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蕨麻

蕨麻

蕨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6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农作物、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6303篇;相关期刊126种,包括中国野生植物资源、青海科技、解放军药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缺氧和呼吸病理生理学术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等;蕨麻的相关文献由74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军乔、李灵芝、韦梅琴等。

蕨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4 占比:2.98%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6303 占比:96.89%

总计:6505篇

蕨麻—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牛永昆; 李军乔; 曲俊儒; 李晨芹; 王鑫慈; 田甜
    • 摘要: 为研究铁胁迫对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 L.)光合生理的影响,寻找适合蕨麻进行光合作用的铁浓度。以‘青海蕨麻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0(F_(0)),12.5(F_(1)),25.0(F_(2)),75.0(F_(6)),125.0μmol·L^(-1)(F_(10))共5个铁浓度,进行盆栽试验。测定5种铁浓度处理下蕨麻的相对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及部分生理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探究铁对蕨麻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F_(1)、F_(2)、F_(6)显著提高了蕨麻的相对叶绿素含量。铁浓度对蕨麻叶绿素荧光参数有较大影响,随着铁浓度的不断增加,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量子产量[Y(Ⅱ)]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先升高后降低,其中,Fv/Fm在F_(2)处理下有最大值,Y(Ⅱ)和qP在F_(6)处理下有最大值;随着铁浓度的升高,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O)]逐渐增大,但供铁组Y(NO)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光响应拟合参数中,最大电子传递速率(ETRm)在F_(6)处理时有最大值,F_(2)处理下半饱和光强(Ik)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对所有光合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后,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F_(6)>F_(2)>F_(1)>F_(10)>F_(0)。F_(6)(75.0μmol·L^(-1))处理时蕨麻的总体光合性能最优。合适的铁浓度可提高蕨麻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强光系统活性,并改善蕨麻的光合特性。
    • 刘秉雪; 徐世才; 张云辉; 唐宇; 雷杰; 陈豫; 胡伟
    • 摘要: 在传统曲奇饼干配方的基础上,用红豆粉、红薏米粉、蕨麻粉代替部分小麦粉,以感官评分为参考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工艺参数,确定杂粮营养强化曲奇饼干的最佳配方。研究结果表明,杂粮营养强化曲奇饼干的最佳配方为:红薏米粉10 g,红豆粉8 g,蕨麻粉12 g,糖粉36 g,低筋面粉100 g,黄油45 g,液态奶油20 g,牛奶20 g,淡奶油20 g,盐1 g。在此配方下的曲奇饼干不仅香味浓郁,色泽均匀,而且断面结构有层次,孔细密均匀。
    • 李军乔; 李晨芹; 王鑫慈; 牛永昆; 石子林; 田甜
    • 摘要: 为明确外源植物激素IAA和GA_(3)对蕨麻苗期生长的影响及生理作用,本研究以苗期蕨麻为对象,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浓度IAA和GA_(3)对蕨麻苗期形态指标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2种激素浓度的增加,蕨麻相关农艺性状指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25 mg/L IAA和100 mg/L GA_(3)的处理下达最佳促进效果,且各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100 mg/L IAA和150 mg/L GA_(3)的处理下蕨麻幼苗部分指标表现不佳,因此在生产中不建议超过此浓度。研究表明,IAA和GA_(3)能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蕨麻苗期各农艺性状指标的提升,具有提高其内在品质和经济效益的潜力。
    • 杜亚飞; 王刘星月; 黄鑫琦; 袁露; 陈紫琴
    • 摘要: 以蕨麻和低筋面粉为主要原料,研制一种蕨麻苏打饼干。以感官评分作为评价指标,考察蕨麻粉、白砂糖、小苏打和黄油添加量对蕨麻苏打饼干感官品质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蕨麻苏打饼干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以低筋面粉质量为基准、每100 g低筋面粉添加蕨麻粉16 g、白砂糖15 g、黄油20 g、小苏打1.0 g、酵母2.0 g、食盐1.0 g及蛋液10 g时,蕨麻苏打饼干外观呈浅咖啡色,口感硬脆细腻,孔隙均匀,并具有蕨麻独特的风味,食品的感官品质最优。
