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
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

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长沙
  • 出版时间: 2016-07-07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双低(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动脉增强与本底低辐射剂量平扫减影法在头颈部动脉成像(CTA)中的应用.rn 方法:选取本院拟用减影法行头颈联合CTA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A组本底平扫采用管电压100kVp,管电流200mA;增强动脉期采用能谱扫描模式,根据BMI选择能谱协议,体重指数(BMI)≤23kg/m2用GSI-51协议,BMI>23kg/m2用GSI-1协议.B组采用常规减影法,本底平扫与增强动脉期均用管电压120kVp,智能毫安,噪声指数(NI)12.扫描完成对图象进行重建和减影并把图像导入AW4.6工作站进行分析.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采用4分制双盲法对图像质量及去骨效果进行主观评分,利用Kappa检验比较观察者间评分的一致性.测量两组图像鞍上骨皮质的差值(增强-平扫);测量减影后两组图像的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双侧大脑中动脉、空气的CT值,以及双侧颈总动脉、双侧颈内动脉、空气的SD值,双侧对称性动脉求其CT值、SD均值,计算出血管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噪声均值.记录两组图像增强和平扫的CTDI、DLP,计算有效辐射剂量.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和去骨效果评分均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图像的CT值、CNR、SNR、噪声均值、辐射剂量及鞍上骨皮质差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rn 结果:A、B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两位医师对两组图像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均>0.800).两组图像的CT值、CNR、SNR、噪声均值、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分别为3.81±0.76mSv、8.04±0.81mSv,A组较B组降低约5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6,p<0.05).A组对比剂碘摄入量13.5gI低于B组21gI,降低约35.71%.两组图像鞍上骨皮质差值分别为-9.35±28.86、6.58±22.08,有统计学差异(T=-2.4,p<0.05).rn 结论:能谱CT双低动脉增强65keV图像与低辐射剂量本底平扫减影模式行头颈部联合动脉成像,减低了患者碘摄入量和受照辐射剂量,仍可获得与常规减影法等同的图像质量,并且去骨的效果更佳.
  • 摘要:目的:研究宝石能谱CT在鉴别小肠腺癌(SBA)和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中的临床价值.rn 资料与方法:搜集行能谱CT扫描17例小肠腺癌(SBA)患者和11例原发小肠淋巴瘤(PSIL)患者动脉期(AP)、静脉期(VP)扫描的图像,应用能谱CT基物质分离平台观察碘基图上动、静脉双期肿瘤碘含量(IC)及相同层面腹主动脉(或较大动脉)碘含量(IC),计算动、静脉双期标准化碘浓度比(NIC)、能谱曲线斜率(λHU)及40-140keV(间隔10keV)下的CT值.记录各参数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同时运用ROC曲线评估各项指标的诊断效能.rn 结果:SBA与PSIL在动脉期IC、NIC及能谱曲线斜率(λHU)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BA在动、静脉双期的IC、NIC和能谱曲线斜率(λHU)、40-60keV的CT值均高于PS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0-140keV动、静脉双期CT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动脉期,以IC等于1.38mg/ml作为阈值鉴别小肠腺癌和原发小肠淋巴瘤时,ROC曲线AUC面积为0.93,敏感度为94%,特异性为85%,明显高于常规CT(相当于70keV),常规CT的CT值AUC下面积仅为0.63,敏感度为62%,特异性为60%.rn 结论:小肠腺癌(SBA)与原发小肠淋巴瘤(PSIL)在动脉期具有不同的IC、NIC和能谱曲线斜率(λHU),动、静脉期40-60keV的CT值也有差异.能谱CT成像为临床鉴别SBA与PSIL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 摘要:目的:分析滑膜肉瘤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其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6例滑膜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滑膜肉瘤的发病部位分别位于下肢4例,其中臀部2例,髋部1例,足部1例.另纵隔1例,肺部1例.X线、CT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密度等或低于肌肉,密度多不均匀,2例边界清楚,2例邻近骨质稍受侵.MRI图像上T2WI表现为瘤内低、稍高、明显高“三重信号征”者1例,4例肿瘤内部见低信号分隔,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3例分隔样强化.结论:滑膜肉瘤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对肿瘤的诊断有帮助,但对于发生于罕见部位的滑膜肉瘤,仍有赖于病理及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查.
  • 摘要:目的:探讨MR表观弥散系数(ADC)定量测定对脊柱单纯性和病理性压缩骨折鉴别诊断的价值.rn 方法:53例脊柱压缩性骨折及8例不伴骨折的椎体转移瘤患者均行MRI平扫和弥散成像(DWI)检查.病理性骨折23例48个椎体,包括转移瘤17例,结核4例,骨髓瘤2例;单纯性骨折30例34个椎体,包括单纯外伤所致17例,骨质疏松13例.8例不伴骨折的椎体转移瘤15个椎体。病理性骨折中17例行CT导引下经皮骨穿刺检查或手术病理证实,6例转移瘤有明确的原发肿瘤病史;外伤或骨质疏松所致椎体压缩骨折均符合临床及MRI表现,部分病例6月后随访证实。8例不伴骨折的椎体转移瘤,5例有明确的原发肿瘤病史,3例经骨穿刺检查或手术病理证实。rn 结果:正常椎体的ADC值为(0. 26±0 . 0 7)×10-3 mm3 / s。病理性骨折、急性单纯性压缩骨折、不伴骨折的椎体转移瘤的ADC值分别为((1. 61±0. 13)×10-3 mm2/s,(2.34±0.23)×10-3 mm2/s,(1.59±0.21)×10-3 mm2/s,尽管本文几组间ADC值有一定的重叠,除病理性骨折与不伴骨折的椎体转移瘤间无统计学差异外,各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DWI上均呈高信号的病理性压缩和单纯性压缩骨折经统计分析P>0.05。rn 结论:DWI的分析及ADC值的测量对脊柱单纯性和病理性压缩骨折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可作为脊柱骨折的病因分析检查的常规序列之一。
  • 摘要:腱鞘巨细胞(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GCTTS)是来源于滑膜细胞或趋向滑膜细胞分化的间叶细胞、发生于关节和滑囊内或沿腱鞘生长的良性肿瘤,常见于手和足部,也可发生于其他关节或非关节部位,为较少见的组织细胞肿瘤.传统X线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主要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块,部分伴有邻近骨质的压迫侵蚀改变,但无法显示周围软组织、关节滑膜以及关节内的情况.MRI有着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充分显示GCTTS的组织成分.GCTTS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易反复出血致含铁血黄素沉着。病理上,GCTTS由充满含铁血黄素的单核细胞、巨细胞、黄色瘤细胞、圆形或多角形细胞鞘及少细胞的胶原纤维混合而成。显微镜下GCTTS可见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和泡沫细胞,有些出现纤维化和玻璃样变而仅有少量含铁血黄素沉着。含铁血黄素在滑膜和绒毛结节中沉积,由于顺磁性效应而形成T1WI、T2WI双低信号改变,有些学者认为这可能是GCTTS的典型或特征性MRI表现,本组10例病例中均可见双低信号。
  • 摘要:冈上肌肌腱炎是引起肩部疼痛的临床常见疾病,本文报告1例因运动而引起的冈上肌肌腱损伤,基于MRI影像经针刀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
  • 摘要:目的:分析肩关节疼痛常见疾病的临床放射学诊断.方法:总结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因肩关节疼痛来院就诊150例患者的临床与X线及MRI检查材料,分析肩关节疼痛的病因及发病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结果:肩关节疼痛常见疾患有肩关节周围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肩袖撕裂、上方盂唇撕裂、肱二头肌长头腱相关病变等.结论:肩关节疼痛最常见疾病为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疾病大多不是单一发病,均同时伴发复合性损伤或劳损,肩关节疾病的诊断除详细的临床病史及体格检查外,影像学对于病变的评估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肩关节MRI检查具有明显优势.
  •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核磁(DCE-MRI)与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FDM)对乳腺导管原位癌(BDCIS)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术前行DCE-MRI和FFDM检查,手术病理证实的BDCIS患者30例.结果:30例中,FFDM诊断为癌灶21例,诊断符合率70%,MRI诊断为癌灶26例,诊断符合率87%,高于FFDM.两者结合诊断为癌灶28例,诊断符合率93%.结论:DCE-MRI对DCIS的诊断准确性高于FFDM,两种检查方法各有其优势和不足,两者结合,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DCIS的诊断符合率.
  • 摘要:目的:探讨3.0TMRI检查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其平扫T1WI、T2WI及DWI信号强度,动态增强及MRS,探讨其影像表现特征.rn 结果:38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WHO分级一级的5例,二级22例,三级11例.非肿块型10例,表现为边界不清条片状异常信号或异常强化;另外28例表现为局限性肿块,其中直径3cm以上者17例;肿块型中5例边界光滑,23例肿块形态不规则,可见分叶及毛刺.本组术前诊断为良性病变者5例,其余33例术前报告均提示恶性肿瘤,诊断符合率86. 8%。rn 结论: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最常见类型,多数表现为等长T1长T2信号的不规则肿块,DW工扩散受限,增强呈中度一显著强化,DCE曲线典型表现为速升速降型,部分为平台型。3.OTMR有着良好的时间、空间及软组织分辨率,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评价新辅助治疗疗效.rn 方法:收集我院2013.3-2014.12间行乳腺MRI检查患者1300人次,选择首次确诊乳腺癌,并在我院进行新辅助治疗,在第2、4、6周期接受乳腺MRI疗效评估的患者,剔除化疗后无可测量病灶、前后定位不一致、基线不稳者,共入组114人次42例患者.在新辅助治疗第2、4、6周期后follow-up1(F1),follow-up2(F2),follow-up3(F3)后分别行常规乳腺磁共振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及波谱成像,在后处理工作站测量病灶最大径,并记录胆碱(TCho)峰值下面积(I*).按照实体瘤评价标准(RECIST)计算PR组、SD组在基线扫描follow-up0(F0)、F1、F2、F3中的胆碱含量变化差异.统计学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在F1获得PR者共15例,胆碱含量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获得SD者共21例,胆碱含量治疗前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在F2获得PR者共18例,胆碱含量治疗前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在F3获得PR者共8例,胆碱含量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1、乳腺癌在新辅助治疗4周期后肿瘤获得PR者,胆碱含量明显减低;2、新辅助治疗2周期后肿瘤为SD者,胆碱含量减低提示有转为PR的趋势.
