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行政公益诉讼

行政公益诉讼

行政公益诉讼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0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4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210篇;相关期刊546种,包括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法制与经济(上旬刊)、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2009年行政法年会、全国法院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暨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2008年年会等;行政公益诉讼的相关文献由1459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学贤、冯勇、刘艺等。

行政公益诉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64 占比:50.76%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64%

专利文献>

论文:1210 占比:48.59%

总计:2490篇

行政公益诉讼—发文趋势图

行政公益诉讼

-研究学者

  • 黄学贤
  • 冯勇
  • 刘艺
  • 王春业
  • 徐本鑫
  • 关保英
  • 刘元见
  • 张敏
  • 朱汉卿
  • 李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曾鹏; 余林
    • 摘要: 2017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正式确立了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诉前程序是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设计的亮点,有利于督促行政机关及时自我纠错,提高行政效率,也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但是,行政公益诉讼在我国刚刚起步,诉前程序启动尚存一些困境,比如对行政机关履职认定标准难以统一,诉前程序"督促期"弹性不足;检察机关监督履职缺位,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合力;诉前程序选择及实施规范不足,诉讼过滤功能尚未完全发挥等.完善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要合理定位行政公益诉讼,把控行政公益诉讼启动时机,有效利用公益诉讼资源;提高履职期限及履责认定标准,规范公益诉讼诉前启动程序;正确发挥检察建议的监督属性,完善诉前程序与其他手段的配合,通过诉前与诉讼程序的有效衔接促进诉前程序的优化.
    • 杨寅
    • 摘要: 行政公益诉讼审理的直接法律依据近乎空白,司法解释不详,人们对《行政诉讼法》诸多审理规则能否适用于行政公益诉讼常处于困惑状态。本文依据《行政诉讼法》和公益诉讼司法解释,将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条件作为讨论起点,围绕对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审查和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后的审理两个领域,阐述当下行政公益诉讼审理最为突出、颇有争议的系列问题,包括起诉条件的构成、是否应当存在起诉期限、审查起诉的方式与内容,以及是否可以适用一并审查、裁定驳回起诉、简易程序、调解、行政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和撤诉等《行政诉讼法》的既有规定。在此基础上,对公益诉讼司法解释与法律规则的完善提出具体方案。
    • 赵艺绚; 林鸿潮
    • 摘要: 安全生产行政公益诉讼可以有效解决安全生产领域行政监管的短板,目前检察机关已开展大量安全生产行政公益诉讼的实践,但出现了“野蛮生长”的趋势。结合检察机关介入安全生产领域的优势和劣势,可以总结出安全生产行政公益诉讼的启动目的、判断标准等具有特殊性。检察机关启动安全生产行政公益诉讼时必须尊重行政机关的首次处理权、明晰安全生产公共利益的范围,建立科学合理的案件筛选机制。在具体制度构建上,应当根据安全生产行政公益诉讼两个不同阶段的特征设置相应的启动条件。
    • 陈蕾; 朱文玉; 刘兴晨
    • 摘要: 2017年7月以来,行政公益诉讼在全国已实施4年多的时间,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管辖权的运行模式基本确立。随着办案实践的发展,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管辖权的基本运行模式对办案效果的发挥产生了一定制约。以H省办案实践为研究依据,提出制定统一的公益诉讼专门性法规、以基层同级管辖为主、适时提级管辖、灵活运用异地管辖和集中管辖、简化指定管辖流程等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为推动行政公益诉讼办案实践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 商艺涵
    • 摘要: 行政公益诉讼在我国是一项新生的制度,同时也是一项创新的制度。虽然行政公益诉讼已经初见成果,但是由于法律规定较为简略,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办案指南和操作细则,因而在推进行政公益诉讼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同样,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的诉前阶段也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如案件线索的来源受限、检察建议的设置不明、调查核实的权力有限等,因而需要积极拓宽案件线索的来源、明确规范检察建议的设置、有效强化调查取证的刚性,以此来完善行政公益诉讼中诉前程序的检察监督机制。
    • 崔冬; 陈东洋
    • 摘要: 我国早期的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环境问题随之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发展,环境问题得到重视,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然而,我国有关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的制度设计并不完善,因此文章归纳总结了诉前程序在调查权的行使、检察建议、履职标准等方面的问题。只有梳理好诉前程序的流程,从检察机关的调查权、监督权入手,以制定检察建议的标准为基础,明确行政机关的回复、履行期限,优化诉前程序与诉讼程序的衔接,才能使诉前程序得以完善,但这需要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不能一蹴即至。检察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之间要以我国实际情况为前提,在实践中对诉前程序进行完善。
    • 王萍
    • 摘要: 行政公益诉讼中,行政机关“依法履职”的认定是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关键。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产生了行为主义标准和结果主义标准这两种不同的认定标准。两种认定标准各有其利弊,同时存在于行政公益诉讼司法实务之中,不利于行政公益诉讼的司法标准统一。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应当以结果主义标准为主,以行为主义标准作为必要补充,具体来说,主要是在诉前阶段适用行为主义标准,在诉讼阶段适用结果主义标准,以此形成规范、完善的认定体系。
    • 张宇思
    • 摘要: 行政公益诉讼中,法院判决类型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确认违法判决与履行判决。从司法实践来看,作为使用率较高的履行判决,在适用于行政公益诉讼的过程中出现了行政机关履职程度不明确、确认违法判决与履行判决的选用不合理、判决内容过于笼统的问题。为保障行政公益诉讼判决的实效性与合理性,实现行政公益诉讼督促履职、维护公益的制度宗旨,可以从明晰行政机关履职程度、明确履行判决与确认违法判决的适用顺序、加强履行判决的司法能动性入手进行优化。
    • 高志宏
    • 摘要: 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司法实践经历了地方探索、改革试点、全面法治三个阶段,法律体系初步建立,但在受案范围、起诉主体、诉前程序、举证责任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缺漏。优化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应实现三个转向:立法模式实现从包容论向独立论的转变,诉讼类型实现从救济型诉讼向预防型诉讼的转变,规则构建实现从粗陋向细化的转变。通过制定《公益诉讼法》进一步拓展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逐步放宽起诉主体资格,厘清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功能定位、身份职责和价值目标,明确检察建议法律定位、细化检察建议规则、健全程序衔接制度,并根据作为类和不作为类案件类型分别构建行政公益诉讼举证责任分配规则。
    • 王春业
    • 摘要: 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没有对行政公益诉讼举证责任分配问题作出专门规定,而实践中也存在各地做法不一、缺乏统一标准的现象。由于行政公益诉讼在提起主体、案件类型、前置程序等方面具有自己特色,普通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规则难以适应行政公益诉讼的需要,必须构建独立的行政公益举证责任分配规则。要从有利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有利于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有利于构建双方在诉讼中平等法律地位、有利于法院查清案件事实以及与普通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规则相衔接的角度来考量举证责任分配规则构建问题,在检察机关、行政机关及其他当事人之间合理分配举证责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