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0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哲学理论、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3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9853篇;相关期刊719种,包括现代哲学、学理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五届两岸逻辑教学与研究学术会议、“中西比较视野中的西方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维特根斯坦的相关文献由106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文倩、刘清平、樊岳红等。

维特根斯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3 占比:5.80%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9853 占比:94.17%

总计:21083篇

维特根斯坦—发文趋势图

维特根斯坦

-研究学者

  • 李文倩
  • 刘清平
  • 樊岳红
  • 苏德超
  • 吴晓波
  • 徐为民
  • 李包庚
  • 杜世洪
  • 江珊
  • 肖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亮鑫
    • 摘要: 克里普克将维特根斯坦的遵守规则悖论看作是针对传统的语言意义理论而提出的怀疑论,他预设了解释作为理解规则和遵守规则去行动之间的中介,重新建构了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的核心论证。为了融贯地提出意义怀疑论,克里普克在理论上作出了各种规定,并对以往的心理主义、物理主义和倾向主义等意义理论进行了反驳。意义怀疑论来源于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理论和古德曼的绿蓝悖论,在逻辑论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些理论曾经遭遇的挑战。克里普克给出了一种怀疑论意义上的解决方案,强调了语言的社会性和语境分析的重要性,但其理论建构由于忽视了语言的前理论境况仍然无法给出一种完整的意义理论。
    • 吴子林
    • 摘要: 占据维特根斯坦思想核心地带的,是其艺术气质而不是科学精神。对维特根斯坦而言,音乐是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是衡量精神事物的尺度;作为深层的精神背景,音乐深刻影响了维特根斯坦哲学著作的结构形式,其还有以音乐阐述哲学思想的偏好。新的思想方式必然伴随新的述学文体。维特根斯坦是出色的文体家,“语言批判”贯穿其思想脉络的始终,并赋予其哲学著作以长久的文学价值。维特根斯坦将哲学视作一种语言行动,即一场与语言的搏斗,由此而展开了以思其非思、以言其不可言的“诗化哲学”;后期维特根斯坦修正了“唯名论”思想,把语言从形而上学返回到日常生活的使用当中,使哲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基于语言“构成性”“生成性”双重结构的认识,维特根斯坦以“描述性”语言克服了“语言的空转”,立体呈现超因果思想的生成过程。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强度使自己成了未来知识界的智慧来源之一。
    • 方芳; 刘成科
    • 摘要: “机器智能”正处于从对人类解决问题能力形式上的模仿,到一种深层次的模拟的过渡阶段。当前机器智能研究不同进路所依托的三种哲学范式(符号主义、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存在局限性。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为机器智能领域“语义进路的联结主义”的新范式提供了支撑,给我们以重要的哲学启思:对“智能”概念理解上的纠正,对语义的强调以及对“关系”问题的洞见。维氏的“关系”思想将为困扰机器智能领域的“框架问题”提供某种问题解决方案。
    • 陈纪
    • 摘要: 维特根斯坦哲学与康德哲学有某种深刻联系。尽管维特根斯坦的研究风格与康德迥异,但是许多当代哲学家仍愿意把维特根斯坦称为“康德式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均以“划界”为首要任务。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思想之间是具有同构性的,比较的平台是存在的。本文只在“划界问题”上对二人的思想进行比较和分析。
    • 摘要: 探寻意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融合于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探索之中,沉淀出各种各样的形式结构。当探索意义的行为转向自身,意义的意义问题浮现,符号学方法便在广泛的领域之中激起回响。本辑的多个研究版块都体现了这样的进程:“哲学符号学”中,伍晓明从《论语》文本的叙述分析深入至其中的对话性及哲学意蕴,蒋世强对维特根斯坦的符号学思想及其贡献进行了梳理,陈文斌讨论了货币作为一种符号的意义逻辑,郝娟则探讨了拉康性别理论中的身体维度。
    • 陈凯
    • 摘要: 维特根斯坦有一个著名的且引发了广泛讨论的论断:“世界是所有事实的总和,而不是所有事物的总和。”这句话可能离普通人的日常经验有一些距离,当人们看待世界的时候,往往自然而然地倾向于把事物进行分解:从某个物体还原到分子,再还原到原子,进而到各种基本粒子,于是可能觉得这整个世界就是由这些基本粒子组成的。
    • 刘清平
    • 摘要: 维特根斯坦在自己前后期的哲学思想中,从不同角度讨论了认知、逻辑和言行的“正确”问题。不过,他非但没有界定和辨析三种“正确”的不同含意,反倒经常将它们混为一谈,结果造成了某些理论上的混乱。其实,辨析三者之间在语义方面的微妙异同以及互动关联的关键,在于找到它们试图“符合”的不同标准:认知正确在于符合事实,逻辑正确在于符合法则,言行正确在于符合规范。
    • 汪尧翀
    • 摘要: 通常,维特根斯坦的名字不出现在任一部本雅明传记之中,是不言而喻的事。本雅明所属的思想传统,从表面上看也与分析哲学传统距离遥远。然而,若考虑其时代德语思想的整体图景,维特根斯坦与本雅明思考“语言”的同时性与亲缘性却不容忽视。颇具戏剧性的是,本雅明与维特根斯坦隐秘的单向交流,又最终导致了他与分析哲学思潮令人遗憾的错位。错位不仅为本雅明的语言哲学平添几分神秘色彩,而且遮蔽了本雅明与法兰克福学派之间不少历史与思想关系。消解这类神秘,也许有助于理解本雅明彼时真正的所思所想,增强而非削弱其“后世生命”。
    • 方芳; 史玉民
    • 摘要: 维特根斯坦“关系”思想的理论贡献在于,首先他澄清了“概念”与“对象”的区别,结束了“关系之争”中各方关于内、外在性问题的“拉锯战”。其次,在后期的“语言游戏说”中,他对内在关系的讨论又跳出了前期符合论的框架,将内、外在关系统一到生活实践中。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切入,把“内在关系”解释为一种语法关系,其独特内涵在于,内在关系无中介,它产生于实践,并且无个体与共同体之分。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关系”思想的基础就是“语言”和“实践”,揭示出这一点有助于从深层解读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维特根斯坦从认识论层面展开的“关系”思想与罗素从本体论层面对“关系”的探讨形成互补,在追溯关系哲学的形成与发展时,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不可忽视。
    • 徐鏖; 李果
    • 摘要: 研究者解读《逻辑哲学论》时偏执于重构论证,使得《逻辑哲学论》的解读遇到困境,并与维特根斯坦的初衷相偏离。维特根斯坦认为,其只是复制了名单人物的思想,而魏宁格就是名单人物之一。通过质疑冯·赖特对“1931年维氏列出的名单”的传统解读,以《性与性格》与《逻辑哲学论》的关系为切入点,对二者哲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可以说明,魏宁格的思想对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对哲学看法的影响,对“要理解某一事物,就要站在某一事物之外”这个前提的影响,对“伦理、逻辑、世界”三者关系的看法所产生的影响,对意志主义与唯我论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对理解《逻辑哲学论》显得十分重要,而且透过它们,还可以了解魏宁格被人淡忘的哲学思想,重拾魏宁格的思想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