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蚕豆

蚕豆

蚕豆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4015篇,主要集中在园艺、农作物、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00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1078篇;相关期刊925种,包括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现代农业科技、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第四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生物种业论坛、云南省土壤肥料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2012年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等;蚕豆的相关文献由609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玉皎、吴春芳、陈国琛等。

蚕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00 占比:72.23%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92%

专利文献>

论文:1078 占比:26.85%

总计:4015篇

蚕豆—发文趋势图

蚕豆

-研究学者

  • 刘玉皎
  • 吴春芳
  • 陈国琛
  • 王学军
  • 李萍
  • 侯万伟
  • 尹雪芬
  • 郑毅
  • 李爱萍
  • 汤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马占荣
    • 摘要: 蚕豆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也被叫做罗汉豆、兰花豆亦或是胡豆,成熟后为黑色表皮而且有肥厚的荚果,具有粮食与蔬菜双重功效。当前,我国蚕豆作物种植过程中,部分地区种植管理不够精细,依然采用粗放管理模式,蚕豆种植技术还没有形成系统与规模化,由此为蚕豆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康乐县高寒阴湿地区蚕豆种植过程中也面临此类问题,要加强根腐病防治,实现蚕豆高产种植。主要分析了康乐县高寒阴湿地区蚕豆高产种植与根腐病防治技术。
    • 段银妹; 尹雪芬; 陈国琛; 李江; 张炳英; 李春梅; 杨芬; 张鹏顺
    • 摘要: 根据云南省2019—2020年蚕豆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结果,从试点精度、生产水平、有效性、分辨力、稳定性和代表性等6个方面对8个区试试点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个区试试点的精度都比较高,数据有效,试验可靠;8个区试试点的产量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大田生产水平;弥渡、巍山、湾桥、保山等4个试点具有较高的品种分辨力;弥渡、保山2个试点的普遍代表性高,适合鉴别一些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品种,湾桥、楚雄、曲靖等3个试点的普遍代表性最低,可以鉴别特殊性状的品种;巍山、湾桥、凤仪、保山等4个试点的稳定性最高,对不同气候条件的缓冲能力较强。
    • 刘玉玲; 张红岩; 韩雪梅; 周仙莉; 侯万伟
    • 摘要: 【目的】寻找与蚕豆主要农艺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挖掘农艺性状的优异等位变异与种质。【方法】以321份蚕豆种质为供试材料,调查其初荚高度、初荚节位、成荚节数、生殖节数、有效籽粒数、有效分枝、有效荚数、单荚粒数、荚长、荚宽、籽粒面积、籽粒厚、籽粒周长、籽粒长、籽粒宽、株高及百粒重。利用具有显著多态性的76对SSR标记进行基因分型,在分析群体结构的基础上,采用Tassel 2.1软件的GLM和MLM两种模型对上述17种农艺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幅为10.06%~51.64%,平均值为25.07%,表明供试群体具有较为丰富的表型多样性。76个标记在321份蚕豆中共检测到389个多态性位点,各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12个,变异范围为2~11个;多态性信息量(PIC)值为0.1903~0.7766,平均为0.5156,表明所选用的标记多态性较高。利用Structure 2.3.4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可将321份供试材料划分为2个亚群,表明该群体结构相对单一,有利于关联分析。基于GLM模型,共检测到11个与12种农艺性状极显著(P<0.01)关联的标记,单个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0.0393~0.1101;基于MLM模型,共检测到8个与8种农艺性状极显著(P<0.01)关联的标记,单个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0.0291~0.0897。最后,基于MLM模型分析结果中极显著(P<0.01)关联位点各等位变异的表型效应,共发掘出7个分别对成荚节数、单荚粒数、有效荚数、有效籽粒数、株高、籽粒厚、籽粒长和籽粒周长增效潜力最大的优异等位变异,并由此筛选出7份优良种质。【结论】通过关联分析挖掘了多个与蚕豆农艺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位以及优异种质,为蚕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以及亲本材料的选配奠定了理论基础。
