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男孩偏好

男孩偏好

男孩偏好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98篇,主要集中在人口学、社会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399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四川行政学院学报、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人口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第二届中国人口学家前沿论坛、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等;男孩偏好的相关文献由13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树茁、杨凡、刘中一等。

男孩偏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 占比:6.2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1399 占比:93.45%

总计:1497篇

男孩偏好—发文趋势图

男孩偏好

-研究学者

  • 李树茁
  • 杨凡
  • 刘中一
  • 周燕
  • 徐婷婷
  • 杨丽丽
  • 涂婷婷
  • 谢小龙
  • 赖秀秀
  • 陈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诚; 刘瑜; 尹志超
    • 摘要: 双循环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亟须消费拉动,这使得对中国居民“高储蓄率”之谜进行全面、客观解释尤为迫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年数据和相关历史资料,从儒家文化视角分析了家庭高储蓄率的原因及背后的作用机制。为克服内生性偏误,选取明清时期状元数量作为儒家文化的工具变量。研究发现,地区儒家文化氛围显著提高了家庭储蓄率水平。机制分析表明:一方面,儒家文化氛围越浓厚的地区,家庭“男孩偏好”的观念越强,储蓄率水平越高;另一方面,儒家文化氛围显著提高了居民的风险厌恶程度,抑制了家庭投资风险资产,进而提高了家庭储蓄率水平。异质性结果显示,儒家文化对低教育水平、中西部地区和中低收入群体的家庭储蓄决策影响较大。因此,政府部门在制定居民储蓄和消费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同时,应加强文化宣传和教育,完善养老金保障制度,消除生育偏好等对扩大内需带来的束缚。
    • 杨旸; 刘天元
    • 摘要: “扶弟魔”现象是家庭再生产中男孩偏好造成的代际关系不平等的结果。家庭层面,伦理角色的“协助责任”、家庭资源的男孩偏向以及道德力量的“规范约束”使女性被迫让步资源,形成了代内剥削。个体层面,强化激励的愚孝心理、沉没成本的情感裹挟以及双重角色的“以宗补姻”成为强化代内剥削的个体认知机制。这种长期代内剥削实际是代际责任的转移,家庭再生产中出现角色越位现象。社会需要重视性别不平等在家庭结构中的体现,其影响是多方面的,甚至会形成剥削的代际传递与横向辐射。同时,更需要关注“扶弟魔”一词背后潜藏的女性困境,包括自我生活被挤压、父权制仍然存在、现代文化身份冲突、社会性别污名化,正确认识、解决困境是推动性别平等与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
    • 李梦华; 钱文荣
    • 摘要: 农村改革使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得以消除,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流动.外地务工反映了农民工务工地决策中的地点选择,对其研究有助于在微观层面了解农民工流动的倾向及其内在原因.利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和工具变量回归方法,分析子女性别差异对农民工外地务工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地务工的农民工收入相对更高,同时家中拥有儿子的农民工更可能选择外地务工.第一胎为男孩将显著提高农民工外地务工的概率,从子女所处成长阶段看,当子女处于婴幼儿和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时,子女性别对农民工外地务工影响较小;而当子女处于婚配阶段时,生养儿子将显著提高农民工外地务工的可能性;当子女家庭趋于稳定之后,子女性别的影响不再显著.研究表明,男孩偏好观念对子女性别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当子女处于婚配阶段时,助儿购/建房是农民工外地务工的原因之一.因此,提出营造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积极落实与二胎政策相关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建议.
    • 杨淑彩; 姜全保
    • 摘要: 现有子女的孩次性别结构是影响女性再生育的重要因素.使用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时期孩次性别递进生育指标对女性生育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女性普遍生育但终身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比例很大,基于孩次性别结构的生育行为体现了男孩偏好;城市和镇在生育第一孩时就存在性别选择;第一个孩子是女孩的女性生育二孩的可能性较大,且二孩是男孩的比例显著大于是女孩的比例;第一个孩子是男孩的城市和镇的女性大部分不再生育,而农村女性有很大比例会生育二孩,但几乎不存在性别选择.采用某地区2019年的数据进行补充验证,同样发现:只有一个女孩的女性相比较只有一个男孩的女性生育者生第二孩的可能性要高很多,以上研究发现对当前二孩生育行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汤梦君