  • 摘要:目的:探讨BI-RADS-X对115例乳腺肿块的评估分析.rn 方法:依据BI-RADS,回顾性分析115例乳腺肿块患者的X线表现,简称为(BI-RADS-X).对肿块的形态,密度,边缘等方面进行描述并评估分类,并且对照术后病理.rn 结果:良性病变70例,恶性病变45例,良性病变中,BI-RADS评估2类2例;3类22例;4a类40例;4b类4例;0类2例.恶性病变中,BI-RADS评估4a类11例;4b类13例;4c类6例;5类15例.并依照BI-RADS词典中对病变的标准描述病变.rn 结论:应用BI-RADS对115例乳腺肿块病变进行评估并严格按照B I-RADS词典对病变进行准确描述,对提高乳腺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规范乳腺影像报告的书写,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
  • 摘要:目的:对螺旋CT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rn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20例头颈部血管性疾病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同时采用投影、平面重建等技术将患者血管显示出来,以此评价螺旋CT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rn 结果:120例患者中,有62例患者为动脉狭窄或动脉粥样硬化,11例患者为动脉瘤,13例患者为动静脉畸形,烟雾病患者有7例,2例动静脉畸形合并烟雾病患者,此外,还有25例患者为先天性血管变异.螺旋CT减影能够直观的显示患者病变部位、病变大小和形态以及周围组织和血管状况.其诊断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诊断结果基本一致.rn 结论:螺旋CT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对患者产生的创伤小、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鼻咽顶后壁增厚的发生几率及常规颅脑MRI矢状面扫描对于及早发现鼻咽部病变的临床价值与相关疾病的MRI表现.rn 方法:统计7138例常规颅脑MRI检查中鼻咽顶后壁增厚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中经活检证实的371例病例的临床及MRI资料,探讨鼻咽顶后壁增厚的病因及相关疾病的MRI表现,评价常规颅脑MRI矢状面扫描对于及早发现鼻咽部病变的临床价值.rn 结果:7138例常规颅脑MRI检查中发现鼻咽顶后壁增厚的病例有371例,慢性鼻咽炎289例,MRI主要表现为鼻咽顶后壁、侧壁及咽鼓管圆枕粘膜弥漫性增厚,粘膜均匀显著强化,粘膜线完整;腺样体肥大43例,平均发病年龄7.4岁,表现为鼻咽顶后壁的明显增厚,增殖体前方的气道不同程度变窄;鼻咽癌25例,表现为鼻咽腔不对称狭窄或肿块突起,病灶表面不规则,多向上侵犯颅底,粘膜层、肌层、肌间隙及咽旁间隙多受累,常合并颅底骨质破坏;TornwaldT’S囊肿9例,表现为鼻咽正中线上圆形或椭圆形囊性结构,TSE-T2WI均呈高信号,T1WI信号因囊液成分不同而异.鼻咽淋巴瘤5例,表现为鼻咽粘膜弥漫性、对称性增厚或单侧软组织肿块,病灶信号均匀,增强均匀轻度强化,多合并咽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颅底及相邻骨质可以受累.rn 结论:鼻咽顶后壁增厚在日常颅脑MRI检查中的发生几率较高,慢性鼻咽炎是造成鼻咽顶后壁增厚的最常见病因,造成鼻咽顶后壁增厚的不同疾病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常规颅脑MRI矢状面扫描细致观察鼻咽顶后壁对于鼻咽部病变的及早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引起影像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 摘要:目的:研究利用同步辐射光源X线相称成像技术,在不使用显影对比剂的情况下,对裸鼠胃癌肺转移的肿瘤血管结构进行成像.rn 方法:通过裸鼠尾静脉注射中分化胃癌细胞株SGC-7901,建立血源性转移模型,待肿瘤成型后处死小鼠,开胸取出两肺,均匀切割标本,经4%的甲醛溶液固定备用.实验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Shanghai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SSRF)X 线成像线站BL13W1 进行.常规切片作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并与类同轴X 线相称成像图进行对比.rn 结果:在不使用对比剂的情况下,利用同步辐射X线相称成像技术能够对胃癌肺转移灶肿瘤血管进行清晰成像,显示血管直径可达到15-30um,与光学显微镜下的图像匹配度较高。rn 结论:同步辐射X线相称成像技术对显示裸鼠胃癌肺转移灶中的新生血管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肺癌放疗治疗疗效的评价价值.rn 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2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7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患者化疗前、后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比较分析治疗后有效与无效患者的血容量(BV)、血流量(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表明通透性(PS)以及强化峰(PH)等参数结果.rn 结果:27例患者化疗后19例患者有效,有效率70.37%,无效8例,无效率29.63%.灌注参数中治疗前后有效组BV、BF、PS和PH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值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效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述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CT灌注成像扫描能准确反应肿瘤血流情况,对治疗效果有确切的评价意义,对治疗优化方案也有重要意义.
  • 摘要:支气管囊肿属于先天性疾病,其形成与肺芽的发育障碍有关,发病多在青年或幼年,病变通常为单房,内衬柱状纤毛上皮,壁内含有软骨及平滑肌。根据发病部分可分为纵膈型、肺内型和异位型。典型的好发部位是肺和纵膈,位于肺内者约70%,纵膈内约30。支气管异位腹腔十分少见,文献可见异位于皮下、腹膜后、胃粘膜下等报道。本例患者病变位于肝胃之间,MR发现病变在TIWI为高信号,正反相位均为高信号,提示病灶内可能含有较多蛋白成分,增强无强化,因此术前能够诊断囊性病变可能。通过对本病例及回顾相关文献,虽然腹腔内支气管囊肿在临床十分少见,术前明确诊断困难,但如能在术前诊断囊性病变,或虽然诊断实质性占位但术中探查质软肿块需考虑支气管囊肿可能,采取对患者损伤更小的手术方式,尽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 摘要:目的:研究利用BOLD-fMRI评估烟雾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损害程度及血管重建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的可行性.rn 方法:招募烟雾病志愿者73人(男33,女40,年龄36.83±10.29岁),其中49例伴有单侧肢体阵发性感觉异常,24例患者无感觉异常症状.17例感觉异常患者、7例无感觉障碍患者接受硬脑膜颞浅动脉融通术(EDAS).所有患者均在正中神经电刺激状态下行BOLD-fMRI检查,24例手术患者在术后3~4个月再次接受前述检查.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对侧SⅠ激活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测量负反应时间、负反应峰值、负反应峰值时间、正反应时间、正反应峰值、正反应达峰时间.比较正常对照组、无感觉异常患者组、单侧肢体感觉异常患者无症状侧组、单侧肢体感觉异常患者异常侧各参数的变化,及接受EDAS患者术后3-4个月复查时相应参数有无变化.rn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烟雾病患者接受正中神经电刺激时对侧SⅠ区激活区负反应时间延长(P<0.0001)、负反应峰值减低(P<0.0001)、负反应达峰时间延长(P<0.0001)、正反应峰值减低(P<0.0001)、正反应达峰时间延长(P=0.0311);而肢体感觉异常患者异常侧正中神经电刺激时前述参数改变更为明显.单侧肢体感觉异常烟雾病患者接受异常侧对侧EDAS术后对侧大脑半球SⅠ区负反应时间缩短、负反应峰值升高、负反应峰值时间缩短、正反应时间延长、正反应峰值增加、正反应峰值时间缩短;无感觉异常患者接受单侧EDAS术后相应参数较术前无明显变化.rn 结论:依据患者临床症状,设计相应的感觉刺激或行为任务,利用BOLD-fMRI技术,能有效评估烟雾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损害情况,及血管重建术后大脑功能区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
  • 摘要:目的:应用磁示踪法监测不同时期大鼠胶质瘤组织间液流动的变化.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250〒10g)随机分为2组(8只/组),于尾状核种植C6细胞制作胶质瘤模型,分别于10天和20天于肿瘤中心注射磁示踪剂,进行脑间质液磁示踪成像.结果:大鼠胶质瘤10天组及20天组肿瘤内Gd-DTPA扩散系数中,两组磁示踪剂的最大分布容积(Vdmax)并未发现统计学差异,而10天组半衰期较小于20天组变慢.结论:随着胶质瘤的进展,肿瘤内组织间液的流动将产生变化.
  • 摘要:目的:囊肿是颅脑常见疾病,颅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均是少见的先天性包含囊肿,影像诊断是确诊其性质的主要手段之一.能够准确诊断病灶的部位、大小和形态,对病灶鉴别诊断确定其性质,对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的确立及愈后的评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总结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鉴别诊断要点:皮样囊肿发生在颅内者罕见,大部分皮样囊肿见于儿童。而且好发于中线部位,主要包括鞍区、鞍旁区或鼻额部,其次是小脑蚓部或四脑室。CT表现为囊内不均匀低密度区,CT值多为负值,囊壁强化十分少见。TIW1上呈均匀稍低信号或等高信号,介于脑脊液和脑实质信号之间。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合并感染时边缘可有不规则点条状强化影。肿瘤破裂时可见沿蛛网膜下腔分布的或脑室内的脂肪滴。
  • 摘要:孤立性纤维瘤(SFT)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细胞瘤,大部分学者认为来源于树突状间质细胞,免疫组化VIM、CD34及BCL-2表达阳性。SFT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纵隔少见。好发年龄20-70岁,中青年多见,本例患者56岁。发生于纵隔SFT常无明显临床表现,如肿瘤过大可出现呼吸困难,约4%患者可有低血糖表现。SFT影像学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单发肿块,密度或信号均匀或不均匀,一般无钙化,纵隔SFT增强扫描后呈轻中度强化。国内文献报道的纵隔SFT有12例,其中发生在前纵隔5例,后纵隔1例,其余6例未述具体发生部位。5例发生于前纵隔者有1例轻度均匀强化,1例轻中度均匀强化,1例轻中度不均匀强化,2例未具体描述强化方式,但1例与纵隔胸膜有短蒂相连,1例临床上有低血糖表现。另外,12例发生于纵隔的SFT有5例为轻中度强化,4例中重度不均匀强化。这些都与本例表现不同。发生于纵隔内孤立的显著强化占位,边界清楚,首先应与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病)相鉴别,后者可发生于胸腔任何部位,最常见于中纵隔和肺门,表现为纵隔孤立性淋巴结增大,5 %-10%可伴钙化,呈典型的分支状或斑点状,散在或簇状分布于病变中央区,极少伴有出血和坏死灶,增强扫描后早期明显强化,延迟呈持续中度强化,病理上表现为滤泡内和滤泡间淋巴组织增生。总之,纵隔SFT发病率较低,与该部位的常见肿瘤鉴别常较困难,需结合免疫组化及病理等特征性表现以资鉴别。
  • 摘要:目的:讨论纸质打印片与激光打印胶片对于肺内微小结节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北京麦格莱菲医用纸质打印机及激光打印机打印胸部CT片.由2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胸部CT片进行读片,读片分两次进行,每次读片分析同一种打印介质图片,两次读片间隔三周,记录读片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McNemer检验、Kappar检验及ROC分析,并绘制ROC曲线.结果:采用两种不同影像输出介质读片时,纸质片诊断结果与干式激光胶片对于CT小结节诊断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肺内微小结节的诊断,纸质片诊断准确性与干式激光胶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 摘要:目的:建立320排CT双入口灌注成像与延迟扫描一站式CT检查协议并研究其用于不典型肺结核的鉴别诊断价值.rn 方法:前瞻性纳入75例影像平扫疑似肺结核而经针刺活检、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或实验室及临床资料随访明确诊断是肺结核及肺癌的患者,年龄25~82岁(男48例,女27岁),行320排CT首过容积灌注(0-30s)及延迟(55s)扫描.利用肺部双入口(双重供血)CT灌注软件获取病灶的灌注参数:肺动脉血流量(AF)、支气管动脉血流量(PF)及灌注指数(PI).测量动脉及延迟期病灶的CT净增值(NE),病灶NE<20,20==40分别记录为轻度,中度,显著强化.对肺结核和肺癌的灌注参数(AF,PF和PI)及动脉、延迟期强化净增值(NE)进行统计学比较.rn 结果:肺结核病灶动脉、延迟期均为轻度或中度强化,病灶AF(55.5+38.5)ml/min/(lOOml),PF(9. 9+9.8)ml/min/(lOOml),Pl(75±24)%。病灶的AF值均大于PF值(P<0.05)且病灶的P1>0.51;肺癌病灶动脉、延迟期轻度、中度及显著强化均可见,但以中度或显著强化为主,病灶AF(37.2+25.7)ml/min/(lOOml), PF(76. 5+50.8)ml/min/(lOOml), Pl(34±9)%。病灶的AF值均小于或接近于PF值(P<0.05)且病灶的P1<0.44。