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明对虾

中国明对虾

中国明对虾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220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8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1813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海洋与湖沼、四川动物、水生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动物学会北方七省市区动物学学术研讨会、第一届封闭循环水养殖技术交流会、中国动物学会北方七省市动物学学术研讨会等;中国明对虾的相关文献由488位作者贡献,包括孔杰、李健、相建海等。

中国明对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8 占比:1.56%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11813 占比:98.34%

总计:12013篇

中国明对虾—发文趋势图

中国明对虾

-研究学者

  • 孔杰
  • 李健
  • 相建海
  • 孟宪红
  • 李富花
  • 罗坤
  • 王清印
  • 何玉英
  • 栾生
  • 刘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晓玲; 郭建军; 王君霞; 季本安; 于为民
    • 摘要: 中国明对虾又称东方对虾,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对虾养殖技术攻关,中国明对虾养殖业开始大规模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对虾养殖品种。中国明对虾喜食底栖小型甲壳类、双壳类软体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也摄食海藻,在育苗期主要投喂丰年虫以保证营养需求。
    • 田璐; 郭见军; 马腾; 李媛媛; 彭作波
    • 摘要: 为探索工厂化养殖条件下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适宜养殖密度,通过30 d工厂化养殖试验,了解不同养殖密度对其存活、生长及饵料系数的影响,发现中国明对虾适宜养殖密度。结果表明,养殖密度显著影响中国明对虾的存活率、质量增加率、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及饵料系数。100尾/m^(3) 试验组存活率及增长率分别为(99.43±0.07)%和(36.59±1.16)%,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300尾/m^(3) 试验组的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分别为(73.11±0.78)%和(1.83±0.29)%,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300尾/m^(3) 试验组的饵料系数为(2.05±0.19),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指出,过高密度养殖不利于工厂化养殖条件下中国明对虾的存活和增长,工厂化养殖条件下中国明对虾适宜养殖密度为300尾/m^(3) 左右。
    • 李波波; 曹宝祥; 刘宁; 栾生; 孔杰; 卢霞; 孙犁; 隋娟; 刘绵宇; 罗坤; 孟宪红; 陈宝龙
    • 摘要: 为了评估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核心育种群体calcineurin B基因(FcCN-B)表达量的遗传变异水平,从2018年构建的G13群体中随机选取32个家系,每个家系随机选择20尾个体,分别放入20个网箱中(每个网箱包括32尾虾),限制饲料投喂量,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每尾虾神经节组织中FcCN-B基因的表达量.结果 表明,FcCN-B基因在个体水平上表达明显呈正偏态分布,均值(8.25)大于中位数(6.95),表明存在极大值个体;极差为43.48,最大值是最小值的44.48倍,个体间表达量的变异系数为66.55%.家系间FcCN-B表达量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19.31%),最大值仅为最小值的2.20倍.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FcCN-B基因的表达量在家系水平上差异显著(P<0.05).利用个体动物模型结合系谱信息,获得FcCN-B基因表达量的遗传力估计值为0.60±0.13.这表明其在育种群体中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遗传改良的潜力大.研究结果为解析中国明对虾竞争行为的分子机理、改良其竞争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 张海恩; 何玉英; 李健; 韩旭; 谢拥军
    • 摘要: 本研究采用网箱养殖的方法,通过室内28 d的养殖实验,在4个养殖密度G1(100尾/m3)、G2(200尾/m3)、G3(300尾/m3)、G4(400尾/m3)组中,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生长、能量代谢和代谢酶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G2组的增重率(WGR)、相对增长率(A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最高,与G1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G3和G4组的体重差异系数(CVW)显著升高(P0.05),而氨基酸含量在不同养殖密度之间变化不显著(P>0.05),表明在密度胁迫下,高密度对能源的需求增加,中国明对虾倾向性利用糖类脂类作为能源.另外,G3和G4组的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6-磷酸果糖激酶(6-PEK)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说明机体氧化代谢途径发生变化,分解代谢增强.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显著降低(P<0.05),表明三羧酸循环活性的降低,进一步表明密度胁迫抑制了组织的有氧代谢.研究表明,G3和G4组养殖密度显著影响了中国明对虾的生长,增加了碳水化合物和脂类利用,抑制了组织的有氧代谢.当中国明对虾为4.5 g时,其养殖密度100~200尾/m3为宜.
