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蔗糖酶

蔗糖酶

蔗糖酶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333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轻工业、手工业、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072篇;相关期刊157种,包括森林工程、安徽农业科学、湖南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08年全国酶制剂研究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第四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首届中国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化感作用分会筹备大会等;蔗糖酶的相关文献由978位作者贡献,包括沐万孟、张涛、江波等。

蔗糖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0 占比:3.9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5072 占比:95.95%

总计:5286篇

蔗糖酶—发文趋势图

蔗糖酶

-研究学者

  • 沐万孟
  • 张涛
  • 江波
  • 张洪斌
  • 张文立
  • 胡雪芹
  • 黄日波
  • 吴敬
  • 徐炜
  • 缪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盛; 黄达; 章二子; 朱建彬; 郭相平
    • 摘要: 【目的】秸秆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宝贵的生物质资源,资源总量丰富,利用潜力巨大,其中秸秆还田为最主要利用方式。研究确定秸秆隔层埋深以及最优的水氮组合,为秸秆还田资源化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依据。【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秸秆埋深(表面覆盖、埋深20 cm、埋深30 cm)配合不同灌水量(80%Iw、Iw、120%Iw,其中Iw为灌水定额)和不同施氮量(180、225、270 kg/hm^(2))下,在番茄不同生育期土壤无机氮量及和酶活性受到的影响,对比分析秸秆埋深、灌水量和施氮量耦合作用下对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量和脲酶、蔗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规律和影响效果。【结果】上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量随时间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施氮量和秸秆埋深显著影响上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量(P<0.05),高施氮量和秸秆埋深20 cm可显著提升上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量(P<0.05);灌水量对下层土壤的铵态氮和硝态氮量影响显著(P<0.05),增加灌水量有利于上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向下层土壤运移;秸秆埋深对上、下层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影响显著(P<0.05),秸秆埋深20 cm可有效提升上、下层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结论】秸秆埋深20cm具有较优保水保肥作用。综合考虑土壤无机氮量、酶活性、作物生长特点和节水需求,当前水肥管理模式下,秸秆埋深20cm,灌水量80%Iw,施氮量270 kg/hm^(2)为最优组合。
    • 曹芹; 刘建亮; 刘坤; 曾嘉; 严飞; 杨刚
    • 摘要: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泥炭地亚表层土壤有机碳逐渐参与到碳循环中,为揭示泥炭地亚表层碳输出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以四川省红原县日干乔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泥炭沼泽(S1)、沼泽草甸(S2)、高寒草甸(S3)3种不同退化泥炭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0—30 cm、30—60 cm、60—90 cm、90—120 cm、120—150 cm)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泥炭地表层(60 cm)土壤酶(酚氧化酶、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活性和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变化规律及二者的关系。结果显示,从泥炭沼泽到沼泽草甸再到高寒草甸的退化过程中,DOC含量逐渐增加。随着泥炭地退化程度的加深,土壤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从垂直方向来看,泥炭沼泽和沼泽草甸DOC从表层到亚表层逐渐增加,高寒草甸DOC从表层到亚表层逐渐减少;土壤酶中表层的酚氧化酶活性高于深层土壤,而深层土壤中的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活性高于表层与亚表层。酚氧化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直接影响DOC含量变化。其中,β-葡萄糖甘酶在不同水位变动条件下都和DOC保持很好的线性关系,可作为指示DOC分解的关键酶类。
