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讽喻

讽喻

讽喻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9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8篇、相关期刊175种,包括青春岁月、文教资料、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等; 讽喻的相关文献由204位作者贡献,包括林森、王代福、陈礼珍等。

讽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8 占比:100.00%

总计:198篇

讽喻—发文趋势图

讽喻

-研究学者

  • 林森
  • 王代福
  • 陈礼珍
  • 井玉贵
  • 刘林
  • 吴礼权
  • 张培元
  • 朱国华
  • 李思兰
  • 段艳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崔芃昊
    • 摘要: 若从创作动机的视角来看,文学的重写行为实际上反映了写作主体对集体记忆的主观介入,被重写的文本必然会含有历史与社会性的意义重塑。“白蛇传”作为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因文本的经典性被纳入到现代作家的重写谱系,并参与到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建构之中。在1930—1949年间的“白蛇传”重写现象中,整体呈现出了现实主义叙事的转向:一方面,作家以祛魅和讽喻的叙事策略规避着高压的意识形态管制,表现出知识分子的现实焦虑;另一方面,在“游戏”的叙事态度中,反映出“边缘”与“中心”对话的渴望,作家批判的背后呈现了民族主义情结的暗涌与“厚古薄今”式的价值回溯。
    • 廉鹏
    • 摘要: 《诗经》自16世纪传入欧美之后,一直受到西方人的关注,其研究热情数百年来依然不减。海外汉学家在对《诗经》进行研究时常常会用到一个关键的术语,即“讽喻”(Allegory),《诗经》传统的“兴”近似于西方叙事作品中的讽喻,因此海外汉学研究者常常把讽喻与“兴”视为同一创作手法。但近年来,《诗经》是否适用于讽喻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争论,尤其是《诗经》中超出文本意义的意义化与西方的讽喻研究非常相似,所以目前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开始对《诗经》进行讽喻研究。以“西方《诗经》研究中的讽喻之辩”为题,概述了《诗经》在西方的传播,分析了《诗经》的政治隐喻以及其能否作为讽喻研究文本的重要分歧点,并对争论进行反思。
    • 黄涵煦
    • 摘要: 克雷格·欧文斯早期提出“后现代艺术总体呈现出一种讽喻冲动”的观点,使本雅明的讽喻理论转向后现代主义并被赋予了后现代性。欧文斯在后现代艺术现象显现出的挪用性、意指模糊性和自我否定性中作出了被象征压制已久的讽喻正在回归的判断。他将讽喻与解构相联系,认为两者的共同点即都是反对西方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其主旨在于对权威理论的反抗,并认为这是讽喻回归的目的,该目的契合了后现代主义包含的反权威议题。
    • 赵雅炅
    • 摘要: 老舍被归置于现实主义流派由来已久,然而边界宽泛的现实主义却无法给予老舍的创作更清晰的位置刻画与风格定义。规劝与讽喻是老舍小说中习用的艺术工序,其中却蕴含着来自传统古典小说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两种相似却不同的力量成分,两种力量的相叠与对峙使得处于力量中心的老舍作品呈现出复杂的美学面貌,并始终徘徊于文学主潮的边缘。这也正是新旧文学转捩之际个体文人与时代风潮之间,因各自不同动势所产生的缝隙与时差。
    • 张钰婧
    • 摘要: 宋代文人养猫之风盛行,并由此创作了大量以猫名篇的诗作。他们或以猫为书斋生活的陪伴,喜爱其捕鼠护书、扑蝶醉花;或以猫喻世事,赞相乳之猫能行义举、憎不捕之猫尸位素餐;或以猫参禅颂古,狸奴能通佛性,捕鼠深契禅理,表现出丰富的情感与内容。这些作品既是宋代文人书斋生活的体现,也是宋代世俗生活的缩影,如民间畜猫习俗与文人猫画的流行即是咏猫诗出现的社会背景。宋人以猫入诗,赋予了猫独特的人文内涵,蕴含了化俗为雅的审美趋向。
    • 吴礼权
    • 摘要: "讽喻"是一种古老而常用的修辞手法,无论是在日常修辞,还是在政治修辞中都会时常用到.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讽喻从形式上看可以区分为两类:一是"叙而不议",二是"叙而后议".但不论是何种形式,都有含蓄婉转、发人深思的表达功能.从表意婉转的程度上看,"叙而不议"式要比"叙而后议"式更突出.但从说理有力的程度上看,"叙而后议"式要比"叙而不议"式更突出.因此,相比于日常修辞,政治修辞更倾向于采用"叙而后议"式呈现,目的 是让政治修辞受体对其建构的讽喻文本的用意更清楚,语义接受印象更深刻.
    • 周鹏波
    • 摘要: 唐诗书写秦汉帝王形象,反映了历史典籍中人物形象在唐朝诗歌艺术中的传播、接受、反思和再塑造过程,体现着"以史为鉴"理念,推动了"以史为鉴"理念的具体化与艺术化."崇道求仙""骄奢纵欲"和"穷兵黩武",是唐诗中秦汉帝王的三类典型形象.唐朝诗人立足于社会现实,将其与国家兴衰、人民生活相联系,借以讽喻唐朝君主不当行为和社会不正之风,对专制皇权形成一定的约束,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 席荣志
    • 摘要: 《天路历程》是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班扬所写的一部伟大的讽喻作品,被认为是18世纪极具社会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与但丁的《神曲》、斯宾塞的《仙后》并列为世界文学史中三部伟大的讽喻作品.该书进步性的宗教思考、梦境式的自然叙述和显白的讽喻外衣,不仅使其在众多的讽喻作品中获得了经久不衰的崇高声望,同时也让读者领悟到文学开放性的美.基于此,本文全面分析了《天路历程》的讽喻外衣与救赎真理,以供参考.
    • 宣奔昂
    • 摘要: 批评界长期关注音乐对约翰·德莱顿戏剧创作的影响,而少有考察其诗歌对音乐的多重表现.文章从音乐讽喻的角度来重新解读《圣塞西莉亚节之歌》和《亚历山大的盛宴》,并结合作者的其他诗歌、文论和歌剧来展开讨论,由此发现德莱顿在诗歌中用艺术热情代替宗教狂热,又借助音乐将世俗艺术提升至更高精神层次的双向努力,他将两者结合起来推动复辟戏剧超越寓言式书写,达到娱乐与教化的双重目的.
    • 侯玲宽
    • 摘要: 《霍乱之乱》是一部精致而有意味的作品.作者池莉将长期在基层工作体验形成的隐忧外化为一个荒诞的文学寓言,揭示了我国防疫系统及治理体系方面存在的深重忧患,而生存之困与发展之艰所导致的人才流失也映现了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方面的问题,现代作家所着重表现的"隔膜"主题,亦被池莉赋予了别样的内涵与隐忧.池莉充分发挥了文学"下情上传""刺世""讽喻"功能,表达了她对现实的殷殷关切与忡忡忧心.池莉将其固有的悲凉与愤慨隐藏于诙谐幽默的笔墨中,形成了一种别有意味的叙事风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