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经颅超声

经颅超声

经颅超声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52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专利文献117651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国际老年医学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经颅超声的相关文献由378位作者贡献,包括万明习、郎鸿志、童善保等。

经颅超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17651 占比:99.93%

总计:117730篇

经颅超声—发文趋势图

经颅超声

-研究学者

  • 万明习
  • 郎鸿志
  • 童善保
  • 孙俊峰
  • 施政恺
  • 李小俚
  • 袁毅
  • 刘志朋
  • 周晓青
  • 尚少强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健; 罗勇; 陈傅华
    • 摘要: 目的探求单相抑郁症患者中脑中缝核经颅超声(TCS)回声与帕罗西汀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金华市中心医院诊治的单相抑郁症患者52例,行中脑中缝核TCS检查,根据回声强度进行半定量分级,回声消失为1级,回声断续或中断为2级,回声连续为3级,其中回声1级、2级为低回声。均采用帕罗西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分,计算治疗前后的HAMD-17差值,分析中脑中缝核回声强度与HAMD-17差值的相关性。治疗6周后行临床总体印象改善量表(CGI-I)评分,分析中脑中缝核回声强度与CGI-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中脑中缝核回声强度与HAMD-17差值及CGI-I评分均呈负相关(r=-0.563、-0.409,均P<0.05)。结论帕罗西汀对中脑中缝核低回声的单相抑郁症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 方凤; 洪都; 梁哲浩; 张丽萍
    • 摘要: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TCS)中脑黑质回声用于帕金森病(PD)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浙江省中医院确诊的PD患者69例作为观察组,收集PD患者的TCS中脑黑质回声资料以及性别、年龄、发病年龄等临床资料,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行TCS检查的特发性震颤(ET)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脑黑质回声情况,统计分析观察组中脑黑质回声增强(SN+)与SN正常或减低(SN-)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年龄以及病程差异。结果PD患者中脑黑质可出现高信号,其中男性及老年患者的SN阳性率更高,PD患者比ET患者SN阳性率更高。结论TCS检查黑质回声特点对PD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意义,有助于与ET的鉴别诊断,还具有无创、经济、方便的优点。
    • 李翀; 陶迅; 邱文倩; 张超学
    • 摘要: 目的多层螺旋CT与经颅超声在诊断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应用比较。方法选择2018年3月到2020年3月到医院就诊脑梗死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与经颅超声扫描。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统计两种检测方式的诊断效能、对不同部位血管狭窄的检出率、对不同狭窄程度血管检出率。结果经颅超声检测诊断的准确性高于多层螺旋CT检测(P0.05);经颅超声对大脑中动脉狭窄检出率高于多层螺旋CT(P<0.05);经颅超声对中重度狭窄动脉检出率高于多层螺旋CT(P<0.05)。结论经颅超声在诊断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中准确率更高,对中重度狭窄动脉检出率更高。
    • 李倩岩; 苏畅; 林伟军; 郑音飞; 武小晴
    • 摘要: 准确的脑血流成像对脑功能监测和脑疾病的快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颅骨对超声传播的影响会导致成像质量下降、速度或位移估计不准确等问题。论文采用平面波相干复合结合散斑跟踪方法进行颅内散射目标成像和速度估计,以实现脑血流速度矢量检测;针对颅骨存在导致的超声相位畸变,利用数值仿真和体模实验研究了其对成像及散斑跟踪效果的影响,并采用近似射线声学理论方法进行校正。数值结果表明颅骨的存在造成目标运动速度估计的相对误差达到55%左右,校正后误差降至约12%;体模实验中对目标位移大小和角度估计的平均误差在校正前分别约为16%和28%,校正后均降至1%左右。该研究结果可为超声颅脑疾病诊疗设备的研制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 阿不都拉·艾沙; 魏汝锐; 王霞; 郝梦蝶; 史有才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颅超声引导技术在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中植入电极精准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利用经颅超声引导技术辅助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 STN)-DBS治疗的11例运动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资料。在接受STN-DBS电极植入侧有合适颞骨窗时经颅超声对电极位置进行监测和测量。结果 11例中,帕金森病9例,肌张力障碍2例。颞部耳前骨窗超声能够观察到植入电极的高强回声点状信号,可以观察到中脑周围与电极植入相关解剖结构,以及与植入电极的关系。术后随访4~24个月;9例帕金森病药物“关”状态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改善率为60.0%;药物“开”状态改善率为44.0%;2例肌张力障碍病人肌张力障碍运动评分量表评分改善率为40%、80%;随访期间,2例发生构音障碍,经程控后改善;1例出现癫痫发作;无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经颅超声能够显示黑质以及植入电极的高回声信号,是确定脑深部刺激电极或黑质内外正确位置的一种操作方便的辅助技术。
    • 滕慧笛; 刘影; 王玉; 郑晶嵘; 白晶