    • 刘忠莹; 王小平; 陆阳; 何叶馨; 王鑫; 黄韬睿
    • 摘要: 本文旨在建立一种采用离子色谱仪同时测定蔗糖酶、果聚糖酶活力的方法。以蔗糖为底物,先加入蔗糖酶酶解并以硼氢化钠还原酶解产物葡萄糖和果糖得到甘露醇和山梨醇,再将蔗糖酶高温失活后加入果聚糖酶,得到含甘露醇、山梨醇、葡萄糖和果糖四种化合物的混合溶液。以水-氢氧化钠溶液-乙酸钠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C条件下经CarboPaCTM PA1250 mm×2 mm分离以测定四种化合物的含量。最后以甘露醇和山梨醇总量计算蔗糖酶活力,以葡萄糖和果糖的总量计算果聚糖酶的活力。结果表明:甘露醇、山梨醇、葡萄糖和果糖四种化合物在20 min内完成测定,且线性相关系数均达到0.9995以上,分离度均在1.0以上;果聚糖酶活力的测定可以采用蔗糖为底物;加入1.2 mL 10 mg/mL的硼氢化钠溶液并60°C水浴30 min后,葡萄糖和果糖能够分别完全转化为甘露醇和山梨醇;本方法测定的蔗糖酶活力、果聚糖酶活力与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DNS法)测定的蔗糖酶活力、果聚糖酶活力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测定的蔗糖酶活力、果聚糖酶活力含量结果的RSD分别为2.0%和1.7%,精密度好,且本方法不涉及传统方法所用的有毒有害试剂。因此,所建方法可以同时用于测定蔗糖酶和果聚糖酶的活力,同时也为其它酶活力测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周泽建; 罗昌盛; 陶玉华; 龙海丽; 黄星; 王薛平
    • 摘要: 【目的】探究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湿地土壤的蔗糖酶与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广西北部湾互花米草入侵机制和物质循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广西北海不同入侵阶段互花米草湿地土壤的酶活性特征及其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结果】2种土壤酶活性总体上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0~60 cm土层土壤蔗糖酶、40~60 cm土层酸性磷酸酶活性均随互花米草入侵年限增加呈现升高趋势,具有明显的时间累积效应。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均与有机碳含量(SOC)、总氮(TN)、总磷(TP)、碳氮比(mC/mN)、细砂粒、粉粒和黏粒占比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而与土壤容重和粗砂粒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结论】互花米草湿地土壤的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总体上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降低趋势,蔗糖酶和深层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呈现时间累积效应,其酶活性受到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 程亚南; 王振东; 任秀娟; 郭彦玲; 刘根源
    • 摘要: 为了探究除草剂——高效氟吡甲禾灵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毒理效应,采用室内培养法,设置对照(CK)、0.01 mg·kg-1(T1)、0.04 mg·kg-1(T2)、0.08 mg·kg-1(T3)、0.16 mg·kg-1(T4)、0.40 mg·kg-1(T5)6个处理,研究不同浓度高效氟吡甲禾灵对土壤呼吸强度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除T1处理显著促进土壤呼吸外,在培养第7 d和14 d时T2和T3处理显著抑制了土壤呼吸;T4处理在第7 d时抑制土壤呼吸,之后转为激活;T5处理在培养前14 d与CK基本持平.高效氟吡甲禾灵显著抑制了土壤蔗糖酶的活性,且抑制程度与浓度呈正比,在培养35 d时T1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已恢复至CK水平,而高浓度处理下的抑制作用则较强.而对于土壤脲酶,高效氟吡甲禾灵反而显著刺激了其活性,除在培养7、21 d和28 d时,T5处理的脲酶活性与CK持平外,随着高效氟吡甲禾灵浓度的增加,土壤脲酶活性逐渐增强.在培养14 d时高效氟吡甲禾灵显著抑制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在培养7 d时浓度达到T3才开始抑制这两种酶的活性,而在培养21 d时浓度达到T4才开始抑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则在浓度达到T3时又恢复到CK水平.研究表明,高浓度高效氟吡甲禾灵条件下,蔗糖酶和脲酶活性被显著抑制和激活,能够表征高效氟吡甲禾灵的污染程度,而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在培养21 d时基本恢复到对照水平,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
    • 刘晴; 徐阳; 张妍; 丁琳琳; 潘丕克
