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脆弱性

社会脆弱性

社会脆弱性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灾害及其防治、社会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37993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甘肃行政学院学报、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贵州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1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等;社会脆弱性的相关文献由176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利敏、黄晓军、葛怡等。

社会脆弱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7993 占比:99.98%

总计:438077篇

社会脆弱性—发文趋势图

社会脆弱性

-研究学者

  • 周利敏
  • 黄晓军
  • 葛怡
  • 侯俊东
  • 冯滔
  • 史培军
  • 吴江华
  • 张永领
  • 方佳毅
  • 李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坤; 梁敏红; 张晶; 傅洁
    • 摘要: 目的研究上海市虹口区老年艾滋病感染者社会脆弱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1年7月在上海市虹口区随访管理的现存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和患者(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PLWHA)中,按照60岁以上、在本区居住至少6个月以上和知情同意的标准筛选调查对象(老年PLWHA),开展一对一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家庭支持情况、就医情况和歧视感知情况。结果符合入组标准的老年PLWHA共100例,均有收入来源,退休金占比最多86例(86%),99例(99%)的老年PLWHA有医疗保险,未发现由经济困难带来的脆弱性。55例(55%)老年PLWHA选择将感染状况告知亲属,4例(7%)在把自己的感染状况告知亲属后受到了歧视。58例(58%)老年PLWHA有到非定点医院就诊的经历,2例(3%)遭到拒诊。老年PLWHA认为社会对艾滋病患者歧视最多领域为就医[79例(79%)],最多群体是邻居[62例(62%)]。有71例(71%)老年PLWHA遭遇过歧视,但是选择什么也不做,主要原因是不敢求助和害怕泄露隐私[30例(42%)]。结论提高家庭告知技巧,消除家庭歧视有利于提高老年PLWHA治疗依从性;今后的随访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关怀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和未婚无配偶的患者;加强医务人员艾滋病知识的培训和综合性医院与艾滋病定点医院之间的交流学习,减少拒诊情况;积极改变以往艾滋病的宣传方式,将有利于更好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
    • 程书波; 岳颖; 刘玉; 杨小林
    • 摘要: 洪涝灾害对黄河流域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威胁。以黄河流域76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黄河流域洪灾社会脆弱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CRITIC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2009—2018年黄河流域76个城市的社会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09—2018年黄河流域社会脆弱性的敏感性持续下降、暴露度小幅上升、适应能力大幅提升,整体上社会脆弱性表现为持续下降;(2)社会脆弱性分布呈现上下游高、中游低、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3)省会城市的暴露度较高,但敏感性低、社会适应能力高,因此其社会脆弱性低于周边地市;(4)黄河流域洪灾致脆类型空间分布差异性显著,上、中、下游分别以高敏感性致脆型、低适应能力致脆型、高暴露度致脆型为主。最后,讨论了建设基础设施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在改善洪涝灾害社会脆弱性中的潜力,为防灾减灾提供支撑。
    • 王跃; 刘家福
    • 摘要: 灾害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的热点问题,在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对区域防灾减灾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为了便于该地区的洪灾风险量化管理的进行,对松花江流域的脆弱性进行研究。本文以灾害位置模型理论与应急管理周期理论为基础,应用突变级数法延伸后的突变级数法构建评价模型,准确地对松花江流域28个地级市的人口脆弱性、经济脆弱性以及防灾脆弱性3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对洪灾总体脆弱性进行评价与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整体属于中等偏高水平,中值区与中高值区交错分布于整个研究区,低值区和中低值区主要以省会城市及其附近区域为主。从总体的洪灾脆弱性来看,人类社会和社会结构的存在可以很大程度地影响生活区域的脆弱性高低,防洪设施的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政府机构的重视都能够极大程度降低区域洪灾脆弱性。
    • 刘耀辉
    • 摘要: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进行区域尺度地震风险评估,既有助于相关部门制定城市规划和应急管理方案,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也可提高人民群众对潜在灾害的风险意识。承灾体、建(构)筑物数据是进行地震风险评估的基础数据之一。然而,当前存在建筑物数据获取难、更新速度慢等局限,无法满足区域尺度地震风险评估中建筑物数据准确性高、获取方便、更新及时等要求。同时,也缺乏结合社会脆弱性因素构建情景地震的应用案例。论文针对上述不足,以基于多源异构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快速、准确获取建筑物信息及其地震风险评估为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 史春玉