    • 摘要: 目的探究在经颅超声(transcranial sonography,TCS)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黑质高回声(substantia nigra,SN+)面积是否有偏侧性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其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以求更全面地认识帕金森病。方法收集81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分析早发型帕金森病(early-onset Parkinson's disease,EOPD)及晚发型帕金森病(late-onset Parkinson's disease,LOPD)患者,TCS下起始侧黑质高回声面积(SN+O)与非起始侧黑质高回声面积(SN+N)、左侧黑质高回声面积(SN+L)与右侧黑质高回声面积(SN+R)的差异性,以及SN+O与双侧黑质高回声总面积/中脑面积(Hyper-substantia nigra/Midbrain,S/M)比值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应用非参数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Spearman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D患者的SN+O面积明显大于SN+N面积,左右侧SN+面积无明显差异,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的SN+O面积与发病年龄呈负相关。结论经颅超声下两侧黑质高回声面积具有偏侧性特征,PD患者起始侧SN+面积明显大于非起始侧SN+面积,较大的S/M比值常出现在早发型PD患者中而不是晚发型PD患者,亚组分析发现EOPD患者的发病年龄与起始侧SN+面积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D患者起始侧SN+面积和S/M并不受年龄、疾病持续时间、病情严重程度、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以及抑郁程度的影响,但两者作为生物标记物的稳定性尚需进一步探讨。
    • 卢琳
    • 摘要: 目的 分析小儿颅脑超声与MRI检查对早期高危儿童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儿科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早期高危儿童脑损伤患儿110例,对其使用小儿颅脑超声与MRI进行诊断.比较两种影像学诊断早期高危儿童脑损伤部位及类型,分析小儿颅脑超声与MRI影像学特点.结果 110例患儿临床表现出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及体征,包括反应低下101例,哭声较正常水平改变84例,自主活动少或肌张力低下81例,继发性呼吸暂停51例,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87例,进食困难41例.以上非特异性临床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多个合并出现.MRI总体检出率显著高于颅脑超声(P<0.05).MRI检出颅内出血率高于颅脑超声(P<0.05).颅脑超声发现患儿双侧大脑半球都出现中低回声或略低回声.脑沟回稀疏,脑回宽且脑沟浅,脑叶分化不完整,岛叶未见分化呈片状.所有患儿双侧脑室前角细而弯曲,第三脑室呈缝隙状,双侧侧脑室周围白质回声均匀一致增强且回声低于脉络丛.颅脑超声发现脉络丛形态欠规整且回声稍增强4例,将其诊断为脑出血,后经MRI检查提示正常;颅脑超声提示5例患儿侧脑室前角白质回声稍增强,诊断局部脑白质损伤,后经MR检查提示正常.MRI发现110例患儿片状TI信号长T2信号异常,点状及斑片状信号高.结论 小儿颅脑超声与MRI都能作为早期高危儿童脑损伤重要影像学方法.而MRI在检出病变部位及反映疾病类型方面优于经颅超声,建议联合应用.
    • 宋亚龙; 苏畅; 李倩岩; 林伟军
    • 摘要: 超声平面波经颅成像时,由于颅骨对超声传播的影响引起图像质量下降,需要对颅骨造成的超声相位畸变进行校正.为此,该文研究了两种相位补偿方法:基于近似射线声学的理论方法和基于时间反转的数值计算方法,并利用数值仿真对比了两种方法的补偿和成像效果.结果表明:无论使用近似射线法还是时间反转法,都能够有效地校正因颅骨造成的相位畸变;时间反转法成像的精度和结果要好于近似射线法,但所需的计算资源和时间都要远远大于近似射线法;两种方法与平面波相干复合方法结合都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成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该研究结果为超声经颅脑成像方法研究和设备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 刘婧; 刘子渤; 李红玲
    • 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往往遗留严重的躯体功能障碍,及时有效地溶解血栓、恢复功能是其治疗重点.经颅超声刺激(TUS)能在元创情况下溶解血栓,改善循环,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且具有一定的神经调节功能.作为一种新兴的康复辅助治疗手段,TUS可以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提高康复疗效,已在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中逐渐得到推广应用.本文对TUS的作用机制、康复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进行综述,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余浩; 张圣帮; 施建; 邓鹏程; 徐旭东; 郭西良; 张永明
    • 摘要: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辅助经额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血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应用经颅超声辅助经额钻孔引流术治疗的17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颞窗透声良好,血肿显示清楚,置管位置理想;3例颞窗透声差,未能清楚显示血肿,采取参考头皮标记线穿刺,其中1例置管位置偏离血肿中心1 cm。术后3 d复查头颅CT,显示血肿残余量均小于10 ml。术后无再出血,无颅内感染、癫痫等,术后30 d内无死亡。结论经颅超声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经额钻孔引流术中可起一定辅助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