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砂土

砂土

砂土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199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6篇、会议论文121篇、专利文献914篇;相关期刊449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工程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82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2015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物理模拟学术研讨会等;砂土的相关文献由4815位作者贡献,包括金炜枫、张建民、周健等。

砂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6 占比:48.02%

会议论文>

论文:121 占比:6.08%

专利文献>

论文:914 占比:45.91%

总计:1991篇

砂土—发文趋势图

砂土

-研究学者

  • 金炜枫
  • 张建民
  • 周健
  • 姚仰平
  • 刘汉龙
  • 王鑫
  • 邓陈艳
  • 陈育民
  • 张力友
  • 程泽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马柯; 刘瑾; 江灿珲; 马晓凡; 黄兰华; 何承宗; 祁长青
    • 摘要: 本研究采用聚氨酯型固化剂和剑麻纤维对砂土进行改良,针对不同固化剂含量(1%,2%,3%和4%与干砂的质量比)、纤维含量(0%,0.2%,0.4%,0.6%和0.8%与干砂的质量比)和干密度(1.45,1.50,1.55和1.60 g/cm^(3))的改良砂土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抗拉试验研究,并结合扫描电镜图像对其微观机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改良砂土的抗压和抗拉强度均得到了显著提高;砂土的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随固化剂含量增大而增大;纤维的加入提高了改良土体的残余强度;改良土体的破坏应变随着干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固化剂与纤维的联合作用抑制破坏过程中裂纹的发展。为通过扫描电镜图像发现,聚氨酯在土颗粒之间产生的联结增强了界面间的作用,为纤维产生拉筋作用提供了黏结环境。
    • 冯震; 郭涛; 宋东松
    • 摘要: 鉴于中外对阻尼比的确定方法没有达成共识的现状,以福建标准砂(粒径0.5~1.0 mm)为试验对象,采用不排水应力控制动三轴试验,对比分析现有阻尼比确定方法:传统法、Das法、Kokusho法、Kumar法、互相关函数法,评价其差异性。结果表明:总体上,5种阻尼比确定方法确定的阻尼比差异性较大,Kumar法确定的阻尼比最接近平均阻尼比,互相关函数法远高于平均阻尼比,Das法和Kokusho法确定的阻尼比基本一致但低于平均阻尼比,传统方法远低于平均阻尼比。可见加载方式为应力控制时,可采用Kumar法确定阻尼比。
    • 商兆涛; 汪文达; 周刚; 汪鹏程
    • 摘要: 文章以某饱和细砂地层中盾构井基坑工程为背景,建立FLAC3D三维数值分析模型,通过施加适当的荷载边界、调整土体重度和强度指标,模拟水土合算和水土分算效应,在该基础上进行水土合算和水土分算2种模式下基坑开挖全过程模拟,得到墙背水土总压力分布特征及其随开挖工况的变化趋势、连续墙的变形与应力分布规律、饱和砂土中深基坑开挖水土合算和水土分算结果的差异性。
    • 侯炳正; 栾博文; 杨硕; 罗国富
    • 摘要: 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是两个反映土动力特性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着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结果。本文针对银川平原四个试验钻孔所取的36个砂土试验样开展共振柱试验,得出: Gd/Gmax随着γ的增大而减小,λ随着γ的增大而增大。当γ1×10-5 时,随着各钻孔砂土层粒径由粗到细,Gd/Gmax由大到小变化,相同土类的Gd/Gmax总体上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当 γ5×10-5 时,随着各钻孔砂土层粒径由粗到细,阻尼比λ由小到大变化,相同土类的阻尼比λ总体上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通过拟合不同γ下 、Gd/Gmax与埋深的关系曲线,得到了不同γ下Gd/Gmax 、λ 与埋深的拟合公式及拟合参数,在实际工程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樊华; 曹广勇; 杨溢; 邵晚行; 李湘炜
    • 摘要: 为探究饱和砂土在冻融循环过程中未冻水的演化规律,以南通砂土为研究对象,采取低场核磁共振技术进行冻融循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融化过程未冻水含量增长速率变慢,该现象持续到正温,与冻结过程中的突变现象不同;在未冻水滞后现象中发现相变区的滞后程度最高,温度继续下降到负温时,滞后程度变缓;相同负温条件下,砂土的残余含水率较低,且其饱和含水率下的冻结温度较高。