    • 杜全福
    • 摘要: 蚕豆是一种品质优良的粮、饲、菜、肥兼用作物,在种植过程中,种子未消毒、播种密度不当、土壤肥力不均、温湿度不适宜等因素均可引发病虫害,严重影响蚕豆产量和品质。结合青海省西宁地区的实际情况,详细分析当地蚕豆主要病害症状、发病条件和发病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保障蚕豆稳产高产。
    • 樊有存; 张红岩; 杨旭升; 韩芊; 刘玉皎; 武学霞
    • 摘要: 高亲和性钾离子转运蛋白(high affinity K+transporter,HKT)能够调节细胞及整株的Na+/K+转运,在植物盐胁迫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RT-PCR和PCR方法克隆获得蚕豆VfHKT1;1基因全长编码序列,该基因包含165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52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该蛋白属于HKT第Ⅰ亚家族,命名为VfHKT1;1,且VfHKT1;1蛋白氨基酸序列与苜蓿MtHKT1;1的序列相似度最高。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VfHKT1;1蛋白结构稳定,不具有信号肽结构,含有8个跨膜区域,且蛋白含有HKT家族典型的保守结构域TrKH,属于典型的跨膜离子转运体。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VfHKT1;1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盐胁迫诱导下,VfHKT1;1基因在根中的表达水平受到抑制,而在叶片中的表达水平上升,且在盐处理1h后达到最高值,随后随着盐处理时间的延长又逐渐下降。
    • 李莉; 韩雪松; 陈宏伟; 孙龙清; 刘良军; 刘昌燕
    • 摘要: 鄂豆3202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蚕豆新品种,在2年的品种比较试验和生产试种中都表现出产量高、熟期适中、综合抗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等特征特性。2022年获得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适宜种植区域为湖北省及同类型生态地区。对鄂豆3202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其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介绍。
    • 施素秀; 高璐
    • 摘要: 为提高种植效益,促进优质稻产业与经济作物协调发展。2019-2021年在福鼎市实施“早稻-晚稻-蚕豆”1年3熟水旱轮作高效耕作模式,筛选推广适宜的优质稻与蚕豆新品种,开展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3 a示范推广1年3熟水旱轮作高效耕作模式3000 hm^(2),总产值增加20128.5万元,效益增加11353.5万元。总结了福鼎市“早稻-晚稻-蚕豆”高效耕作模式与配套技术。
    • 王雅博; 王晓晓; 李雪强; 张西龙; 张京京; 诸凯
    • 摘要: 为研究蚕豆种子脱水过程中不同位置组织细胞的水分迁移对微观结构的影响以提高蚕豆品质,本文运用显微观察及图像处理技术,研究水分迁移过程中蚕豆样品不同位置细胞形态的变化,并分析0°C和8°C不同位置细胞的尺寸参数(相对直径、相对周长、相对面积、面积)和形状参数(圆度、伸长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脱水过程中,0°C下不同时刻的尺寸参数的最大值在紧靠样品切面中心的下方位置处取得。8°C时其最大值在样品切面中心处取得。形状参数分布在一个范围内,无显著的规律性变化。0°C时,细胞圆度大体分布在0.85~0.95,细胞伸长率集中分布在1.2~1.8。8°C时,细胞圆度大体分布在0.80~0.90,细胞伸长率集中分布在1.2~1.9。0~30 min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各个位置上的尺寸参数变化增加。与0°C相比,脱水过程中8°C时的细胞经历了更大的收缩,细胞形状整体变化趋势更加均匀一致。
    • 杨伟丽; 陈东旭
    •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丰宁县蚕豆种植技术,以期为当地蚕豆植户提供参考。
    • 刘彩玲; 李程勋; 叶红云; 何春梅; 王利民; 黄毅斌; 李爱萍; 曾承传
    • 摘要: 【目的】分析蚕豆(Vicia faba L.)花荚期疏枝的饲用和肥用成分,为合理利用蚕豆疏枝提供参考。【方法】在田间试验条件下,测定11个蚕豆品种(系)的花荚期疏枝的生物量、养分含量及截获量。【结果】花荚期蚕豆可疏枝2~3次,产生茎叶干物质1.22~2.54 kg·hm^(-2)。作为饲草利用,蚕豆疏枝相对饲用价值介于96.79~120.23,从高到低依次为通蚕鲜6号>陵西一寸>I_(3)>通蚕鲜8号>通蚕鲜10号>通蚕鲜7号>通09-110-1>日本大白皮>I_(2)>I_(1)>I_(4)。依据等级划分可知,I_(3)、通蚕鲜6号、通蚕鲜8号、通蚕鲜10号、陵西一寸属于二级偏上水平,通蚕鲜7号属于二级偏下水平,I_(1)、I_(2)、I_(4)、通09-110-1、日本大白皮属于四级偏上水平。作为绿肥利用,蚕豆疏枝翻压回田可提供N、P、K截获量分别为43.79~75.20、6.52~13.95、61.91~120.69 kg·hm^(-2),相当于34.09~98.82 kg氮、8.50~14.21 kg磷、80.73~128.63 kg钾的有效养分。【结论】综合分析比较参试蚕豆品种(系)生物产量、品质及营养价值,认为在福建地区,I_(3)、通蚕鲜6号、通蚕鲜8号、通蚕鲜10号、陵西一寸花荚期疏枝饲用价值较高;I_(2)、I_(4)、通蚕鲜8号、通09-110-1花荚期疏枝肥用价值较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