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长相关蛋白-43

生长相关蛋白-43

生长相关蛋白-43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3年内共计243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基础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53348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解剖学杂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暨针灸医学由基础到临床的转化学术交流会、2014浙江省针灸学会学术年会、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2014年年会暨第二十一次全国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等;生长相关蛋白-43的相关文献由953位作者贡献,包括吕刚、刘学政、刘广义等。

生长相关蛋白-43—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6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53348 占比:99.90%

总计:253591篇

生长相关蛋白-43—发文趋势图

生长相关蛋白-43

-研究学者

  • 吕刚
  • 刘学政
  • 刘广义
  • 刘梅
  • 李承晏
  • 郭云良
  • 鞠躬
  • 黄涛
  • 张其梅
  • 张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卿; 王笑; 谷成旭; 郭绮萱; 李希凯; 张璐萍; 黄飞
    • 摘要: 背景:研究表明,Apelin/APJ在调节细胞增殖、凋亡、抑制炎症反应和血管重建等方面显示出功能。因此,推测Apelin在脊髓损伤中具有类似的功能。目的:评价Apelin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①体内实验选用大鼠横断脊髓损伤模型,采用4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Apelin-13组。脊髓损伤组和Apelin-13组大鼠采用横断损伤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Apelin-13组每日腹腔注射Apelin-130.2 mg/kg,其余2组每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治疗14 d。于大鼠造模后第1,3,7,14天采用BBB运动评定量表评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于第14天收集大鼠脊髓,用于免疫组化、免疫荧光、RT-PCR等分析。②体外实验利用H2O2诱导PC12细胞损伤,加入不同浓度(1,2,4μmol/L)的Apelin-13,CCK8法检测其对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的活力的影响,探索Apelin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与结论:①脊髓损伤后大鼠后肢功能完全丧失,损伤后3 d开始观察到运动恢复,但脊髓损伤组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pelin促进了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②脊髓损伤导致脊髓局部连续性破坏,Apelin促进了大鼠损伤脊髓形态的修复;③假手术组仅有少数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ba1)阳性细胞,脊髓损伤导致局部该阳性细胞数量和星形胶质细胞显著增加,Apelin干预减少了局部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激活(P<0.05);④脊髓损伤后严重脱髓鞘,LFB染色阳性面积明显降低,Apelin减少了脊髓损伤带来的脱髓鞘;⑤脊髓损伤后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量显著增加(P<0.001),给予Apelin进一步增加了生长相关蛋白43蛋白的表达;⑥Apelin增加了H2O2诱导的PC12损伤的细胞活力(P<0.05)。总之,Apelin促进了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和脊髓形态的修复。
    • 谢兴奇; 胡伟; 屠冠军
    • 摘要: 背景:如何改善损伤局部微环境,减少胶质瘢痕形成,促进神经元和轴突修复与再生,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难点。研究发现,硫酸软骨素酶ABC可通过介导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的降解,增强轴突的再生和可塑性;同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可通过抗凋亡、调节免疫反应、增强神经元再生能力等途径在脊髓损伤修复中发挥作用。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联合硫酸软骨素酶ABC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用外泌体提取试剂盒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Western blot检测CD63、Alix表达。取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硫酸软骨素酶ABC组、外泌体组、联合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Allen’s法构建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硫酸软骨素酶ABC组、联合组用微量注射器直接向损伤局部注射硫酸软骨素酶ABC,术后2 h,外泌体组、联合组通过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每隔2 d注射1次,共注射3次。脊髓损伤后第1,3,7,14,28天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第14天每组取6只大鼠经灌注取材做成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区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外泌体呈圆形、椭圆形或“茶托样”,大小不均;CD63、Alix呈阳性表达;②与模型组、硫酸软骨素酶ABC组、外泌体组相比,联合组BBB评分高,脊髓损伤区面积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降低,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升高(P均<0.05);③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联合硫酸软骨素酶ABC能抑制损伤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上调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减少胶质瘢痕形成,改善损伤局部微环境,从而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和轴突的修复与再生。