rn 结论:本研究基于320排CT建立了一种可行的肺部双重供血CT灌注与延迟期扫描的技术方案,在获得常规CT形态学资料的同时可以一站式定量肺部病灶的双重供血和动脉、延迟期CT强化值,对不典型肺结核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评价肺癌的对侧正常支气管的改变.rn 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5年12月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已经证实34例肺癌的患者,对其CT图像使用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CompuTer-Aided Diagnosis,CAD)对其对侧正常上叶各级支气管管壁厚度、支气管内径及管壁所占的面积比进行测量,并与以往正常人相应上叶各级支气管管壁厚度、支气管内径及管壁所占的面积比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肺癌组对侧正常上叶各级支气管壁厚度、支气管内径、管壁所占的面积比与正常组相应上叶各级壁厚度、支气管内径、管壁所占的面积比统计学数据为支气管内径、管壁所占的面积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代级右肺上叶3代支气管管壁厚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肺上叶4、5代级左肺上叶3、4、5、6代支气管管壁厚度无统计学意义(P=0.592、P=0.915、P=0.131、P=0.846、P=0.717、P=0.106).rn 结论: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可以评价肺癌的正常支气管的改变,进而对肺癌实行早期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在肺癌病理分型评估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选取接受能谱CT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55例(鳞癌20例、腺癌20例、小细胞肺癌15例),对比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能谱曲线及各项定量指标.rn 结果:小细胞肺癌与鳞癌或腺癌间40—80keV水平下CT值、40keV-70keV和40keV-90keV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碘浓度值、碘水比值及标准化碘浓度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鳞癌与腺癌间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ROC曲线分析显示以NIC为0.298作为阈值,鉴别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5%、86.7%.rn 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肺癌具有不同特质的能谱曲线及能谱指标,能谱CT成像在鉴别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原因之一为肾动脉狭窄.了解有无RAS及其狭窄程度对临床高血压病的诊治至关重要.目前RAS的影像诊断方法包括动脉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又可分为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和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和其他传统的血管成像技术如DSA、CTA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已被临床认可,但都需要使用含有碘或钆的对比剂,对肾功能不良及对比剂过敏患者具有一定的危害性.NCE-MRA技术具有无创、无辐射、无需对比剂等优点,可以保护患者的肾功能。近年来,NCE-MRA技术成为影像学研究的热点,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个部位的新成像序列不断涌现,但其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仍有待进一步探索。rn 方法:使用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NCE-MRA技术来评估肾动脉狭窄,研究NCE-MRA技术的临床准确性和有效性,对NCE-MRA的临床效果和使用特性提出一定的评价和总结。rn 结果:选取30例怀疑肾动脉狭窄患者,在联影1.5T磁共振设备上同时使用NCE-MRA和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ontrast enhancement MRA,CE-MRA)两种技术进行肾动脉成像。对比结果显示两种技术肾动脉显影效果都符合临床高血压科对肾动脉狭窄诊断的一致性评价。rn 结论:目前在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NCE-MRA技术,主要包括TOF和PC两种方法。其中TOF(时间飞跃法)利用血流的流入增强效应,主要用于头颈部动静脉成像;而PC(相位对比法)利用流动产生的磁共振相位变化,主要用于颅脑静脉的检查。通过此次研究验证,NCE-MRA技术除了在脑部或颈部血管的应用之外,在腹部肾动脉应用也能满足临床需求。
  •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MRI在分析乳腺段性强化病变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rn 方法:依据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MRI(BI-RADS-MRI)标准,回顾性分析7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在乳腺MRI上表现为段性强化的患者资料,病理诊断依据WHO乳腺肿瘤分类(2003)标准.将MRI表现与相应的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对照分析.对所测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计算其阳性预测值.rn 结果:75例乳腺MRI表现为段性强化病变包括恶性病变66例,良性病变9例。75例段性强化病变中9例内部强化信号均匀,其中恶性病变8例,良性病变1例;66例内部强化信号不均匀,其中恶性病变58例,良性病变8例。rn 结论:乳腺MRI表现段性强化的非肿块性病变是乳腺MRI诊断难点,依据对肿块性病变的MRI诊断原则(如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和ADC值指标)不能对其进行良恶性鉴别诊断,而形态学表现较其他诊断指标更具有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段性强化的非肿块性病变多见于恶性病变。
  • 摘要:目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维医沙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特点.rn 方法:选择经临床诊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沙疗组30例,采用维医沙疗进行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药物依那西普治疗.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的膝关节髌上囊积液深度、滑膜厚度、滑膜血管分级及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rn 结果:两组治疗后1周、1月患者的膝关节髌上囊积液深度减少,滑膜厚度变薄,滑膜内血管阻力指数增高,滑膜内血管分级减低,血沉及C反应蛋白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沙疗组治疗后1周、1月膝关节髌上囊积液深度、滑膜厚度、血沉及C反应蛋白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沙疗组滑膜内血管阻力指数增高更为明显,滑膜内血管分级减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沙疗组滑膜内血管阻力指数出现下降,滑膜内血管分级增加,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维医沙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短期疗效显著,血流动力学改善较为显著,但稳定性欠佳,临床治疗可增加治疗疗程巩固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对溃疡性结肠炎(UC)严重程度的评估,并与临床、肠镜、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比较.rn 方法:由两位副高级以上放射科医师回顾性分析24例UC患者的腹部增强CT(CECT)并进行评分,达成一致意见后,对CECT评分、UC改良Mayo活动指数、肠镜、病变范围的蒙特利尔分类、中医辨证分型进行相互比较,对组间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MDCT与Mayo活动指数呈正相关;肠壁厚度和Mayo活动指数、结肠镜下严重程度呈正相关;UC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Mayo活动指数、CECT评分、病变范围的蒙特利尔分类无明显相关性.rn 结论:CECT与结肠镜和临床评估存在正相关性,可作为评估UC的补充,对危重或是结肠镜检查禁忌的患者MDCT可提供重要的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背部弹力纤维瘤的声像图特点,评价高频超声在背部弹力纤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证实的背部弹力纤维瘤的临床表现及声像图特点.结果:双肩胛下区病变2例,右肩胛下区病变2例,左肩胛下区病变1例.病灶均表现为扁圆形肿块,边界欠清,以中强回声为主,其间可见条索样低回声,均未探及血流信号.结论:背部弹力纤维瘤具有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结合临床病史及解剖位置,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宜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64-mulTiple 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64-MDCT)延迟扫描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rn 方法:随机选取30例临床怀疑心肌缺血性病变的患者进行常规64-MDCT冠状动脉造影,于5-10分钟后进行延迟扫描.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在常规扫描及延迟扫描的容积数据进行双盲法诊断,然后将2名诊断医师诊断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分析.同时将常规扫描、延迟扫描与临床诊断进行敏感性及特异性进行比较.rn 结果:两名医师诊断结果在常规扫描时,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值为0.667,P<0.05),而在延迟扫描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89,P<0.05)。常规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 rdial infa rction,AMI)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66.7%及92.3%,而延迟扫描组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80.0%及96.2%。rn 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延迟扫描,对心肌梗死的检出率及影像医师诊断一致性具有重要的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NeusofT NeuViz128CT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优缺点.方法:对1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头颈部CTA扫描,有2名医师对有无动脉瘤、动脉瘤个数、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进行诊断,与DSA结果对比.结果:CTA与DSA结果一致为120(例或个),其中阳性结果为108个,阴性结果为12例;结果不一致为7(例或个),其中假阳性为2(例或个),假阴性为5(例或个).结论:NeusofTNeuViz128CT诊断颅内动脉瘤敏感性略高于以往研究结果的平均值,特异性与以往研究结果的平均值持平.
  • 摘要: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低剂量技术对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0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标准采集方法行冠状动脉检查,实验组的患者给予使用低剂量技术行冠状动脉检查.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射线剂量较对照组明显少,差异显著(p<0.05).结论:64排螺旋CT低剂量技术能够在降低管电压实现较低射线剂量之下获得符合诊断需求的图像,对临床行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通过TCD评价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疗法治疗.采用TCD观察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的变化.结果:观察组40例,痊愈率为30%,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40例,痊愈率为12.5%,总有效率为67.5%.两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梗阻性黄疸是肝胆系统疾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中医学通常把良性梗阻归为阳黄证,恶性梗阻归为阴黄证,但此分型缺乏客观性指标的评判.MRI/MRCP能提供客观准确的影像资料以弥补中医黄疸辨证分型的不足.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梗阻性黄疸的发病率逐渐增加,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对于临床和患者均具有重要的价值。MRI对黄疸中医辩证分型能提供准确、客观的依据,协助中医黄疸辩证分型,对临床诊疗、教学科研都有重要价值。特别是磁共振MRCP技术,操作简单、无创、无辐射、不使用对比剂的限制,可清晰完整并多方位显示胆树全貌,利于胆胰管疾病病因、性质的分析,弥补了中医黄疸辨证分型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随着MRI、MRCP硬件技术及软件技术的提高,MRI、MRCP在梗阻性黄疸的病因检出率及诊断的准确率也会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最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将会成为梗阻性黄疸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针在MRI的图像成像价值.方法:选取含金量75%的针灸针、含银量85%的针灸针,对形状、大小及脂肪肌肉含量适当的猪肉针刺、固定,进行MRI常规T1WI、T2WI、SWI及3D序列扫描,由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对图像分析记录,对各序列显示的图像质量对比,并统计学分析.结果:含金量为75%的金质针灸针在T2WI及SWI上图像质量最佳.结论:含金量为75%的金质针灸针可置于MRI中清晰成像,能进一步用于针灸影像学如针刺示踪、针灸可视化研究等相关课题.
