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渗流

电渗流

电渗流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3年内共计20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力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5909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硅谷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大连海事大学首届硕博论坛暨研究生科技创新论坛、第五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等;电渗流的相关文献由47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大勇、张玉奎、张维冰等。

电渗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2 占比:2.34%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35%

专利文献>

论文:5909 占比:97.32%

总计:6072篇

电渗流—发文趋势图

电渗流

-研究学者

  • 杨大勇
  • 张玉奎
  • 张维冰
  • 刘莹
  • 陈云飞
  • 左春柽
  • 张凌怡
  • 关亚风
  • 林建忠
  • 刘晓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汤显强
    • 摘要: 技术介绍孔隙水是泥(土)污染物的重要赋存介质。导排孔隙水,迁移、转化与分离泥(土)中的污染物,能够从源头上削减泥(土)污染物含量。基于孔隙水电动导排的污染泥(土)原位脱水减污技术,以兼具导电与排水功能的电动土工材料(EKGs)为电极,将电动排水和电动修复优势互补,在电渗流和电迁移共同作用下,导排孔隙水,透析泥(土)-孔隙水体系中的污染物,实现污染物的泥(土)水分离。
    • 夏子航; Soumia CHEDDAH; 王薇薇; 王彦; 阎超
    • 摘要: 亚微米无孔二氧化硅(NPS)材料具有小粒径及表面光滑形状规整等特点,是一种性能优异的色谱材料,但其存在比表面积小、修饰效率低的问题。针对此设计了一种具有高碳含量的修饰方法:以3-缩水甘油基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PTS)作为硅烷偶联剂,聚乙烯亚胺(PEI)作为聚合物包覆层,并以硬脂酰氯修饰得到一种氨基包覆的具有C_(18)碳链结构的新型亚微米无孔二氧化硅材料(C_(18)-NH_(2)-GPTS-SiO_(2))。利用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Zeta电势等进行表征,证明C_(18)-NH_(2)-GPTS-SiO_(2)固定相的成功制备。该修饰方法将NPS的碳含量从0.55%提高到了8.29%,解决了过往NPS材料采用十八烷基氯硅烷等传统C_(18)修饰方法时碳含量较低的问题。此外,^(29)Si固体核磁显示:NPS与多孔二氧化硅(PS)微球相比不仅存在孔结构与比表面积区别,且表面硅羟基种类也不同。16%的PS微球硅原子带有一个硅羟基(孤立硅羟基,Q_(3))、19%带有两个硅羟基(偕硅羟基,Q_(2));而NPS微球不存在偕硅羟基,仅有30%硅原子处于孤立硅羟基状态。实验发现NPS微球存在硅羟基数量低且缺少偕硅羟基的特点,导致NPS材料表面修饰活性低,难以通过简单一步反应获得高碳含量。采用不同疏水物质如苯系物、多环芳烃对色谱性能及保留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_(18)-NH_(2)-GPTS-SiO_(2)色谱柱符合反相作用机理。氨基的包覆改变硅球表面电性,提高了NPS材料运用于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平台(pCEC)时的电渗流大小,施加+15 kv时,显示出良好的分离能力,证实了C_(18)-NH_(2)-GPTS-SiO_(2)材料通过多步反应提高碳含量的修饰方法在pCEC平台上应用的优异性。
    • 龚晨; 梁斯佳; 周建光
    • 摘要: 为研究场效应放大的样品堆叠存在不均匀的电渗流,造成分析物富集受分子扩散和对流扩散影响的理论机制,在自主构建的场效应放大的样品堆叠物理模型基础上,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耦合了电势场、电导率场、流体场、分析物浓度场,提出了跨数量级疏密空间与时间定标分析的仿真计算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可通过优化微纳通道长度与富集时间,来控制分子扩散和对流扩散的影响,并获得了较好的分析物富集结果,富集倍比与电压值呈正相关.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在微纳通道中富集带电分析物提供理论基础.
    • 郭冬智; 赵光普
