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短种植体

短种植体

短种植体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专利文献670269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口腔材料器械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口腔医学等; 短种植体的相关文献由308位作者贡献,包括莫安春、徐淑兰、叶俊等。

短种植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70269 占比:99.98%

总计:670380篇

短种植体—发文趋势图

短种植体

-研究学者

  • 莫安春
  • 徐淑兰
  • 叶俊
  • 滕敏华
  • 郭水根
  • 魏洪武
  • 周磊
  • 张雪洋
  • 吴少伟
  • 吴王喜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郝丹; 陈冬雷; 葛维燕; 孔琴; 郭海波
    • 摘要: 目的:探究上后牙缺失伴骨高度严重不足的老年患者,经牙槽嵴顶入路行上颌窦底内提升(OSFE),植入与不植入Bio-oss(s)骨粉同期植入短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年龄≥60,初始窦嵴距(RBH)≤4mm的患者30例,将8mm种植体随机植入OSFE并植骨(对照组)和不植骨(实验组)的缺牙区,6个月愈合周期后完成修复。比较两组种植体2年存活率及术后1年、2年窦底新生骨高度(ESBG)、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和颈部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本研究共植入32枚种植体(实验组:15枚,对照组:17枚),平均初始RBH为2.5±0.7mm,2年观察期内种植体存活率分别为实验组93.3%和对照组94.1%(P<0.01)。2年后所有存活种植体均获得窦底新生骨(实验组:3.65±1.0mm,对照组:4.89±1.06 mm;P<0.01)。两组的平均骨高度在2年间基本保持稳定。结论:通过2年临床观察,老年人严重骨萎缩的后牙区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或不植骨联合同期植入8mm短种植体可获得理想临床效果。
    • 安维康; 刘利鹏; 张薇; 郑亚飞; 刘晶晶; 王青; 马楚凡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位点下附着体类型对于短种植体辅助固位式覆盖义齿修复KennedyⅠ类缺失时的应力分布效果。方法:建立短种植体辅助固位式覆盖义齿修复下颌双侧前磨牙及磨牙全部缺失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种植位点(位点A:第二前磨牙区、位点B:第一磨牙区、位点C:第二磨牙区)及附着体类型构建9个实验组:A-Brevis、A-Locator、A-Magfit、B-Brevis、B-Locator、B-Magfit、C-Brevis、C-Locator、C-Magfit,同时建立传统可摘局部义齿模型(RPD组)作为对照。分析各部件的应力分布情况,读取最大von Mises应力数值及位移数值。结果:建立了短种植体、附着体、可摘局部义齿、牙体组织、牙周组织、黏膜、皮质骨、松质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垂直及斜向载荷下,均有RPD组义齿位移量大于各实验组;斜向载荷下,Magfit组义齿位移量大于Brevis组及Locator组,而短种植体-骨界面应力较小,黏膜应力及短种植体周围皮质骨应力较大;短种植体位于位点C时短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及短种植体应力较小,黏膜应力较大。结论:短种植体辅助固位式覆盖义齿可明显提高义齿的固位与稳定性,Magfit附着体更利于侧向力的传递,有助于提高短种植体辅助固位式覆盖义齿的长期成功率;理想条件下位点C更适合咬合力的分散。
    • 赵田琦; 谢冰清; 沈洁; 陈俊良; 李坤财; 何芸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直径的短种植体应用于颌骨严重吸收的下颌磨牙时其生物力学特征,为短种植体在下颌磨牙区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患者CBCT数据导入Mimics和3-matic中,建立直径5.5 mm或6.5 mm,长度为7 mm的短种植体修复下颌第二磨牙的有限元模型,数据导入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Marc Mentat中,并设置高密度或低密度的骨质,分别施加轴向或颊向45°的150 N载荷以模拟临床情况,共建立8个模型,计算分析皮质骨的应力、松质骨的应变、种植体的位移等数据。结果皮质骨的应力集中于种植体颈部位置,松质骨的应变主要分布在种植体根尖区域。皮质骨的应力、松质骨的应变及种植体的位移,在相同条件下,颊向载荷模型其最大值大于轴向载荷模型,低密度骨质模型其最大值大于高密度骨质模型。5.5 mm直径种植体在受到颊向载荷且周围骨质密度较低时,松质骨最大应变值大于骨组织的生理性吸收上限3000μstrain。结论短种植体应用于垂直骨量不足的下颌磨牙种植修复是一种可行的修复方案。但是对于骨密度较低的患者,可适当选择大直径的短种植体,同时适当减小牙合面面积以及降低牙尖斜度,从而减小侧向力,以获得种植体近远期的稳定和成功。
    • 秦思琪(综述); 王岚; 高志(审校)