  • 摘要:目的:探讨青年在受到上海话和普通话刺激时脑功能激活区的差异.方法:选取6名上海本地人、6名非上海本地人接受上海话或普通话双音节词发音听觉任务刺激,并用反馈键判断所听双音节词是否与实际词一致,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 摘要: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肾动脉和下肢动脉的影像进行分析,探讨肾动脉狭窄程度及钙化程度与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及钙化程度的相关性.rn 方法:该项研究纳入周围血管科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Lower limb arTeriosclerosis disease、LEAD)的患者38例,且以前从未诊断为肾动脉狭窄,男24人,女14人,年龄范围40-85岁,平均年龄67.91±10.77岁,采用GE64VCT机进行肾动脉和下肢动脉联合CTA扫描.扫描的范围要求包括双侧肾动脉、下至足底水平,要求双侧肾动脉及下肢动脉能全程显示.所有采集的数据经ADW4.6工作站进行各种后处理成像:包括容积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曲面重建(Curveplanar reformaTion、CPR),对下肢动脉和双侧肾动脉的VR、MIP及CPR图像进行分析,分别测量血管的狭窄程度及钙化程度.rn 结果:38例患者双侧肾动脉共76支,肾动脉狭窄(大于50%)16支.动脉钙化程度与血管狭窄程度具有相关性,且肾动脉狭窄和钙化程度与下肢动脉狭窄和钙化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rn 结论:LEAD常合并有大量的无症状ARAS病人,且ARAS与LEAD的严重程度也具有相关性;对疑诊为LEAD的病人行下肢动脉扫描时将肾动脉纳入扫描范围,能够发现更多的ARAS病人,这对临床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符合标准患儿16例,重点观察观察肠腔内是否有包块、有无肠管扩张、肠壁是否增厚、有无肠系膜根部淋巴结增大、有无腹腔及盆腔积液等.结果:16例患儿中发现不同程度肠管扩张者12例,以空肠多见,肠壁节段性增厚者11例,以小肠多见,肠壁厚度在7-11mm,肠系膜淋巴结增大者8例,以根部多发,淋巴结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腹腔或盆腔积液者6例,腹腔积液较常见.结论:超声可作为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常规首选检查方法,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与疗效观察,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摘要:目的:探讨宫外孕保守治疗后运用四维超声子宫输卵管造影(4D-HyCoSy)评价输卵管通畅性的诊断价值.rn 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宫外孕保守治疗成功的患者58例,采用4D-HyCoSy评估输卵管通畅性,同时行腹腔镜下通液检查.rn 结果:4D-HyCoSy检查显示患侧输卵管58条,其中输卵管通畅22条,占38.60%,通而不畅30条,占52.64%,阻塞5条,占8.77%;有50.88%(29/57)的患者疼痛评分为2分,出现下腹部中度疼痛,未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有42.11%(24/57)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2分,仅7.02%(4/57)的患者疼痛评分为3分,所有患者均未予处理,疼痛在检查完24h内消失.有45.61%(26/57)的患者出现阴道少量血性分泌物,分泌物均在2天内消失;4D-HyCoSy评价输卵管通畅性的灵敏度为86.36%,特异度为91.43%,误诊率为8.57%,漏诊率为13.64%.4D-HyCoSy与腹腔镜下通染液检查诊断一致率Kappa=0.755,P=0.000.rn 结论:4D-HyCoSy在评价宫外孕保守治疗后输卵管通畅性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一种准确、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产前超声对胎儿先天性肺性腺瘤畸形(CCAM)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产前超声诊断为胎儿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病例的超声表现,进行引产后或产后随访,对比随访结果并总结经验.结果:11例CCAM均为单侧病变,左侧4例,右侧7例,超声诊断分型:Ⅰ型2例,Ⅱ型9例,Ⅲ型1例.10例引产后经病理证实,1例出生后外院行外科手术后病理证实,1例产后随访中消失.讨论胎儿肺囊腺瘤畸形超声产前诊断准确率高,是诊断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的首选方法,对临床评估胎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针刺对围绝经期综合征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干预效果.方法:根据选取标准,分为针刺组和常规组,对治疗半年前后硬化斑块及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针刺组能明显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厚度及低回声斑与混合斑的性质,而对于狭窄程度几乎没有改变(P>0.05).结论:超声评估针刺对围绝经期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干预效果较好,尤其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低回声斑和混合性斑块,值得临床运用.
  • 摘要:旨在总结血管性抑郁症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情况,包括弥散张量成像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白质异常高信号、边缘系统-皮层-纹状体-丘脑神经环路破坏、脑区功能连接异常是血管性抑郁的主要表现.功能磁共振成像能够对脑组织及功能改变进行实时成像,显示抑郁症病人有关脑区神经通路及功能活动的变化.随着功能影像学的发展,作为一种非损伤性活体脑功能检测技术将对血管性抑郁的全面认识发挥重要作用.抑郁症发病机制复杂,有待广大科研人员进一步深入研究,为VD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新思路.
  • 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减少金属内固定术后植入伪影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选取50例内固定植入术后患者进行GSI能谱CT扫描,得到常规混合能量图像(QC图像)及最佳单能量图像,联合能谱CT金属伪影去除系统(MARs)重建技术来去除金属伪影,提高显示局部解剖结构的能力.常规混合能量图像金属伪影和射线束硬化伪影较大,内固定与骨质结构关系不清,关节及软组织显示欠佳.经过能谱后处理组图像金属伪影和射线束硬化伪影较小,内固定器与骨质结构解剖细节显示清晰,关节及软组织显示清楚.所有病例经过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技术处理后,用主观评分来评价常规混合能量组图像及能谱去伪影组图像对解剖结构显示的能力.rn 结果: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容积显示(VR)重建后能谱去伪影组图像对内固定术后图像显示质量较高,常规混合能量图像组伪影较大病例占88%,不能满足影像学评价.而能谱去伪影组,图像质量优质量,可显示内固定周围骨质结构清晰者占76%.rn 结论:能谱CT成像可减少金属内固定术后植入伪影,可作为评估金属内固定器植入术后患者的常规检查.
  • 摘要:目的:比较传统混合能量图像(120kVp)和能谱成像虚拟单能量图像肾囊肿的增强后CT值变化,评估能谱CT虚拟单能量成像在临床研究中对囊肿假性强化的影响.rn 方法:回顾性搜集经超声、MR及CT多期扫描均诊断为单纯性肾囊肿(BosniakⅠ型)60个囊肿,所有病例均行平扫、25-30s皮质期(cortical phase)、60-70s皮髓质期(cortico-medullaryphase)三期扫描.phase)三期扫描。30例囊肿为腹部常规扫描120kVp模式扫描得到混合能量5mm层厚图像,另30例囊肿为腹部能谱(Gemstone Spectrallmaging,GSI)模式扫描后得到70keV虚拟单能量5mm层厚图像,两组各期图像在工作站重建层厚为1.25mm后比较1.25mm层厚时各组囊肿CT值的差异,以均数(HU)±标准差的方式表示,CT值的差异代表了假性强化的程度。rn 结果:60例肾囊肿,直径最小为5.5mm,最大为33.6mm,两组囊肿大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740)。不同扫描模式下各组囊肿病变皮质期CT值差异(CT值皮质期-CT值平扫)和皮髓质期CT值差异(CT值皮髓质期-CT值平扫)存在明显差异(F=10.02,P=O.OOO)。CT值差异分别为:120kVp皮质期6.59±3.31HU,120kVp皮髓质期9.85±2.56HU,70keV皮质期5.34±3.56HU,皮髓质期8.05±3.88HU。CT值差异均值(假性强化程度)皮质期和皮髓质期均为70keV小于120kVp,且皮髓质期有统计学差异(t=3.414,P=0.038)。rn 结论:能谱CT单能量成像可以有效减少肾囊肿假性强化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微囊型脑膜瘤的MRI特征,并与病理对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微囊型脑膜瘤影像学资料及病理资料.结果:7例均为额部(左侧3例,右侧4例),平均年龄48岁,男性3例,女性4例.平扫T1WI6例呈低信号,1例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7例均呈高信号,DWI实质成分均呈高信号,增强后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其中2例呈瘤内微囊变及中度囊变,3例呈瘤周环状囊变或大片囊变,2例无囊变.镜下组织瘤细胞排列疏松,呈微囊状,内见丰富的血管.
  • 摘要:目的:探究波谱分析和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胶质瘤复发诊断中的价值.rn 方法:选取某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100例复发的脑内高级别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临床病理学诊断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对波谱分析(MR specTroscopy,MRS)和磁共振灌注成像(MR perfusion imaging,MR)诊断结果准确率.rn 结果:波谱分析诊断中真阳性率为76.5%(65/85)、假阳性率23.5%(20/85)、真阴性率53.3%(8/15)、假阴性率46.7%(7/15).而磁共振灌注成像真阳性率77.9%(67/86)、假阳性率22.1(19/86)、真阴性率50%(7/14)、假阴性率50%(7/1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波谱分析对脑内高级别胶质瘤敏感度为93.8%、特异度27.5%、准确度77.3%,而磁共振灌注成像敏感度94.7%、特异度26%、准确度78.2%,二者之间结果较为接近.rn 结论:波谱分析和磁共振灌注成像对复发的脑内高级别胶质瘤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相接近,均能取得较为理想的诊断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1,2-二氯乙烷与油漆性中毒性脑病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方法:采用MRI对头部进行扫描,层厚8mm,层距2mm,行轴位及冠状位扫描,T1WI,T2WI,FLAIR成像.结果:15例油漆性中毒性脑病和12例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脑白质均表现不同形态和程度异常信号,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等或略高信号.结论:1,2-二氯乙烷与油漆性中毒性脑病的不同脑白质信号改变,有助于两者的区别.
  • 摘要:冠状动脉CT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是近年发展的一种无创性冠脉检查方法,CCTA对冠脉的狭窄程度及冠脉斑块的定量及定性分析具有优势性.随着CCTA检查的普及,如何在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保证图像诊断质量己成为CT冠状动脉成像的研究热点.CCTA的辐射剂量的优化是综合性的,Fuchs等等采用超低剂量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平均辐射剂量降低至0.21mSv,已经接近普通X线胸片的射线剂量,在低体重患者甚至可低至0.1 mSv。结合多种低剂量技术的综合应用,优化扫描参数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以达到放射界所追求的低剂量( as low asreasonably acceptable,ALARA)原则,而对采用不同对比剂总量、不同流率,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和狭窄准确率的评价目前没有明确的定论,因此可进一步探讨对比剂用量。Gordic S等研究FORCE CT冠状动脉CT成像辐射剂量为(0.4±0. 1mSv),可达到FORCE CT低辐射剂量。FORCE CT低辐射剂量冠状动脉成像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且有望应用于筛查冠心病及评价易损斑块的早期预警。
  • 摘要: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能反映心肌微循环状况,定性及定量地评价心肌血流状态,检测心肌微循环及心肌活性,提供更丰富的临床信息。本文主要对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不仅可以准确评价冠状动脉和心脏的解剖学信息,又可同时评价心肌灌注学,实现了冠状动脉成像联合心肌灌注一站式解剖学与功能学的结合,更利于对患者病情的真实情况进行全面分析。2015年的推出的第三代双源CT即FORCE CT,时间分辨率达66ms,双能量能谱更纯化,扫描时间缩短,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目前国内尚未见关于FORCE CT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的研究,值得进一步探索。
  • 摘要:目的:评估MR形态学检查、心肌灌注、延迟增强扫描在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肌活性中的价值.rn 方法:选取20例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对其行心脏磁共振检查:1、形态学检查:选择垂直室间隔长轴位、平行室间隔长轴位、左室短轴位、左室双口位行FIESTA序列成像,左室短轴位进行心脏MRI电影成像,评估各节段室壁运动.2、心肌灌注成像: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Gd-DTPA(速率:4ml/s,总量0.2mmol/Kg),即刻行左室短轴位图像,梯度回波EPI序列.3、延迟增强扫描:反转快速梯度回波序列(IR-FGR),再次注入造影剂20ml,速率0.5ml/s,延迟5-10min依次对左室短轴、垂直长轴位、平行长轴位进行成像.rn 结果:20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其中室壁运动异常7例(35%).MRI首过灌注心肌信号减低共11例(55%),其中单纯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5(25%)例,合并心肌梗死6例(30%).延迟增强8例(40%),其中单纯透壁性增强3例(15%),单纯性非透壁增强3例(15%),增强范围小于心肌厚度1/2者2例(10%),大于心肌厚度1/2者1例(5%)、混合型2例(15%).rn 结论:磁共振检查可从形态、功能和灌注等多方面来检查心肌活性,而且可以清楚的显示心肌梗死的位置、部位、程度,并可直观的显示左室壁运动,可较为准确评价左室各节段心肌活性.
