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临界深度

临界深度

临界深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矿业工程、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83761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地下水、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四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2005年深部岩体力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会议、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动力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会议等;临界深度的相关文献由389位作者贡献,包括秦勇、刘吉敏、梁政国等。

临界深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3761 占比:99.82%

总计:83910篇

临界深度—发文趋势图

临界深度

-研究学者

  • 秦勇
  • 刘吉敏
  • 梁政国
  • 申建
  • 刘勇
  • 勾攀峰
  • 卞正富
  • 吕娟
  • 周健
  • 姚直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海君; 王运生; 谭文俊; 蔡国军
    • 摘要: 土质边坡渐近滑动失稳为典型破坏模式之一,即后缘临界拉裂和圆弧滑动。该文从线弹性断裂力学应力强度因子出发,考虑裂隙水对张拉裂隙面的作用,获得张拉裂隙扩展的临界深度,即h=f^(-1)(γ,c,Φ,h_(w),γ_(w),K_(c))。运用离散元颗粒流(PFC2D)方法对后缘张拉裂隙具有临界深度的土质边坡细观破坏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土质边坡滑移过程具有阶段性,表现为先圆弧滑动面形成,再失稳滑移;在细观上,整个边坡裂纹扩展以张拉裂纹为主,展现出从下往上的特征;边坡位移演化与微裂纹扩展不具有同一性,从坡脚至坡顶,坡表至坡内,位移呈现出递减趋势。该研究可揭示后缘张拉裂隙临界深度值,以及土质边坡圆弧滑动细观破坏机制。
    • 刘吉敏; 刘元飞; 付晓畅
    • 摘要: 钻井井壁结构竖向失稳是一种渐变至突变的力学问题,如何将传统的力学模型与现代的数学方法相结合,达到对井壁结构失稳机制的定量研究,是钻井井壁结构竖向稳定性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钻井井壁悬浮下沉至井底时,井壁结构积累了一定量的弹性势能,此时的稳定平衡状态是动态的,井壁有可能发生倾斜、滑移,甚至失稳,需要加强监控和有效防治。基于突变理论原理和井壁悬浮下沉力学模型,建立钻井井壁竖向失稳的总势能函数和尖点突变模型。由突变模型的平衡曲面和分歧点方程,给出了井壁突变失稳的定量判定条件。结果表明:控制变量m,n的取值直接决定井壁的稳定平衡状态。当Δ>0时,控制变量(m,n)落在分歧点集外部,系统位于平衡曲面的上叶和下叶,井壁结构处于稳定平衡状态。当Δ<0时,控制变量(m,n)落在分歧点集内部,系统位于平衡曲面的中叶,井壁结构处于不稳定平衡状态。当Δ=0时,控制变量(m,n)落在分歧点集的边界上,井壁结构处于临界稳定平衡状态。进一步地由稳定平衡临界条件,建立了井壁满水和非满水竖向失稳临界深度计算公式。同时,为推广突变模型分析方法的工程应用,利用Python语言,确立了井壁稳定性分析和判定的流程,为监测预报和井型参数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结合工程实例,计算后发现满水和非满水状态下建立的突变理论临界深度值较能量法临界深度值分别相差0.396%和7.15%。因此,基于突变理论的井壁结构稳定性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阐释井壁结构竖向失稳。
    • 欧阳严严; 陈靖; 陈宗强; 孔勇发
    • 摘要: 研究了浮沉子在增压条件下发生的不可逆下沉现象,发现浮沉子在液体中存在不稳定平衡的临界位置.从受力的角度解释,浮沉子完全浸没时无法依靠增大气体的体积来增大浮力;从势能的角度解释,临界位置是浮沉子的不稳定平衡点,改变压强会导致不可逆平衡点改变,出现不可逆下沉现象.实验研究了浮沉子不可逆下沉的临界深度与浮沉子未置入水中时的气柱长度、液体的密度、试管的外径与内径之比以及总长度之间的关系,并对实验现象给出了直观的解释.
    • 荣海; 于世棋; 张宏伟; 梁冰; 韩军; 兰天伟; 杨振华
