具有到现实的人格品质呈现过程.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倒逼着现代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探寻走出现代性物化人格观的价值迷惘.生态文明时代形塑的生态道德人格是在自觉觉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认知的价值追寻中,涵育生成具有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的稳定生态道德人格品质特征,在现实生态实践中锤炼社会公民的生态德性素养.
    • 孙至喆; 贾巍杨
    • 摘要: 在中国,生态伦理学历经了半个世纪的研究,从最开始的蹒跚学步,到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理论框架更加开源,景观生态美学及造价标准等理论层面以外的实际考量开始计入讨论体系。本文通过对废弃工业用地景观设计案例的现实分析及内质提取,着重阐明生态伦理学视野下的废弃工业用地的再利用价值,目的在于提出更多的环境反思与期许。废弃工业用地作为物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大步向前的烙印,其本身就兼具矛盾性,但基于生态伦理学视野,工业用地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其思考的本质就落在了后续的景观环境反馈层面,这种注重反馈的场地修复环节与景观设计手段会更加合理地为城市更新提供资源节约的新思路。
    • 李营营
    • 摘要: 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伦理学的使命.西方生态伦理学无法走出主客二分的逻辑困境.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整体性视角恰恰可以弥补西学的不足.《诗经》"顺应天时,合乎地宜"的"时禁"生态敬畏观、"仁及草木,德及昆虫"的"同情"生态保护观、"乐山乐水,师法自然"的"自然"生态审美观,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肇端,是中国传统儒家生态思想的起点.它对于当代中国生态伦理学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 柯进华;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
    • 摘要: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Ⅲ)是世界著名哲学家,他倡导当代哲学的荒野转向,对自然的内在价值进行了严密的哲学辩护,被广泛誉为"环境伦理学之父"。罗尔斯顿的学科视野开阔,先后研习过物理学、神学、生物学和哲学等学科。他在生态伦理学上的重大影响发轫于1975年在国际权威期刊《伦理学》上发表《存在一种生态伦理吗?》一文,该文引发了国际学界对环境伦理学的持续关注。此后,罗尔斯顿在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领域发表一系列论文、出版一系列著作,其中许多作品成为相关领域的必读经典,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并多次再版,国际影响广泛,如1986年出版的《哲学走向荒野》(Philosophy Gone Wild:Environmental Ethics)、1988年出版的《环境伦理学》(Environmental Ethics:Duties to and Values in the Natural World)、2012年出版的《新伦理学:为下一个千年的地球生命》(A New Environmental Ethics:The Next Millennium for Life on Earth,2020年再版)等。罗尔斯顿于1992年成为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第一位文科终身荣誉教授,2003年因在生态伦理学方面的卓越贡献而荣获坦普顿奖(Templeton Prize)。罗尔斯顿对荒野有着深沉的热爱,自称是"走向荒野的哲学家",其荒野情结贯穿于他的思想和生活,是当今世界对荒野问题进行了最深入探讨的哲学家之一。在此次采访中,罗尔斯顿重点强调:荒野是自然中能够保持其自发性和自然进化过程的部分;荒野是"生命世界的根",孕育和支撑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荒野是价值的一个生发源;荒野是人类的他者,塑造了人类的身心,丰富了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即使是高度发展的人类文明,也需要依赖荒野自然来支撑和维系。罗尔斯顿一直致力于倡导一种新伦理学来引导现实的荒野保护,这种新伦理学主张一种包容性的爱,反对仅仅视自然为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倡导人类作为地球唯一的道德代理人应肩负起荒野保护的责任和义务:荒野保护不仅为了人类的生态福祉和可持续发展,也为了非人类生命自身的善;荒野保护的更大目标是可持续的生物圈。希望此次访谈能激发更多的人关注荒野问题,认识到荒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基础、充分的荒野保护是生态文明走向成熟的标志,从而推动中国的荒野保护和管理,让"野性中国"成为"美丽中国"的重要支撑。此次访谈以邮件笔谈的方式进行,其间文稿历经多次中英文转换,最终文稿英文版经罗尔斯顿审定后再由采访者翻译成中文。在此特别感谢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治河博士为促成此次访谈所做的卓越工作。
    • 孙金琳
    • 摘要: 文章从生态伦理学、技术异化、消费异化等理论角度出发,论证理性主义、科学技术的滥用造成了人类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理性主义割裂了人的完整性,造成对人的奴役.通过分析指出理性主义、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上述负面影响的原因:一方面是人类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另一个方面则是资本主义增值逻辑.为消除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方式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科学技术实践不仅应当满足人的尺度,也应当满足物的尺度,人类要尊重动植物界、非生物界的固有属性和发展规律,用整体的、和谐的、多样化的和相互依存的生态伦理学原则指导人类社会实践活动.
    • 王继创
    • 摘要: 生态伦理学的实践转向表征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的理论自觉.当代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是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方式造成的,文明危机的价值忧思诉求生产生活实践根本变革.从实践哲学维度反思现代生态伦理学理论发展,走出利益逻辑、生命逻辑和生态逻辑道德拓展概念思辨式理论路径,基于"感性现实人"的社会生产实践和日常社会生活,在生态理性实践和生态德性养成中建构生态伦理学价值旨归.可以说,唯物史观视野下生态伦理学实践哲学路径生成既是现实实践诉求的理论"应然",亦是理论阐释实践的现实"必然".
    • 摘要: 《云梦学刊》2020年第2期推出“当代学术史研究”专栏。邓安庆、蒋益的《西方伦理学史诸概念和命题之释义》对西方伦理学史中“厄索斯”“厄洛斯”“逻各斯”等概念以及“德怕即知识或知识即美德”“德性不可教”等命题进行了阐释。周国文、张璐的《中外生态环境哲学的传统与创新》指出,中国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2019年学术年会围绕“中外生态环境哲学的传统与创新”的会议主题,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再阐释、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及时代趋向、环境伦理概念及时代发展生态文明实践的取向及热点问题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对于生态文明理论基础、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及有关生态伦理学理论的看法,并在凝聚共识的过程中形成了学术年会的十点倡议。
    • 摘要: 生态伦理学家预言,生态文明将取代工业文明,成为21世纪中后期人类的主导文明。基于对这个预言的认同,我们希望从作家和摄影家的视野出发,将更多的笔墨投向了生态龙泉驿和人文龙泉驿,用准确、平实、艺术的语言叙述这个名驿的前世今生。龙泉驿是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行政区,地处成都东面,紧邻市区三环路,幅员面积557平方公里。区境平坝、山岳各半,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悠久,现代文明丰腴——顶层设计的“先进汽车智造区,美好生活品质城”、“东出锦城第一驿”的古驿道、被媲美为“北有十三陵,南有明十陵”的明蜀王陵墓葬群、闻名遐迩的“世界桃园”、体量浩大的“洛带会馆建筑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