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稠油

稠油

稠油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3年内共计868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63篇、会议论文110篇、专利文献4108篇;相关期刊531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 相关会议67种,包括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第十六届五省(市、区)稠油开采技术研讨会、2010年石油微生物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等;稠油的相关文献由1623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红庄、李秀峦、蒋有伟等。

稠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63 占比:51.41%

会议论文>

论文:110 占比:1.27%

专利文献>

论文:4108 占比:47.32%

总计:8681篇

稠油—发文趋势图

稠油

-研究学者

  • 王红庄
  • 李秀峦
  • 蒋有伟
  • 吴永彬
  • 秦冰
  • 刘永建
  • 吴光焕
  • 张健
  • 李兆敏
  • 李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尹晓云; 敬加强; 孙杰; 刘力华; 蒲波
    • 摘要: 针对稠油利用水环输送时因水环失稳管线需停输后再重新启动的问题,基于自主研制的水环输送稠油停输再启动环道模拟装置,以500#白油作为稠油模拟油样,试验研究了稠油在水环作用下停输分层后的再启动特性,讨论了油水分层流在再启动过程中的典型流型演变规律,分析了停输时间(30~300 min)、初始含油体积分数(0.40~0.77)及清洗流速(0.54~1.53 m/s)对再启动特征参数(压降和时间)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管道再启动时,延长停输时间会增大再启动压降峰值,但对再启动时间无影响;增加初始含油体积分数不仅会增大再启动压降峰值,而且会延长再启动时间;增大清洗流速可缩短管线启动时间,但同时也会增大再启动压降峰值。研究结果可为现场管线因计划检修或突发事故停输后的再启动过程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 单景玲; 裴海华; 郑伟; 谢昊君; 郑家桢; 张贵才
    • 摘要: 针对稠油蒸汽驱汽窜严重问题,研究了高温封窜剂+驱油剂组合调驱技术,以高温栲胶体系为蒸汽封窜剂,以磺酸盐表面活性剂SLB和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Y复配体系为高温驱油剂,采用非均质双管物理模拟实验评价了封窜剂+驱油剂组合调驱提高蒸汽驱采收率效果。结果表明,高温栲胶封窜剂在250°C蒸汽驱冲刷15 PV后封堵率仍可达90%以上,封堵效果显著;SLB/CY(复配比2∶1)高温驱油剂经过300°C老化后仍可使油水界面张力降到10^(-3)mN/m以下。采用封窜剂+驱油剂组合调驱体系可有效封堵高渗管汽窜通道,保证后续注入驱油剂进入低渗管,最终综合采收率可以提高23.58%,有效地改善非均质地层蒸汽驱的开发效果。
    • 史德青; 赵权威; 熊佳; 高源; 吕慧; 侯影飞
    • 摘要: 文章针对稠油热采过程中产生的H_(2)S对生产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现状,在高压反应釜中模拟孤岛地下稠油热采条件,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岩心用量、水油比等因素对稠油水热裂解生成气体量及气体中H_(2)S浓度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水热裂解前后稠油中总硫含量和硫分布的对比。结果表明,反应前期(24 h前)反应剧烈,H_(2)S生成量随时间迅速增加,稠油黏度快速下降,30 h后反应基本结束;较低温度(220°C和240°C)下水热裂解反应进行缓慢,H_(2)S生成量少,稠油黏度变化不大;较高温度下(280°C和300°C)下反应迅速,H_(2)S生成量大,稠油降黏率大幅增加;在体系中添加同一地层的岩心可增加水热裂解反应的程度;水油质量比对反应有较大影响,无水时基本无气体生成,当水油质量比达到0.2,继续增大比例时H_(2)S生成量变化不再明显。
    • 唐明良
    • 摘要: 在油田油井投入正常生产后,油井的日常管理尤为重要,直接决定油井产量及运行成本。稠油油井的管理更为复杂,日常运行参数设定不合理,注汽后焖井和放喷的时间点,气窜影响,油井出砂的影响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油井的产量或是导致油井故障无法正常运行,修井增加维修成本同时影响产量。本文加强以上几方面的管理,有针对性的设定运行管理参数,降低影响产量的因素发生,从而提高稠油油井产量。
    • 华伟; 蔡亮; 徐若语; 刘畑; 岳阳
