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甲基卡

甲基卡

甲基卡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66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化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篇、专利文献185544篇;相关期刊30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中国地质等; 甲基卡的相关文献由13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登红、郝雪峰、付小方等。

甲基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85544 占比:99.97%

总计:185607篇

甲基卡—发文趋势图

甲基卡

-研究学者

  • 王登红
  • 郝雪峰
  • 付小方
  • 梁斌
  • 潘蒙
  • 刘丽君
  • 唐屹
  • 袁蔺平
  • 李建康
  • 秦宇龙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雄; 周玉; 谭洪旗; 岳相元
    • 摘要: 松潘-甘孜造山带中部大面积分布西康群浊积岩,为一套厚度巨大(2000~3000 m)的泥质碎屑复理石建造,以深海-次深海海底扇沉积为特征。本文通过对甲基卡稀有金属矿集区分布的西康群砂岩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粒度分析,从而揭示该区砂岩构造背景和物源属性。研究结果表明,砂岩样品SiO_(2)、CaO、MgO、Al_(2)O_(3)、Fe_(2)O_(3)、K_(2)O、Na_(2)O、MnO等含量在侏倭组、新都桥组和两河口组中各有差异,但总体上含量与大陆上地壳成分相当。稀土元素REE配分模式曲线一致,LREE/HREE=6.26~18.07,平均10.38,(La/Yb)_(N)=6.64~33.66,平均13.27,δEu=0.37~0.91,平均0.67,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明显富集,稀土元素分馏明显。成分变异指数ICV=1.40~5.23,平均2.43,为构造活动背景下的首次沉积物,受源区岩石控制明显,反映了碎屑岩岩源所处的环境为寒冷干燥的气候;Th/U=2.80~9.40,平均5.32,化学蚀变指数CIA=50.32~86.93,平均62.80,表明其经历了微弱的风化作用,后期(两河口组沉积期)可能由于区域构造趋于稳定而风化作用加强。物源判别及构造判别图解综合显示其物源主要来自长英质物源区,物源区以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为主,具有构造活动强烈的构造背景。
    • 熊欣; 丁欣; 李建康; 李鹏; 邓静仪; 张珈铭
    • 摘要: 甲基卡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内,为特大型花岗伟晶岩型锂-铍矿床。前人以锂辉石中发育的富子晶包裹体为研究对象,着重剖析了甲基卡锂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然而,就伟晶岩熔(流)体的演化过程,特别是稀有金属成矿的富集机制和物理化学条件,仍缺乏有效制约。308号脉作为甲基卡出露最大的钠长石型锂-铍伟晶岩脉,具有良好的内部分带,较完整地记录了甲基卡伟晶岩结晶演化过程。本文以308号伟晶岩脉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工作。308号脉较早阶段的结晶介质以外带绿柱石中富子晶流体包裹体为代表,为高温(492~592°C)、低盐度(0.8%~8.5%NaCleqv)、弱碱性(CO_(3)^(2-)和HCO_(3)^(-))、富挥发分(F、P、B、Li)的硅酸盐水体系,估算成矿压力平均值为400MPa。308脉较晚阶段的结晶介质以内带锂辉石中富子晶流体包裹体为代表,为高温(482~565°C)、低盐度(1.6%~8.5%NaCleqv)、弱碱性、富挥发分(P、Li)的硅酸盐水体系。晚期热液阶段以石英的富CO_(2)流体包裹体为代表,为中高温(291~365°C)、中低盐度(3.9%~13.2%NaCleqv)、弱酸性、富氯的盐水体系。308号脉由铍矿化至锂矿化、最终至热液阶段,是伟晶岩熔(流)体持续分异演化的结果,晚期热液为伟晶岩熔(流)体自身分异形成的。相对封闭的成矿体系、多种挥发组分(F、Li、P、B)的大量聚集和弱碱性的pH环境,是308号脉锂-铍矿化富集与沉淀的主要控制因素。晚期贫F富Cl、弱酸性特征的热液流体有利于锂辉石的保存。
    • 刘婷; 梁斌; 段嘉欣; 徐志强; 蒋卉; 王秋波