    • 郝冬雪; 王金宇; 陈榕; 孔纲强; 薛楠
    • 摘要: 安装扭矩法是基于安装扭矩实测值与承载力的经验关系,即扭矩相关系数K_(t),来评估螺旋锚极限承载力.K_(t)值与锚杆直径d密切相关,但当d在试验范围以外时,便无法由经验扭矩法估算承载力.文中基于已有的砂土中螺旋桩或锚上拔承载力及安装扭矩理论公式,计算扭矩相关系数K_(tc),分析螺旋锚几何尺寸和土性参数对K_(tc)的影响规律;搜集整理试验数据,依据试验条件计算K_(tc)值,并与已有经验值K_(t)和实测值K_(tm)对比,分析各方法预测上拔承载力的准确性,探讨理论扭矩相关系数的工程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同盘径时,K_(tc)随着埋深比的增加而增大,且在大盘径时埋深比对K_(tc)的影响减弱;同一埋深比时,随着盘径增加,K_(tc)随之减小;内摩擦角增大,K_(tc)减小,盘径越大,内摩擦角对K_(tc)的影响越小.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利用K_(tc)估算的上拔承载力更接近实测值,建议工程中采用理论扭矩相关系数与实测安装扭矩相结合的方式估算极限上拔承载力.
    • 加瑞; 赵栋
    • 摘要: 孔压静力触探试验(CPTU)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原位测试方法之一,但CPTU不能原位测量土体最基本的指标——密度。密度孔压静力触探试验(DCPTU)是把核子密度仪结合到孔压静力触探系统中,贯入过程中可以同时测量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孔隙水压力和密度的一种新型原位测试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DCPTU的试验装置和密度测试理论;然后通过与室内试验结果对比评价了利用DCPTU测量砂土、黏土、填土地层以及海底淤泥的密度的可靠性,分析了非均质地层中DCPTU测量密度与真实密度的区别、并提出了真实密度剖面的推求方法;然后综述了DCPTU在判别软弱夹层、评价砂土的液化势、检验地基处理效果、检测块状填土中的空隙、调查浮泥层的厚度和密度分布等方面的工程应用;最后展望了DCPTU在工程勘察中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 潘周展
    • 摘要: 我国东南沿海机场常修建于砂土地基,地下水位高,存在液化效应。为研究强夯法对此类地基的处理效果,在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开展4000 kN·m和6000 kN·m能级强夯试验,分析得出:①中细砂层经强夯后,标准贯入击数明显增加,砂土液化消除;②强夯后6 m~7 m深度中细砂层波速增加,加固效果显著;③夯沉量和沉降监测显示,施工沉降在强夯后逐渐减少,且主要沉降来自浅层砂层压密;④2 m~6 m深度土体侧向变形较明显,单点强夯对浅、中深层砂层加固作用明显;⑤振动监测表明,砂土地基4000 kN·m能级安全距离为28 m,6000 kN·m能级安全距离为34 m。
    • 王子寒; 张若钰; 景晓昆; 肖成志; 黄达
    • 摘要: 通过对常规直剪仪进行可视化改造,并结合数字图像变形量测技术,探究了不同尺寸砂土试样在剪切过程中剪切带的形成机制和扩展过程,归纳了试样尺寸对砂土强度指标的影响,并针对典型尺寸试样总结了不同剪切时刻、不同法向应力下剪切带(尤其是副剪切带)的演化规律,同时对试验中发现的拱形破坏区域进行受力分析,对主/副剪切带的强度参数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试样尺寸影响强度指标,当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2时,试验结果偏离平均值,当比值大于4时,会造成严重误差;剪切破坏区域不是始终沿水平剪切缝发展,而是在上盒中下部逐渐形成一条向上凸起的弧形副剪切带,剪切破坏区域沿着主、副两条剪切带而展开;随着剪切位移的增加,以及法向应力的减小,拱形破坏区域会逐渐减小;拱形副剪切带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均大于水平主剪切带;而主/副剪切带的强度指标基本一致,间接证明了副剪切带存在的合理性。
    • 程力; 牛富俊; 周密; 姜海强; 谢杰辉; 赖远明
    • 摘要: 准确预测砂土中平板锚的抗拔承载力,对海上浮动可再生能源装置的锚泊稳定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二维有限元技术,采用修正Mohr-Coulomb(MMC)本构模拟中密-密砂的应变软化行为,并利用开发的用户子程序,研究条形平板锚基础在砂土地基中的抗拔承载力。通过与有关理论解及其他离心机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一系列参数分析表明,平板锚的埋置深度对抗拔承载力有较大影响,与H/B=1相比,H/B=10处承载力系数高273%;砂土相对密度越大,抗拔承载力越大;致密砂(D_(r)=100%)和松砂(D_(r)<33%)相比,承载力系数提高25%;平板锚的摩擦因数对抗拔承载力系数几乎没有影响。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对平板锚基础在中密及密砂地基中不同深度处的抗拔承载力系数公式进行校正,为平板锚基础在中密砂以及密砂地基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