  •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显示CAVM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材料和方法: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顾性分析120例CAV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畸形血管团部位、大小、供血动脉类型、引流静脉类型及数目、合并动脉瘤与CAVM破裂出血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位于脑深部、小型、单支静脉引流、深静脉引流与CAVM破裂出血相关.结论:位于脑深部、畸形血管团<3cm、单支静脉引流、深静脉引流为CAVM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MRI检查在侵袭性垂体瘤诊断中的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垂体瘤(其中侵袭性垂体瘤43例,非侵袭性垂体瘤82例)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特征、生长方式及侵袭特点等.rn 结果:侵袭性垂体瘤中垂体大腺瘤或巨腺瘤的发生率较高(88.4%),明显高于小腺瘤的发生率(11.6%)(P<0.05);生长方式以多方向生长为主(52%),明显高于单一方向生长(18.5%)(P<0.05);侵袭性垂体瘤中坏死和(或)囊变及出血的发生率(32.5%)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瘤(7.3%)(P<0.05).侵犯方式以蔓延和包绕为主,其中海绵窦侵犯21例,蝶窦内侵袭者22例,视交叉累及32例,第三脑室变形5例,脑实质侵犯3例.rn 结论:MRI可以诊断侵袭性垂体瘤及明确对邻近结构侵犯的方式和范围,有助于手术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3VV、3VT切面对筛查胎儿心脏大血管畸形的临床意义.方法:统计我院28例大血管畸形的胎儿心脏检查情况,回顾比较分析该组病例在胎儿心脏基本切面上的超声声像图特点.结果:大血管畸形在3VV和3VT上有特征性表现,表现为大血管数目、管径、排列顺序、血流方向的异常.结论:3VV、3VT切面对产前筛查大血管畸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联合弹性成像在乳腺微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我院接收治疗的85例乳腺微小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依照患者采用的检查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使用组织弹性成像检查的患者25例,采用超声造影检查的患者25例,通过组织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检查的患者35例.最后对所有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检查的相关指标(特异度,灵敏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通过对本次研究的85例患者进行检查发现病灶共计100个.检查结果表明良性病灶共计75个,检查确诊恶性病灶25个.通过超声造影检查诊断为良性乳腺微小肿瘤患者共计75例,诊断为恶性乳腺微小肿瘤25例.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弹性成像检查诊断为良性乳腺微小肿瘤患者分别为60例和15例,共计75例,诊断为恶性乳腺微小肿瘤分别为15例和10例,共计25例,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采用超声造影和弹性成像检查的特异度分别为(72.20%)和(84.92%),均低于超声造影联合弹性成像检查患者的特异度(85.15%),同时超声造影联合弹性成像检查的灵敏度、准确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也高于单独采用弹性成像或超声造影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超声造影联合弹性成像对乳腺微小肿瘤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对肿瘤的良恶性判断有重要的价值.
  • 摘要:目的:对帕金森(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前行磁共振扫描以示术区靶点丘脑底核(STN),对比研究并选择丘脑底核的MRI最佳直视化扫描序列.rn 方法:采用西门子1.5T磁共振对10例正常人及10例PD患者DBS术前进行扫描,与以往常用的T1-mpraGE、T2-TSE序列及FLAIR序列对比,半定量分析各种扫描序列对于STN显示的情况,然后对PD患者术前STN定位,并与患者术中微电极记录(MER)确定的电极探针位置相对照.rn 结果:T2*flash2D和T2-SPACE,SWI imaging序列半定量评分高于常用的T1-mpraGE、T2-TSE序列及FLAIR序列,对于STN可以达到直视化显示效果,并与患者术中MER确定的电极探针位置有较高的一致性.rn 结论:使用T2*flash2D、T2-SPACE和SWI imaging序列可以准确预定靶点位置,大大缩短手术日术前准备时间,提高靶点预估的客观性,从而可以使得手术中微电极探测次数减少,进一步缩短手术时间及减低手术风险.
  • 摘要:目的:探讨臂丛神经在磁共振(MR)扫描成像中的检查序列,观察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MRI表现,为无创评估臂丛神经损伤和诊断提供依据.rn 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健康志愿者和19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行双侧臂丛神经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T1WI/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T2WI/FSE)、三维平衡式快速场回波序列(3D-BFFE)、重T2脂肪抑制序列(STIR/long TE)的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扫描,同时行弥散加权背景抑制成像序列(DWIBS)横断位扫描,扫描后图像经工作站处理后进行多平面(MPR)重建和三维最大信号投影(MIP)重建.观察各序列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磁共振扫描的图像特点,比较各序列的对比信噪比和扫描图像质量.rn 结果:冠状面3D-MIP DWIBS的臂丛神经节的对比信号噪声比明显高于STIR/Long T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MIP DWIBS序列在臂丛神经节后部分的同层显示率显著高于STIR/LongTE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上结合T1WI与冠状位3D-BFFE、冠状位3D-MIP DWIBS及STIR/Long TE对臂丛神经损伤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rn 结论:磁共振成像技术作为临床诊断臂丛神经损伤的影像学技术能够准确地显示损伤臂丛神经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全的多排螺旋CT全景血管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全患者的透析通路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分别完成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血管自动去骨全景血管成像.结果:所有病例均清晰地显示内瘘侧上肢血管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空间关系,明确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全的责任血管,临床采取不同的干预手段,有30例通过手术重新建立透析通路,2例通过非手术治疗而改善了透析流量.结论:全景血管成像可以较好的显示透析通路的病变血管,对临床干预具有较大指导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与进展期胃癌化疗预后相关的因素.rn 方法:收集胃镜活检确诊为腺癌、临床资料完整的进展期胃癌患者30人(男23人,女7人,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71.53±10.64岁)于化疗前、化疗4周期行MRI扫描,对患者性别、职业、吸烟、饮酒、肿瘤家族史、发病节气、KPS评分、病灶部位、化疗方案、病灶组织学分化程度,化疗前血小板、肿瘤生物学标记物及两组间T细胞亚群等进行统计分析,明确其与化疗预后之间的关系.rn 结果:30例胃腺癌患者,最终经疗效确认分为有缓解组与无缓解组两组(其中有缓解组8例,无缓解组22例)。两组患者在KPS评分及化疗方案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方面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进展期胃癌患者化疗前KPS评分及化疗方案与化疗预后具有一定相关性。
  • 摘要:目的:探讨MRI对成人原发性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的诊断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证实的12例成人原发性TCS的MRI表现.rn 结果:12例TCS中,9例圆锥低位,占75%,圆锥位于L2~5椎间隙,与肌肉信号比较,圆锥呈短T1、稍长T2信号,压脂后信号无降低,4例增强圆锥强化.终丝增粗11例,占92%,在横轴位T2WI上,4例增粗的终丝呈类圆形,7例呈扁卵圆形,在T1WI、T2WI及压脂像上,终丝呈稍高信号.终丝脂肪瘤有7例,占58%,T1WI、T2WI均呈高信号,压脂后信号降低,脂肪瘤内有终丝成分;此外,圆锥脂肪瘤2例.腰骶部蛛网膜下腔扩大9例,腰骶部脊椎裂4例,脊髓空洞1例,腰骶椎发育不良3例,脊膜膨出3例,竖脊肌退变7例,腰骶椎退变8例,骶管囊肿3例,圆锥坏死、囊变2例,神经源性膀胱3例.rn 结论:成人原发性TCS MRI表现为:①圆锥低位多位于L2~5椎间隙,②终丝增粗多呈扁卵圆形,③终丝脂肪瘤内可见终丝成分,④圆锥脂肪瘤多伴有神经源性膀胱,⑤伴有腰骶部蛛网膜下腔增宽、骶管囊肿、脊膜膨出、腰椎畸形、竖脊肌脂肪退变等征象,具备①~③可以明确诊断.
  • 摘要:目的:胶质瘤起源于神经间质细胞即胶质细胞,属脑内肿瘤.脑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弥漫性生长的肿瘤,占颅内所有肿瘤的40%.术前明确肿瘤血供、肿瘤与血管的解剖关系有利于术中切断肿瘤供血,保护重要脑血管.如术前评估不充分,会导致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故本文对2011年5月至2014年9月间在本院行多排螺旋CT检查胶质瘤患者30例,对肿瘤的术前血供,以周围大血管等进行回顾。胶质瘤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正确的选择手术入路以及手术中对重要血管的保护,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明确显示胶质瘤与血管间的解剖关系,有助于评估手术风险,制定手术方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手术成功率。256CT扫描后处理为胶质瘤术前评估中非常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配合MRI、血管造影等检查,对于CT难诊断的胶质瘤有很大的帮助,尤其MRI可疑较早期、更全面地观察到一些CT不能发现的胶质瘤病理改变,如壁结节、周围细胞水肿、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间的关系等,而血管造影则可以帮助人们排除血管畸形、血管瘤等血管性病变。
  • 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内镜检查与CT检查对于诊断壶腹周围病变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rn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壶腹周围病变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壶腹周围病变患者40例,实验组壶腹周围病变患者40例,实验组壶腹周围病变患者采用超声内镜检查进行诊断,对照组壶腹周围病变患者采用CT检查进行诊断,观察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rn 结果:超声内镜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85%,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62.5%,超声内镜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超声内镜检查壶腹周围病变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检查壶腹周围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超声内镜检查对壶腹周围病变的诊断价值很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探讨CT检查对肠梗阻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30例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CT诊断30例患者与手术治疗的最终诊断结果相符合,显示出了CT检查的优越性及临床价值.结论:CT检查不仅能发现肠梗阻的位置,判断梗阻程度,并且能判断有无绞窄和闭袢存在,为临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摘要: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对膏药的制作作了详尽的说明,提出以治病的需求来确定剂型和给药途径的理论,《本草经集注》指出"又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膏煎者,亦兼参用,察病之源,以为其制耳",并规定了汤、丸、散、膏、药酒的制作常规:"凡合膏,初以苦酒渍取,令淹,溲浃后,不用多汁,密覆勿泄.云时者,周时也,从今旦至明旦.唐宋时期,朝廷也开始重视并组织编写医方药书,使得中医膏方的加工和应用逐渐发展。膏方已由治疗向滋补强身、养生的方向延伸。并大多以“煎”冠名。宋金元时期,无论滋补还是治疗所用,“煎”逐渐向“膏”过度,并以内服为主。清代上至宫廷御用下至民间滋补养生,用膏方补养之风盛行于世。晚清的《张幸青医案》中列有膏方专卷,反映了当时膏方的盛行和医家对其重视的程度,为膏方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摘要:《伤寒论》的半表半里概念衍生于八纲,或称从属于八纲,正是由于张仲景于八纲辨证中加入了半表半里理念,病位由二变为三,才形成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也说明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经络脏腑辨证,是有别于《内经》的独特辨证理论体系.
