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组成成分

组成成分

组成成分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4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1篇、会议论文95篇、专利文献42707篇;相关期刊630种,包括中学化学、食品与健康、成都医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88种,包括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暨产品展示会、2016全国稀土冶炼与环境保护技术交流会、第十三届(2016)中国羊业发展大会等;组成成分的相关文献由232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廷国、谢鹏、刘汉彬等。

组成成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1 占比:2.02%

会议论文>

论文:95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42707 占比:97.77%

总计:43683篇

组成成分—发文趋势图

组成成分

-研究学者

  • 陈廷国
  • 谢鹏
  • 刘汉彬
  • 张佳
  • 张建锋
  • 李军杰
  • 步天阁
  • 石晓
  • 金贵善
  • 韩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峰
    • 摘要: 故宫南三所古建筑群屋顶瓦面灰浆主要分为麻刀泥灰浆和麻刀灰灰浆,经过长时间的环境侵蚀,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劣化。在南三所大修之际,对所取灰浆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南三所古建筑群灰浆样品主要组成成分是二氧化硅、碳酸钙和麻刀;硅钙组成比为9∶5时,灰浆有较大的硬度和密度;麻刀泥和麻刀灰的密度与吸水率、孔隙率均存在负相关关系,吸水率与孔隙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密度较高的灰浆因为孔隙率较小而吸水率较小。这为南三所古建筑群研究型修缮及保护奠定基础。
    • 林雪燕; 王芳; 王汝华; 李志彬
    • 摘要: 分别对稻米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淀粉、蛋白质、脂肪,与其食味品质的关系进行综述,为提高稻米食味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 李少宁; 陶雪莹; 刘晨晨; 赵娜; 徐晓天; 鲁绍伟
    • 摘要: 采用动态顶空套袋技术与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选取北京市4种典型针叶树种——油松、侧柏、桧柏和白皮松为研究对象,对其释放的有益挥发性有机物进行采集和分析鉴定,并以侧柏为针叶代表树种分析其在生长季(春、夏、秋)释放有益挥发性有机物的日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4种针叶树种在7月份释放的有益挥发性有机物包括烯烃类、酯类、醛类、酮类、醇类和其他类共6大类24种化合物,各树种所释放的有益挥发性有机物种类数量分别为油松19种、侧柏17种、桧柏14种、白皮松13种;有益烯烃类的相对含量在4个树种中均是最高的组分,其相对含量分别为油松58.21%、白皮松52.09%、桧柏51.32%、侧柏48.18%;(1R)-(+)-α-蒎烯、月桂烯和β-蒎烯等为4种树种共有且相对含量较高的组分。(2)侧柏在生长季释放有益挥发性有机物种类数量的日变化趋势各不相同,在春季呈“单峰单谷”曲线,夏季呈“单峰”曲线,秋季呈“双峰单谷”曲线;挥发性有机物相对含量高峰期多在正午前后出现,且在春夏两季相对含量均表现为下午高于上午,而在秋季表现为下午低于上午;烯烃类化合物在各时刻相对含量均最高。结果表明:烯烃类化合物是4种树种释放有益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成分,4种针叶树种中油松释放有益挥发性有机物的能力最强;植物挥发性有机物合成和释放与光照、温度变化关系密切,一天中上午随着光强与温度升高,有益挥发性有机物合成与释放量随之增多,正午前后合成的有益挥发性有机物释放量达到最大值,之后光照减弱、温度降低,有益挥发性有机物合成与释放量相继减少。
    • 孙美玲; 邱学志; 周婧; 陈湘宁
    • 摘要: 本研究优化了超声辅助法提取水晶冰菜总黄酮的条件并对其结构和组成成分进行了深入分析。以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对料液比、浸提时间、温度和功率四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得出最优提取条件;在此条件下采用D101大孔树脂纯化水晶冰菜总黄酮,通过紫外可见光谱(UV-Vi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纯化前后总黄酮的结构表征,最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分析纯化物组成成分。结果表明:最优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60%,料液比1:25 mg/mL,超声温度45°C,时间120 min,功率250 W,得率可达2.776%;通过UV-Vis分析水晶冰菜总黄酮具有C6-C3-C6特征结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也显示其含有OH、C-H、C=O、C=C、酚羟基等多种特征官能团的振动吸收峰,符合黄酮类化合物的典型结构;通过UPLCMS/MS检测到纯化物中含有桔皮素、川橙皮素、杜鹃素、原儿茶醛、地奥司明、柚皮苷查尔酮、甜橙黄酮、柚皮素、芦丁等3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桔皮素的相对百分含量最高,为50.854%±0.089%。本研究将为水晶冰菜功能性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朱敏; 邵照群; 黄璜; 李岩
