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清分型

血清分型

血清分型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443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6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926040篇;相关期刊211种,包括微生物学报、疾病监测、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六届传染病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论坛、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第五届中国兽药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药学分会暨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论坛)等;血清分型的相关文献由1584位作者贡献,包括夏胜利、赵嘉咏、修冰水等。

血清分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6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26040 占比:99.95%

总计:926469篇

血清分型—发文趋势图

血清分型

-研究学者

  • 夏胜利
  • 赵嘉咏
  • 修冰水
  • 张泓
  • 张贺秋
  • 杨锡琴
  • 王国华
  • 穆玉姣
  • 黄锐敏
  • 俞慕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汤全英; 崔家瑞; 张梦寒; 王小龙; 邹文燕; 朱莉勤
    • 摘要: 目的了解3起食物中毒事件致病菌的分型及耐药特征,为食物中毒的判定及溯源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按照WS 271—2008《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血清凝集试验,使用VITEK2全自动生化鉴定系统对菌株进行鉴定,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分子分型及溯源,分别测定15种药物对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3起食物中毒事件致病菌均为肠炎沙门菌,共分离35株,血清学分型、生化鉴定结果一致;PFGE分型结果显示共12个带型。所有菌株均多重耐药,其中对萘啶酸、红霉素的耐药率为100.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82.9%,对四环素、氯霉素的耐药率为71.4%,对头孢唑啉耐药率62.9%。结论3次食物中毒事件中,均有相关从业人员肠炎沙门菌阳性,且其菌株的PFGE带型与至少1个病例相似度达100%,可推断3起事件均为疑似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 李志颜
    • 摘要: 目的分析罗定市2017—2019年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进行病原菌血清分型鉴定。方法收集罗定市2017—2019年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食源性疾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收集受试者的粪便或肛拭样本,对食源性疾病暴发情况、可疑食品、病原体分布及阳性菌株血清分型进行分析。结果2017—2019年罗定市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食源性疾病共发生6起,暴露人数共为560人,发病人数共为54人,罗定市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食源性疾病年均罹患率为9.64%;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可疑食品分析结果为:2017年未煮熟食物罹患率为53.33%、剩饭剩菜罹患率为33.33%、营养餐罹患率为13.33%;2018年未煮熟食物罹患率为47.37%、剩饭剩菜罹患率为31.58%、营养餐罹患率为21.05%;2019年未煮熟食物罹患率为60.00%、剩饭剩菜罹患率为20.00%、营养餐罹患率为20.00%。2017—2019年罗定市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高发时间均为4—6月;高发发病年龄为7~10岁。收集的54例阳性食源性疾病病例中,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最高,为66.67%;共检出7个血清群,优势血清型为O3:K6。结论罗定市2017—2019年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事件发生率呈下降趋势,未煮熟食物罹患率最高,4—6月为疾病高发时间,7~10岁为高发年龄;阳性标本病原体的副溶血弧菌检出率最高。
    • 周建松; 简洁; 蒋家俊; 刘小华; 李婉宜
