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丘脑底核

丘脑底核

丘脑底核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54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6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72525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2015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等;丘脑底核的相关文献由91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晓平、胡小吾、姜秀峰等。

丘脑底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6 占比:0.45%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72525 占比:99.52%

总计:72878篇

丘脑底核—发文趋势图

丘脑底核

-研究学者

  • 周晓平
  • 胡小吾
  • 姜秀峰
  • 曹依群
  • 张建国
  • 孙伯民
  • 王学廉
  • 李勇杰
  • 庄平
  • 李建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余成; 刘钰
    • 摘要: 目的 分析帕金森氏病(PD)患者丘脑底核(STN)的电生理特性及深部脑刺激的治疗效果.方法 于长沙市第四医院(2019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帕金森氏病患者中抽取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STN的电生理特性、治疗情况(运动障碍、焦虑与抑郁程度、生活质量)、治疗有效率.结果 于预定靶点上方10mm处,开始记录,单位为1/1000μm,连续性推进微电极,每推进1mm停留30-60s,存储放电稳定,具有最大放电幅值的波形,并对其背景噪声进行监测,记录达靶点下2-3mm位置,40例患者中38例记录到8-10V、(97±14)Hz放电,放电形式较为稳定.同时,可监测到均匀、一致的"哗"噪声.其余2例患者,由于不明原因未能记录到放电.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UPDRS-III、HAMA、HAMD评分更低,WHO-QOL-2评分更高(P<0.05).治疗后,40例患者治愈30例,占比75.00%,有效8例,占比20.00%,无效2例,占比5.00%,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且持续对患者随访半年,并无病情复发患者.结论 根据微电极所记录的PD病患者STN的电生理特征,有助于提高立体定向治疗PD的靶点精确性,STN深部脑刺激治疗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 吕红; 王军; 禹红梅; 阎雪晶; 刘济源; 何志义
    • 摘要: 患者男性,33岁。因右上肢不自主扭转7年,行走不稳伴疼痛1年,于2019年6月28日首次至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右上肢不自主扭转,影响右手灵活性,尤以打电话时显著,未予系统诊治。2年前出现左上肢不自主扭转,紧张时加重、俯卧位减轻,双手精细活动笨拙,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外院头部T_(2)WI显示双侧苍白球对称性低信号,其内为高信号,提示苍白球黑质红核色素变性可能。
    • 邢亚康; 王恺迪; 黎晓
    • 摘要: 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又称Luys体,由法国神经科学家朱尔斯于1865年发现,位于丘脑下部或黑质背侧和内囊内侧,属于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BG)核团的重要组成部分[1]。大量文献表明,STN在大脑运动皮层-BG-丘脑-皮层神经回路中是不可或缺的结构。因此,无论就解剖位置还是功能角度而言,它都是BG系统发挥调控运动功能的关键点,也是临床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重要干预区域。
    • 周金山; 梁立志; 束汉生; 辛玲; 代凤; 罗宏; 胡元亮; 王大巍
    • 摘要: 目的探讨Lead-DBS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60例帕金森病(PD)患者均进行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将患者分为2组,融合组与对照组均为30例。融合组在Lead-DBS融合图像辅助下实施开机程控策略,对照组进行传统的逐个触点尝试的程控策略,统计2组患者开机耗时、开机后3个月来程控次数、不良反应次数及UPDRS-Ⅲ改善率,统计术后3个月组织激活体积(VTA)与丘脑底核(STN)重叠部分占STN的百分比及UPDRS-Ⅲ评分改善率、PD生活质量问卷(PDQ-39)评分改善率及术后非运动症状评分(NMSS)改善率。结果纳入60例病人并全部接受随访3个月。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首次开机程控时为(103.83±12.21)min,对照组开机耗时(160.20±15.47)min,P0.05)。术后3个月均进行影像融合,所有患者VTA与STN重叠部分占STN的百分比与UPDRS-Ⅲ评分改善率、PDQ-39改善率及非运动症状改善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6、r=0.47、r=0.28。结论Lead-DBS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术后首次开机程控,可减少首次开机耗时,减少程控次数,提高程控效率,为术后程控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同时在评估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康楠伟; 薛雁; 刘翠; 陈蕾
    • 摘要: 目的探究内源性apelin对大鼠丘脑底核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利用在体细胞外单一细胞电生理实验,使用三管玻璃微电极微压力注射10μmol/L apelin受体阻断剂ML221,观察其对正常大鼠丘脑底核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的影响。结果丘脑底核注射ML221使8个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显著降低(t=4.263,P0.05)。结论丘脑底核内源性apelin可双向调节神经元放电频率,以兴奋效应为主。
