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脂润滑

脂润滑

脂润滑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401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95845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河北农机、设备管理与维修、轧钢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第十届机械动力传动专业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设备润滑与液压技术交流会议、第五届全国摩擦学术会议等;脂润滑的相关文献由832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声震、曹春华、不公告发明人等。

脂润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6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5845 占比:99.83%

总计:96005篇

脂润滑—发文趋势图

脂润滑

-研究学者

  • 吴声震
  • 曹春华
  • 不公告发明人
  • 吴小杰
  • 宁远涛
  • 张延顺
  • 白越
  • 陈琦
  • 黄佳荣
  • 黄敦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国达; 刘怀举; 卢泽华; 魏沛堂
    • 摘要: 为预测塑料齿轮的脂润滑条件下的稳态温度,建立了考虑温度-模量效应和摩擦热流-滞后热通量多热源效应的塑料齿轮运行温度场有限元数值模型,研究了塑料齿轮稳态温度场的分布规律以及载荷和转速水平对稳态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稳态温度场的温度沿着齿廓内法线方向逐渐降低,在内法线方向0.5 mm深度处的温度约为表面温度的90%,稳态温度随着载荷或转速的增大而逐渐升高。开展了脂润滑条件下POM(聚甲醛)-POM齿轮副的运行温度试验,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良好,该研究可为高承载塑料齿轮传动设计提供支撑。
    • 陈江义; 史文华; 秦东晨; 王迎佳
    • 摘要: 根据RV减速器摆线针轮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理论,分析了摆线针轮传动在不同啮合位置的当量曲率半径、卷吸速度和单位长度载荷的变化规律;基于润滑脂的Ostwald模型建立线接触脂润滑弹流分析模型,分析了载荷、卷吸速度以及流变指数对脂膜厚和压力分布的影响;并对摆线针轮在不同啮合位置进行脂润滑数值分析,获得了啮合离散点的脂膜形状和压力分布,进而通过计算膜厚比得出针齿从摆线轮齿根到齿顶啮合过程中的瞬时润滑状态,确定了摆线轮的润滑不良区域。结果表明:脂润滑的膜厚、压力分布特征及其随载荷和卷吸速度的变化规律与油润滑的特征规律相似,但从定量角度看,相同条件下油润滑的膜厚要高于脂润滑膜厚;在RV减速器摆线针轮传动中,随着针齿从齿根到齿顶的啮合,当量曲率半径快速降低后变化缓慢,卷吸速度先降低后缓慢增大,单位长度载荷快速增大后缓慢降低;当量曲率半径、卷吸速度和单位长度载荷的变化也使得不同啮合点的润滑性能随之变化,针齿在摆线轮齿根部位啮合时脂膜厚较大,从摆线轮齿根到齿顶润滑性能逐渐由好变差,摆线轮齿顶部位为润滑不良区域;润滑脂膜厚随着流变指数的增大而增大,通过增大润滑脂的流变指数,可以有效改善摆线针轮传动的润滑状态,提高摆线轮的寿命。
    • 孙章栋; 梅涵; 任爱华; 王红霞
    • 摘要: 为研究脂润滑下摆线针轮传动润滑特性,基于Ostwald本构方程建立摆线针轮线接触脂润滑数值模型,研究负移距修形、正等距修形、正等距+正移距修形和负等距+负移距修形4种摆线轮修形方式对啮合过程中摩擦润滑接触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啮合过程中最小油膜厚度、摩擦因数、摩擦损失功率及一个啮合周期内总的摩擦损失功率评价了摩擦润滑状态。结果表明:相同加工精度下,正等距+正移距组合修形方式下啮合过程中最小油膜厚度最大,摩擦因数、摩擦损失功率以及总的摩擦损失功率最小;等距+正移距组合修形方式的摩擦润滑接触状态最优,而负等距+负移距修形的摩擦润滑接触状态最差,正等距单修形方式的摩擦润滑接触状态优于负移距单修形方式;不同修形方式下,随着修形量的增加,整个过程总的摩擦损失功率增加,摩擦润滑状态变差;随着转速增加,修形齿廓啮合过程中最小油膜厚度增大、摩擦因数减小、摩擦损失功率增大及总的摩擦损失功率线性增加。
    • 陈志群; 钱林方; 朱一宬