    • 摘要: 城市边缘社区得到来自不同学科学者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但目前概念术语的使用较为随意,概念阐释具有化约主义的倾向.有必要对既有概念及其定义展开对话梳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一定学术参考意义的概念分析框架.从社区空间特征、居民特征、与主流社会关系三维判别尺度出发,将城市边缘社区视作是一个关系性概念,指出边缘社区既反映社会关系也生产社会关系:作为差异性社会关系的代表,空间隔离、社会脆弱性、被污名化和社会排斥、权利弱势构成城市边缘社区的区别性特征.这些社区是一种社会组织机制,生产身份认同和文化共享,为弱势群体提供庇护和社会化平台.关系性概念分析框架的构建有助于识别城市边缘社区的核心特征和本质属性,为学术理论对话提供统一的前提基础.
    • 李花; 赵雪雁; 王伟军
    • 摘要: 在梳理社会脆弱性概念和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城市化、旅游发展、健康、环境污染及公共安全等扰动视角出发,对其影响下的社会脆弱性研究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并提出未来社会脆弱性研究的关键问题.社会脆弱性研究的关注度不断上升,但社会脆弱性的概念和分析框架尚无统一定论;研究内容多关注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扰动下的社会脆弱性分析,对城市化、旅游发展、健康、环境污染和公共安全等人文因素导致的社会脆弱性研究关注较少;研究主题聚焦于社会脆弱性测评、社会脆弱性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探究等方面,对社会脆弱性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形成机制、社会脆弱性的适应策略及调控路径、社会脆弱性的动态监测及协同效应和尺度效应等主题涉猎不足.未来需重点开展社会脆弱性的时空格局-演变过程-形成机理、社会脆弱性的跨尺度研究、多重压力下的社会脆弱性过程和演化规律、社会脆弱性的情景模拟与调控路径以及社会脆弱性的动态监测与预警等问题的综合研究.
    • 王欣凯
    • 摘要: 乡村可持续发展包含自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是乡村发展与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紧密结合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相比自然和经济领域,现有文献针对社会文化领域的研究较少,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文化缺乏有效的表征手段.文章基于社会脆弱性研究,提出的乡村社会脆弱空间的分类、判定方法,能够推进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此外,乡村社会脆弱空间是乡村治理、乡村韧性、乡村振兴"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重要内容.
    • 李博; 沙勇忠
    • 摘要: 社区是社会运行的基本单元,也是风险治理中的关键环节。城市化进程中,我国社会由于发展不平衡产生了明显的居住空间分异,形成了农村、城中村、单位大院、高档住宅四种不同的社区类型。本文着眼于社区分化中的风险不平等问题,选取典型社区,运用综合评估法对四种类型社区的社会脆弱性进行评估。发现不同类型社区的社会脆弱性呈“中心-边缘”的分化形态,这种分化形态是社会财富与权利在不同社会群体间不平等分配的结果。本文认为在风险治理中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最少受益者的最大利益”原则,制定倾向于弱势群体的公共政策,使社会不同群体的社会脆弱性均等化,实现风险分配的公平与正义。
    • 崔凯凯; 刘德林; 李翔海
    • 摘要: [目的]分析黄河河南段流域洪灾的社会脆弱性,为河南省沿黄区域的防洪救灾能力建设和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河流域河南段沿岸的7个地级市、1个省(管)市作为评价单元,从敏感性和社会应对水平两个维度选取了16个评价指标,并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构建洪灾社会脆弱性模型,得出各评价单元的敏感性、社会应对水平和社会脆弱性指数。[结果](1)根据敏感性和社会应对水平指数特征,将河南段沿岸分为3种类型:低敏感性—低应对水平(濮阳、三门峡、济源、焦作市);高敏感性—低应对水平(开封、新乡市);高敏感性—高应对水平(洛阳、郑州市);(2)开封、濮阳市洪灾社会脆弱性等级为Ⅲ;洛阳、郑州市洪灾社会脆弱性等级为Ⅰ;其余区域等级为Ⅱ;(3)从空间分布上来看,高社会脆弱性区域主要分布于黄河河南段流域的下游地区,中上游区域除洛阳、郑州市外都属于中等社会脆弱性区域,整体处于中低脆弱性水平。[结论]洪灾社会脆弱性较高的区域主要是由于社会应对水平较低,对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投入不够所造成。
  • 10. 中国城市高温特征及社会脆弱性评价 北大核心 CHSSCD CSCD CSSCI CSTPCD
    • 黄晓军; 王博; 刘萌萌; 郭禹慧; 李艳雨
    • 摘要: 极端高温对人类健康与城市社会发展影响显著,如何衡量城市高温特征及其社会后果是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的新命题.将社会脆弱性分析工具应用到该命题研究中,以中国29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集各城市日最高气温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人口普查数据,建立了高温日数、高温强度、热浪频次、热浪持续时间和热浪强度等表征城市高温特征的量化指标,对1960-2016年中国主要城市高温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基于城市高温社会脆弱性分析框架,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3个维度构建中国城市高温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社会脆弱性评价,划分社会脆弱性等级,分析城市社会脆弱性致脆原因.结果 表明:①中国极端高温和热浪事件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南方城市,尤其是在华东和华中地区,尽管北方城市高温热浪事件较少,但高温强度较为突出.②中国城市高温暴露度指数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而各城市的敏感性指数和适应能力指数分布较为分散.③中国高社会脆弱性指数城市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中大部分地区,以及西南和华北少部分地区;高、中、低社会脆弱性指数城市比例分别为25.3%、46.3%和28.4%.④社会敏感致脆型城市数量最多(46.9%),其次为高温暴露致脆型(44.3%),适应能力不足致脆型城市数量最少(8.8%),在高社会脆弱性城市中,暴露度指数贡献度最大,中、低社会脆弱性城市中敏感性指数贡献度最大,适应能力指数对城市高温社会脆弱性的贡献度较小.本研究可在灾害-社会关系研究、城市高温特征的量化表达与高温社会脆弱性评价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启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