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压降

压降

压降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354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55篇、会议论文75篇、专利文献317189篇;相关期刊813种,包括制冷学报、制冷与空调、油气田地面工程等; 相关会议52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2009年学术会议、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8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等;压降的相关文献由8366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国良、李建隆、王伟文等。

压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55 占比:0.77%

会议论文>

论文:7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17189 占比:99.21%

总计:319719篇

压降—发文趋势图

压降

-研究学者

  • 丁国良
  • 李建隆
  • 王伟文
  • 胡海涛
  • 胡国良
  • 时铭显
  • 李群生
  • 孙国刚
  • 于永志
  • 刘有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黄坤昆; 谢雪松; 郭海霞; 张小玲; 王群
    • 摘要: 为了解决高集成度高热流密度电子器件的散热需求,文中对微通道相变散热器进行研究,设计了5种不同尺寸的微通道来研究其对传热系数和压降特性的影响。通过搭建微通道相变散热验证系统对微通道相变散热器进行实验,以水为工作物质,流速为50~170 mL/min,热源热流密度为86~414 kW/m^(2)。研究结果表明,传热系数与水力直径成反比关系,当水力直径为0.333 mm、工质流速为170 mL/min时,传热系数值最大为116 kW/(m^(2)·°C);当工质流速不变时,压降随热流密度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当工质流速和热流密度不变时,压降随水力直径的增大而减小,并且随着流速的增大,压降的变化趋势逐渐趋于平缓。
    • 华伟; 蔡亮; 徐若语; 刘畑; 岳阳
    • 摘要: 针对稠油油品物性差、凝点低、流动性差等特点,采用室内环道试验,揭示含水率、混合流速、温度与管输流型和压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流型转变的过程中共出现5种流型,当含水率小于0.6%时,压降梯度与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当含水率大于0.6%时,压降梯度迅速减小;当含水率小于0.525%时,压降梯度与混合流速呈显著正相关,当含水率越过反相点后,压降梯度与混合流速的相关性减弱;稠油输送应尽量控制在水基流阶段,且低温工况优于高温工况,混合流速增大和温度降低均会促进反相提前。研究结果可为稠油管道输送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胡大鹏; 刘利民; 赵一鸣; 张恒瑞; 刘凤霞; 穆思明
    • 摘要: 提出了一种新的附壁分离元件,其具有操作气速范围广、结构紧凑、分离效率高等优点.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了分离弧内直径、入口气速和液滴粒径分布等因素对附壁分离元件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附壁分离元件在低入口气速时即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入口气速大于1 m/s时附壁分离元件对于10μm的液滴能够达到80%以上的分离效率,对于15μm及以上的液滴可以100%分离;分离效率随着入口气速的增大而增大,但在一定的粒径分布条件下,存在一个临界入口气速,大于临界入口气速后分离效率反而下降.在入口气速、液滴粒径分布相同时,分离弧内直径越小,分离效率越高.附壁分离元件的压降随着气速的增大呈现二次方增大的关系.
    • 刘洋; 赵立新; 周龙大; 季豪
    • 摘要: 研究固结型多孔介质的阻力压降与阻力系数的相关性,以具有固结型多孔介质结构特点的铜网为多孔介质区域,建立水平管段内流动阻力模型;利用无量纲的π定理分析法推导出黏性阻力系数和惯性阻力系数与雷诺数和欧拉数具有系数相关性,归纳比较了公式法和拟合法用于计算多孔介质阻力系数的求解方法;设计一种用于测量具有不同结构特点的多孔介质材料阻力系数的实验装置,通过实验测量法和多孔跃迁模拟法研究流体阻力压降的特性。结果表明:铜网阻力压降随入口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入口速度较小时,阻力压降变化幅度较小,随入口速度逐渐增大,阻力压降变化幅度逐渐增大;相同速度条件下,铜网阻力压降随着目数的增加而增大;铜网内流体阻力压降实验值与利用多孔跃迁模型得到的模拟值吻合较好。多孔跃迁模型的可靠性验证为完善多孔介质区域的模拟方法具有实际价值,为详细描述多孔介质阻力特性具有参考意义。