    • 摘要: 目的:对贵阳市2015年至2020年33株食源性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分型和PFGE分子分型,评价不同血清型沙门菌的亲缘性,为贵阳市沙门菌感染的防控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对目标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凝集确定其血清型,并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血清分型共分出5种血清型,其中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46%)与德尔卑沙门(21%)。分子分型33株菌株中4株分型失败,剩余29株共获得24种带型,相似性达100%的有4组(有一组为不同年份肠炎沙门),鼠伤寒优势带型为P15(25%),德尔卑沙门氏菌优势带型为P20(33.3%)。结论:本实验沙门菌PFGE分型总体呈多态性,不同年份肠炎沙门分型一致提示存在污染源清除不彻底问题。
    • 刘阳; 马炳存; 刘峥; 王灿; 秦媛; 贺巧玲
    • 摘要: 目的:通过参加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组织的能力验证,比对不同检验方法对巧克力样品中沙门氏菌的检出及鉴定效果,找出不同检验方法对样品中不典型沙门氏菌分离及鉴定的特性,有效提升实验室对不典型沙门氏菌检验能力及质量控制水平。方法:实验中样品前处理按照考核方案作业指导书进行,沙门氏菌的分离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4—2016)要求进行操作,通过BAX®system Q7快速筛查可疑样品,MALDI-TOF-MS定位可疑菌株,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确认阳性菌株,MLST技术对沙门氏菌阳性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分型。结果:3个样品中两个样品检出沙门氏菌,样品CODE-0695检出鼠伤寒沙门氏菌,样品CODE-0050未检出沙门氏菌,样品CODE-0542检出肠道沙门菌双相亚利桑那亚种。结论:实验发现肠道沙门菌双相亚利桑那亚种在显色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及生化表征与常见沙门氏菌不一致,易漏检,实际工作中应加强对不典型沙门氏菌检验能力的建设。
    • 黄威
    • 摘要: 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杆菌性肝脓肿(KPLA)临床特征、血清分型、发病危险因素及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1年7月于黄冈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确诊为KPLA患者临床资料,另选取同期收治的肝脏占位性脓性病变且细菌培养阳性的60例非肺炎克雷伯菌性肝脓肿(NKPLA)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KPLA发病的危险因素;采集KPLA患者经穿刺或手术后抽出的脓液或血液,应用全自动细菌培养仪进行细菌培养;耐药性试验采用Kirby-Bauer(K-B)法;采用黏液拉丝分析确定肺炎克雷伯杆菌的高黏液形状;采用PCR扩增法检测毒力基因(rmpA、wacG-R、aerobactin-R)及荚膜血清分型基因(K1、2、5、54、57、20)。结果:KPLA患者60岁以上占多数,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73.33%)和肝区疼痛(66.67%),其中,86.67%的患者伴有胆管炎、胆囊炎等胆道疾病。KPLA组体温≥39°C、脂肪肝、胆管炎及胆囊炎、发热、高血压、糖尿病、血糖>11 mmol/L、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ALT升高为KPLA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60株肺炎克雷伯菌除去对氨苄西林天然耐药外,对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为分别为16.67%、5.00%;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1株,对头孢曲松、氨曲南、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所有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等常见抗菌药物敏感率均为100%。60株肺炎克雷伯菌中,66.67%的菌株具有高黏表型,荚膜分型主要为K1、K2血清型;非高黏表型菌株荚膜血清型以K1为主;未发现血清型20、54、57。此外,具有高黏表型的菌株均检测到rmpA基因,其携带率为100%,非高黏表型菌株rmpA基因携带率为20%。结论:KPLA多发于年龄较大患者,糖尿病与ALT升高是其发病危险因素,高黏表型菌株占大多数,且荚膜分型主要以K1、K2为主,毒力基因rmpA携带率最高,对常用的抗菌性药物耐药率较低。
    • 申艳琴; 董锟; 张璟; 兰光; 张阳; 李欣颖; 闫静; 刘小菊; 权玉玲
    • 摘要: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腹泻患儿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特征,耐药状况及分子分型特征,为儿童沙门菌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8-2020年收集兰州地区哨点医院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分离的149株沙门菌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药物敏感试验和脉冲场电泳分型。结果腹泻患儿感染沙门菌以夏秋季为主,1~3岁幼儿居多,占59.73%。149株沙门菌分为33个血清型,其中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分别占30.87%和28.19%。沙门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为79.87%,多重耐药率为78.52%,其中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多重耐药率分别为80.95%、76.09%。经PFGE分子分型将肠炎沙门菌分为20个带型,包含2株及以上的带型有6种;鼠伤寒沙门菌分为30个带型,ST1带型包含2株菌。结论兰州市腹泻患儿中沙门菌以非伤寒沙门菌为主,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多重耐药严重,肠炎沙门菌PFGE分型同源性较高,鼠伤寒沙门菌带型呈多样性分布。
