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茂兰自然保护区

茂兰自然保护区

茂兰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62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普通生物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篇、专利文献434733篇;相关期刊40种,包括农村经济与科技、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等; 茂兰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文献由118位作者贡献,包括冉景丞、兰洪波、吴鹏等。

茂兰自然保护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34733 占比:99.99%

总计:434795篇

茂兰自然保护区—发文趋势图

茂兰自然保护区

-研究学者

  • 冉景丞
  • 兰洪波
  • 吴鹏
  • 丁访军
  • 崔迎春
  • 覃龙江
  • 龙翠玲
  • 姚正明
  • 杨仕涛
  • 熊洪林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文君; 崔迎春; 周汀; 侯贻菊; 周华; 吴鹏
    • 摘要: 以喀斯特区68种典型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生长阶段植物叶面积、叶干重及比叶面积的测定和计算,分析了不同生活型、不同系统发育以及不同科植物比叶面积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茂兰喀斯特区68种植物叶面积、叶干重和比叶面积变化范围分别为4.28~223.63 cm^(2)、0.015~1.381 g和67.66~783.76 cm^(2)/g,变异系数均属强变异。比叶面积与叶干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比叶面积在各生长阶段均表现为:草本>灌木>乔木、落叶植物>常绿植物;不同生活型植物,草本、灌木及乔木的比叶面积分别在乔林样地、灌木灌丛样地、顶级群落样地中最高。不同系统发育在各生长阶段均表现为:蕨类植物>种子植物;不同科植物则均以卷柏科最高。从不同生长阶段来看,不同生活型、不同系统发育以及不同科植物的比叶面积均表现为:生长盛期>生长末期。由此也体现了该区域不同功能(类)群植物对高度异质的喀斯特生境存在不同的适应策略。
    • 吴鹏; 崔迎春; 赵文君; 侯贻菊; 朱军; 丁访军; 杨文斌
    • 摘要: 研究茂兰喀斯特区不同功能(类)群植物叶片的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揭示其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阐明碳(C)、氮(N)、磷(P)、钾(K)等养分含量与C∶N∶P间的相互关系,探讨N∶P对该区域植物生长的指示作用,以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其养分利用状况及适生性,为喀斯特森林的稳定性及维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以茂兰喀斯特区68种典型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不同生长阶段植物叶片的C、N、P和K含量,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结果 表明:研究区68种植物分属40科62属;其叶片C、N、P和K含量的几何平均值分别为445.87 g/kg、17.32 g/kg、1.35 g/kg和9.86 g/kg,C∶N的算术平均值为26.93,C∶P、C∶K、N∶P、N∶K和P∶K的几何平均值分别为330.93、45.22、12.85、1.76和0.137;C与N呈极显著负相关,N与P、K以及P与K均呈极显著正相关,N与C∶P和C∶K、P与C∶N、C∶K和N∶K以及K与C∶N、C∶P和N∶P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且它们之间均具有二次函数、指数函数或幂函数的非线性耦合关系;从变异程度来看,C含量为弱变异,N、P、K含量及各元素的化学计量比则均属中等变异或强变异.从植物不同生活型来比较,各生长阶段的C含量均表现为灌木>乔木>草本,N、P和K含量均为草本>灌木>乔木,各元素的化学计量比则均为乔木>灌木>草本.从植物不同系统发育来分析,各生长阶段蕨类植物的N、P、K含量均要高于种子植物,而各元素的化学计量比则正好相反.从不同生长阶段来看,各功能(类)群植物生长期(或生长盛期)的养分含量均要高于落叶期(或生长末期);乔木、灌木和草本等不同生活型植物落叶期的C∶P、C∶K、N∶P和N∶K均要高于生长期;蕨类植物各元素的化学计量比不同生长阶段间差异都不显著;而种子植物的C∶P、C∶K、N∶P和N∶K则均表现为落叶期>生长期.对比我国其他地区及全国和全球尺度上的研究结果,该区域植物的生长发育易受N和P素的双重限制,但又因功能(类)群及生长阶段的不同其受限的养分元素也存在一定差异,体现了对高度异质的喀斯特生境不同的适应策略;而植物体内较高的K含量则可能是提高其自身抗性、适应恶劣环境的重要因素.减少人为干扰、加之适当的保护,在植物生长期配以适量的N素添加,有利于其更好的生长发育,有助于提高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研究结果揭示了喀斯特森林植物的适生机制,对喀斯特森林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李武江; 张连; 杨刚; 孟凡非
    • 摘要: 西南民族地区自然景观独特,气候条件优越,动植物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厚,是开发康养旅游产业的良好区域.本文以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为例,结合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运用PPP等模式在茂兰自然保护区开发康养旅游产业.乡村康养旅游的发展,不仅保护利用了当地的生态资源,更是给当地带来极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助力当地的乡村振兴,对民族地区的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远阳(文/摄影)1
    • 摘要: 夜晚,我走在贵州南部茂兰自然保护区的密林里,想找一些奇特的昆虫拍摄。一路收获还不错,于是继续往密林深处探寻。突然下起了大雨,幸好我带着雨伞。雨很大也很急,但一会儿就停了,我收起伞接着前进。
    • 胡琼方; 杨卫诚; 杨靓雯; 苏荣翔; 杨江
