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药线点灸

药线点灸

药线点灸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5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92398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广西中医药、吉林中医药、内蒙古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第四次全国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学术会、2006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四届全国针灸学术研讨会等;药线点灸的相关文献由315位作者贡献,包括唐汉庆、李克明、李晓华等。

药线点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2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2398 占比:99.85%

总计:92538篇

药线点灸—发文趋势图

药线点灸

-研究学者

  • 唐汉庆
  • 李克明
  • 李晓华
  • 窦锡彬
  • 冯桥
  • 李季
  • 林辰
  • 殷昭红
  • 蒋祖玲
  • 郑建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俊; 蒋惠明; 钟恒诚
    • 摘要: 目的观察药线点灸与中药辨证内服联合治疗肿瘤患者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肿瘤伴失眠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镇静催眠药治疗,观察组使用药线点灸+中药辨证内服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2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及5-羟色胺与γ-氨基丁酸水平。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57/60)高于对照组(83.33%,50/60)(P<0.05);治疗后观察组PSQI指数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后,日间障碍、睡眠效率、睡眠质量等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2组治疗后5-羟色胺与γ-氨基丁酸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WHOQOL-BREF量表总分、心理功能、生理功能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药线点灸+中药辨证内服治疗肿瘤患者失眠症,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升高5-羟色胺与γ-氨基丁酸表达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罗世春; 张睿添; 林国栋; 熊坚; 林昌稳; 邹思婷; 乔赟
    • 摘要: 目的探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研究现状、热点及未来趋势,为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提供研究及发展参考。方法通过中文语言检索1985—2021年中国知网数据库,获取与壮医药线点灸主题相关的文献,再利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5.6.R5对所获得文献的发文量、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壮医药线点灸年度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始明显增加并维持在每年40篇以上的水平,发文频次前3位的作者是朱英、范郁山和何彦霖。作者合作聚类显示研究团队呈现出多团队交叉合作。研究机构发文量前3位的分别是: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关键词聚类共生成11个聚类,分别是壮医、综述、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朱琏抑制i型针法、壮医药线、壮医药、带状疱疹、医案、三阴交、灸法/方法、民族医药。结论通过分析当前发文量稳定,呈上升趋势,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仍是目前研究热点。有较稳定的研究团队,但团队间合作不足,今后应加强团队间合作,加强跨区域多研究团队合作,促进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推广。
    • 彭静; 吴琼远; 雷龙鸣
    • 摘要: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急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给予15例急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5例急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经1~5次治疗后,痊愈5例(33.33%),显效7例(46.67%),有效3例(20.00%),总有效率为100%。所有患者经药线点灸治疗1次后,痒痛、肿胀等症状显著改善,皮疹部分结痂,无新发,且均未出现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急性接触性皮炎效果显著。
    • 刘笑笑; 林津仪; 彭盼; 宋莉敏; 吴健文
    • 摘要: 目的:观察药线点灸联合刺血疗法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药线点灸联合刺血疗法治疗急性湿疹患者28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多数患者皮损及瘙痒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96.4%(27/28)。结论:药线点灸联合刺血疗法治疗急性湿疹效果显著。
    • 李建维; 梁振兴; 陶文姣
    • 摘要: 目的:分析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8月在南宁市武鸣区中医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运用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名。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脑卒中病患进行治疗时,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能够改善脑卒中病患的吞咽功能障碍,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 庞瑞康; 范郁山
    • 摘要: 目的:评估壮医药线点灸结合针刺在急性期带状疱疹治疗方面的效果,并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选取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72例,依照就诊次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给予壮医药线点灸结合针刺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疗法,共治疗10天。比较两组证候改善情况(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P物质(substance P,SP)的含量,以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神经后遗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明显短于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血清IL-6、IL-8及SP含量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29%(33/35)]高于对照组[74.28%(26/35)](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治疗后第1、2、3个月PHN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带状疱疹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PHN发生率,其镇痛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因子IL-6、IL-8及SP含量有关。
    • 高天野; 刘杰; 黄丽英
    • 摘要: 目的 观察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脓毒性休克急性胃肠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脓毒性休克急性胃肠损伤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药线点灸组,每组40例.2组均使用甲氧氯普胺改善胃肠动力、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药线点灸组联合药线点灸治疗,疗程均为7 d.比较2组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评分、腹内压、胃肠道新发并发症发生率(喂养不耐受、腹泻、胃潴留、胃肠道出血、下消化道麻痹)、入住ICU时间、28 d死亡率.结果 药线点灸组胃肠道功能障碍评分、腹内压、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腹泻发生率、胃潴留发生率、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下消化道麻痹发生率较常规组低(P<0.05);药线点灸组入住ICU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药线点灸组28d死亡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药线点灸能改善脓毒性休克急性胃肠损伤患者胃肠道功能,减少胃肠道新发并发症,缩短ICU住院时间,减低死亡率.
    • 罗天秀; 阮丽琴; 雷长珍
    • 摘要: 目的:观察采用药线点灸联合季德胜蛇药片外用治疗带状疱疹合并T2DM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临床防治带状疱疹合并T2DM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药线点灸治疗带状疱疹合并T2DM患者两个疗程,观察患者临床改善情况.结果:带状疱疹合并T2DM患者经药线点灸治疗后疱疹及伴随症状消失,无后遗神经痛而告痊愈.结论:药线点灸治疗带状疱疹合并T2DM可明显改善症状,并可缩短病程,痊愈后多无后遗神经痛.
    • 孙宗喜; 王成龙
    • 摘要: 壮医药线点灸为一种流传于广西壮族地区的民族医特色外治法,临床适用范围广,疗效显著,可用于治疗内科、外科、皮肤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疾病.本文通过查阅、梳理近年来有关壮医药线点灸的文献,对其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以期为深入阐释壮医药线点灸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深挖其临床价值助力.
    • 蔡慧倩; 粟胜勇; 蒋芳杏; 张熙; 代琪; 黄梅; 林安
    • 摘要: 目的:比较壮医药线点灸结合麦粒灸疗法和单纯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偏头痛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西药组、药线组和观察组.西药组口服氟桂利嗪胶囊治疗,20 mg/次,1次/d;药线组采用壮医药线点灸局部穴位,3壮/穴,1次/d;观察组在药线组的基础上加上麦粒灸足三里、胆俞、气海和关元穴,3壮/穴,1次/d.10 d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的VAS、VRS评分、头痛发作次数及头痛持续时间评分的变化.结果:3组远期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优于药线组和西药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后6个月的VAS、VRS、头痛发作次数及头痛持续时间的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优于药线组和西药组(P<0.05);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1个月后比较观察组VAS、VRS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药组和药线组的评分均较治疗1个月后升高(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结合麦粒灸治疗偏头痛具有良好的远期临床疗效,并且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及壮医药线治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