  • 摘要:佛教传人藏族地区后,逐渐成为当地百姓普遍信仰的宗教,并同藏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建立了极为密切的联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佛教是藏族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藏族医药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佛教的传入,促进了藏族与周边地区的医药文化交流,僧人对医药活动的积极参与推动了藏医文献的大量问世,也为构建藏医基础理论体系、完善藏医诊疗方法、培养专门的医药人才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摘要:现代社会,人们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身心障碍,甚至诱发各种严重疾病.为防病保健,大多数人片面追求饮食养生,而忽略了情志养生.“情志养生”对中医学“治未病”的先进思想体现得尤为充分,在当今社会应为人们倍加重视.本文以“治未病”为主旨,明确了为何应重视情志养生、情志养生的关键以及从四季角度分别阐述如何进行正确的情志养生.人的情志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变化,故具体养神畅志的方法亦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不可以一言概之。著名医家历来强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若人们根据不同季节时令的变化适当调摄保养情志,做到“适时调神”,就可以“从其气”,而防病保健,此即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充分体现。
  • 摘要:在保持和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和优势的同时,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方法研究中医药,能够加速中医基本理论的研究进程,同时也符合中医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通过研究,加深对中医理论的认识,促进中医理论更加规范和完善,提高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某些疑难病症的水平.笔者认为,可采用现代临床研究的技术和方法,研究辨证论治的规律。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医学的重要优势与特色之一。辨证论治的临床研究,一方面在思想方法上要充分体现辨证论治的精神,其科研选题,设计与评价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中医的理法方药。另一方面,要积极采用现代的诊断标准与观察指标,严格遵循现代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与要求,体现研究课题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同时,必须具有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特色。中医药的研究范围应该包括:其一,用西药治疗感到比较棘手的一些领域,而选药原则应当是能充分发挥我国传统优势的治疗品种。其二,优选中医传统古方、经方、验方、秘方,开发出应用简便疗效好的新药。
  •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医学影像质量管理的技术与流程.rn 方法:从数字化医学影像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含;数字化医学影像质量管理的技术要求;数字化医学影像质量管理的流程等三个方面阐述数字化医学影像质量管理的概念及质控的操作方法.rn 讨论:在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今天,传统医学影像学与数字化医学影像学的图像的产生发生了根本的区别,传统影像技术学与数字化影像技术学的也随之发生区别,因此影像质量管理的理念也要发生根本的改变,医学影像质量管理技术与流程也需发生变化.首先,要了解和掌握数字化医学影像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含,从影像质量评价、影像质量控制与影像质量管理三个层面来进行科学管理,并用这些理念清晰、流畅地将各种技术因素合理应用于成像过程的各个阶段.然后,要熟练的掌握数字化影像质量管理的技术与流程,对科室的人、财、物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管理,通过影像采集与输入,影像处理,影像存储与输出,科学阅片四阶段流程.进行数字化医学影像质量管理,从而达到以最低辐射剂量,获得最高图像质量,充分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符合质量标准的影像,实现数字化医学影像质量管理的目的.rn 结论:要从数字信息、医学、心理学、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工程、管理学、设备制造等多学科中不断的探讨,完善数字化医学影像的质量管理.使之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rn 方法:对78例发病2-24小时,疑似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DWI及常规MRI扫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rn 结果:发病时间<6小时,超急性期脑梗死7例,常规T2WI及FLAIR上无明显异常信号改变,DWI呈高信号,ADC图上呈低信号.发病时间6-24小时,急性期脑梗死71例,DWI信号改变较T2WI、FLAIR序列明显,显示部位、范围更加准确.rn 结论:DWI对超急性及急性脑梗死可显示CT、常规MR I不能显示的病灶,并随时间延长显影范围逐渐增大,检查时间短,能为临床提供早期治疗的证据,应作为常规序列开展.
  • 摘要:目的:甲状腺结节的病理类型复杂、CT表现多样,且部分CT征象具有一定的交叉重叠,影像科医生很难准确判断结节的病变性质.本研究旨在分析甲状腺结节的各种CT征象,并探讨不同CT征象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收集在我科接受甲状腺CT增强扫描、随后在我院手术并由病理确诊的甲状腺结节性疾病患者128例,分为良性病变组和恶性病变组,每组各6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颈部均有肿块出现,并伴有声音嘶哑、胸闷等不适症状,均排除甲亢。回顾性分析患者甲状腺结节的CT征象特点,包括结节的数目、边缘、微小钙化、包膜、壁结节、淋巴结肿大以及强化程度,比较良恶性结节之间的CT征象差异,将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rn 结果:良性病变组48例结节单发、16例多发,恶性病变组64例全部单发;良性病变组41例结节边缘清楚、23例边缘不清楚,恶性病变组27例边缘清楚,37例边缘不清楚;良性病变组60例结节内无微小钙化、4例有微小钙化,恶性病变组38例结节内无微小钙化、26例有微小钙化;良性病变组50例结节无包膜、14例有包膜,恶性病变组64例均无包膜;良性病变组仅4例结节有周围淋巴结肿大、60例无周围淋巴结肿大,而恶性病变组33例有周围淋巴结肿大、21例无淋巴结肿大。两组患者在结节数目、边缘、微小钙化、包膜及淋巴结肿大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5),具统计学意义。良性病变组19例结节内可见壁结节、45例未见壁结节,恶性病变组12例见壁结节、52例未见壁结节;良性病变组47例结节增强后显著强化、17例强化不明显或低中度强化,恶性病变组55例增强后明显强化、9例强化不明显或中度强化。rn 结论:各种CT征象虽然在甲状腺结节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重叠性,但在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方面仍具有重要价值。若结节单发、边缘不规则、见微小钙化、无包膜及周围淋巴结肿大倾向恶性病变,结节多发、边缘规则、无微小钙化、包膜完整及无周围淋巴结肿大则倾向良性病变。
  • 摘要:目的:探讨涎腺来源的肌上皮瘤(ME)的影像学特点,以期提高ME诊断准确率.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E患者;术前经CT检查11例,MR检查8例.所有病例分别行CT或MR平扫及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影像资料均经2名高年资医师分别阅片,分别确定病变范围、密度/信号特征和强化特征,并与手术病理对照.rn 结果:19例肌上皮瘤病例中,良性12例,恶性7例.ME位于腮腺8例,腭部3例,鼻腔2例,颞下窝2例,咽旁间隙1例,上颌窦腔1例,牙龈1例,鼻咽1例.15例为膨胀性生长,4例为浸润性生长.11例CT图像中,肿块为中等软组织密度.3例密度均匀,余8例内可见低密度囊变、坏死区,1例可见环形钙化灶.8例MR图像中,肿块实性成份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信号多不均匀,肿块内坏死、囊变区,周围有包膜结构.增强扫描显示:11例为明显均匀、不均匀性强化,6例为中度强化,2例为明显环形强化.恶性ME包膜不完整或缺如,部分伴周围结构侵犯.rn 结论:涎腺ME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术前ME的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CT影像对头颈部腺样囊性肿瘤诊断价值.rn 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所接收治疗的25例头颈部腺样囊性肿瘤患者病例资料尤其是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患者肿瘤分布主要位于上颌窦,其次是中耳、口底,再次是鼻咽、腮腺,鼻腔处最少;肿块表面多数出现溃疡、糜烂,并且部分患者肿块处还触之有血,少量患者出现粘膜慢性充血以及质硬;肿瘤邻近部位神经、血管以及周围的软组织均有粘连情况,部分软组织神经呈现串珠样增粗,在肿瘤突入颅内的部分,与邻近硬膜粘连情况较严重,但是脑实质界限清晰;患者病变区多呈现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阴影,大小约为18mmX22mm至67mmX79mm之间,软组织密度均匀者有9例、不均匀者有16例,CT值为34至55HU之间.其中有3例患者受累骨质有弥漫状态者,上颌窦出现病变且侧翼腭窝扩大,肿瘤通过其想颞下窝蔓延.8例患者必中间隔取病变边界不清晰.rn 结论:头颈部腺样囊性肿瘤年龄跨度大,生长缓慢,CT扫描可基本对其作出精确的诊断,如果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可配合MRI扫描诊断,进一步明确病变累及范围及转移情况。
  • 摘要:技师操作对X线图像质量的影响X线拍片是现代医学诊断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图像的质量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等有很大影响.做为一名放射科技师,平时工作当中往往遇到很多因素影响了X线图像的质量,导致胶片不合格,出现废片、重照,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影响诊断,发生医疗纠纷的例子也不鲜见.现就本人实际工作中发现和经常遇到的一些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进行原因分析,指出滤线器(固定滤线器),被照体(患者)的摆放与投照距离,AEC的使用,照射野大小的选择等因素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问题。斜射线摄影时应当需要观察肢体某一特定部位时,因为有组织影像重叠和掩盖现象,为更清晰的显示该部位组织器官、病灶情况等,往往需要斜射线投影,如跟骨轴位、胸骨正位、闭孔斜位等,斜射线摄影时应注意:去除滤线器,关闭AEC改用手动曝光,并适当加大曝光条件。
  • 摘要:目的:对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方式的探讨,尽可能避免和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护理部对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反思管理,将各个病区的一些不良事件汇总,挑选发生频率较高的41个不良事件并由护士书写报告,最后进行分析讨论学习.结果:通过最后找到最适合的护理管理方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得到降低(均P<0.05).结论:通过护理管理方式的转变使护士分析和判断能力显著提高,由被动变为主动,增强了护士的安全意识并大大使不良事件降低.
