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红松人工林

红松人工林

红松人工林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经济、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71979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生态学报、防护林科技、吉林林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国林学会木材科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2008年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等;红松人工林的相关文献由27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凤日、贾炜玮、屈红军等。

红松人工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1979 占比:99.83%

总计:72105篇

红松人工林—发文趋势图

红松人工林

-研究学者

  • 李凤日
  • 贾炜玮
  • 屈红军
  • 牟长城
  • 陈立新
  • 尚福强
  • 张利民
  • 王行轩
  • 胡万良
  • 董利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鑫源; 杨光; 宁吉彬; 耿道通; 于宏洲; 邸雪颖
    • 摘要: 【目的】基于燃烧风洞实验室进行室内点烧试验,定量揭示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燃烧释放颗粒物粒径分布及变化特征,为森林火灾释放的颗粒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东北东部山区红松人工林为对象,构造不同风速、可燃物载量、可燃物含水率的可燃物床层。基于燃烧风洞实验室进行108次点烧试验,利用溶气胶监测仪(美国TSI Dust Trak 8533)进行实时监测,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建立不同粒径颗粒物预测模型。【结果】风速是影响4种粒径颗粒物质量最主要因素之一,PM_(1)受风速(37.207%)和温度(25.651%)影响最大,受可燃物含水率影响最小(8.304%);PM_(2.5)受风速(43.293%)和可燃物载量(22.855%)影响最大,受燃烧效率(7.509%)影响最小;PM4受风速(43.552%)和可燃物载量(21.225%)影响最大,受可燃物含水率(6.841%)影响最小;PM_(10)受风速(40.832%)和可燃物载量(23.337%)影响最大,受可燃物含水率(6.946%)影响最小。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构建的PM_(1)、PM_(2.5)、PM4、PM_(10)预测模型R2分别为0.804、0.810、0.806和0.812。【结论】颗粒物质量与风速、可燃物载量、可燃物含水率、燃烧效率(>80%)呈正相关,与温度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总体而言,随机森林算法能够较好地解析各变量与颗粒物质量之间的复杂关系。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燃烧释放颗粒物观测区间1.72~56.04 g,预测变化区间为5.67~36.33 g,可为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建立、消防从业人员的职业暴露标准提供数据基础。
    • 陈立新; 哈雪梅; 段文标; 韩冬荟; 李常准; 刘玉萍; 沈海龙; 张鹏
    • 摘要: 在温带湿润气候区东段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红松人工林内设置面积为600 m^(2)(20 m×30 m)的70块矩形固定样地。在每个样地内,选取5颗最高且长势较好的优势木作为研究的对象木,用Voronoi图确定优势木相应的竞争木,测定每一块样地内优势木与竞争木之间的距离。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分析优势木在不同样地水平上的种内竞争强度,探讨林分生长因子、地形因子、土壤养分因子对优势木竞争指数的影响,并对这3类因子与优势木竞争指数进行相应的拟合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红松人工林优势木竞争强度随着优势木胸径的增大而变小,并且两者之间的关系服从幂函数;红松优势木的竞争指数与其树高、胸径、冠幅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坡向、坡位、海拔对竞争指数影响极显著(P<0.01);红松人工林优势木竞争指数的大小与土壤氮磷钾含量均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pH值对优势木竞争指数的影响不显著。当红松人工林优势木平均胸径达到45cm,优势木平均树高和冠幅大于周围竞争木时,其对周围资源的利用程度增大,林木会发生自然稀疏现象,其所受的竞争压力减小。红松喜光性强,对水分的要求高,导致其在阴坡的竞争指数无论上坡还是下坡都较大,红松人工林的生长从上坡到下坡逐渐转好。综上,半阴半阳坡的中坡或下坡因其土壤肥沃和通透性良好适用于红松人工林大径材的培育。
    • 杜建平
    • 摘要: 红松人工林是辽东山区重要的森林类型,研究不同林龄红松人工林的直径分布对于深入分析红松人工林的发育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措施以促进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本研究基于辽宁省大边沟林场29年生、43年生、58年生的红松人工林固定样地的每木检尺数据,深入分析不同年龄段红松人工林的直径分布规律,并比较直径分布规律在各林龄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年龄段红松人工林直径分布均表现为正态分布。该研究结果为制定森林经营方案提供基础。
    • 王龙凤; 肖伟伟; 王树力
    • 摘要: 【目的】探究次生林转变为红松人工林后土壤结构稳定性及有机碳、氮含量的变化,分析不同阔叶树种与红松混交能否缓解单一营造红松纯林所引起的地力下降,为混交树种的选择和林地土壤质量的精准提升提供依据。【方法】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林场胡桃楸红松林、水曲柳红松林、黄檗红松林和红松纯林为研究对象,以胡桃楸和水曲柳为主要组成树种的次生林为对照,采用干筛与湿筛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壤团聚体分级,测定各粒径团聚体分布及碳氮含量,通过计算土壤结构稳定性参数及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氮贡献率,分析天然次生林转化成红松人工林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分布情况的变化。【结果】次生林转变为红松人工林后>2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减少,其中胡桃楸红松混交林减少程度最低,为17.94%,<0.053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增多,红松纯林增加程度最高,为45.78%;土壤的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降低,团聚体稳定性下降;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胡桃楸红松林下降程度最低;次生林与3种红松混交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贡献率多以大团聚体为主,而红松纯林在10~20 cm和20~3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贡献率均以微团聚体为主。【结论】次生林转变为红松人工林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碳氮含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从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和有机碳、氮含量方面分析,胡桃楸、水曲柳和黄檗均为红松人工林适宜混交树种,3树种皆可促进红松人工林林地营养质量的提升。
    • 肖尧
    • 摘要: 本文以桓仁县普乐堡镇坎川沟村红松人工林灌草层种质资源现状为例,分析该区域灌草层种质资源保护、传承、宣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维护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多样性提供发展思路。
