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祠堂

祠堂

祠堂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地理、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2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5篇;相关期刊666种,包括徽州社会科学、寻根、炎黄纵横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5建筑历史研究与城乡建筑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七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等;祠堂的相关文献由1259位作者贡献,包括周伟、张生、陆小赛等。

祠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2 占比:97.98%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76%

专利文献>

论文:15 占比:1.26%

总计:1186篇

祠堂—发文趋势图

祠堂

-研究学者

  • 周伟
  • 张生
  • 陆小赛
  • 陈琪
  • 丁娜
  • 冯尔康
  • 冯江
  • 凌鹰
  • 徐锁荣
  • 曹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摘要: 祝枝山是明代著名的四大才子之一,他有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一天黄昏,他的夜明珠被盗了,而他认为能入室盗取夜明珠的不可能是外人。于是,他把全体仆人都叫到了祠堂祠堂里黑洞洞的,隐约可见供桌前面的凳子上有一个钵子,钵子上涂了一层黑灰,不仔细看根本不会发现这个细节。
    • 黄伟
    • 摘要: 郑立君教授的著作《汉代画像石题榜隶书艺术研究》主要研究汉代画像石墓阙、祠堂和墓室画像石上的题记、榜题、墓志、招魂辞以及隶书艺术。全书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汉代画像石墓阙、祠堂和墓室画像石上的纪年与无纪年的题榜、墓志和招魂辞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归类,从隶书的形态、结构、笔画、笔法,以及书丹者和石刻艺人的创作思想等方面。
    • 徐莎莎(摄影)
    • 摘要: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1894年落成。陈家祠堂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完好、装饰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
    • 张爱萍
    • 摘要: 我是 1977 年出生的,1982 年上 的育红班,当时,因为村里没有专门 的小学,就把张氏总祠当作教室。张 氏总祠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当地张 氏子孙祭拜从山西迁到河南的始祖的 祠堂
    • 摘要: 三张圆桌、三盘花生、一壶茶水。虎年农历正月十六晚上,安静祥和,在赣州市定南县竹园村圳角小组祠堂内,众人齐聚,谈论不断。各家户主、小组长及村“两委”干部围坐在祠堂大厅里,总结过去一年小组内公共事业工作,并筹划新一年事业建设。
    • 庄若江
    • 摘要: 无锡市的惠山古镇是一个历史独特、底蕴厚重的地方,虽然和其他江南水乡古镇一起正在联合申遗,但名为古镇的她,却与周庄、同里、甪直、南浔、乌镇、西塘、锦溪、千灯……大不相同。在惠山脚下这片不足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历史上曾出现过150多座祠堂,保存至今的祠堂仍有近百座,连遗址在内多达118座。在华夏各地,祠堂并不鲜见,但像惠山古镇祠堂数量之多、密度之大、涉姓之多、类型之全、保存之完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这片祠堂建筑群,无论规模、数量、种类都堪称中国之最、世界之最。
    • 徐逸龙
    • 摘要: 徐定超名满京畿,有功于温州地方,民国北京政府批准为其立传建祠。江心屿徐公祠是一座温州历史丰碑,百年沧桑之后鲜为人知。系统搜集亲历者和见证人留下的第一手资料,恢复江心屿徐公祠纪念传统,是温州近代史尤其是江心屿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 赵凯欣
    • 摘要: 墓祠及墓祠祭祖是认识宗族制度的一个关键,学界一般认为其在明嘉靖年间随宗祠的普遍化而整体走向衰落,而婺源汪氏湖山墓祠的案例表明,大体于清中后期徽州出现了墓祠复兴的现象。汪氏湖山墓祠的形成既是婺源汪氏元明以来频繁联宗活动的承续,也是清中后期新兴婺源商人宗派主动因应国家“联宗祠禁”、与族内其他商人宗派及仕宦宗派进行合作的结果。湖山墓祠实质上是一座新兴婺商主导的联宗祠,从祭祀仪式、参与方式、管理模式、运营原则等方面都体现出减少联宗成本、扩大联宗范围的意图。从湖山墓祠的案例可见,明清以来宗族制度的构造是持续的、因时因地制宜的,宗族在适应国家政治变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传统的发明”实现了地方认同与国家象征的再结合。
    • 叶明; 陈文祥; 王薇
    • 摘要: 徽州建筑作为徽州文化研究的重要载体,对徽州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着重要意义。祠堂作为“徽州三绝”之一,是徽州宗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徽州建筑的重要形式。文章通过对安徽歙县许村大邦伯祠进行实地调研和测绘等方式,对其文化背景、空间、结构、装饰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了大邦伯祠丰富的空间特征、简明的结构特征、受闽南影响的装饰特征以及祠堂空间的影响因素,旨在丰富徽州祠堂的内容,同时为研究徽州建筑提供实物例证。
    • 王富鹏
    • 摘要: 屈大均生于南海之西场,后移归番禺。考证其番禺故里和故居遗址之所在,不仅是对事实的求索,也关涉对其某些作品叙述视角的理解。但是,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却长期悬而未决。最为权威的汪宗衍和邬庆时两位先生的说法,要么含糊其词,要么存在问题。经过对文献的详细考证,可以认为今新造镇思贤村“听泉屈公祠”右手边即为其故宅。实地调查的情况也证明了考证的结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