    • 摘要: 为了准确地获得脂润滑条件下齿轮齿条的动态特性,考虑齿轮齿条啮合时的结构时变啮合刚度和瞬态热弹流润滑刚度的耦合影响,建立结构-脂膜耦合啮合刚度模型,推导受摩擦影响的齿轮齿条增程机构的动力学方程.分析齿轮齿条机构及脂膜的动态特性,数值结果表明:在考虑润滑脂的瞬态热弹流效应后,轮齿的啮合总刚度比结构时变啮合刚度低;且法向啮合力越小,总刚度值越低.中心膜厚、中心压应力均具有高频波动特性,并随着当量曲率半径的增加分别呈上升与下降的趋势.最恶劣润滑状态出现在齿轮轮齿面上靠近基圆的位置,此处的脂膜温升最高,脂膜压应力最大,脂膜厚度最薄.摩擦系数在齿轮齿条传动速度较大的中间时段比起始与末端时段的低,在啮合点靠近节点位置时明显下降.
    • 张帅; 杜学芳; 马纯; 姜艳红; 张文虎; 邓四二
    • 摘要: 针对高速脂润滑滚动轴承密封过早失效的问题,建立油封的热-应力耦合有限元模型,研究油封主要参数和轴承工况参数对油封唇口的最高温度和最大接触应力的影响规律,对油封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利用强化温升漏脂试验台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高速脂润滑滚动轴承油封密封性能的研究应该考虑温度的影响;唇口的最高温度随轴向过盈量、橡胶材料硬度、密封面摩擦因数、轴承转速和轴承腔内温度的增大而增大;最大接触应力随轴向过盈量和橡胶材料硬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密封面摩擦因数、轴承转速和轴承腔内温度的增大变化不大;密封结构优化后,平均漏脂率下降了56.7%,平均温升下降了54.3%。
    • 陈英俊; 黄文华; 何照荣; 吴金华; 关依翔
    • 摘要: 润滑脂有强烈的非牛顿流体性质和触变性,使得其润滑性能测试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为了实现润滑脂性能的有效测试,研究球盘接触脂润滑试验台的运动控制方法;设计试验台高旋转精度的主轴结构,研究基于PLC的交流伺服电机的运动控制方法,并基于光干涉原理测量润滑脂的润滑膜厚度.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准确控制球盘接触脂润滑试验台的摩擦副运动,实现了所需运动规律;设计试验台能方便准确地测量出润滑脂在不同工况下的润滑膜厚度.
    • 刘建龙; 林江海; 王东峰; 张璞; 王燕霜; 李瑞川
    • 摘要: 建立以基本额定动载荷、基本额定静载荷和摩擦力矩为优化目标的脂润滑特大型双列四点接触球轴承的优化设计模型,提出了考虑低速摆动、轴承材料、润滑状态和可靠性等因素的精确轴承疲劳寿命计算公式,并以某一型号特大型双列四点接触轴承为例,通过多目标遗传优化算法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型进行轴承结构参数优化设计,既能满足轴承的承载能力,又能提高轴承的寿命,同时能减小轴承的摩擦力矩.
    • 王广欣; 范文仲; 沈玉婷
    • 摘要: 以章动面齿轮传动为研究对象,取任意一对啮合齿轮副,建立点接触形式下Herschel-Bulkley模型的弹流润滑数学分析模型.讨论了模数、章动角、压力角和齿数对膜厚和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数、章动角和压力角增加,固定侧和转动侧的膜厚均增加.但增加面齿轮齿数,固定侧和转动侧的膜厚均降低.在章动面齿轮传动基本参数的合理设计范围内,适当增加齿轮模数,章动角和压力角,减少面齿轮齿数有利于润滑性能的提高.
    • 白丹; 范志勇; 岑辉
    • 摘要: 采用电容法对脂润滑球轴承的弹流膜厚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分别在不同轴承转速、轴向载荷、润滑脂类型以及滚珠数量条件下对弹流膜厚值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轴承转速的提升会导致温度的变化,虽然不同润滑脂具有不同的剪切稳定性,但所有润滑脂的标准化膜厚值变小,即导致更恶劣的乏油程度;载荷的变化仅对剪切稳定性低的润滑脂的弹流膜厚值有影响;而轴承滚珠数量减半后,在每个滚珠所受载荷不变的情况下,润滑脂所受剪切作用减少,导致轴承的乏油程度更加严重.研究表明,脂润滑球轴承的弹流膜厚值受到多因素的影响,需要对不同情况进行单独分析.
    • 杜洋; 韩一鸣; 王静; 梁森
    • 摘要: 采用光干涉技术在球-盘点接触试验台上进行间歇运动条件下的润滑脂膜厚分布研究,测量卷吸速度和停歇时间影响下的中心膜厚和最小膜厚的变化.使用Centoplex3润滑脂,在充分供脂的情况进行不同停歇时间和不同卷吸速度下的对比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增稠剂纤维团存在于减速阶段末期及停歇阶段和加速阶段前期,对膜厚造成一定程度!的波动;随着停歇时间的增加,纤维团聚集程度降低并且尺寸减小,但始终有纤维团存在于接触区;在非停歇阶段的相同瞬时,卷吸速度越大,中心膜厚和最小膜厚就越大,而在停歇阶段的中心膜厚与最小膜厚变化则不遵循此规律;增稠剂纤维团的随机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中心膜厚与最小膜厚,间歇运动中采用脂润滑方式比油润滑更为有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