    • 摘要: 北方雪层杜鹃(Rhododendron nivale Hook.f.subsp.boreale Philipson et M.N.Philipson)是川西高原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区的优势植物种属。为了研究利用植物地球化学寻找隐伏锂矿体的有效性,文章以甲基卡矿区内有代表性的804号、烧炭沟(ST)隐伏锂矿体上方生长的北方雪层杜鹃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植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对矿体的指示性。研究表明:甲基卡矿区北方雪层杜鹃中Li、Be、Rb、Nb、Ta等成矿元素能形成明显的异常;在隐伏锂矿体上方的植物地球化学异常位置与矿体的位置对应性较好,能有效反映不同埋深隐伏矿体的存在,探测深度可达100 m,结果为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区寻找隐伏矿体提供新的找矿方法。
    • 王臻; 陈振宇; 李建康; 陈毓川
    • 摘要: 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床是亚洲规模最大的伟晶岩型锂矿床,308号脉为其中出露面积最大的伟晶岩脉。308号脉具有完善的分带性:细粒白云母-钠长石-石英带(Ⅰ)、中粗粒钠长石-石英-微斜长石带(Ⅱ)、中粒电气石-钠长石-石英带(Ⅲ)、中粗粒锂辉石-钠长石-石英带(Ⅳ)和中细粒锂辉石-钠长石-石英带(Ⅴ),并且富含稀有金属矿物(如锂辉石、绿柱石、锡石和铌钽氧化物),因此是系统研究伟晶岩演化历史和成岩成矿机制的理想实验对象。308号脉的矿物学研究较为薄弱,其岩浆-热液演化过程及该过程中熔-流体性质的变化规律,以及稀有金属的富集过程和影响因素尚不清楚。本文选取该脉各结构带中的贯通性矿物云母、磷灰石,以及稀有金属矿物锂辉石和特征性矿物电气石,通过详细的电子探针工作,分析它们的产状、结构特征、化学组成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308号脉边部Ⅰ带(高温结晶)中电气石的出现(~5%)反映伟晶岩初始熔体具有富B的特征(>2%);锂辉石在Ⅳ和Ⅴ带内的大量结晶说明初始熔体可能具有富Li的性质;主要含氟矿物电气石、磷灰石和云母类在岩石中的含量均较低,并且原生磷灰石具有相对偏低的F浓度(<3%),仅能形成于富F环境中的锂云母矿物也十分稀少,这些特征均表明308号脉初始熔体很可能具有较低的F含量;(2)伟晶岩体系演化至Ⅴ带时发生流体出溶现象,自此进入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出溶流体可能具有富Cs和贫F的性质;(3)原生白云母和电气石化学成分的规律性变化说明308号脉的演化过程很可能不存在外来流体的加入;(4)308号伟晶岩的成岩和锂成矿过程主要受分异结晶作用支配,有限的出溶流体规模和伟晶岩分异演化程度(仅演化至岩浆-热液过渡阶段,未充分进入热液阶段)对锂辉石的结晶和保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 梁斌; 付小方; 黎诗宏; 唐屹; 潘蒙; 郝雪峰
    • 摘要: 【研究目的】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区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富集区,X03号脉是近年来该矿区发现的以锂为主的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在其围岩中发育电气石、堇青石化接触变质带,形成的蚀变岩具有Li、Rb、Cs等稀有金属矿化。Cs是重要的稀有金属元素之一,寻找更多可利用的铯资源成为当务之急。【研究方法】对钻孔岩芯中电气石角岩、堇青石化片岩等接触变质岩样品进行了稀有元素含量分析,并采用LA-ICP-MS对电气石、堇青石、黑云母、白云母等变质矿物进行了单矿物微区分析。【研究结果】接触变质岩中Li、Rb、Cs具有较高的含量,其平均值分别为0.296%、0.067%、0.052%,均达到综合利用的边界品位或最低工业品位,其特征与蚀变岩型铯云母岩矿床极其相似。Cs元素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黑云母之中,是引起接触变质岩石Cs元素富集的主要原因。【结论】在X03号脉的进一步勘查中,应对接触变质岩石中稀有金属资源,特别是Cs资源进行评价,并对其进行综合利用。
    • 摘要: 1.山西省中阳县探明大型铝土矿;2.山西省繁峙县发现大型斑岩型金矿;3.青海省都兰县那更康切尔沟探明超大型银多金属矿;4.四川甲基卡稀有金属找矿获重大突破;5.新疆若羌县卡尔恰尔探明超大型萤石矿;6.江西省上饶市许家桥发现世界最大滑石矿;7.渤海海域勘探老区地质理论创新与亿吨级岩性油田获重大突破;8.塔里木盆地塔北寒武系奥陶系深层石油勘探获重大突破.
    • 周雄; 周玉; 孙宝伟; 谭洪旗; 岳相元; 朱志敏