    • 摘要: 2017年5、7、10月采用样线法对茂兰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进行资源实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确认保护区现有两栖动物1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物种1种.不同样线的物种和种群数量存在差异,可能与两栖动物的生境、海拔和人为干扰因素有关.因此,开展两栖动物资源调查,不仅可以为保护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还是维持物种多样性的前提,对多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 吴鹏; 崔迎春; 赵文君; 舒德远; 侯贻菊; 丁访军; 杨文斌
    • 摘要: 【目的】研究茂兰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养分与化学计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定量评价各影响因子对其的解释程度,阐明群落演替与土壤性状演变间的内在耦合关系,旨在为该区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草本群落、灌木灌丛群落、乔林群落和顶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等演替阶段为研究对象,每个演替阶段各设置3个固定样地,样地内根据不同小生境随机布设12个土壤剖面,分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结果】研究区土壤的SOC、TN、TP和TK含量均值分别为54.72、4.67、0.73和8.53 g/kg,且SOC、TP和TN含量相互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规律;C:N、C:P、C:K、N:P、N:K和P:K分别为11.95、79.16、6.50、6.64、0.550 1和0.085 2;从变异系数来看,除TK含量和C:N属弱变异性以外,其余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属中等变异性。随植被的正向演替,不同演替阶段的SOC、TN和TP含量基本上均呈上升趋势,而TK含量则呈倒"V"字型变化,表现为:乔林阶段>顶极阶段>灌木灌丛阶段>草本阶段;各演替阶段不同土层深度的SOC、TN和TP含量均表现为0~10 cm要高于10~20 cm,而TK含量则无明显变化。土壤化学计量特征随演替的进展其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在土壤剖面层次上,各演替阶段除C:N不同土层深度间无显著差异以外,其余也均表现为0~10 cm要高于10~20 cm。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层深度和群落演替是调控该区域土壤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因素,对其解释程度分别为32.82%和32.19%。【结论】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氮、磷养分含量丰富,植物生长受氮(或磷)素限制的原因可能是土壤养分含量的有效性偏低所致;减少人为干扰、加之适当的保护,促进群落的正向演替,提高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研究初步揭示了众多影响因子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解释程度,对喀斯特森林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吴邦利; 龙翠玲; 秦随涛
    • 摘要: 为探讨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结构和优势种更新机制,对茂兰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群落中有木本植物37科58属70种,以樟科、蔷薇科、无患子科和漆树科为主.常绿树种41种,占总种数的58.6%;落叶树种29种,占总种数的41.4%,这体现了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群落学性质.群落的优势乔木树种有轮叶木姜子(Litsea verticillata)、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狭叶润楠(Machilus rehderi)和翅荚香槐(Cladrastis platycarpa)等.灌木优势种有皱叶海桐(Pittosporum crispulum)、裂果卫矛(Euonymus dielsianus)、革叶铁榄(Sinosideroxylon wightianum)和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等.优势种种群结构有5种类型:单峰型,如樱桃(Cerasus pseudocerasus)、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等阳性乔木,为林窗更新种,随林窗的郁闭将衰退消失;逆J字型,如轮叶木姜子、香港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hongkongensis)、皱叶海桐等耐荫性强的常绿阔叶树种,更新能力较强,为顶极群落优势种;间歇型,如青冈栎、狭叶润楠、齿叶黄皮(Clausena dunniana)等树种,群落中的个体多集中在小径级阶段,能长期存在于群落中;L字型,如桂皮(Cinnamomum tamala)、梓叶槭(Acer catalpifolium)、革叶铁榄等;单柱型,如石岩枫(Mallotus repandus)、南天竹等常绿灌木树种,个体集中于幼苗、幼树阶段,为顶极群落亚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主要组成种.因此,这表明调查区域的植物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的顶极阶段.
    • 周伟; 陈轩; 龙云川; 周少奇
    • 摘要: 为探明贵州喀斯特区域土壤放线菌分布特点及其多样性,将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划分为不同的生境区域,并采集24份土壤样品;采用平板稀释法分别在高氏1号培养基中分离放线菌;通过形态特征对所分离纯化的放线菌进行初步鉴定;经初步鉴定排重后,选取部分放线菌菌株进行16S rRNA测序鉴定.结果显示:茂兰保护区土样中共分离出126株放线菌菌株,其中链霉菌属菌株占总数的91.3%,为烬灰类群、黄色类群、金色类群等;经初步鉴定排重后,选取23株放线菌进行16SrDNA测序.经鉴定,其中21株属于链霉菌属、1株为诺卡氏菌属、1株为小单孢菌属.初步揭示了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土壤放线菌多样性和生境分布,为贵州喀斯特土壤放线菌分布和多样性研究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