    • 摘要: 了解高聚物粘接炸药(polymer bonded explosive,PBX)失效机理对改善PBX老化性能、准确评估PBX寿命具有重要意义。讨论了PBX中炸药晶体、黏接剂和黏接剂-晶体界面等对PBX性能的影响,以及常见的PBX寿命预测方法。结论表明,PBX炸药晶体粒径分布影响炸药的性能释放和感度,晶体越小,分布越均匀,性能释放越好,感度越小。老化过程中由于多种作用的综合影响,感度变化不大,但炸药晶体分解深度仍是评价炸药性能的重要因素。黏接剂作为炸药的基体对PBX性能有着重要影响。黏接剂在老化过程中会发生氧化交联和降解断链,黏接剂的交联和断链是PBX力学性能变化的根本原因,氧化交联占主导时PBX变硬,变脆,降解断链占主导时,PBX变软、变黏。界面脱粘是PBX损伤的重要形式,是PBX力学性能变化的直接原因,可以通过在炸药基体中添加功能助剂可改变界面的力学性能从而提升PBX的强度。
    • 刘馨雨; 张海生; 许铭芯; 辛相余; 穆明月; 梁鑫宇
    • 摘要: 沙棘叶中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等多种活性成分,为提高其提取率和利用率,本研究采用常规溶剂萃取、超声辅助、微波辅助、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4种方法对沙棘叶黄酮进行提取,测定沙棘叶黄酮得率并观察沙棘叶的微观组织结构,比较筛选沙棘叶黄酮的最佳提取方法。并采用响应面法对最佳提取方法进行工艺优化,同时测定沙棘叶黄酮组成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法是提取沙棘叶黄酮的最佳方法,黄酮得率较常规溶剂萃取法提高了42.54%(P<0.05),沙棘叶细胞损伤最严重。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沙棘叶黄酮的最佳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61%、提取时间18 min、微波功率446 W,此时黄酮得率为42.09 mg·g^(-1)。沙棘叶黄酮提取液中共鉴定出6种黄酮类成分,分别为儿茶素、丁香酸、山萘酚、槲皮素、异鼠李素、杨梅素,其中儿茶素含量最高,为1.474 8 mg·g^(-1),其余5种的含量均在0.1~0.3 mg·g^(-1)之间,山萘酚最低,为0.125 2 mg·g^(-1);沙棘叶黄酮提取液具有较强的还原力及较高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和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抗氧化活性较高。本研究为沙棘叶黄酮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 徐茹婷; 赵剑; 孙康; 卢辛成; 张燕萍; 蒋剑春
    • 摘要: 以市售全合成发动机润滑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车运行10000 km,研究润滑油使用过程中的性能及组成变化,并探究其衰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润滑油使用后运动黏度降低23.84%;总酸值和正戊烷不溶物增至3.53 mg/g和0.268%;磨损元素Fe、Al和污染物元素Si的量分别由<1、<1和2μg/g增加至11、20和20μg/g;润滑油衰变过程中聚α烯烃(PAO)发生分解反应和聚合反应,使其组成分布趋于复杂;衰变过程以分子链断裂的分解反应为主,导致其黏度降低;润滑油发生氧化反应和硝化反应,添加剂被消耗,生成酮类、多环芳烃、胺类、酸类化合物,使润滑油颜色变深、酸值增加;润滑油的分子质量分布发生变化,说明润滑油衰变过程既发生分解反应也发生聚合反应,但以链断裂的分解反应为主。
    • 马晟闰
    • 摘要: 奇亚籽油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含有60%以上的α-亚麻酸,是一种良好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抗肿瘤与促凋亡、免疫刺激以及增强骨骼等生物活性。此外,奇亚籽油中有甾醇、生育酚、角鲨烯、多酚等多种有效成分,被认为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本文从奇亚籽油的提取工艺、生物活性等方面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奇亚籽油的研究进展,展望奇亚籽油未来的开发前景,为其油料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
    • 陈冰洁; 沙万忠; 王浩丞; 栗琦
    • 摘要: 纸张检验是文件材料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在合同类、经济纠纷类、遗产类案件中屡见不鲜。但纸张检验技术在实际案例中应用不高,相关检验技术也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理论。由于纸张种类繁杂、目标物检出率低、检验难度大等原因,纸张检验应从原材料分析出发,不同组成成分可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同时,纸张检验技术应突破以往单一的理化检验方法,使用多类型、综合性分析方法来精准获取所需的鉴定结果。因此,从纸张的组成成分分析出发,总结概括了现阶段纸张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相关技术应用提出了新展望。
    • 沈佳培; 孙青; 张俭; 李浪; 盛嘉伟
    • 摘要: 概述了陶瓷化聚烯烃目前的发展状况,重点介绍了其组成成分和成瓷机理,分析了现有的配方、工艺、性能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详细介绍了各个组分为克服其主要问题所做的相关研究,并对陶瓷化聚烯烃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