    • 王美娟; 段文标; 陈立新; 曲美学; 王亚飞; 杨永超; 潘磊; 石金永
    • 摘要: 为阐明模拟氮磷沉降和凋落物处理对红松人工林和阔叶红松林土壤全氮及水解性有机氮的影响,2018和2019年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种林型内,实施2种处理试验,其中前者以(NH_(4))_(2)SO_(4)和(NH_(4))_(2)HPO_(4)作为氮源和磷源进行模拟试验,设置4个水平,每个水平3个重复;后者凋落物处理设置3个水平,每个水平3个重复。采用方差分析法,揭示2种处理对土壤全氮和水解性有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1)2种处理均对土壤全氮有显著影响,但对土壤水解性有机氮的影响因试验时间而异;2)土壤全氮与各种形态的水解性有机氮呈显著正相关;3)土壤全氮和水解性有机氮含量随试验持续而显著增加;4)对于土壤全氮及土壤水解性有机氮而言,阔叶红松林均高于红松人工林,2019年高于2018年。其中采样月份、林型、氮磷沉降和凋落物处理的交互作用对两者的影响更显著。不同氮磷沉降和凋落物处理下,2年间的土壤全氮、酸水解总氮、氨基酸态氮、氨态氮影响显著(P0.05)。
    • 刘延滨; 肖锐; 崔崧; 孙国芝
    • 摘要: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分析和梳理了近40年红松人工林研究的趋势和热点,结果表明,红松人工林研究依然是目前林业研究的重点,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红松人工林研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东北林业大学是红松人工林研究的主要机构,是研究团队最多和取得科研成果最多的机构;红松人工林研究已经从表象的观察向深入机制机理研究发展,目前,需要关注的热点包括3个方面:1)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2)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生理生化、遗传和生长的机理机制研究;3)从整体性开展红松人工林的生态系统研究,特别是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机制方面。总之,红松人工林研究依然是方兴未艾,需要明确方向,不断开拓创新。
    • 范慧珠; 金光泽
    • 摘要: 氮沉降是驱动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探索氮添加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林草本层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以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N0(对照处理,0 kg hm^(-2)a^(-1))、N20(低氮处理,20 kg hm^(-2)a^(-1))、N40(中氮处理,40 kg hm^(-2)a^(-1))和N80(高氮处理,80 kg hm^(-2)a^(-1))4个施氮水平,进行6年的氮添加实验。结果表明:(1)氮添加显著降低草本层3个功能群的密度和盖度,而对高度无显著影响;(2)6年氮添加使对照与施氮处理间群落相似度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减小;(3)氮添加显著降低草本植物的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而未对蕨类和木本植物的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产生显著影响,对草本层3个功能群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无显著影响;(4)氮添加对草本植物的C、N、P含量、N∶P、C∶P产生显著影响,对木本植物的P含量、N∶P、C∶P产生显著影响,对蕨类植物的C∶N∶P生态化学计量均无显著影响;(5)草本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化学性质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草本植物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植物盖度、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丰富度与植物N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植物N∶P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6年氮添加改变植物草本层中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3个功能群密度和盖度显著降低,高度未产生显著变化,仅降低草本植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物种对于氮的利用特性和耐受程度存在差异,氮添加引起草本植物养分失衡,改变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从而影响草本植物多样性。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持续性管理提供数据和理论基础。
    • 刘晴; 徐阳; 张妍; 丁琳琳; 潘丕克
    • 摘要: 土壤酶活性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探究抚育间伐对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林下不同土层酶活性的影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靛酚蓝比色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和磷酸苯二钠比色法分别测定不同间伐程度林地土壤表层(0 ~ 10 cm)和亚表层(≥10~20 cm)不同酶的活性.结果 表明:林下土壤酶活性表现为表层大于亚表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弱度区和中度区的表层差异显著,中度间伐酶活性较高,对酶活性影响最大;脲酶在弱度区差异显著,弱度间伐对酶活性影响较大;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在中度区变化较大且差异显著;蔗糖酶在表层弱度和中度间伐差异显著,且中度区相对其他间伐处理酶的活性较高.在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中,弱度间伐及中度间伐对林下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
    • 贾炜玮; 罗天泽; 李凤日
    • 摘要: 【目的】分析抚育间伐对红松人工林枝条数量的影响,建立基于间伐效应的生物数学模型,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间伐体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和东京城林业局不同林分条件及抚育间伐强度下的红松人工林49株解析木4 370组枝解析数据,利用R语言的nlme包,建立了基于抚育间伐效应的枝条密度单水平非线性混合模型,并利用调整决定系数(Ra2)、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对数似然值(Log-likelihood)以及似然比检验(LRT)等评价指标对所收敛的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当地位指数和树木等级相近时,抚育间伐强度和冠长越大,枝条密度越大;当抚育间伐强度和树木等级相近时,地位指数和冠长越大,枝条密度越大;而抚育间伐强度和地位指数相近时,树木胸径与枝条密度呈负相关。基于样地效应的混合模型模拟精度均高于基础模型和基于样木效应的混合模型,最终选用含有总着枝深度(DINC)、相对着枝深度的自然对数(lnRDINC)、相对着枝深度的平方(RDINC2)、胸径(DBH)、抚育间伐强度与间伐年龄的比值(TI/TA)这5个随机效应参数的非线性混合模型为枝条密度最优预测模型,其R_(a)^(2)为0.825 7,均方根误差(RMSE)为2.171 4。【结论】基于抚育间伐效应的红松枝条密度最优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不但能提高模型精度,还能更加准确地体现抚育间伐对林木枝条产生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