    • 谢兴奇; 胡伟; 屠冠军
    • 摘要: 背景:如何改善损伤局部微环境,减少胶质瘢痕形成,促进神经元和轴突修复与再生,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难点.研究发现,硫酸软骨素酶ABC可通过介导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的降解,增强轴突的再生和可塑性;同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可通过抗凋亡、调节免疫反应、增强神经元再生能力等途径在脊髓损伤修复中发挥作用.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联合硫酸软骨素酶ABC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用外泌体提取试剂盒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Western blot检测CD63、Alix表达.取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硫酸软骨素酶ABC组、外泌体组、联合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Allen’s法构建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硫酸软骨素酶ABC组、联合组用微量注射器直接向损伤局部注射硫酸软骨素酶ABC,术后2 h,外泌体组、联合组通过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每隔2 d注射1次,共注射3次.脊髓损伤后第1,3,7,14,28天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第14天每组取6只大鼠经灌注取材做成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区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外泌体呈圆形、椭圆形或"茶托样",大小不均;CD63、Alix呈阳性表达;②与模型组、硫酸软骨素酶ABC组、外泌体组相比,联合组BBB评分高,脊髓损伤区面积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降低,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升高(P均 < 0.05);③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联合硫酸软骨素酶ABC能抑制损伤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上调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减少胶质瘢痕形成,改善损伤局部微环境,从而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和轴突的修复与再生.
    • 孙金梅; 张成杰; 李尧; 陈彬
    • 摘要: 目的:探讨规律胡须刺激是否可改善小鼠桶状皮质(Barrel Cortex)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功能并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其机制。方法:60只雄性C57BL/6随机分成假手术组、脑梗死组和胡须刺激组,每组20只。胡须刺激组在小鼠桶状皮质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建立后第3天开始给予规律胡须刺激(15 min/次,3次/d,共12 d)。3组小鼠均在造模后3、7、14 d进行贴纸去除试验;造模后14 d进行HomeCage行为学检测、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脑梗死灶周围突触素(SPY)-1、生长相关蛋白43(GAP 43)、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丝(NF)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F纤维。结果:脑梗死造模后3、7、14 d,脑梗死组小鼠的贴纸感知时间和贴纸去除时间均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造模后7 d,胡须刺激组小鼠的贴纸去除时间短于脑梗死组(P<0.05);造模后14 d,胡须刺激组小鼠的贴纸感知时间和贴纸去除时间均短于脑梗死组(均P<0.05)。HomeCage行为学分析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脑梗死组和胡须刺激组小鼠活跃性指标均有明显下降,而不动时间明显延长(均P<0.05);与脑梗死组相比,胡须刺激组小鼠活跃性指标均明显提高,不动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造模后14 d,小鼠脑梗死灶周围SYP-1和GAP-43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给予胡须刺激后上调更加明显(均P<0.05);梗死灶周围NF的表达明显下降,给予规律的胡须刺激可逆转该改变(P<0.05)。免疫组化化学染色结果提示梗死灶周围NF形态紊乱,而胡须刺激后NF排列紊乱现象明显改善,染色强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规律的胡须刺激有助于改善小鼠桶状皮质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推测部分机制与梗死灶周围SYP-1、GAP-43和NF等参与的神经可塑性有关。
    • 谭彬彬; 张彦; 张红霞; 陈君