    • 摘要: 采用压力梯度和外加均匀轴向电场驱动,探究纳米流体在平行板柔性纳米管道中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利用双电层模型,基于壁面低电势的假设,借助于Debye-Hückel线性化近似化简Pois-son-Boltzmann(P-B)方程,得到电势场分布,进而在考虑粘性耗散,壁面滑移,焦耳热和热辐射效应情况下,求解修正的Navier-Stokes(N-S)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获得了速度场和温度场的解析解,以及努塞尔数和熵,并对各物理量进行了图形化描述,分析了不同参数对流体流动和传热的影响.
    • 龚艳丽; 彭倍; 付卓异; 翁璇; 姜海
    • 摘要: 微流控检测作为一种新型生化检测平台,具有快速、低成本的检测优势,得到了广泛关注,微流控富集技术对改善微流控检测系统的灵敏度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能实现电动控制样本驱动功能的双T型通道出发,研究了该结构对荧光离子和皮质醇适配体的富集效果,发现了该结构针对不同尺度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富集效应和富集区域.针对尺寸相对较大的分子类物质,可以在较低的电压下实现局部区域的快速富集,且富集区域远离电极,并利用该富集效应,完成了双T型通道对浓度为0.1μg/mL的皮质醇的荧光检测.
    • 刘骁; 张然; 张春鹏; 褚金奎
    • 摘要: 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对栅压调控纳米通道器件进行数值分析,通过耦合静电场、稀物质传递和层流模块进行仿真,以相同偏压下栅压变化对电渗流速度的调控作为评价标准,分析了不同通道高度、介电层厚度和通道长度尺寸下的栅压调控性能,结果表明栅压调控纳米通道器件的调控性能和器件尺寸参数有较大联系,优化器件尺寸参数是优化调控性能的重要手段.
    • 刘辉; 刘萌萌; 杨元杰; 雷云; 刘爱林
    • 摘要: 为研究微通道电渗性能,利用两种制作工艺制备3D打印微流控电泳芯片:以光敏树脂为原料的立体光固化(SLA)型3D打印机制作了长度、截面积均相同,形状不同的4种微通道,包括正三角形、正方形、3/4正二十边形和3/4圆形;以多聚合物线材为原料的熔融沉积成(FDM)型3D打印机制作了正方形的微通道.通过电流监测法,探究了缓冲溶液pH值、微通道形状、打印机类型及其制作方式对微流控电泳芯片电渗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SLA型电泳芯片,其表面带正电荷,微通道电渗淌度与缓冲溶液的pH值呈负相关;4种不同形状微通道的电泳芯片中,正方形通道电渗淌度值最大;对于FDM型电泳芯片,其表面带负电荷,微通道电渗淌度随缓冲溶液的pH值增大而升高,并且曲线线性更佳,电渗淌度值更低.SLA型3D打印具有制作多样化微通道的性能,但制作过程中残留在微通道的树脂难以清除,导致微通道的制作稳定性受到影响;FDM型3D打印制作微通道稳定性较好,但微通道构型多样化方面受限.对基于3D打印技术的微流控电泳芯片微通道制作方法进行改进,并对微通道电渗性能进行探究,可为微流控电泳芯片制作及用于电泳分析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 李阳
    • 摘要: 克里金差值修复方法的去除效率低,无法修复被煤矿区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为此,提出基于PMF模型的煤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先测定煤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性质,再根据测定结果,运用PMF模型中的AHP算法,评价重金属污染土壤程度.完成上述操作后,构建PMF煤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模型,实现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由此,完成基于PMF模型的煤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最后,进入实验部分,使用基于PMF模型的煤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方法和克里金差值修复方法,去除被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锌离子浓度.
    • 邓曙艳; 吴森明
    • 摘要: 为了提高电渗泵中流体控制输送技术,研究了高zeta电势下非牛顿流体在多孔聚合物膜中的电渗流动,提出了改善电渗泵性能的理论手段。假设多孔聚合物膜为直圆柱形孔阵列,利用幂律流体本构模型和柯西动量方程推出圆柱型单孔内的电渗流模型;假设多孔聚合物膜上的孔径分布服从高斯分布,将多孔聚合物膜上的电渗流量视为流变指数、多孔膜几何参数、电解质浓度、外加电压和zeta电势等参数的函数,计算了不同参数下的流量,预测了以非牛顿流体为工作介质的电渗泵的性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