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苯并(α)芘

苯并(α)芘

苯并(α)芘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37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1150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食品安全导刊、实用肿瘤学杂志、江西农业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0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第三次绿色化学化工学术会暨第六次色谱学术会议等;苯并(α)芘的相关文献由95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耀群、李呐、杨光宇等。

苯并(α)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1150 占比:99.78%

总计:51264篇

苯并(α)芘—发文趋势图

苯并(α)芘

-研究学者

  • 李耀群
  • 李呐
  • 杨光宇
  • 何沛
  • 刘春波
  • 胡清源
  • 刘志华
  • 孔维松
  • 丁爱中
  • 侯宏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孟祥晖; 王宏洋; 孙宇巍; 张明慧; 朱光灿; 沈亚琴; 柳慧芳
    • 摘要: 应用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预测苯并(α)芘(BaP)暴露的人体内部剂量,基于贝叶斯的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模拟(MCMC)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校准和优化,最后运用已优化的模型对BaP内暴露基准值进行推导.研究发现,基于贝叶斯的MCMC方法对模型后验参数校准后,模型精度明显提高,两个数据集验证结果显示残差平方和分别降低了72%和94%.PBPK模型以BaP和子代谢物3-羟基苯并(α)芘(3-OHBaP)的体内动力学过程为结构基础,模拟BaP体内浓度分布大小为脂肪>肾脏>皮肤>缓慢灌注组织>快速灌注组织>静脉血>肝脏;3-OHBaP体内浓度分布大小为肾脏>快速灌注组织>脂肪>肺>静脉血>缓慢灌注组织>肝脏>皮肤.敏感性分析显示,快速灌注组织-血分配系数对模型输出影响最大,灵敏度系数超过了200%;排泄系数影响最小,只有肾小球过滤率K_(BR)的灵敏度系数超过了1%.以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推荐的参考浓度2.0×10^(-6)mg/m^(3)为外暴露安全基准值,基于PBPK模型推导了职业暴露的BaP生物监测当量(BE),结果显示BE值为0.405pmol/mol肌酐(尿液3-OHBaP平均浓度),为基于人体内暴露剂量水平进行定量健康风险评估奠定了基础.
    • 古丽加马力·艾萨; 邢军; 李安; 张瑞
    • 摘要: 本文针对新疆传统发酵剂开菲尔粒中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苯并(α)芘的作用机制这一问题,研究50 mg/L苯并(α)芘胁迫作用下,开菲尔粒微生物在发酵乳中代谢产物发生的特征性变化。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偏小二乘判别分析方法,确认了苯乙酸、苯酚、原儿茶酸、邻苯二甲酸二异丙酯、邻苯二甲酸等为中间代谢特征产物,在KEGG数据库共注释到56条代谢途径,其中富集代谢产物较多、显著性高、与氨基酸代谢有关的关键通路有3条,中间代谢物质在脱氢酶、双加氧酶、脱氢异构酶等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将苯环裂解,因此推断开菲尔粒中存在微生物菌株可能通过“萘途径”“邻苯二甲酸途径”“苯丙氨酸途径”3条代谢途径对苯并(α)芘进行降解。研究可以为微生物对苯并(α)芘的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可以为降低苯丙(a)芘对人体的危害提出可能的生物防治策略,为开菲尔发酵乳制品在食品工业中的合理开发应用提供研究依据。
    • 王宏洋; 孟祥晖; 孙宇巍; 张明慧; 王旭; 朱光灿