    • 摘要: 目的探究丙泊酚后处理对离体胎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经典型蛋白激酶Cγ(cPKCγ)/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取培养7 d的胎鼠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组、丙泊酚组。缺氧组和丙泊酚组于90%NO_(2)+10%CO_(2)的无氧培养箱中缺氧处理30 min。丙泊酚组在缺氧处理后立即加入终浓度为50μmol/L的丙泊酚新培养基,对照组和缺氧组换等体积的新培养基孵育2 h。采用MTT法检测神经元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元凋亡率,比色法检测神经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ting检测cPKCγ、GAP-43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培养7 d的海马神经元胞质饱满,状态良好。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组和丙泊酚组海马神经元存活率、SOD活性降低(P<0.05),凋亡率升高(P<0.05),MDA含量增加(P<0.05);与缺氧组相比,丙泊酚组海马神经元存活率、SOD活性升高(P<0.05),凋亡率降低(P<0.05),MDA含量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组和丙泊酚组海马神经元cPKCγ、GAP-4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与缺氧组比较,丙泊酚组海马神经元cPKCγ、GAP-4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缺氧的胎鼠海马神经元经丙泊酚后处理后可以增加神经元抗氧化应激水平,降低神经元凋亡率,其保护作用可能与激活cPKCγ/GAP-43信号通路有关。
    • 李琳玲; 邢怡桥
    • 摘要: 目的研究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对兔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及视网膜的修复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清洁级成年新西兰白兔40只,构建兔右眼视神经钳夹损伤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6只新西兰白兔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PRP组,每组12只,均以右眼为实验眼,另取12只健康未造模兔作为正常对照组。抽取兔自体血制备PRP,造模后每隔1 d分别在PRP组和生理盐水组实验眼球后近视神经损伤处注射20μl PRP和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共注射10次。正常对照组实验兔不做注射干预。分别在造模后30 d和60 d过量麻醉法处死各组3只实验兔,摘取右侧眼球和视神经,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视网膜和视神经的形态学变化,并计算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比较凋亡蛋白家族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Bcl-2)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神经和视网膜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PRP组造模后30 d和60 d时RNFL厚度值分别为(6.60±1.16)和(6.89±1.21)μm,均大于模型对照组相应时间点的(4.80±0.43)和(2.18±0.23)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RP组造模后30 d和60 d时RGCs数量分别为(13.00±1.00)/视野和(20.00±2.65)/视野,均多于模型对照组相应时间点的(6.33±0.58)和(10.33±1.53)/视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RP组造模后60 d时的RGCs数量较造模后30 d时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30 d和60 d,生理盐水组、模型对照组视网膜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A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PRP组,PRP组Bcl-2蛋白阳性表达A值均较模型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P组视网膜和视神经中BDNF和Gap-43的mRNA水平和蛋白含量均较模型对照组有不同程度增高,PRP组造模后60 d时各组织中BDNF和Gap-43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造模后30 d时水平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RP可有效抑制视神经损伤后RGCs的凋亡及视网膜的继发性损伤,促进RGCs抗凋亡作用,从而减缓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后的视网膜和视神经损伤,同时通过上调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视神经和视网膜的修复。
    • 王影; 张洋; 刘洁微; 赵塔娜; 邹艳红; 聂磊
    • 摘要: 目的:探讨左乙垃西坦对难治性癫痫幼鼠海马组织中神经轴突导向因子2(Axon guidance factor 2,Slit2)、再生修复关键分子2(Key molecules for regeneration and repair 2,srGAP2)、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动态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动物医学中心培养的192只清洁级Wistar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称重编号之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IE组)、治疗组(LEV治疗组)及LEV对照组,各48只.其中癫痫大鼠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Licl-pilo)点燃造模.比较LEV治疗组与LEV对照组临床疗效、LEV治疗组与LEV对照组免疫指标水平、各组大鼠海马组织Slit2阳性细胞数、各组大鼠海马组织srGAP2蛋白相对表达量、各组大鼠海马组织GAP-43免疫组化染色强度.结果:(1)LEV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58%,显著高于对照组72.92%(P<0.05);(2)两组大鼠治疗后免疫指标(IgA、IgG及IgM)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LEV治疗组上述指标水平也均分别显著高于LEV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3)LEV对照组与对照组各个时间点的Slit2阳性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IE组及LEV治疗组各个时间点的Slit2阳性细胞数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 0.05),LEV治疗组各个时间点的Slit2阳性细胞数均分别显著高于IE组(P均<0.05);(4)LEV对照组与对照组各个时间点的srGAP2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IE组及LEV治疗组各个时间点的srGAP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LEV治疗组各个时间点的srGAP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分别显著高于IE组(P均<0.05);(5)LEV对照组与对照组各个时间点的GAP-43免疫组化染色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但IE组及LEV治疗组各个时间点的GAP-43免疫组化染色强度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LEV治疗组各个时间点的GAP-43免疫组化染色强度均分别显著高于IE组(P均<0.05).结论:LEV对难治性癫痫幼鼠疗效较为理想,可能是通过调节鼠马组织中Slit2、srGAP2和GAP-43动态表达水平而发挥效果.