    • 摘要: 一、引言中国生育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低于2.1的更替水平,近些年维持在1.5~1.7,是名符其实的低生育水平。影响生育率的因素与机制非常复杂,经济、社会、历史、政治等因素都交织在一起。与低生育率并行的人口现象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它是生育数量减少的情况下男孩偏好的突出体现,最直接的原因是选择性别的胎儿性别鉴定与人工流产。长期以来,低生育率一直被视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或"背景",但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失衡会遏制未来的生育率吗?"性别比失衡—结婚数量下降—生育率降低"是当前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并可能保持负增长的内在逻辑吗?
    • 卿石松; 陈滔; 程丽跃
    • 摘要: 科学评估生育政策效果,需要合适的指标、标准和参照对象.不同于以往基于宏观指标和政策前后对比的方式,基于生育政策城乡有别的历史背景,借鉴自然实验的方法提出采用城乡对照方式评估生育政策效果的新思路,并综合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和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城镇二孩总和生育率或一孩家庭二孩生育比例的上升,还是城乡二孩生育差距的缩小,都印证支持生育政策调整发挥了短期效果.然而,生育政策调整的长期效应不容乐观.城镇家庭生育二孩的比例总体依然较低,且生育意愿存在下行风险.更重要的是,队列比较发现,女性初婚年龄持续推迟,而理想子女数则持续下降,"90后"和"00后"倾向于不生育(理想子女数为0)的比例有所提高.这预示着支撑生育政策长期效果的基础非常薄弱.发挥生育政策潜力,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必须深刻认识到新生代女性婚姻和生育观念的变化.
    • 叶昱利; 李强; 冯群娣
    • 摘要: 男孩偏好的实质是家庭内部的性别不平等,因此识别男孩偏好本质上要求排除同胞数量、出生次序等同胞结构的影响。摒弃既有文献将头胎男孩与女孩间差别归因于男孩偏好的识别策略,本文通过比较有弟弟,相对于有妹妹而言,对长姐健康的不同影响,来识别男孩偏好效应。利用头胎性别的外生性构建工具变量,运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中的二孩户长姐样本,本文发现,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有弟弟,相较于有妹妹,显著降低了长姐的身体健康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农村的男孩偏好效应相对较强,且男孩偏好效应随长姐年龄增加而变得更大。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国家有必要建构一个支持家庭、投资儿童的微观家庭政策体系。
    • 刘长庚; 罗午阳
    • 摘要: 农村贫困问题是困绕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严重问题.虽然经济增长和政府政策对农村贫困缩减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却难以根除农村的顽固性贫困,症结在于农户家庭特征和农户思维观念的束缚.基于2013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数据,利用二元probit模型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个层面实证检验农户男孩偏好的贫困效应,可以发现: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农户男孩偏好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特别是当农户位于中西部地区、儿子数量越多以及父母年纪越大时,这个影响更为显著.改变中国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的观念,缓解农村的性别失衡问题是从根本上化解农村顽固性贫困的治本之策.
    • 任华中; 卜学渊
    • 摘要: 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男孩偏好的性别差异",即女性比男性更加偏好男孩,女性比男性更加重男轻女.女性作为男孩偏好的最大受害者,又反而成为了"男孩偏好"在日常生活中的最坚定的践行者与再生产者.以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的视角进行分析,发现正是因为男性与女性在社会场域与家庭场域中位于不同的位置,他们所占据的位置的不同形塑了他们不同的"男孩偏好"惯习,而惯习的不同或者惯习的强弱之分又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男孩偏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