    • 李凡; 丛旭日; 张孝民
    • 摘要: 根据2010—2019年夏季莱州湾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4种大型甲壳类(中国明对虾、三疣梭子蟹、日本蟳和口虾蛄)的优势度、种间联结、空间生态位特征,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分析了4种大型甲壳类的营养级、营养生态位与摄食来源.结果显示,口虾蛄、日本蟳是目前莱州湾夏季甲壳类最主要的优势种,放流种类中国明对虾、三疣梭子蟹为群落的重要种;4种大型甲壳类的种间联结性不强,显著正联结主要出现于中国明对虾与其他三者之间;日本蟳空间生态位宽度最高(2.45),口虾蛄(2.13)次之,中国明对虾(1.92)和三疣梭子蟹(1.93)较低;生态位重叠较高主要发生于中国明对虾与其他3种之间;4种大型甲壳类营养级相近(3.02~3.28),中国明对虾生态位总面积最大,三疣梭子蟹与日本蟳、口虾蛄的生态位总面积相近,三疣梭子蟹和日本蟳的营养生态位重叠较高;摄食来源分析表明,中国明对虾摄食双壳类比例更高,其他3种摄食来源同质化程度较高.目前莱州湾三疣梭子蟹和中国明对虾的优势度低于口虾蛄和日本蟳,表明增殖放流虽然扩大了三疣梭子蟹和中国明对虾的种群规模,但尚未较大程度改变甲壳类群落结构.综合4种甲壳类的群落地位、种间联结性、空间生态位宽度与重叠、营养级与营养生态位以及摄食来源的研究结果,中国明对虾与其他三者竞争相对较小,而三疣梭子蟹与日本蟳、口虾蛄竞争较大.为最大程度发挥增殖效益,建议在确定放流地点和放流数量时,应着重考虑相近生态位物种对放流物种的竞争和限制.
    • 闫潆心; 李裕强; 张梦茹; 裴若怡; 吴玉妹
    • 摘要: 为了筛选出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低温下显著上调表达的基因,揭示中国明对虾耐低温分子调控机制.利用DEseq2方法对3种类型中国明对虾常温和低温转录组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s,DEG)检测,筛选出6条低温下显著上调表达的抗凋亡与免疫相关类基因.并运用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方法,分析这些基因的表达产物,功能性状,以及低温上调表达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6条中国明对虾低温上调表达基因的编码产物包括:发挥分子伴侣作用的HSP70、HSP20、DEAD-box RNA解旋酶,发挥抗凋亡作用的Pim-1激酶和富甘氨酸蛋白以及发挥免疫作用的丝氨酸蛋白酶.本研究筛选并鉴定了中国明对虾耐低温相关基因,揭示了其耐低温胁迫下分子调控机制,以期为中国明对虾耐低温品系育种工作的改良提供参考.
    • 左涛; 左明; 王俊; 张家旭; 陈瑞盛; 孙坚强
    • 摘要: 黄河口西南侧潮下带是渤海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Osbeck,1765)]重点增殖放流区.本研究于2020年4-12月采用定点设站结合生产调研对此海域内小岛河河口中国明对虾放流迁移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增殖放流中国明对虾在放流早期迁移和入海后的分布特点及放流效果,为优化放流技术策略、提高增殖放流效率提供实践参考.结果 显示,小岛河河口放流虾苗开闸后进入河道,沿河道向外迁徙,3~7 d进入海域,未发现对虾个体溯河上游;不同大小的幼虾出闸、滞留放流通道时长不同,小个体虾出池慢、滞留河道时间长,大个体虾出池快、入海时间短;潮下带开阔海区内,仅在进入放流期后的6-8月出现中国明对虾,且其数量逐月减少,8月开捕后中国明对虾分布数量和范围急剧减少至基本不出现.上述结果进一步证实黄河口西南侧潮下带区现存中国明对虾应来源于当年增殖放流群体,建议在类似小岛河河口的开阔河口区,增殖放流中国明对虾时选用相对大规格的虾苗,以缩短开闸放流滞留时间,获得更高放流效率.
    • 王凤娇; 孟宪红; 傅强; 栾生; 隋娟
    • 摘要: 本研究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2b-RAD)技术,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海2号”2015~2017年3个连续选育世代(G9~G11)的亲本群体、共649个个体进行了简化基因组测序,并对这3个亲本群体进行了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实验在3个选育世代中共获得66985个SNP位点.遗传分析的结果显示,G9~G11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1439、0.1587和0.1674,平均观测杂合度(H0)分别为0.1388、0.1515和0.1609,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1241、0.1360和0.1430.G9~G11亲本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整体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F检验显示,3个世代总的Fst值为0.0061,G9~G 11相邻世代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弱(G9~G10为0.0029,G10~G11为0.0026),表明相邻世代的遗传距离逐渐减小.3个世代间基因交流充分,基因流为62.91~94.63.本研究表明,人工定向选育工作的推进对中国明对虾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固定的选择压力下(4%~5%),亲本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无降低的趋势,中国明对虾选育群体遗传分化小,遗传结构趋向稳定.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制定中国明对虾选育计划提供基础遗传数据和科学的理论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