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酸盐矿物

碳酸盐矿物

碳酸盐矿物的相关文献在1972年到2022年内共计234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矿业工程、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82709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沉积学报、岩石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碳酸盐矿物的相关文献由610位作者贡献,包括赵辉、闫华晓、韩作振等。

碳酸盐矿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82709 占比:99.77%

总计:82897篇

碳酸盐矿物—发文趋势图

碳酸盐矿物

-研究学者

  • 赵辉
  • 闫华晓
  • 韩作振
  • 孟瑞瑞
  • 赵延洋
  • 孙彬
  • 庄定祥
  • 李丹
  • 韩梅
  • 吴秀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蔡青松; 杨光亮; 范育新; 颜雪域; 高敏敏; 张青松; 王荣华; 郭雪莲
    • 摘要: 黄土/古土壤的物源研究对于揭示第四纪气候变化和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位于黄土高原西部1.4 Ma以来的兰州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为研究对象,基于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黄土/古土壤中的主要矿物组成,侧重于碳酸盐矿物含量,追溯了兰州黄土/古土壤的直接物源。结果显示:(1)1.4 Ma以来兰州地区黄土/古土壤沉积物的主要直接源区为柴达木盆地沙漠区和阿拉善干旱区。(2)基于二元混合模型计算的潜在原始源区对兰州黄土白云石和总碳酸盐矿物的相对贡献率以及长石与石英比值结果一致支持1.4 Ma以来兰州黄土原始物源发生了多次变化。1.4~1.1 Ma和0.9~0.3 Ma青藏高原东北缘造山带(昆仑山、祁连山)和中亚造山带对兰州黄土的贡献相当,而1.1~0.9 Ma和0.3 Ma以来,中亚造山带对兰州黄土的物源贡献增加,这可能分别是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和0.3 Ma以来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干冷气候增强的响应。1.15 Ma和0.8 Ma兰州黄土/古土壤中高的白云石含量、碳酸盐矿物总含量以及0.8 Ma长石与石英比值的快速升高可能是对“昆黄运动”的响应,进而造成了昆仑山、祁连山对黄土高原物源贡献的增加。
    • 徐冠华
    • 摘要: 东营凹陷北带盐家砂砾体沙四上亚段储层岩石成分复杂,储层具有非均质性。本文通过对岩心观察、单偏光薄片分析、铸体薄片、物性分析等技术手段,对研究区储层的主要岩石微观特征、物性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和影响物性因素进行分析,阐明了盐家砂砾体的微观特征,明确了不同井区岩石组分、物性、储集空间的差异性,结合成岩作用的研究,明确该区储层物性主要受物源及成岩作用影响。总体分析认为,储集空间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起控制作用。
    • 朱莹; 黎晏彰; 鲁安怀; 丁竑瑞; 李艳; 王长秋
    • 摘要: 利用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了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镁矿的光谱学特征,探究了影响三种矿物红外辐射性能的因素。三种矿物的拉曼光谱(Raman)、中红外吸收光谱(MIR)、远红外吸收光谱(FIR)显示随着矿物中镁含量的增大将会影响CO_(3)^(2-)的面外弯曲振动(ν_(2))、反对称伸缩振动(ν_(3))和平面内弯曲振动(ν_(4)),使各光谱特征峰均向高频端迁移。基于黑体辐射定律以及在80°C、400~2000 cm^(-1)矿物的辐射能量谱,结果显示方解石、白云石、菱镁矿的发射率依次减少(0.951,0.938,0.895)。三种矿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中的振动位置均受CO_(3)^(2-)基频的显著影响,在1300~1650 cm^(-1)均产生宽的低吸收带,该吸收带与CO_(3)^(2-)的反对称伸缩振动相关,且吸收带范围(202,236,272 cm^(-1))与发射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当最强化学键的振动出现在发射光谱窄的吸收带范围内会产生相对较高的辐射能和发射率。此外,矿物的晶体结构也会影响发射率,大的离子半径、键长和晶胞体积将降低辐射过程中能量的吸收,增强辐射特性。综上研究结果,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镁矿的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揭示了金属原子的相对质量对光谱学特征的显著影响,其发射率可能受到C-O键的反伸缩振动范围、最强吸收带控制的最低发射率以及矿物晶体结构的共同影响。这项研究呈现了必要的光谱信息和热发射率数据以识别特定的碳酸盐矿物,为类似矿物的光谱特征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进一步认识地壳中大量的碳酸盐矿物提供了研究方法,也为地外勘探的深入研究给予相关的理论基础。
