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继通信

中继通信

中继通信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434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航天(宇宙航行)、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03496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电讯技术、电子与信息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4年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第十八届中国遥测遥控科技大会、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学术年会等;中继通信的相关文献由896位作者贡献,包括唐波、姚将锋、谢天一等。

中继通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03496 占比:99.96%

总计:303606篇

中继通信—发文趋势图

中继通信

-研究学者

  • 唐波
  • 姚将锋
  • 谢天一
  • 邹涌泉
  • 钟琳
  • 刘勇
  • 潘立德
  • 郑倩
  • 余秋炜
  • 刘宏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翟盛华; 董超; 田嘉; 惠腾飞; 李雄飞
    • 摘要: 1引言2021年11月,我国天问一号与欧洲航天局(ESA)“火星快车”(MEX)任务团队合作,开展了“祝融”火星车与“火星快车”轨道器在轨中继通信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试验前,双方向各自探测器通过上行指令做好工作准备。在约定时刻,由“祝融”向“火星快车”发送测试数据,通信距离约4000km,通信时长10min。
    • 张婷; 韩宇; 王民建; 田嘉
    • 摘要: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克服诸多难点与挑战,将直接对地通信与中继通信有效结合,并根据中继轨道及通信任务要求,制定了多节点、多体制、多模式的中继通信策略及可靠的对地通信策略,合理灵活策划中继通信链路工作模式,尽可能提高了中继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数据容量,保证了任务的有效实施。
    • 丛嘉艺; 李彬; 郭宪振; 张若南
    • 摘要: 针对现有远距离中继通信系统吞吐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无人机移动中继平台的混合网络编码算法。该算法综合考虑网络编码策略和空地信道状态,根据用户实时信噪比选择编码方式。根据循环往复式的无人机飞行轨迹和视距信道(LoS)条件,得出远距离用户与无人机中继平台间的信噪比和误码率;引入用户信噪比约束和无人机位置约束,根据无人机与用户间的信噪比和误码率求解出最优通信方式转换时刻;无人机中继平台在转换时刻前后分别采用三时隙网络编码方式和两时隙直传方式进行数据包的接收和发送,从而有效提高中继通信系统整体吞吐率。实验结果表明:当用户间距离为1600 m、无人机飞行半径为600 m、飞行速度为10 m/s时,混合网络编码算法与传统三时隙移动中继通信算法相比可提升28.42%的系统总吞吐率,并降低17.8%的吞吐率平均变化率,体现出较高的通信效率和系统稳定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陈学军
    • 摘要: 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技术在近十几年的移动通信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被认为是可提高通信有效性和可靠性最实用的技术之一。近期,一种称为可重构智能表面(RIS)的多天线技术被认为是在6G乃至后续移动通信网络演进中进一步提高无线系统频谱和能量效率的最有前途和革命性的多天线技术之一,它通过驱动调整大量低成本无源反射元件的相位等参数来主动调整和适应无线传播环境,这与以往天线仅部署在基站和用户对端侧的做法不同,在高频段通信受传播损耗较大的情况下发挥低成本大规模协作(中继)通信作用提升覆盖和性能。我们回答关于RIS的三个基本问题:(1)为什么我们需要RIS?(2)什么是RIS?(3)它的应用在哪里?以便工程技术人员对该新形态的多天线技术有个基本的认知。
    • 孙泽洲; 强晖萍; 韩宇; 白帆; 张婷; 雪霁
    • 摘要: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超高频(Ultra high frequency,UHF)频段中继通信系统作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为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之间在火星进入、下降、着陆阶段(Entry,descent and landing,EDL)与火面巡视阶段提供高效可靠的通信服务。本文对中国火星探测器UHF频段中继通信方案进行了介绍,给出中继通信系统的组成、技术指标及链路设计方法,并对在轨飞行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新研制的“天问一号”探测器UHF频段中继通信系统圆满完成了任务目标,其设计、实现和应用为后续中国深空中继通信系统研制提供了技术参考。
    • 郑华利; 靳朝; 雷超
    • 摘要: 针对系留无人机通信中继系统部署灵活、滞空时间长的特点,分析系留无人机浮空通信中继系统工作原理,建立通信中继模型,对影响通信效能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无人机通信中继系统的作战应用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结果表明,该研究可为无人机通信中继技术系统发展提供参考。
    • 郝立元
    • 摘要: 为了提高无人机中继通信的吞吐量和传输效率,本文研究了多跳无人机中继通信系统中,在满足避碰约束,信息约束以及无人机发射功率等约束条件下,无人机飞行轨迹以及发射功率的优化策略,从而实现端到端的数据吞吐量最大化.
    • 黄克艳; 许志猛; 徐发; 邱奋立
    • 摘要: 无线磁感应通信通过准静态磁场耦合方式进行信号传输,因可以克服传统电磁波信号在地下信号衰减大、信道不稳定等缺陷,故其在水下或者地下的传感器网络都具有强大的应用前景.本文进行通信模型的基本建模,建立合适的信号路径损耗模型进行分析,通过信道噪声的模型化以及计算,提出特定情况下的磁感应通信系统模型,另通过对传统注水算法与平均分配算法进行比较,综合考虑系统工作频率、线圈间距和中继数量对信道容量的影响,进行信道容量的优化,仿真结果表明在此信道模型中注水算法能很好地提高系统性能.
    • 张士兵; 陈超; 李业
    • 摘要: 在多跳中继通信系统中,以能效为优化对象的功率控制算法可以保证功率的有效性,但可能无法满足多跳通信传输时延的要求.为此,文中分析了中继节点发射功率对系统能效和传输时延的影响,提出以能效和传输时延为优化对象的多目标优化功率控制算法.以多跳通信系统节点的发射功率为变量,导出了中继通信系统的能效和传输时延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系统能效和时延的多目标优化函数及其优化算法.该算法将个体间的线性距离作为拥挤度对个体进行评价,选择较好的父代个体,通过交叉和变异产生新的子代种群,保证了种群后代的多样性,提高了算法的优化精度.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改进算法能较好地同时满足多跳中继通信能效和时延的要求,可以保证在能效较大的情况下,降低系统的传输时延.
    • 梁伟光; 马传令; 刘勇; 刘磊
    • 摘要: 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的标称使命轨道为地月L2点附近振幅和方向均确定的halo轨道.在使命轨道外,中继星可以捕获为绕飞地月L2点的其他轨道,仍能够为位于月球背面的着陆器、巡视器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服务.捕获域可以直观定量地表现中继星在地月L2点附近被捕获的能力与范围.针对地月L2点中继星的捕获域开展了系统研究,从月掩、中继通信、轨道维持控制等方面分析了中继星在地月L2点附近捕获的效果.对地月L2点中继星任务轨道捕获相关的影响因素设计了量化分析方法,并基于实际任务数据对研究内容进行了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使命轨道,其他捕获轨道在中继通信服务效果方面有所改变,捕获域内对中继通信的影响可以基于计算结果进行量化区分.地月L2点中继星捕获域分析有助于为后续相关工程任务轨道设计提供技术积累与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