  • 摘要:近五年来,随着整合SPECT与诊断级CT的SPECT/CT在国内装机的增多,SPECT/CT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上海、北京等多家大型医院已开展甲状旁腺肿瘤的SPECT/CT诊断,然而该新技术在国内开展不并均衡.我院开展甲状旁腺双时相平面显像已有多年,由于对小病灶的检出率不高,特别是继发性甲旁亢患者的病灶漏诊率超过50%以上,并没有成为临床继发性甲旁亢术前检查的首选.本人做为新技术的主要负责人尝试对平面阳性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进行SPECT/CT显像。本人和另一位青年医师去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核医学科学习,之后结合我院放射科和中山医院核医学科经验,进行甲状旁腺扫描参数的设定与优化。刚开始做甲状旁腺SPECT/CT时,颈部CT断层解剖结构不熟悉,我们请放射科医生过来进行指导,这样很快提高了颈部CT的诊断能力。同时与超声医师进行交流,了解甲状旁腺的超声诊断的优势与不足,掌握甲状旁腺疾病的内外科知识。对待每一个检查患者,必须具备详细相关病史,实验室检查,其他影像学资料,才能在最后的SPECT/CT中给出诊断意见,并且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 摘要: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舌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34例治疗前的舌癌患者行常规MRI及DWI检查,其中有3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将常规MRI分期、DWI序列分期与病理分期进行对照,比较两种方法对舌癌分期的准确性的差异.rn 结果:1、对病灶大小及浸润范围的估计,DWI较常规MRI更准确;2、常规MRI诊断45枚淋巴结,敏感性为71%,DWI序列通过测ADC值诊断53枚淋巴结,敏感性是89.3%,转移淋巴结的平均ADC值(0.91310-3mm2/s)低于非转移淋巴结(1.65310-3mm2/s)(P<0.01),常规MRI和DWI术前诊断出的转移性淋巴结与术后病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常规MRI序列对6例病例造成过度诊断,与病理分期符合率为82%;DWI将1例IVA期病例过度诊断为IVB期,与病理分期符合率为97%,对比两种检查方法,P<0.5,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DWI对舌癌病灶范围的显示及良恶淋巴结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优势,与常规MR联合应用,能提高舌癌的术前诊断及分期的准确性.
  • 摘要:目的:探讨MR对苗勒氏管囊肿诊断的价值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苗勒氏管囊肿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其磁共振表现.结果:1例位于前列腺外,2例位于前列腺中线部位"精阜水平上方,3例在各个序列上其信号与尿液基本呈等信号.结论:根据囊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和部位特点可以对苗勒氏管囊肿做出明确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良恶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T与SPC)的CT影像学特征.rn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患者的16个病灶的影像学资料.13例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为CTA直接增强扫描.rn 结果:14例共15个病灶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其中6个对周围包膜及胰腺组织有浸润,临床考虑为恶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癌伴肝转移.良性SPT与SPC CT平扫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密度不均匀;增强动脉期后以轻-中度不均匀浮冰状渐进性强化为主,病灶与胰腺分界较平扫清晰,门脉期及延迟扫描仍可呈轻-中度强化,病灶中央常可见囊变坏死之无或弱强化区.SPC显示病灶对周围血管有一定侵犯.1例SPC可见数个点状钙化灶,2例SPT与2例SPC均伴病灶远端胰管扩张.1例可见肝内多发转移灶伴脾门淋巴结转移,其余14例均未见明显转移肿大淋巴结,未发现远处转移.rn 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CT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但CT对于判断良性SPT与SPC有一定的限度,最终确切的良恶性需要病理证实.
  • 摘要:目的:为明确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在心脏器官水平的响应,在冠心病小型猪模型实验中,采用CT、MRI心脏扫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抽血化验心肌缺血白蛋白等相关指标,选择分别穴位埋针于内关穴、足三里穴,显示不同经络穴位对缺血心肌的作用差异.现总结实验优化方案,以保障系列实验顺利进行,采集的数据质量,为类似实验提供参考.rn 方法:和结果:选用中华小型猪,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中段交界区置入蛋白缩窄环,4周后获得慢性心肌缺血小猪模型.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及针刺治疗后行CT、MRI负荷灌注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CT冠脉造影、MRI心脏电影扫描,每次扫描前均行心电图检查,抽血化验心肌缺血白蛋白等相关心肌缺指标,其中5只小猪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治疗随机分两组,分别埋针于猪前肢内关穴及后肢足三里穴.各个步骤均反复尝试方案及操作技术,采用合理方法.rn 结论:通过对比观察图像质量,以及小猪心功能状态及心率变化,优化了实验流程,缩短了实验总体时间,保障了实验成功率.
  • 摘要:侵袭性血管粘液瘤(AAM)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术前不易确诊;MRI是目前检查侵袭性血管粘液瘤的主要手段,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影像特征、确定肿瘤的累及范围及血管的供应来源,为临床术前定位、危险程度评估,以及确定手术切除范围及选择手术方式治疗方案提供准确有效的影像学信息,但确诊仍需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观察。
  • 摘要:目的: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观察血管性抑郁症患者中药治疗前后脑功能的变化,从功能影像学探究其疗效的脑机理.rn 方法:从临床试验研究中随机选取中药组和西药组各7例患者参与fMRI试验.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在治疗前后全脑的ALFF值、ReHo值的变化.rn 结果:与基线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在治疗8W后HAMD量表积分显著下降(P<0.01);在治疗8周末,中药组和西药组HAMD量表积分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ALFF值、ReHo值变化的脑区主要集中在左侧前额叶、右侧扣带回、左侧前岛叶、双侧顶叶、双侧楔叶等脑区.治疗8周后,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ALFF值、ReHo值降低的脑区有双侧中央前回、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右侧额中回;中药组ALFF值、ReHo值升高的脑区有右侧颞下回、右侧楔前叶、右侧颞叶、左侧小脑.rn 结论:开心解郁方具有抗抑郁作用,临床疗效与西药盐酸氟西汀相当.经抗抑郁治疗后,随着症状的改善部分脑区的脑功能也随之改变,提示这些脑区的脑功能变化可能是药物抗抑郁疗效脑机理之一.中药组和西药组在治疗前后脑功能发生改变的脑区不一致,推测可能与中药开心解郁方和西药盐酸氟西汀治疗血管性抑郁作用脑机理不同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不同中医证型的MRI表现及实验室指标,探讨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rn 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月~2015年9月住院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77例,按中医辨证分为3组,其中湿热证35例,督寒证20例,肝肾不足证22例.分别观察其MRI表现并进行SPARRC评分,同时分析外周血CRP及ESR水平.rn 结果:MRI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面骨质囊变、侵蚀、硬化,关节间隙变窄,关节旁骨髓炎性水肿.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ARCC评分湿热证>督寒证>肝肾不足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证与督寒证ESR、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肝肾不足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AS不同中医证型与其MRI表现及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MRI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可为AS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脑梗死的中医辩证分型与影像改变的相关性.rn 方法:搜集临床证实556例患者的MRI扫描资料,影像诊断与中医辩证分型的相关对照.rn 结果:脑梗塞中医又称为中风、中风中经络,虽然中医历史源远流长,对中风的辩证论治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脑梗塞导致的致残率、致死率仍然不可小觑,根据临床表现及症状诊断脑梗塞比较困难,跟脑出血常常难以鉴别,还需要通过影像检查手段来辅助明确诊断.中医辨证分型对症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临床常用的方法,影像诊断与中医辨证分期的符合率是脑梗死患者治疗与后期观察的关键所在,脑梗死患者主要靠MRI的辅助检查来定位定性.rn 结论:中医辨证分型与影像改变存在相关性能够较快地辅助早期确诊,不失为一条便捷之路.
  • 摘要:脑卒中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在世界各地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对于脑卒中而言,一级预防的重点是对高血压人群的监控和改变居民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本文试从饮食、健身、情志等几方面简要地分析中医治未病对脑卒中的预防。影像学检查除用于脑卒中的诊断外,亦可用于脑卒中的筛查。也就是用影像学手段来查未病。超声、CT,MRI等检查技术在这一领域可发挥很大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透明血管型孤立性CasTleman病CT、MRI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透明血管型孤立性CasTleman病病例的影像表现.rn 结果:22例腹部透明血管型孤立性CasTleman病14例(63.6%)分布在腹膜后肾周,均为类圆形或椭圆形,轮廓清楚,CT表现:6例(27.2%)中央见分支状钙化,其余实质部分为均匀软组织密度影,5例(22.7%)周围见脂肪晕征,增强后明显强化,且持续时间较长,21例(95.4%)周围见明显粗大血管影;7例(31.8%)有门状结构;MRI显示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并伴有扭曲扩张的流空小血管,其余征象与CT类似.rn 结论:腹部透明血管型孤立性CasTleman病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的CT和MRI表现,MRI优于CT.
  • 摘要:甲状腺肿类癌是原发性卵巢类癌的非常罕见的一种原发性卵巢类癌,由类癌及卵巢甲状腺肿组成,目前为止,国内报道10多例,该病发病年龄40岁以下占三分之二,本病例症状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肿瘤体积增大后有局限性压痛,未表现类癌综合征。由于组成肿瘤的两种物质均为畸胎瘤内胚层起源,因此,肿瘤分类为单胚层畸胎瘤。在MR上,卵巢甲状腺肿的信号混杂,多个囊腔在MRI上表现为多种信号,比如长T1短T2、长T1长T2,短T1短T2等,以长T1短T2信号最具有代表性,囊腔内粘稠胶样液体表现为长T1短T2信号或短T1短T2信号,而比较清亮的液体表现为长Tl长T2信号。出血表现为短Tl短T2或短Tl长T2信号,在T2WI上无化学位移伪影,是卵巢甲状腺肿比较特征的表现,增强扫描各个信号的囊腔均无强化,卵巢甲状腺肿的实性成分在TIWI上与体信号相似,增强明显强化,增强扫描对卵巢甲状腺肿的实性成分非常重要。放射性核素扫描有助于发现卵巢甲状腺肿,甲状腺组织有功能的时候可见Ⅰ特异性聚集。卵巢甲状腺肿表现为子宫附件区囊实性肿块,囊腔常为多发,MR增强扫描囊性部分没有强化,而实性部分明显强化,而囊腺瘤、囊性成熟性畸胎瘤、脓肿和转移瘤等相互鉴别,当卵巢甲状腺肿与其他卵巢疾病鉴别困难时,可通过盆腔Ⅰ扫描有助于术前作出正确的诊断,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 摘要:目的:探讨MRI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MRI资料.结果:21例肿瘤均为单发病灶,其中位于胰头7例,胰尾部11例,胰体部3例;囊实性肿块16例,完全囊性2例,完全实性3例;18例病灶有完整包膜、边界清楚,1例低度恶性病灶包膜不完整,2例较小完全实性病灶未见明显包膜;5例肿瘤有钙化,3例肿瘤术后病理证实病灶内陈旧性出血;增强后囊性部分无强化,实质部分及包膜渐进性强化.结论:多数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MRI表现比较有特征性,全面分析影像学资料,结合临床资料,多数病灶可以做出定性诊断.