    • 李梅; 颜兴伟; 彭思露; 吴竹君; 邬艳
    • 摘要: 目的 分析江西省食源性主动监测感染性腹泻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沙门菌的检出及分型情况。方法收集2家国家级哨点医院感染性腹泻病例粪便标本共269份进行沙门菌检测,对检出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法分子生物学分型。结果 269例样本内沙门菌检出率为15.99%(43/269),其中男性及女性病例沙门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4.39%(20/139)和17.70%(23/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6,P=0.460)。0~6岁患者组占病例总数的52.42%,沙门菌检出率为23.40%(33/141);>6岁患者组占病例总数的47.58%,沙门菌检出率为7.81%(10/128),不同年龄组间沙门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35,P=0.010)。检出的43株沙门菌分属于12种血清型,鼠伤寒沙门菌占比最高[53.49%(23/43)]。检出沙门菌中34株的PFGE分子分型带型相似度在47.0%~100.0%之间,大部分同一血清型沙门菌的PFGE图谱能聚集成簇,20株鼠伤寒沙门菌聚集成2簇,其中3株布利丹沙门菌高度同源。结论 2020年江西2家省级医院食源性疾病沙门菌感染病例以6岁以下儿童为主,鼠伤寒沙门菌为优势菌且存在变种可能,部分病例之间可能存在流行病学关联。
    • 乔玉林
    • 摘要: 目的 研究腹泻患者肠道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血清分型及耐药性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腹泻患者244例(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均取其新鲜粪便,进行菌株分离培养及血清学分型,比较不同年龄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血清分型,并分析其耐药性.结果 244例腹泻患者共检出伤寒、副伤寒沙门菌151株,其中伤寒沙门菌56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6株,乙型副伤寒沙门菌47株,丙型副伤寒沙门菌32株;且5~10岁年龄段患者较多,占比为25.17%;伤寒沙门菌对萘啶酸、链霉素、磺胺异恶唑耐药性为21.43%、12.50%、12.50%;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萘啶酸、环丙沙星、氯霉素、磺胺异恶唑耐药性为100.00%、56.25%、18.75%、18.75%;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对磺胺异恶唑、链霉素、四环素耐药性为21.28%、10.64%、10.64%;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对磺胺异恶唑耐药性为37.50%.结论 腹泻患者血清分型主要为伤寒沙门菌及乙型副伤寒沙门菌,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不同,临床可据此科学合理用药,提升治疗效果.
    • 李诗瑶; 王鸣秋; 林津; 邵翠翠; 朱必婷; 刘艳; 陈丹
    • 摘要: 目的 采用3种方法 对鸡肉粉中沙门氏菌进行检测.方法 3份样品的前处理依据组织方提供的《作业指导书》进行,每瓶样品直接加入4.5 mL灭菌去离子水复溶,作为初始样本,后续实验依据GB 478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操作.鉴定分离出疑似菌后,加入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2种方法 作为辅助检测,并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生化鉴定,再结合生化鉴定与血清学实验综合评判检测结果 .结果 使用3种鉴定方法 在JS015、JS110、JS140样本中均检出沙门氏菌.结论 本研究采用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2种方法 均能快速准确鉴定出沙门菌,特别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和血清学分型配合使用,对沙门菌的快速鉴定有重要意义.
    • 吴欣欣; 程媛; 余土养; 潘梅珍
    • 摘要: 本试验用滤纸搭桥法对食品中分离出的沙门菌做进一步的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滤纸条搭桥法与简易平板法相比较,耗时更短,简易平板法普遍要传1?2代后再进行血清分型,而滤纸条搭桥法可直接接种血平板诱导培养后进行血清分型,且对沙门菌的鞭毛抗原诱导效果更佳,血清分型结果更为准确.在实际食品检验工作中可以把滤纸条搭桥法作为国家标准GB 4789.4-2016方法的补充,对简易平板法血清分型结果以予确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