    • 摘要: 伟晶岩型锂矿是重要的新兴产业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是我国亟需紧缺的关键矿产.然而,成矿年代学制约了该类型锂矿的成矿作用和成矿机理研究.四川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床是我国最大的锂矿床,以134号伟晶岩脉为典型代表.134号伟晶岩脉主要由锂辉石、钽铌铁矿、锆石、曲晶石、绿柱石、锡石、微斜长石、正长石、石英、白云母等组成.本文采集了134号脉中部矿石样品,分选获得锡石,通过LA-MC-ICP-MS锡石U-Pb测年,获得134号伟晶岩脉的锡石U-Pb年龄为203.7±4.6Ma(n=19,MSWD=2.8),代表了该伟晶岩型锂矿床的成矿年龄,表明其成矿作用发生在印支晚期.印支运动晚期稳定的构造环境,为稀有金属的聚集、成矿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助于形成甲基卡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
    • 付小方; 梁斌; 邹付戈; 郝雪峰; 侯立玮
    • 摘要: 锂(Li)被国家列为了"关键金属".位于四川西部的甲基卡稀有金属矿田锂资源得天独厚,累计查明氧化锂(Li2O)资源储量286.11万t,预测远景资源量500万t,是世界级硬岩型锂矿富集区.二云母花岗岩以含锂辉石、锂白云母、黑鳞云母以及电气石、磷灰石为特征.花岗岩细晶岩型锂矿为主体并与伟晶岩型锂矿共存,且发育韵律式条带结构是甲基卡矿田独有的特点.笔者以在甲基卡地区及外围调查研究与找矿勘探实践为基础,总结了甲基卡锂等稀有多金属矿田的成矿地质特征,从二云母花岗岩、伟晶岩脉以及韵律式条带结构、地球化学、包裹体等方面的特征,探讨了锂金属超常富集的成因,提出了甲基卡花岗岩浆多中心底辟穹隆、不混溶Li-F花岗质岩浆、半开放裂隙系统的脉动式多期充填-交代及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自交代成岩成矿的认识.这一认识对稀有金属找矿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稀有金属的分配、迁移、超常富集过程等科学问题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以期更大的找矿突破.
    • 武文辉; 赵春; 詹涵钰; 秦宇龙; 李名则; 徐云峰
    • 摘要: 通过对烧碳沟地区伟晶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其成矿构造背景及物质来源等成矿地质条件.结果表明:烧碳沟一带伟晶岩的SiO2含量为73.46%~75.96%,全碱含量为4.71%~7.36%,里特曼指数为0.70~1.84,反映了伟晶岩的钙碱性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 为1.54~2.49,全部大于1.1,反映了强过铝质S 型花岗岩的特征.伟晶岩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其源岩以黏土沉积物为主,与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相比,两者具有高度相似的微量、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以及近似的Nb/Ta 比值,表明两者具有同源性,且属于分异程度较高的钙碱性花岗伟晶岩脉.构造背景分析显示伟晶岩属于同碰撞花岗岩,在印支运动末期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甲基卡一带的穹状构造为稀有金属伟晶岩矿床提供了良好的成矿环境.
    • 唐屹; 黎诗宏; 潘蒙; 付小方; 郝雪峰; 梁斌
    • 摘要: 甲基卡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田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稀有金属矿田,No.528号脉是矿田中最具代表性的铌钽矿脉,围岩接触变质带发育较好。本次研究垂直No.528号脉走向布置了1条穿越两侧变质带及矿体的剖面,采用连续捡块法采集了8件围岩蚀变岩石进行了稀有元素分析,并采用LA-ICP-MS对堇青石、白云母、黑云母等主要接触变质矿物进行了单矿物微区分析。结果表明,接触变质岩中Li、Cs、Rb等稀有金属元素含量较高,Li2O平均值达到了伴生稀有金属综合利用的边界品位,可以进行综合利用。Li等稀有元素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成赋存于新生白云母及黑云母之中,是引起接触变质岩石稀有元素富集的主要原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