  • 摘要:脾脏海绵状淋巴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脾脏良性肿瘤,由Goldberg于1939年首次报道.检索国内外文献发现相关影像学报道少见,且多以个案形式出现.笔者搜集我院2003年7月至2011年8月经病理证实为脾脏海绵状淋巴管瘤3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尤其是不典型CT及DSA表现,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摘要:女性不孕原因多样,包括先天发育性、内分泌、免疫因素、全身性(营养、感染、代谢疾病、精神神经因素等)、男方因素(不育误为不孕)、生殖道因素。其中输卵管性不孕症是女性不孕的常见原因,占女性不孕的30-35%。通过分析输卵管性不孕症病因病理,指出影像科医生可以对此进行诊断(提供客观准确的影像依据),以及治疗(影像科医生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结节及不典型增生结节癌变的早期MRI表现,并对其诊断价值做出评价.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肝硬化伴小肝癌患者50例,该组病例资料齐全,使用GE公司3.0T超导MR检查仪,所有病例都做仰卧位腹部正反相位T1WI、脂肪抑制T2WI、T1WI动态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DWI)扫描.T1WI(正/反相位),正相位TR225ms,TE4.4ms,反相位TR225ms,TE2.1ms,层厚5mm,层间隔1mm,矩阵256×192;FSET2WI(抑脂),TR6000ms,TE82.6ms,层厚5mm,层间隔1mm,矩阵288×224;增强扫描:用钆喷酸葡胺动态增强扫描,经前臂静脉团注0.1mmol/kg),3~5s内推注完毕.注药后立即扫描得到动脉期(16s)、门静脉期(60s)、延迟期(180s)的图像.rn 结果:本组病例均为肝硬化伴小肝癌患者,其中16例患者肝实质内具有不典型增生结节癌变灶,病灶癌变程度的不同,其MRI变现及强化方式不同,在T1WI脂肪抑制上多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多为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相似或信号稍低;DN在T1WI较RN信号增高;T2WI较RN信号减低,多为稍低或等信号.动脉期强化不明显;癌结节T1WI多为稍低或等信号,偶有稍高信号,T2WI多为较高信号;DWI为高信号;强化多为动脉中晚期强化;门静脉期以后强化减退.晚期强化,门静脉期以后强化减退.5例其中既有癌变灶,亦有DN灶,表现为“结节中结节”.rn 结论:肝硬化结节及不典型增生结节癌变MRI表现具有典型特征,对帮助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keTamine-relaTed cysTiTis,KC)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5例K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予以讨论.rn 结果: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TracT sympToms,LUTS),如尿频、尿急、尿痛和(或)血尿、排尿困难、急迫性尿失禁.尿培养均阴性.膀胱镜及病检显示膀胱黏膜的慢性炎症改变.影像学检查:5例膀胱容积缩小,膀胱壁增厚,达4.2-14.0mm,2例呈束腰状,2例伴双肾、输尿管扩张(其中1例并输尿管壁增厚),1例并肝内胆管扩张.5例予戒断氯胺酮及个体化保守治疗后,症状不同程度改善,随访1年,1例症状消失,各项检查正常,4例复吸者中3例症状复现,1例加重.rn 结论:KC具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早期戒断氯胺酮,及早诊治至关重要.
  • 摘要:目的:探讨CT与MRI检查的联合应用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正确率及恶性危险程度的评估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集的11例胃肠间质瘤病例的CT及MRI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分析影像学特点,与病理学结果对照,判断患者潜在恶性程度与影像学间的联系.rn 结果:胃间质瘤6例,空肠3例,回肠1肠,直肠1例,侵犯膀胱1例,合并肝转移2例.病灶<5厘米的3例,5-10厘米的3例,>5厘米的5例.病灶内液化、坏死的9例,其中溃疡与胃肠腔沟通形成瘘管、病灶见气液平面5例.病理分级,高危组5例,中危组2例,低危组3例,极低危组1例.rn 结论:CT与MRI联合应用能有效地提高胃肠间质瘤的鉴别诊断,早期判定其危险程度,为临床的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被检者不同的体重指数和不同的腹部线圈与磁共振三维胰胆管水成像出现拉链状伪影(zipper arTifac)的关系.rn 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5年8月100例进行腹部胰胆管水成像(MRCP)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0例,并统计每个患者的体重和身高,计算出各自的体重指数(BMI)、各组的平均体重指数,A组采用sense-body线圈,B组采用sense-xl线圈,然后记录两组患者MRCP出现拉链状伪影的患者人数,比较A、B两组的体重指数分布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A、B两组的拉链状伪影产生率,P<0.05认为拉链状伪影产生率(raTi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A组拉链状伪影与B组拉链状伪影的体重指数分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0),产生率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51);A组产生拉链状伪影的最小BMI值为30.04,B组产生拉链状伪影的最小BMI值为30.42.rn 结论:使用sense-body和sense-xl线圈进行腹部MRCP成像,拉链状伪影的产生率没有统计学意义,当BMI达到一定数值后,三维MRCP图像将产生拉链状伪影.
  • 摘要:医院档案的管理是医院重要的工作之一,医院的档案包括人事档案、基建档案、医疗档案等等,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挑战,医院档案管理方面遇见了一些问题,因此,提出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增强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增加信息管理设施,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而更好的建设医院现代化的档案管理.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方法:采用中医辨证取穴,毫针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经针灸3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而钼靶X线检查的总有效率为86.7%,说明针灸治疗和钼靶X线检查判断疗效结果一致。结论: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有较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脑葡萄糖代谢异常分布规律,分析脑区葡萄糖代谢变化与肝储备功能的关系.rn 方法:回顾性收集42例接受PET/CT全身显像的肝硬化患者及与之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非肝脏疾病对照者.基于SPM软件分析组间脑代谢差异区域,并且基于因子分析脑区代谢与肝储备功能的相关性.rn 结果:肝硬化组较对照组脑区葡萄糖代谢减低脑区峰值点坐标主要位于左侧前扣带回、双侧额叶、双侧岛叶及双侧舌回等.肝硬化组较对照组脑区葡萄糖代谢增加脑区峰值点主要位于双侧丘脑、双侧纹状体及双侧小脑半球区域;左侧前扣带回与肝储备功能评分显著负相关(r=-0.701,P<0.001),左侧丘脑葡萄糖代谢与肝储备功能评分显著正相关(r=0.780,P<0.001).rn 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广泛的脑葡萄糖代谢异常区域,部分脑区代谢异常与肝储备功能显著相关,肝储备功能作为综合评估指标,可能是影响肝硬化患者脑能量代谢的一个重要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MR增强对前列腺癌(PCa)精囊腺侵犯与否的诊断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5个怀疑精囊腺受侵的前列腺癌患者,均行常规MRI、DWI和MRI增强,根据病理结果分为侵犯组和未侵犯组,分别测量其前列腺癌癌灶及双侧精囊腺的ADC值。rn 结果:PCa癌灶、受侵犯精囊腺(SVI)、可疑但未受侵犯侧精囊腺的ADC值(0.80±0.28)x10-3mm2/s,(0.98±0.02)x10-3mm2/s,(1.59±0.04)x10-3mm2/s.SVI的ADC值明显低于可疑但未受侵犯侧精囊腺的ADC值,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列腺癌灶的ADC值明显低于可疑但未受侵犯侧精囊腺的ADC值,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rn 结论:扩散加权成像有利于前列腺癌侵犯精囊腺与否的准确定性.
  •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肾脏常规CT平扫(CNE)与宝石能谱CT虚拟平扫(VNC)的图像质量,探讨宝石能谱CT尿路造影检查(CTU)中VNC替代CNE的可行性.rn 方法:前瞻性搜集CT尿路造影检查(CTU)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平扫后开启能谱模式进行肾脏动脉期、实质期及排泄期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图像经后处理后分别获得6组VNC图像,即动脉期抑碘图、动脉期水基图、实质期抑碘图、实质期水基图、排泄期抑碘图、排泄期水基图,分别比较常规平扫与6组VNC的噪声、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有效辐射剂量.rn 结果:常规平扫分别与6组VNC噪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平扫分别与6组VNC皮质CNR比较、常规平扫>各期抑碘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平扫分别与6组VNC的髓质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平扫与6组VNC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上、6组VNC图像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动脉期抑碘图评分最高;在患者有效辐射剂量方面、VNC替代常规平扫可平均减少患者约27.89%有效辐射剂量.rn 结论:肾脏VNC与CNE的图像质量有较高的一致性可基本取代常规CT平扫,同时可以减少患者扫描次数、降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为进一步探讨宝石能谱CT低剂量CT尿路造影检查方案提供了可能性.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磁共振张量成像的MRI表现及肾皮、髓质ADC值与FA值的变化.rn 方法:将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2组,糖尿病肾病组14只,对照组6只.糖尿病肾病组给予1%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造模;对照组按同样方法给予同等剂量的柠檬酸缓冲液(PH4.5)腹腔注射.随后连续2周监测大鼠尾静脉血糖、尿微量白蛋白和临床症状,确定造模成功后,对两组大鼠行常规MRI及DTI检查,随后行大鼠血、尿生化和肾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读片,观察、测量双侧肾脏皮质、髓质兴趣区ADC值及FA值,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0.05.rn 结果:糖尿病肾病组血糖(30.69±2.07)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糖(5.52±0.62)mmol/l(p<0.05);两组大鼠血清肌酐值、尿微量白蛋白处于正常范围(p>0.05);糖尿病肾病组大鼠双肾病理表现为I-II期DN(DiabeTicNephropaThy)损害,对照组大鼠双肾病理结果正常;糖尿病肾病组大鼠皮、髓质ADC值分别为(1.744±0.239)×10-3mm2/s、(1.682±1.118)×10-3mm2/s高于对照组大鼠肾脏皮、髓质ADC值(1.446±0.135)×10-3mm2/s、(1.328±0.336)×10-3mm2/s(p<0.05);糖尿病肾病组肾皮质、髓质FA值分别为(0.174±0.051)、(0.247±0.112)(P<0.05);对照组肾皮质、髓质FA值分别为(0.223±0.071)、(0.256±0.065)(P>0.05);糖尿病肾病组与对照组肾皮、髓质FA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DTI MRI反映早期DN肾脏皮、髓质ADC值和FA值变化较其血尿生化值变化更早、更敏感,因此对早期DN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良恶性的CT和MRI鉴别诊断特征.rn 方法:由3名影像诊断医师对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CT和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指标如下:肿瘤位置,边缘形态,实性成分比例,包膜形态,钙化形态,上游胰管是否扩张,是否存在血管侵犯、周围组织浸润和远处转移,如有不同意见,经讨论达成一致.rn 结果:良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常常呈圆形、椭圆形或边缘波浪状,恶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常常呈边缘分叶状(p=0.034).绝大多数良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包膜完整,包膜局部不连续常常出现在恶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p=0.001).结节样和散在钙化(p=0.026)、上游胰管扩张(p=0.001)、血管侵犯(p=0.000)、周围组织浸润和远处转移(p=0.000)仅出现在恶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其他影像学表现良性和恶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无统计学差异.rn 结论:边缘分叶状、包膜局部不连续、结节样和散在钙化以及上游胰管扩张提示恶性可能,出现血管侵犯、周围组织浸润和远处转移可以确定恶性诊断.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