    • 李晨芹; 李军乔; 王鑫慈; 牛永昆; 曲俊儒
    • 摘要: 对从青海省湟源县蕨麻人工种植基地的蕨麻块根部位分离得到的菌株D2进行了致病性检测、形态学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同时开展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分离所得菌株D2为镰刀菌Fusarium perseae,是蕨麻根腐病的病原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菌株D2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30和25°C,菌丝致死温度为64°C(10 min),全光照条件不利于菌丝生长。pH值5.0~12.0菌丝均能较好生长,弱碱条件更利于其生长和产孢。该菌能利用多种碳、氮源,最适碳源为果糖,最适氮源为牛肉浸膏,部分碳、氮源可以促进菌株D2产生绿色色素。D2菌株对氮的有效利用表现为有机氮>硝态氮>铵态氮,而铵态氮更利于其产孢。因此,在蕨麻人工种植田间应当多注意田园卫生和水肥管理,防止蕨麻根腐病的发生与蔓延。该研究结果可为蕨麻根腐病的诊断及防控提供较为可靠的基础理论依据。
    • 谭亮; 李军乔; 李玉林; 王环; 杲秀珍; 赵静; 马家麟; 冀恬; 王虹蕾
    • 摘要: 以青海7个不同产地的蕨麻为研究对象,对其营养成分进行差异比较、主成分分析和品质综合评价,为以青海蕨麻为食品原料或辅料的产品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采用SPSS 19.0分别对青海7个不同产地蕨麻的营养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并对蕨麻品质贡献大的指标性营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此外,还对青海蕨麻与其他食品的关键营养成分进行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样品间指标性营养成分存在差异,但具有高蛋白质、高膳食纤维、低脂肪、极低钠、丰富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种类、多种矿物质的特点。与其他食品营养成分比较分析发现青海蕨麻中膳食纤维、维生素B_(2)、维生素C、Ca、K、Na质量分数高,脂肪、淀粉质量分数低,能量低。综合评价总排名前三位的蕨麻分别来自玉树州囊谦县、海南州贵南县和西宁市湟源县。研究发现不同青海产地蕨麻的营养成分质量分数的差异与当地海拔高度有一定相关性,并与不同海拔对应的气候因素密切相关,同时还可能与蕨麻品种、培育和遗传改良、生态适应性有关。本研究表明青海蕨麻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前景,可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 郭杰; 王吉鸿; 贾国军; 张娜
    • 摘要: 蕨麻是青藏高原特色植物,具有补血益气、生津解渴的功效,是藏区人民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从蕨麻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两个方面介绍蕨麻的价值。经过多年的系统研究发现,蕨麻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多糖、三萜、三萜苷、黄酮、单宁等。这些有效成分赋予蕨麻显著的保肝作用、免疫力、抗缺氧的生物活性,使蕨麻在当前健康养生的时代背景下有望成为新型功能性保健产品。
    • 刘静凤; 李美琪; 何青涟; 陈思禹; 陈佩瑶; 梅青刚; 姜立春
    • 摘要: 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蕨麻作为本实验的研究材料,用超声波清洗机辅助提取蕨麻的总黄酮,探究了超声时间、功率级别、溶剂乙醇浓度、超声温度以及料液比5个单因素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对蕨麻总黄酮提取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甘南蕨麻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0,提取时间30 min, 50%乙醇浓度,32°C提取温度,2级功率,在此条件下,蕨麻总黄酮的提取量最高,为4.217 mg/g.
    • 白世俊; 李军乔; 牛永昆
    • 摘要: 以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 L.)5个省份的17份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野蔷薇苷为对照品,检测计算蕨麻块根中总皂苷含量,通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5省份的蕨麻种质资源总皂苷含量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西藏蕨麻(3.06%)>青海蕨麻(2.78%)>四川蕨麻(2.42%)>甘肃蕨麻(2.39%)>黑龙江蕨麻(2.00%)。(2)17份蕨麻样品的总皂苷含量由高到底依次为“青海蕨麻3号”(3.84%)>林芝蕨麻(3.63%)>日喀则蕨麻(3.22%)>(青海)海南蕨麻(3.12%)>西宁蕨麻(2.64%)>海东蕨麻(2.58%)=石渠蕨麻(2.58%)>碌曲蕨麻(2.45%)>若尔盖蕨麻(2.40%)>临潭蕨麻(2.39%)>那曲蕨麻(2.34%)=合作蕨麻(2.34%)>德格蕨麻(2.29%)>绥化蕨麻(2.19%)>“青海蕨麻2号”(2.14%)>大庆蕨麻(1.99%)>齐齐哈尔蕨麻(1.82%)。本课题组审定通过的“青海蕨麻3号”(药用型)总皂苷含量最高,适宜作为原料提取蕨麻总皂苷,为蕨麻皂苷活性成分的应用和种植提供了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