    • 摘要: 苯并[α]芘[benzo[α]pyrene,BaP]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致癌多环芳烃,带来的健康风险受到普遍关注.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 PBPK)模型是一种预测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部剂量的数学模型,近年来在健康风险评估中应用广泛.本文介绍了BaP对生物体的健康危害,概述了BaP的PBPK模型研究进展,指出了BaP人体PBPK模型存在BaP及代谢物的代谢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代谢参数可靠性不高、模型还需继续完善等问题,并探讨了PBPK模型在BaP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一方面,PBPK模型在阐明内暴露监测结果及补充完善污染物在人体内的代谢机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基于PBPK模型分析完善了BaP生物标志物3-羟基苯并[α]芘在肾小管重吸收的肾脏排泄机制;另一方面,PBPK模型作为外推工具,通过种间外推可以量化污染物的种间药代动力学差异,减小动物健康剂量水平外推至人体基准值的不确定性;通过体外到体内的外推可以关联内外暴露剂量,利用反剂量学推导人体健康基准值.这两种外推方法的应用均可以提高人体健康基准值推导的科学性、准确性.并以BaP为例剖析了PBPK模型不确定性来源,提出了提高模型精确性的方法.最后,为了进一步推动完善BaP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方法体系,本文探讨总结了3个重点研究方向:一是探索PBPK模型应用于BaP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体系;二是探索可靠性更高的Ba P健康风险评估概率模型;三是开展BaP的生物标志物用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可行性研究.
    • 额尔敦巴雅尔; 孙萍; 张慧如; 张国强; 云雪艳; 陈倩茹; 董同力嘎
    • 摘要: 针对亚麻籽油中苯并(α)芘残留问题,采用了物理吸附法脱除亚麻籽油中的苯并(α)芘。以活性炭与活性白土为吸附剂,通过二者单独作用及其混合使用,比较三种吸附剂对苯并(α)芘的吸附速率,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结合NIST标准图谱库对经脱除装置处理前后的亚麻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成分含量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活性白土的固定用量为4%时,苯并(α)芘脱除率将近达到40%;活性炭的用量为2%时,其脱除率达到83%;将二者串联使用时,脱除率可达到96%。另外苯并(α)芘浓度30μg/kg时使用二者串联吸附过滤,因此物理吸附法去除亚麻籽油中苯并(α)芘效果最好的是将活性白土与活性炭串联处理,其最佳条件为:活性粘土与活性炭串联比例为0.8%+4%,在此条件下去除率可达96%。同时利用吸附剂对亚麻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并没有造成损失。综上,本文为亚麻籽油中苯并(α)芘的脱除提供了理论依据。
    • 马倩
    • 摘要: 为了解安康境内植物油的质量状况,本文对近5年157个植物油样本中的苯并[α]芘含量进行了汇总分析,并对生产工艺关键控制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安康境内植物油中苯并[α]芘合格率为99.5%,检出率为86.6%,含量在0.2~25.0 μg·kg,样本苯并[α]芘检出平均值为2.2 μg·kg^(-1),污染风险总体可控。查找不合格样本超标原因,并进行工艺改进后,复检样品合格。
    • 夏虹; 刘丽; 彭西甜; 彭立军; 林春
    • 摘要: 综述了水产品中苯并[α]芘的来源和性质及苯并[α]芘暴露对水产品的危害,归纳了目前常用的检测苯并[α]芘的仪器分析方法,对各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苯并[α]芘未来检测方法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冯润萍; 郭明; 王珏; 熊蔓; 傅华禹; 邵燕; 孙立苹
    • 摘要: 以氧化石墨烯(GO)为分子骨架,负载纳米氧化铁(γ-Fe2O3)和TiO2赋予GO磁性和光催化性;利用苯并α 芘(BaP)为模板合成具有识别吸附降解BaP性能的石墨烯基分子印迹气凝胶(GMIA).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能谱(EDS)表征中间及最终产物;气相色谱-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GMIA富集识别BaP性能及降解功效,探究GMIA对BaP的吸附动力学并分析吸附机理与降解机制.结果表明:GMIA能高效分子识别BaP,平衡吸附量为236.891 ng·g-1,识别的印迹因子α=2.35,选择性明显优于石墨烯基非分子印迹气凝胶(GNMIA),GMIA对BaP的吸附行为符合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紫外照射GMIA即可完全降解BaP,与GNMIA相比具有显著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同时,GMIA吸附脱附处理后的重复利用性能良好.