    • 阿不都拉·艾沙; 魏汝锐; 王霞; 郝梦蝶; 史有才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颅超声引导技术在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中植入电极精准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利用经颅超声引导技术辅助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 STN)-DBS治疗的11例运动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资料。在接受STN-DBS电极植入侧有合适颞骨窗时经颅超声对电极位置进行监测和测量。结果 11例中,帕金森病9例,肌张力障碍2例。颞部耳前骨窗超声能够观察到植入电极的高强回声点状信号,可以观察到中脑周围与电极植入相关解剖结构,以及与植入电极的关系。术后随访4~24个月;9例帕金森病药物“关”状态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改善率为60.0%;药物“开”状态改善率为44.0%;2例肌张力障碍病人肌张力障碍运动评分量表评分改善率为40%、80%;随访期间,2例发生构音障碍,经程控后改善;1例出现癫痫发作;无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经颅超声能够显示黑质以及植入电极的高回声信号,是确定脑深部刺激电极或黑质内外正确位置的一种操作方便的辅助技术。
    • 寇文怡; 冯涛
    • 摘要: 超高场强磁共振是场强≥7T的磁共振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特点,有望实现脑内细微病变的可视化。自2001年7T MRI首次用于扫描人脑结构开始,此后的20年中,超高场强磁共振在神经病学方面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2011年Cho等学者首先将7T MRI应用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研究中发现,PD患者的黑质腹侧缘存在锯齿状改变[1]。目前,应用于PD研究的超高场强磁共振主要是7T和9.4T MRI。PD是第二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运动症状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肌强直和静止性震颤,非运动症状还包括抑郁、睡眠障碍、认知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2]。目前,临床上PD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PD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对PD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疾病进程有重要意义。因此,研发新型客观的诊断标志物,对于PD早期精准诊断是十分必要的。本综述主要阐述PD患者脑结构超高场强磁共振的影像学特征,并对PD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潜在影像标志物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 栗静; 李鑫; 王力群; 韩彦明; 武国德
    • 摘要: 报告1例50岁的女性患者,于1年前出现全身舞蹈样动作、四肢肌张力增高及共济失调表现,半年前出现记忆力下降及情绪异常。否认阳性家族史。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可见全身不自主运动伴四肢肌张力增高,以及共济失调。颅脑MRI可见双侧尾状核及脑干、小脑萎缩,基因检测提示IT15基因CAG重复序列数为63,确诊为散发型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se,HD)。患者起初药物治疗有效,1个月后疗效减退,故对其采取了双侧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并配合改善认知及情绪调节药物对症治疗。手术前后通过HD统一评定量表(unified Huntington disease rating scale,UHDRS)-运动评分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并定期随访,其术前及术后2周、半年、1年的UHDRS-运动评分分别为65分、52分、34分、21分。术后1年,患者的舞蹈样动作明显减轻,肌张力增高及共济失调表现部分改善,运动功能恢复良好。本研究初步证实STN-DBS治疗HD的疗效,STN有望成为DBS治疗HD的有效靶点。
    • 黄辉; 崔晨晨; 肖其华; 崔桂云; 祖洁; 徐传英; 徐凯; 张超; 周曼莉
    • 摘要: 目的探讨3.0 T MR ESWAN与T 2像显示的丘脑底核(STN)边界与微电极记录(MER)确定的边界在DBS术前规划中的价值。方法20例拟行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均行术前3.0 T MR 3D T 1、T 2及ESWAN扫描,将其融合后做术前规划设计靶点及针道。分别比较T 2及ESWAN规划的背外侧界与MER的符合率;ESWAN规划的腹内侧界与MER的符合率。结果T 2像能很好地显示STN背外侧界,与MER符合率达85.4%。ESWAN序列能很好地显示STN腹内侧,且与黑质有明确的分界,与MER符合率高达95.2%。结论3.0 T MR ESWAN与T 2结合能提高STN-DBS术前靶点规划的精确性。术中结合MER及宏刺激结果可修正术前计划的不足,使最终植入的靶点更加合理。
    • 金海; 金成一; 张廷奎; 陶英群; 巩顺; 孙霄; 王诗邈; 袁立佳; 王婷婷; 潘赫; 王元君
    • 摘要: 目的 研究全麻下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PD病例资料,均采用全麻下机器辅助DBS植入电极,并进行刺激参数调试.靶点选择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48例,苍白球内侧部(globus pallidus internus,GPi)39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电生理信号长度(intraoperative electrophysiological signal length,IESL)、电极植入精度、开机时刺激参数、左旋多巴等效日剂量(levodopa equivalent daily dose,LEDD)、颅内积气量、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手术并发症与预后.结果 DBS手术时间为(1.12±0.45)h.IESL:STN为(5.92±1.55)mm,GPi为(8.53±2.32)mm.电极植入精度(0.64±0.23)mm.程控电压:STN为(2.42±0.59)V,GPi为(3.98±0.48)V.LEDD减量为(160.8±45.6)mg.平均颅内积气量为(4.55±4.66)cm3.UPDRS-Ⅲ改善率为(62.4±19.5)%.结论 全麻下机器人辅助DBS术治疗PD手术时间短,临床疗效确切,是一种具临床推广前景的手术方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