    • 高伊雪; 邱昆峰; 于皓丞; 侯照亮; 魏瑜吉
    • 摘要: 碳酸盐矿物作为地壳中沉积作用与流体活动的直接产物,记录了沉积、热事件的全过程,是进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的理想矿物。碳酸盐矿物传统的U系列定年法、同位素稀释法定年体系成功率低,耗时长,导致定年难度大,限制了碳酸盐矿物地质年代学的发展。近年来,碳酸盐矿物激光原位U⁃Pb定年技术取得重要进展,使低U碳酸盐矿物地质年代的精确测定成为了可能。碳酸盐矿物LA⁃ICP⁃MS U⁃Pb年代学具有空间分辨率高、耗时短等显著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地学研究中。文章归纳总结了碳酸盐矿物同位素定年体系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回顾了近5年碳酸盐矿物LA⁃ICP⁃MS U⁃Pb年代学应用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该方法在确定脆性变形时代、岩石破裂以及盆地流体流动时限、碳酸盐地层的成岩时代和成矿热液活动时限4个方面的应用,并梳理了该方法尝试解决的科学问题和取得的新认识。碳酸盐矿物定年方法的发展和应用,增强了人们对地壳变形和演化的理解,解决了部分迄今为止难以确定的地质体历史演化问题,为未来地质年代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潜力。
    • 张淼; 乐智广; 马关宇
    • 摘要: 岩石分类命名通常采用偏光显微镜鉴定确定。沉积岩中因某些粘土矿物的种类及含量不影响岩石定名而时常被忽视,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法加以辅助,可将显微镜下不易区分的长石种类、长英质矿物、碳酸盐矿物准确区分、还可检测出显微镜下难以鉴定出的蒙脱石、高岭石等隐晶质粘土矿物。结果表明偏光显微镜与X-射线粉晶衍射(XRD)法有效结合,综合鉴定,能提高对岩石定名的准确性。
    • 李向应; 王宁练; 丁永建; 康世昌
    • 摘要: 岩石是岩石圈的主要成分,依据岩石成因可以划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这三类岩石之间有一定的转化关系,当时间和地质条件改变后,任何一类岩石都可转化为另一类岩石[1]。沉积岩(如石灰岩、砂岩、页岩)是地表岩石的主要类型,其以岩石有机碳(OC_(petro))和碳酸盐矿物的形式储存着大量的碳,其碳储量相当于工业革命前大气中碳储量的十几万倍[2]。当岩石剥露(exhumation)和侵蚀作用增强时,更多的沉积岩会暴露于大气圈和水圈中,随着化学风化作用增强会向大气中排放CO_(2)[3]。
    • 梁运培; 陈强; 廖志伟; 林丹
    • 摘要: 碳酸盐矿物与页岩气储层的孔隙结构密切相关,探讨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有助于深化对页岩岩石学定量表征与微米/纳米尺度孔隙改造等的认识。为此选取四川盆地东部彭水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开展了稀盐酸—页岩酸岩反应实验;综合利用场发射电镜、微CT以及低压氮气吸附方法,表征溶蚀前后孔隙结构;研究碳酸盐矿物对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进而探讨溶蚀孔的地质、工程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常温下酸岩反应120 h,碳酸盐矿物完全溶蚀而其他矿物则无明显变化;②碳酸盐矿物完全溶蚀后,出现大量孔径介于3.9~62.5μm的溶蚀孔,溶蚀孔总体积分数占比为6.8%,与样品酸溶率数值6.9%接近,同时纳米孔的形态、体积、孔径、表面积等参数未发生明显的变化;③碳酸盐矿物完全酸溶后仅产生微米孔,而在纳米尺度未表现出增孔、扩孔现象,表明碳酸盐晶粒处于微米尺度。结论认为,基于微米级溶蚀孔的图像统计参数,可以有效反演碳酸盐矿物的微观分布、形貌、数量、粒径等特征参数,为页岩岩石学定量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同时该溶蚀孔协同水力压裂缝网,有助于加速页岩气的产出。
    • 梁运培; 陈强; 廖志伟; 林丹