    • 陈帅; 裴跃斌; 王康欣; 周海龙; 李元超
    • 摘要: 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是一种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有毒的环境污染物,珊瑚是构成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基石,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以南海3种典型的造礁石珊瑚:鹿角杯型珊瑚(Pocilloporadamicornis)、指状蔷薇珊瑚(Montipora digitata)和美丽鹿角珊瑚(Acropora formosa)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二甲基亚砜(DMSO)溶剂对照组和1.0、12.5、25.0、50.0、100.0μg·L-1的BaP胁迫组.分别在胁迫第0天、第3天、第5天、第7天后取样.测定了珊瑚-虫黄藻共生体的共生虫黄藻密度及其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并通过"Logistic模型"拟合出共生虫黄藻逃逸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结果表明:BaP胁迫7 d的EC50分别为指状蔷薇珊瑚47.00μg·L-1、鹿角杯型珊瑚22.15μg·L-1、美丽鹿角珊瑚5.38μg·L-1.综合分析各项生理指标,在BaP胁迫下,美丽鹿角珊瑚更敏感,3种珊瑚耐受力排序为:指状蔷薇珊瑚>鹿角杯型珊瑚>美丽鹿角珊瑚.
    • 王丰琳; 周新颖; 王文晶; 杨三东; 唐涛; 李彤
    • 摘要: 荧光检测器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特点,是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常用的检测器之一.该文研制了一款基于共聚焦光学构型的多波长发光二极管(LED)诱导荧光检测器,可实现多种物质的检测.通过电机多重校准定位与光源滑动定位技术实现多光源的精准定位,使用共用发射光路简化仪器结构并降低了仪器成本.针对LED光源切换机构进行3万个周期连续切换的可靠性测试,测得激光器的靶点位置误差在±0.2 mm以内,实现了LED光源定位的准确性和良好重复性,解决了传统荧光检测器结构复杂、价格高,以及发光二极管(LED)单波长诱导荧光检测器专用性强、应用范围窄等问题.以甲醇为流动相,使用C18色谱柱对3个光源进行基线考察,结果表明:研制的检测器在340、365、385 nm激发光源下,基线噪声低于5.0×10-4 FU,漂移小于5.0×10-3 FU/h.以真菌毒素和苯并(α)芘为探针,对其线性和灵敏度进行评价.分别采用乙腈-水-乙酸(96:102:2,体积比)、甲醇-乙腈-水(20:20:60)、乙腈-水(90:10)作为检测赭曲霉素A、黄曲霉毒素B1、苯并(α)芘的流动相,激发波长分别为340、365、385 nm.测得赭曲霉素A、黄曲霉毒素B1、苯并(α)芘分别在1.0~50.0、0.1~20.0、0.5~20.0 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9),检出限分别为0.06、0.01、0.02 ng/mL.对该检测器的重复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3个光源对样品响应值的RSD(n=11)均小于1.0%.以340 nm光源为测试条件,显示检测器在震动、高温和低温环境下的基本性能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与市售进口的通用型荧光检测器相比,二者在基线噪声、漂移和灵敏度方面结果相当.该文研制的检测器结构简单、波长覆盖范围宽、性能良好,在真菌毒素和苯并(α)芘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崔玲; 周美林; 邱朝坤
    • 摘要: 以油茶籽油为对象,研究了活性炭对茶油苯并(α)芘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A活性炭对茶油苯并(α)芘的脱除效果最好,当其添加量为0.2%时,苯并(α)芘脱除率达97.9%;当其添加量为2%时,苯并(α)芘未检出,脱除率达100%.同时,研究了A活性炭对茶油的吸附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吸附时间为25~30min,最佳吸附温度为75~95°C,研究结果为活性炭脱除茶油毛油中苯并(α)芘的工艺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