    • 刘雪行; 马卫国; 张先勇; 汤清源
    • 摘要: 积液气井连续管注氮排液过程中,为了优选注氮排量、注气深度、连续管尺寸及下入速度等参数,基于气液两相流动压降理论及临界携液模型,建立了连续管注氮排液算法模型,从临界注氮排量、井底压力、注氮泵压3个方面对注氮排液参数进行分析,研究了最佳注氮排量范围及排液参数对井底压力和注氮泵压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注氮排量的增加,满足临界携液的井筒段增大,对应的井底压力先降低后增大;增大注气点深度、减小连续管下入速度、减小连续管外径均可以获得更低的井底压力;积液黏度仅对泡状流等含连续液相的流型的压降影响较大,对雾状流等含连续气相流型的压降影响较小;连续管外径的改变对泵压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连续管注氮排液参数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唐永乐; 黄华; 胡伟东; 张学伟; 刘志春
    • 摘要: 对于数据中心高能耗、高热流密度芯片散热的问题,冷板式液冷技术是解决方案之一。冷量分配单元(CDU)是冷板式液冷技术的关键部件,决定了冷量分配的均匀性。本文以某型号数据机房CDU的分流管作为研究对象,选用氟化液FC-3283为冷却介质,通过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其流量分配和流动压降特性。以最大流量分配不均度δ_(max)衡量其流量分配的均匀性,结果表明,主管截面边长由28 mm增至40 mm可有效提升流量分配均匀性,且在所研究的工况内(主管进口流速0.5~2.5 m/s)均保持δ_(max)小于10%;适当减小下游支管管径可提升其流量分配均匀性。对分液系统的压降计算表明,主管截面边长对其系统压降影响较小,支管管径的减小会导致压降的显著提升。
    • 毕京贺; 段金鑫; 朱丽云; 王振波
    • 摘要: 针对离子液体烷基化工艺中产物分离不及时等问题,提出将轴流式旋流器用于离子液体烷基化产物与催化剂的分离。采用雷诺应力模型和Eulerian多相流模型对旋流器分离效率及压降进行数值计算,重点研究操作参数对旋流器分离效率和压降的影响,同时综合考虑催化剂和反应物在分离过程中的接触情况,探究副反应较少的操作条件。研究表明,轴流式旋流器用于分离离子液体烷基化产物和催化剂具有可行性,分离效率大于90%,操作参数对旋流器分离效率的影响程度:溢流比>入口流量>进料比,对压降的影响:入口流量>进料比>溢流比,在Q为3.5 m^(3)/h、F为0.50、E为1.0时旋流器在相对较小压降下分离性能最佳,可达95%以上。分析压降和轻相收率随操作参数的变化,为离子液体烷基化用旋流器结构开发及操作优化提供指导。
    • 张利平
    • 摘要: 安庆石化分公司渣油加氢装置设计运行周期为18个月,随着装置运转的延长,催化剂活性逐步下降,运转到末期时催化剂失活情况更加严重,第一反应器R-101的压差上升速率明显加快,这直接影响了装置掺炼渣油量和运转周期,为解决这个问题,安庆石化分公司200万吨/年渣油加氢装置准备甩开第一反应器前50天使用压降抑制剂,以便延长装置生产运行周期和末期掺重能力。
    • 朱广铠; 郭帅; 詹乐武; 李斌栋
    • 摘要: 首先以小试微反应器确定了纯度达到99.6%的硝酸异辛酯的工艺路线:总流量60 mL/min泵入恒温20°C的反应器内,其中混酸组分的质量分数是ω(硫酸)∶ω(硝酸)∶ω(水)=65%∶29%∶6%,n(醇)∶n(硝酸)=1∶1.3。其次结合FLUENT软件和实验数据得到了小试微反应器内压降与流量的方程,经检验其误差在6.4%。然后在工业生产的结构上模拟了多组低于生产流量的案例并得出压降与流量的方程,该方程计算出的生产压降与CFD结果误差在1.16%。最后根据小试微反应器的结果推导出工业生产时的压降流量方程并计算出生产时总进料为10.84 L/min时的压降为13.886 MPa。这种计算方案为实验室连续化合成放大到工厂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 鲁进利; 何杰; 庄乾双; 钱付平; 王佳
    • 摘要: 为了研究过滤阻力对除尘器过滤性能的影响,建立基于CFD的标准k-ε湍流模型和多孔跳跃模型,对褶数为8和10的2种除尘器滤袋在不同入口风速时沿轴向过滤压降分布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出一种新型组合式双褶数滤袋,采用不均匀度和相对标准差分析双褶数滤袋与常规褶式滤袋的压降分布不均匀性。结果表明:褶式滤袋沿轴向上的压降分布呈非均匀现象,从袋底到袋口呈梯次变化,靠近袋口位置的压降较大;压降的不均匀性随着入口风速的增大而更加明显。增加滤袋的上半部褶数从而增大相应的过滤面积,使气流流量分布均匀,可使顶部的压降有效降低11.2%~15.4%;双褶数滤袋的压降分布相对较均匀,除尘器进出口过滤压降最大可降低13.5%,有效降低除尘器的运行能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