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7741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戏剧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36篇、会议论文5篇、相关期刊2391种,包括青年文学家、作家、四川戏剧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20届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2011年北京大学国际语言传播学前沿论坛、2008中国翻译理论研究高层论坛等;莎士比亚的相关文献由610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伟民、杨俊峰、成立等。

莎士比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36 占比:99.9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6%

总计:7741篇

莎士比亚—发文趋势图

莎士比亚

-研究学者

  • 李伟民
  • 杨俊峰
  • 成立
  • 林语堂
  • 彭建华
  • 傅光明
  • 方平
  • 杨林贵
  • 佚名
  • 张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杨锐祎
    • 摘要: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引下回归经典文本,莎剧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双重性,既是矛盾的,又统一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剧作中表现出既进步又背离的趋势.从喜剧、悲剧两个层面结合诸多作品详细分析莎士比亚戏剧中女性观的二重性,即作为时代公民的局限性与作为大艺术家的超越性,以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
    • 马万东; 卢林萍
    • 摘要: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正义幻相和心灵样态之间的关联做了深刻的揭示和演绎,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对正义幻相和心灵之间的关联亦有精彩的呈现,但是过度的学科分化遮蔽了哲人和诗人所揭示的心灵的完整结构及其诸多表现形态。哲学要想重新获得对于人类心灵的敏感和洞见,就必须充分审视人类心灵的激情部分,在这一点上,处于形上进路和经验进路之间的修辞学进路更具有建设性意义。
    • 左小乃
    • 摘要: 对于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大部分人都会从人物塑造、情节设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角度出发去讨论其作品。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方面取得成功,和他的创作手法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可从这一角度出发,对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进行分析。
    • 辛雅敏
    • 摘要: 17世纪上半叶,法国批评家从意大利学者那里继承了古典主义诗学原则,并将其僵化为一系列教条,这些教条对西欧戏剧理论影响巨大。17世纪末复辟时期,英国批评家托马斯·莱默完全用古典主义诗学原则衡量莎士比亚的作品,对莎士比亚多有贬抑。他的观点激起了英国批评家的民族情绪,德莱顿、戈尔登等人对莱默的反驳不仅巩固了莎士比亚在英国文坛的地位,也为英国戏剧突破古典主义束缚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的某些观点甚至成为浪漫主义诗学的先声。
    • 秦勇
    • 摘要: 戏中戏是伊丽莎白时代戏剧创作中比较流行的结构,莎士比亚运用得尤为纯熟。这种结构框架,无论是其本身在结构上的功能,还是在内容上的作用,都使其成为塑造莎士比亚戏剧所不可或缺的要素。本文试图探讨戏中戏在塑造莎士比亚戏剧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 刘欣羽; 王懿楠; 曹若男
    • 摘要: 结构功能主义主张用功能分析方法认识和说明整个社会体系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学说主要强调社会总系统中的“目的达成”“适应”“整合”“维护”原则、以及秩序、行动和共同价值体系的作用。莎士比亚戏剧描绘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样貌,塑造的角色千姿百态,在社会秩序中发挥了各自的功能。本文以结构功能分析的视角,论析莎士比亚戏剧冲突中所展示的结构功能关系,并探究边缘角色小丑在社会结构中存在的价值。
    • 王钢
    • 摘要: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塑造的最为重要的理性巨人形象之一。作家一方面通过这一人物深奥丰富的哲理诗情展现了最完备、最恰当的近代文学精神,另一方面传达出一种深远的历史洞察力以及更为成熟的向历史纵深方向思考、探索的可贵精神。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撷取哈姆雷特对生命哲学的思索、理性的伪装与自我超越以及关于“人是何物”的时代之思三个重要的理性呈现维度,探讨并阐释这一人物形象与莎士比亚理性精神展现之间的内在肌理联系,并由此得出结论:凭借哈姆雷特理性主义思索维度的艺术化展现,莎士比亚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身份角色的转换,即他既是一个好的诗人和剧作家,也是一个好的“哲学家”。
    • 牟学苑; 欧阳文秀
    • 摘要: “疯癫”是莎士比亚在悲剧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戏剧手法,但如果严格遵照文本的标准,莎剧中真正疯癫的人物只有三个,即李尔、泰门和奥菲利娅,此外还有三个装疯的人物——哈姆莱特、爱德伽、泰特斯。莎士比亚对于“疯癫”的使用有着很强的个性和风格,他笔下的“疯癫”往往是一种变化,是一种权势失落的隐喻,并通过疯癫及其背后权势的失落和恢复,实现对主人公的惩罚和教育。而对于唯一的女性疯癫者奥菲利娅,则通过其疯癫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和女性的反抗。装疯在莎剧中主要是一种展现复仇的装置。莎士比亚在悲剧创作中使用疯癫,主要是为了增加波折,引发观众的怜悯和恐惧,或是为作家代言。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戏剧效果,而非情节的必需。
    • 邱胜男
    • 摘要: 《仲夏夜之梦》中对歌颂爱情、赞扬个性解放、支持婚姻自主和争取个人幸福的权利等主题思想的展示是显而易见的。但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角对戏剧进行更进一步的解读,可以发现文本中莎士比亚对爱情与自由进行讴歌时,同样诉说着他对爱情的反思即其喜剧中暗含的悲剧的教育意义。
    • 谢欣铭
    • 摘要: 电影《乱》是日本电影“天皇”黑泽明晚年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影片取材于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李尔王》,讲述了战国时期日本的一个武将家族走向灭亡的悲剧故事。导演黑泽明并没有一味照搬原著设定,而是结合日本传统文化,做了合理的东方化改编,使电影不仅继承了莎翁深刻的悲剧内核,也多了一分东方式的美学和哲学思考。本文试从情节安排、人物设置、主题内涵等方面对比分析电影《乱》对莎士比亚原著《李尔王》的改编与创新之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