    • 摘要: 为了定量计算典型冲击地压矿井的临界深度,实现煤矿冲击地压的有效防控.应用地质动力环境评价方法,将冲击地压矿井划分为"典型冲击地压矿井"和"非典型冲击地压矿井"2种类型.通过构建的煤岩动力系统模型,研究了煤岩动力系统的能量特征及其与冲击地压显现的关系.分析了自重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下煤岩动力系统的能量特征,并分别确定了不同应力场条件下的煤岩动力系统能量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典型冲击地压矿井的临界深度计算方法,并在3个典型冲击地压矿井进行了准确性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地质条件下,煤岩动力系统的总能量与构造应力场下煤岩动力系统的能量相等,自重应力场下煤岩动力系统的能量为基础能量,煤岩动力系统释放的能量为构造应力场下能量与基础能量的差值.对于典型冲击地压矿井,煤岩动力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源于构造应力场,在构造应力场条件下煤岩动力系统积聚的能量已经能够支撑冲击地压发生,在开采活动诱发下就会发生冲击地压;对于非典型冲击地压矿井,在构造应力场条件下煤岩动力系统积聚的能量不足以支撑冲击地压发生,需要其他工程条件补充能量,在开采活动诱发下才有可能发生冲击地压.根据验证结果,典型冲击地压矿井的临界深度计算方法,以及煤岩动力系统能量计算方法准确性较高,可达93%以上,可以广泛应用于矿井冲击地压的预测与危险性评价工作中.非典型冲击地压矿井的煤岩动力系统能量补充因素较多,如采掘活动、煤柱应力、顶板活动等,将在后续研究工作中深入研究.
    • 曹中浩; 阳红
    • 摘要: 为实现磷锗锌(ZnGeP2)晶体超精密切削,提高表面加工质量,获得纳米级的超光滑表面,基于纳米压痕实验计算出磷锗锌晶体表面脆塑转变临界深度.在此深度内切削材料产生脆塑转变,并以塑性方式去除.在此基础上,采用单点金刚石飞切机床DFC600A开展磷锗锌晶体超精密切削.通过控制切削深度低于磷锗锌晶体脆塑转变临界深度,使材料表面仅发生塑性变形,实现了晶体表面纳米级光滑表面加工,表面粗糙度达1.01 nm,达到了对磷锗锌晶体表面的加工要求,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 张学梅; 马青华; 郝静远; 李东
    • 摘要: 煤层气的吸附极大值客观存在,对其研究大多是定性或半定量的结果,目前无精确计算吸附极大值的方法.根据多元函数方程出现极值的必要且充分条件是该方程的一阶全微分必须为零的规则,建立1个包括镜质体在内的可用于计算极值条件的齐次方程,即设计地温梯度与压力梯度比、温度与压力的函数关系并使得计算吸附临界深度的齐次方程成为仅剩压力为变量的一元二次方程.基于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omax)与参数(Δ和β)的关系,先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判别式,然后从中选定1个合理的解为临界压力(Pc),再求临界深度(Hc)和临界吸附量(Vc).该方法需同时满足的条件为:地温梯度范围为2.5°C/hm~3.5°C/hm,压力梯度范围为0.70 MPa/hm~1.30 MPa/hm,镜质体最大反射率(Romax)为0.65% ~2.50%.通过图形可直观判断在等临界深度、等临界压力和等临界吸附量下镜质体最大反射率与温压梯度比之间的变化关系.建议直接采用基于煤岩分析和温压梯度比计算煤层气吸附极大值时深度和压力及吸附量的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以快速、精准地计算在不同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地温梯度和地压梯度时煤层气吸附气量达到极值的情况下的临界深度、临界压力和临界吸附量,并显示其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和温压梯度比之间的变化关系.
    • 张炎飞; 刘先峰; 袁胜洋; 王云浩; 符文; 赵腾飞; 陈伟志
    • 摘要: 针对下伏坎儿井暗渠的高速铁路路基稳定性问题,采用有限元极限分析方法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路基荷载作用下下伏坎儿井暗渠路基的破坏模式主要有暗渠上部土体发生破坏和路基边坡发生滑动破坏2种,随着暗渠埋深和水平位置远离路基,破坏模式逐渐演变为路基边坡的自身破坏;暗渠临界深度分布曲线呈"W"形,且主要与暗渠位置、断面形状、断面尺寸有关,当暗渠位置位于临界深度分布曲线以下时,地基极限承载力不再随暗渠位置变化而改变,路基稳定性不再受暗渠影响;暗渠断面形状越圆滑,路基受力性能和稳定性越好,路基稳定时圆形暗渠的临界深度最小;暗渠断面宽度越大,路基稳定性越差,当圆形暗渠断面尺寸增大1倍时,暗渠临界深度增大约10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