    • 摘要: 牙齿在缺失后,牙槽骨均有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吸收,从而造成垂直骨量的不足,尤其在后牙区又受到下牙槽神经管、上颌窦等特有的解剖结构的影响,很难将标准长度的种植体植入缺牙区。目前,面对这类情况,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选择短种植体。应用短种植体既不用进行复杂的外科手术,又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短种植体也有较高的存活率。该文就短种植体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段咏华; 梅健; 潘亮; 刘梦石; 郭美玲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生物力学性能分析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下短种植体对种植体位移、骨组织应力和应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试验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65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种植位点骨量将其分为研究组(n=35)和对照组(n=30)。研究组轻度骨量不足患者应用短种植体,对照组骨量充足应用常规种植体。比较两组患者5年后两种植体的成功率、存留率、种植体位移、颈部边缘骨吸收量、骨组织应力和应变,统计种植体修复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种植体成功率和存留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同随访阶段复查颈部边缘骨吸收量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短种植体模型的种植体最大位移值和骨皮质最大应力值均低于长种植体模型,骨松质最大应力值高于长种植体模型。种植体的最大移位值、骨松质最大应变值及骨皮质最大应力值均会随着牙冠减径比例的增加而减小。两组患者在随访期间修复牙冠均未出现松动、崩瓷、脱落现象;修复基台、中央螺丝未发生松动、折断;种植体颈部膜未出现红肿、种植体周围未发生骨破坏等并发症。结论:短种植体与常规种植体疗效相当,但短种植体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困难程度,从生物力学层面来看,牙冠适当减径可促进种植体位移降低、骨组织应力值改变。
    • 孙慧; 甘宗学; 张晓旭
    • 摘要: 口腔种植要求修复区有足够的骨量,但在临床上,常常出现骨量不足的情况,短和超短种植体的应用可避免复杂骨增量手术,为骨量不足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更微创,更便捷的选择。大量研究显示,短种植可以被应用于垂直骨量不足以及无牙颌的种植修复当中,并且能够达到接近于常规种植体的良好临床效果。基于此,本文就短种植体的口腔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陈冬雷; 郝丹; 葛维燕; 孔琴; 郭海波
    • 摘要: 目的 探讨上颌后牙区严重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不足,即RBH在4 mm左右时应用单纯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2019年期间于南通市口腔医院种植科进行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的患者46例(51枚种植),分为不植骨组(21枚)、植骨组(15枚)、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组(15枚),对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1年、2年的骨增量变化、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种植体机械及生物并发症等进行观察,并进行了术后即刻和术后2周患者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运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组术后、6个月的ISQ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窦骨增量方面,三组和术前相比,骨增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和CGF组增量大于不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问卷中,患者对于单纯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具有更高的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上颌后牙区RBH约4 mm左右时,单纯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并且更易得到患者的认可。
    • 邓晓桐; 何虹; 汪颖; 张馨月; 孙铭婕; 刘啸晨
    • 摘要: 短种植体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骨量不足后牙区的种植修复,但亦有文献指出短种植体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边缘骨丧失和种植体失败等,本文综述影响后牙区矩种植体应用的临床因素以及对相应策略的考量。
    • 施斌; 廖一林; 晏奇
    • 摘要: 上颌后牙区种植常面临可用骨高度不足的问题,使用短种植体可以避免骨增量手术,得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也有一些因素会给短种植体的成功应用带来风险。本文介绍了短种植体的定义与发展,对短种植体应用于上领后牙区的风险因素进行探讨,并对种植体与修复方式的选择提出建议。
    • 胡常琦; 魏振宇; 魏洪武; 夏勋; 黄江琴; 龚金梅; 郭水根
    • 摘要: 目的:评估短种植体(≤6 mm)在萎缩后牙区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口腔科接受种植治疗的患者17例,共植入33枚Bicon植体(植体长度≤6 mm),观察期60~84个月不等,观察并记录边缘骨吸收量、种植体存留率及并发症。结果:在观察期内,33枚植体有1枚脱落,种植体存留率为97.0%,种植体修复完成60~84个月内种植体近远中骨吸收水平分别为(-0.74±0.05)mm、(0.05±0.07)mm,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与修复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5~7年观察期内,短种植体(≤6 mm)应用于骨量不足的萎缩后牙区,其存留率及骨吸收水平与常规种植体无差异,可获得良好的中远期疗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