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间隔离

空间隔离

空间隔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34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社会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61266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致富天地、城市观察、农民科技培训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3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2014LTE网络创新研讨会、2009全国通信新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大会暨全国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学术会议等;空间隔离的相关文献由393位作者贡献,包括陈蓉、吴建、唐玲等。

空间隔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1266 占比:99.91%

总计:161411篇

空间隔离—发文趋势图

空间隔离

-研究学者

  • 陈蓉
  • 吴建
  • 唐玲
  • 巴伟明
  • 张清
  • 李云
  • 邓匡举
  • 韩崇选
  • 刘海英
  • 叶伟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倩
    • 摘要: 在城市空间的急剧扩张中,郊区与城市的关系经历了由寄生向共生的转变,边缘城市作为一种新的都市空间形式发展起来。它既受中心城市离散效应的辐射,又受都市圈整合效应的作用,还能产生一种集聚效应,对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机会吸纳。然而,通过以流动人口为切口的窥探发现,边缘城市在机会吸纳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空间疏离,其内部的职住空间的分割正愈演愈烈,空间固化和社会分层问题也逐步显露。化解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边缘城市的“中心化”建设。这就要求边缘城市在未来发展中既要通过功能调整转化中心—边缘的不对称依赖关系,还要通过分配制度重构推动城市正义的回归,真正实现集独立性与人民性于一体的发展目标。
    • 蔡红伟
    • 摘要: 从核电厂电缆电磁干扰的来源和防护出发,分别介绍了电缆屏蔽技术、接地技术、空间隔离技术在电磁干扰防护中的应用,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以确保核电厂电缆安全稳定运行。
    • 王杰; 刘弋枫; 郑悦
    •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保持适度的空间距离成为常态。可以从时间社会学的视角来考察疫情期间居家防疫者的时间安排。虽然居家防疫带来时间上的富余,但也带来空间上的限制。在空间隔离下,个体时间与社会时间脱嵌,时间安排失序,自主安排时间失能,心理健康失衡。个体时间表适当嵌入组织时间和社会时间,是个体生活秩序的重要来源。在互联网帮助下,个体时间可以嵌入社会时间,采用设定时间目标、主动标记时间、引入他人监督等策略,进行积极的时间安排与心理调适,进而重构个体时间表。在互联网和个体化的双重作用下,标准化的时间表受到冲击,空间隔离和时间脱嵌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更为常见的生活方式,个体可以更自主地掌控时间,但成为孤岛的危机也在增加。
    • 赵嘉玮
    • 摘要: 一枚指甲盖大小的芯片,竟藏有80多万个基因探针,能预测13大类、近150种疾病。神奇的背后,凝聚着一位中国研发者的心血。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程京。全球第一款获批用于临床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全集成芯片、全球第一个无空间隔离要求的车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全球首款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短短20年,程京在生物芯片领域创造了多个全球第一。
    • 史春玉
    • 摘要: 城市边缘社区得到来自不同学科学者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但目前概念术语的使用较为随意,概念阐释具有化约主义的倾向.有必要对既有概念及其定义展开对话梳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一定学术参考意义的概念分析框架.从社区空间特征、居民特征、与主流社会关系三维判别尺度出发,将城市边缘社区视作是一个关系性概念,指出边缘社区既反映社会关系也生产社会关系:作为差异性社会关系的代表,空间隔离、社会脆弱性、被污名化和社会排斥、权利弱势构成城市边缘社区的区别性特征.这些社区是一种社会组织机制,生产身份认同和文化共享,为弱势群体提供庇护和社会化平台.关系性概念分析框架的构建有助于识别城市边缘社区的核心特征和本质属性,为学术理论对话提供统一的前提基础.
    • 李伟; 严康; 魏文康
    • 摘要: 针对Q/V频段5G基站与非静止轨道(NGSO)卫星星座系统地球站之间的同频干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5G基站协作的干扰规避方法.由多个5G基站组成基站簇,通过簇内基站间协作设置空间隔离来减缓5G基站对地球站的有害干扰.以OneWeb星座系统作为受扰系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干扰减缓效果.结果表明,当干噪比门限值为-12.2 dB时,所提方法能够将OneWeb地球站的干扰发生概率减小30%.
    • 朱志伟
    • 摘要: 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与疾病抗争史,但由疾病到传染病是人类命运的转折.通过考察新冠肺炎下空间隔离的生成与演化过程,表明旨在减少传染源的空间隔离行动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与体制优势,是一种通过空间再生产与社会关系重构阻断疫情扩散的政治理性.空间隔离下的社会心态经历了从漠然及排斥再到恐慌的发展过程,最终恢复常态,这恰好为我国构建综合有效的传染病防控体系提供了现实基础.研究认为综合有效的传染病防控体系的构建要迈向理性与感性的双重融合,既要注重以制度、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理性选择行为的积极价值,也要将社会心态、社会心理以及情感治理纳入其中,共同助力健康中国的持续发展.
    • 杨小忠; 罗乐
    • 摘要: 20世纪70年代后,空间开始超越时间成为资本增殖的重要方式,城市不再仅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器皿",还是资本逻辑的产物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新变化的动因.目前,我国城市存在着严重的空间不正义,主要体现在租房居民不能获得与买房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租售不同权"引发了房价过高、不同社会阶层居住隔离严重、居民幸福感下降等一系列空间剥离和空间冲突问题."租售同权"制度改革是一个建立在城市空间建设、空间剥夺、空间隔离等多元主体联动博弈基础上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对户籍制度和租房市场同时进行改革,鼓励城市治理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平等参与,并加强政府治理的力量,以社会正义观替代资本的逻辑.
    • 王瑶
    • 摘要: 随着旅游经济发展,动物馆舍建筑设计面临策略上的创新与挑战.大熊猫馆舍作为动物馆舍与文旅结合的典型代表,在国内外的实践项目中有所突破.本文结合成都北湖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熊猫馆舍项目的实践经验,分析总结建构临时性、建立空间隔离、弱化人工边界的设计策略,以期为当代动物馆舍设计提供参考.
    • 胡小武; 沈阅微
    • 摘要: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新发展阶段,各大城市都在上演新一轮的"抢人大战".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之一是大量外来人口为追寻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断徙居,其中青年人口向大城市迁移成为主流.但外来青年在大都市生活并不如想象中顺遂.学术界长期关注的外来人口在大城市面临的生活环境逼仄、工作待遇较低、身份认同模糊、城乡二元困境、短期内难以全面融入大城市等社会问题,在大城市外来青年这个群体身上同样存在.通过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深度挖掘分析新时期外来青年到大城市从"落脚"到"融入"的过程、心态等问题,从而为新一轮的城市"抢人大战"提供一种新的认知视角.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