    • 摘要: 针对稠油油品物性差、凝点低、流动性差等特点,采用室内环道试验,揭示含水率、混合流速、温度与管输流型和压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流型转变的过程中共出现5种流型,当含水率小于0.6%时,压降梯度与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当含水率大于0.6%时,压降梯度迅速减小;当含水率小于0.525%时,压降梯度与混合流速呈显著正相关,当含水率越过反相点后,压降梯度与混合流速的相关性减弱;稠油输送应尽量控制在水基流阶段,且低温工况优于高温工况,混合流速增大和温度降低均会促进反相提前。研究结果可为稠油管道输送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张佃臣; 张世坚; 胡晓明; 唐敏; 邱波; 单雨婷; 敬加强
    • 摘要: 由于稠油乳状液不透明,无法直观认识砂粒对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过程。曾有学者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到矿物颗粒表面吸附的沥青质,推测这些颗粒因吸附油水界面膜上的沥青质破坏了油水界面膜强度,促进了水滴聚团沉降,从而实现稠油乳状液破乳分层。但这种认识无法解释笔者实验中的一些现象。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杯式分水、流变性测试和润湿性测试等实验,研究了石英砂对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砂粒粒径较小、水滴粒径较大时,即会发生水珠完全浸湿包裹砂粒的现象,包裹砂粒的水珠比重增加,沉降速度加快,这是石英砂实现稠油乳状液破乳分层的主要原因。这一认识也通过砂在白油中的沉降实验得到了验证。
    • 蒋琪; 王中元; 宫宇宁; 郑爱萍; 孙洪安; 刘佳丽; 何杰; 黄思源
    • 摘要: 针对辽河油田杜84块馆陶组油层SAGD开发存在顶水下窜风险,通过数值模拟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研究顶水下窜对SAGD开发效果的影响,揭示了汽腔与顶水层沟通后汽腔发育程度、累计产油量、油汽比和汽腔压力的变化规律。在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油藏中多相流体渗流和传热原理,建立了预测顶水下窜速率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汽腔与顶水层沟通后,SAGD的累计产油量和油汽比将大幅下降,且顶水层压力越高,对SAGD生产效果的影响程度越大;在汽腔与顶水层之间维持一定的隔离段厚度是降低顶水对SAGD后期影响的最有效手段,在目前操作条件下,建议汽腔与顶水层之间的最小隔离段厚度为20 m。该研究为制订顶水稠油油藏SAGD操作技术界限提供了理论依据。
    • 林辉; 孙君; 周文超; 付云川; 任树亮
    • 摘要: 海上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深、原油黏度高、油藏压力高、油藏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稠油注蒸汽开采常添加化学剂以提高开采效果。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分别对稠油注蒸汽开采常用化学剂—降黏剂、起泡剂、产气剂的驱油效果进行对比。其中,产气剂单独使用的驱油效果较好,同时可以起到提高驱替能量的作用;如果降黏剂、产气剂和发泡剂3种化学增效药剂按照一定比例复合,产生的复合作用更能提高采收率。
    • 赵洪涛; 于喜; 于伟强; 房鑫磊
    • 摘要: 比采油指数作为评价储层产能的重要指标,在稠油勘探、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总结渤海油田明化镇组、馆陶组稠油储层以往的试油成果,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地化、测井及它们的组合参数与比采油指数的相关性,选取关联度最高的两个参数“测井渗透率/地面50°C原油黏度(K_(m)/μ_(o))”和“孔隙度/重质组分指数(Φ/HI)”作为主控因素,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比采油指数预测模型,经最新探井试油结果验证,比采油指数预测相对误差率介于5.68%~10.41%。研究结果对区域稠油储层探井测试前的产能预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秦忠; 宋丹戎; 秦操; 魏学栋; 吴菱艳
    • 摘要: 核能发电用途已被公众广泛认知和接受,但核能应用对于占能源消耗总量60%的非电应用领域仍是有待开发的又一片蓝海。稠油开采具有资源数量大、难开采、能耗高等特点,目前实施的工业化经济热采稠油,大都需要高温高压蒸汽,生产这些蒸汽,主要依靠燃煤、燃气锅炉,碳排放量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核能稠油热采是核工业、石油工业的跨界技术创新,为开创核能供热市场创造良好的应用场景。本文介绍了稠油开采技术现状、稠油热采能源需求、核能稠油热采技术耦合、技术方案和初步经济分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