    • 摘要: 碳酸盐矿物与页岩气储层的孔隙结构密切相关,探讨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有助于深化对页岩岩石学定量表征与微米/纳米尺度孔隙改造等的认识.为此选取四川盆地东部彭水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开展了稀盐酸-页岩酸岩反应实验;综合利用场发射电镜、微CT 以及低压氮气吸附方法,表征溶蚀前后孔隙结构;研究碳酸盐矿物对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进而探讨溶蚀孔的地质、工程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常温下酸岩反应120 h,碳酸盐矿物完全溶蚀而其他矿物则无明显变化;②碳酸盐矿物完全溶蚀后,出现大量孔径介于3.9~62.5 μm 的溶蚀孔,溶蚀孔总体积分数占比为6.8%,与样品酸溶率数值6.9%接近,同时纳米孔的形态、体积、孔径、表面积等参数未发生明显的变化;③碳酸盐矿物完全酸溶后仅产生微米孔,而在纳米尺度未表现出增孔、扩孔现象,表明碳酸盐晶粒处于微米尺度.结论认为,基于微米级溶蚀孔的图像统计参数,可以有效反演碳酸盐矿物的微观分布、形貌、数量、粒径等特征参数,为页岩岩石学定量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同时该溶蚀孔协同水力压裂缝网,有助于加速页岩气的产出.
    • 赵同新; 崔会杰; 孙友宝; 黄涛宏
    • 摘要: 含氧矿物的电子探针微区定量分析中一般不直接测试超轻元素氧,而是按化合价进行补氧,而其中的碳酸盐矿物更是不测试其中的碳,常规以余量法给出.这是由于超轻元素难以准确测试不得已而为之的折中处理方案.本文结合这些现代电子探针的特性,尝试了一种新的测试方案,即通过对包括碳和氧等超轻元素在内的全元素直接进行定量分析,应用于典型的碳酸盐矿物白云石和方解石的微区定量测试,得到的结果中各元素的原子比与理论值一致性较好.同时与常规的两种测试方法——碳酸盐余量法及余量再修正法得到的定量结果进行了对比与讨论,结果显示白云石直接测试和修正余量与理论值都符合得很好,而在方解石测试中,这种新的测试方法获得的结果明显更为理想.以元素碳原子百分比计或换算后二氧化碳摩尔百分比计,相对误差均在1%以内.
    • 杨智谋; 周家喜; 罗开; 杨德智; 余杰; 周发朝
    • 摘要: 以碳酸盐岩为容矿岩石的后生热液铅锌矿床(Mississippi Valley-type,MVT矿床)是世界上一种重要的铅锌矿床类型,也是锗的重要工业来源之一.热液碳酸盐矿物是MVT矿床中最主要的脉石矿物,其形成贯穿整个MVT矿床成矿过程.因此,碳酸盐矿物携带丰富的成矿信息,是认识MVT矿床成因的重要补充.位于贵州省贵定县境内的竹林沟锗锌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富锗锌矿床(平均品位97.9×10-6 Ge,6.54% Zn),赋存于泥盆系碳酸盐岩中.本次工作发现该矿床不同期次热液白云石的矿物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成矿期前白云石(Dol1)主要呈细脉状穿插围岩,被成矿期白云石和硫化物脉穿插,部分呈细粒状被后期白云石包裹;成矿早期白云石(Dol2)主要呈粗粒状,与闪锌矿共生;主成矿期白云石(Do13)主要呈脉状、团块状,与闪锌矿和黄铁矿共生;成矿晚期白云石(Dol4)呈团块状充填于闪锌矿矿石或者围岩中;成矿期后白云石(Dol5)呈脉状穿插或包裹其它期次白云石/闪锌矿-黄铁矿条带.C-O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期白云石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围岩的溶解,成矿流体中的C来源于围岩,而较低的δ18O值可能是亏损18O的成矿流体和围岩间水/岩反应过程中O同位素发生交换的结果.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白云石原位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Do12-Dol4的Y/Ho比值相对稳定(30.5 ~47.9),结合区域成矿特征,认为形成成矿期白云石的流体主要为盆地卤水,与该矿床属于MVT矿床事实吻合.Dol1和Dol5具有相对较低的稀土总量(∑REE=3.97×10-6 ~29.7×10-6),很可能与白云岩围岩(∑REE=25.2×10-6 ~61.3×10-6)溶解作用有关,直接继承围岩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成矿期Do12-Do14的∑REE较高(∑REE=39.2×10-6~117×10-6),暗示成矿流体本身也携带了部分稀土元素.成矿各期次白云石均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δEu =0.38 ~0.72)特征,指示成矿温度可能较高(>200°C),Ce正异常相对稳定(δCe=1.10 ~1.28),暗示其成矿流体pH值保持弱酸性.综上,本文认为竹林沟锗锌矿床的形成经历如下过程:在伸展背景下,深循环盆地卤水萃取下伏地层和基底岩石中的Zn、Ge和REE等元素,形成富金属流体,受构造作用驱动沿区域性断裂不断向上运移,在赋矿层位与富硫流体发生混合作用,导致闪锌矿等硫化物沉淀;在整个成矿过程,成矿环境经历了还原→氧化的转变,成矿元素发生了共生分异,在竹林沟形成富锗锌矿体,在牛角塘形成富镉锌矿体,而pH始终保持弱酸性,直至被围岩碳酸盐岩中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