    • 路思宇; 王东岩; 孙艳; 李铁; 王若愚
    • 摘要: 目的 观察电针频率对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突触后致密蛋白95(postsynaptic destiny-95,PSD-95)、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2Hz、50Hz、100Hz电针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制备MCAO模型.造模后,2 Hz电针组、50 Hz电针组、100 Hz电针组针刺前三里、外关,分别予2、50、100 Hz刺激,1次/d,20 min/次,连续干预21 d.于造模后第1、3、7、14、21天采用Bederson评分法对大鼠神经缺损情况进行评价.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大脑皮层突触的超微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脑皮层PSD-95、GAP-43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造模后7、14、21 d,50 Hz电针组Bederson行为学评分[(1.70±0.52)分比(2.40±0.56)分、(1.20±0.65)分比(2.30±0.46)分、(0.70±0.72)分比(2.00±0.86)分]降低(P<0.01或P<0.05),2Hz、50Hz、100Hz电针组大鼠皮层PSD-95阳性表达积分光密度[(58.67±1.72)、(55.22±2.45)、(60.10±2.49)比(70.87±2.34)]降低(P<0.01),2 Hz、50 Hz 电针组大鼠皮层 GAP-43阳性表达积分光密度[(58.89±1.28)、(64.76±3.94)比(53.24±2.58)]升高(P<0.01).结论 不同频率电针可改善脑缺血大鼠运动神经功能障碍,其中50 Hz电针组效果最显著.电针可调节缺血区PSD-95和GAP-43表达,降低神经兴奋性毒性,增加神经元轴突新生,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李在望; 武晶晶; 王倩; 涂景梅; 韩晶
    • 摘要: 目的明确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抑制剂奥希替尼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最佳时机。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损伤对照组(injury组)和5个奥希替尼治疗组:0天组(0 d组)、1天组(1 d组)、3天组(3 d组)、5天组(5 d组)、7天组(7 d组)。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奥希替尼治疗组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1 d、3 d、5 d、7 d给予奥希替尼进行干预,损伤对照组使用溶剂(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应用BBB评分量表于术后1 d及术后每周评估各组大鼠行为学的改变,每天记录各组残余尿量;术后14 d,各组随机选择5只大鼠处死,取脊髓组织,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GAP-43的表达。结果(1)0 d组、1 d组和3 d组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明显优于5 d组、7 d组和injury组(P0.05);(2)0 d组、1 d组和3 d组大鼠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其他各组(均P0.05);(3)大鼠脊髓损伤后14 d,0 d组、1 d组和3 d组的GAP-43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分别P0.05)。结论EGFR抑制剂奥希替尼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最佳时机是脊髓损伤后0 h~72 h。
    • 李在望; 武晶晶; 王倩; 涂景梅; 韩晶
    • 摘要: 目的 明确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抑制剂奥希替尼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最佳时机.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损伤对照组(injury组)和5个奥希替尼治疗组:0天组(0 d组)、1天组(1 d组)、3天组(3 d组)、5天组(5 d组)、7天组(7 d组).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奥希替尼治疗组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1d、3d、5d、7d给予奥希替尼进行干预,损伤对照组使用溶剂(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应用BBB评分量表于术后1 d及术后每周评估各组大鼠行为学的改变,每天记录各组残余尿量;术后14 d,各组随机选择5只大鼠处死,取脊髓组织,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GAP-43的表达.结果(1)0 d组、1 d组和3 d组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明显优于5 d组、7 d组和injury组(P0.05);(2)0 d组、1 d组和3 d组大鼠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其他各组(均P0.05);(3)大鼠脊髓损伤后14 d,0 d组、1 d组和3 d组的GAP-43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分别P0.05).结论 EGFR抑制剂奥希替尼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最佳时机是脊髓损伤后0 h~72 h.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