    • 摘要: 土壤酶活性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探究抚育间伐对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林下不同土层酶活性的影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靛酚蓝比色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和磷酸苯二钠比色法分别测定不同间伐程度林地土壤表层(0 ~ 10 cm)和亚表层(≥10~20 cm)不同酶的活性.结果 表明:林下土壤酶活性表现为表层大于亚表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弱度区和中度区的表层差异显著,中度间伐酶活性较高,对酶活性影响最大;脲酶在弱度区差异显著,弱度间伐对酶活性影响较大;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在中度区变化较大且差异显著;蔗糖酶在表层弱度和中度间伐差异显著,且中度区相对其他间伐处理酶的活性较高.在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中,弱度间伐及中度间伐对林下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
    • 王楠; 周宏霞; 杨扬; 张梅超; 李树
    • 摘要: 利用多种食品级酶处理梨汁,以蔗糖转化酶将蔗糖分解为果糖和葡萄糖,再用葡萄糖氧化酶复配过氧化氢酶,将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同时,添加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将葡萄糖酸中和成葡萄糖酸钙和葡萄糖酸钠,达到去除蔗糖和葡萄糖的目标,从而只剩余了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食用的果糖。结果表明,蔗糖酶和葡萄糖氧化酶的添加量分别为1.5%和2.0%时,在水浴温度50°C条件下酶解3 h,可以使蔗糖和葡萄糖的去除率达到92.2%和95.6%。为梨加工产业及功能性梨膏的研究开发提供试验依据,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王楠; 周宏霞; 杨扬; 张梅超; 李树
    • 摘要: 利用多种食品级酶处理梨汁,以蔗糖转化酶将蔗糖分解为果糖和葡萄糖,再用葡萄糖氧化酶复配过氧化氢酶,将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同时,添加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将葡萄糖酸中和成葡萄糖酸钙和葡萄糖酸钠,达到去除蔗糖和葡萄糖的目标,从而只剩余了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食用的果糖.结果表明,蔗糖酶和葡萄糖氧化酶的添加量分别为1.5%和2.0%时,在水浴温度50°C条件下酶解3 h,可以使蔗糖和葡萄糖的去除率达到92.2%和95.6%.为梨加工产业及功能性梨膏的研究开发提供试验依据,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蒋思绒; 王路雅; 董琦; 赵晓辉; 江磊; 刘增根; 岳会兰
    • 摘要: 以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对31种中药和藏药材水提取物进行了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酵母菌)、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抑制活性筛选.研究发现,地骨皮和桑白皮水提物与市售药物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的酶抑制类型相同,对麦芽糖酶和蔗糖酶均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南五味子和大花红景天与阿卡波糖的酶抑制类型相同,对淀粉酶和蔗糖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首次发现了白檀水提物对α-淀粉酶、蔗糖酶和麦芽糖酶均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绿萝花、当归、细叶小檗、南五味子、大花红景天、细果角茴香、诃子、白檀和唐古特白刺9种药材提取物具有很强的蔗糖酶抑制活性.本研究为上述几种中药和藏药材资源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 耿子寒; 蔡明琰; 周平红
    • 摘要: L-阿拉伯糖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戊糖,在肠道吸收速率较蔗糖低,可选择性反竞争性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的蔗糖酶,抑制人体对蔗糖的代谢和吸收,降低和延缓因蔗糖摄入而导致的血糖升高,具有改善糖耐量和减少脂肪堆积的功效.L-阿拉伯糖可促进益生菌增殖,改善肠道微生态.肠道微生态由肠道菌群及其生活的环境构成,是影响能量代谢的关键因素.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的失调将影响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引发肠道慢性非特异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反应会进一步加剧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破坏,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引发代谢综合征.L-阿拉伯糖作为益生元可改善肠道微生态和肠道功能,防治功能性便秘和炎症性肠病.本文主要介绍L-阿拉伯糖的功能、对肠道微生态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进展,并讨论L-阿拉伯糖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