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转移性淋巴结

转移性淋巴结

转移性淋巴结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5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74070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信息、中国医疗设备、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等;转移性淋巴结的相关文献由256位作者贡献,包括司勇锋、彭碧波、李明等。

转移性淋巴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74070 占比:99.98%

总计:474154篇

转移性淋巴结—发文趋势图

转移性淋巴结

-研究学者

  • 司勇锋
  • 彭碧波
  • 李明
  • 王小燕
  • 穆晓峰
  • 覃颖
  • 郑静晨
  • 陈关信
  • 刘新华
  • 吴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佩君; 童嘉辉; 陈萌晗; 王莹; 杨高怡
    • 摘要: 颈部淋巴结结核(cervical tuberculosis lympha-denitis,CTBL)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cervical meta-static lymph node,CMLN)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的主要原因。CTBL在肺外结核病中发病率较高,约占50%[1],CMLN是恶性肿瘤常见的一种转移模式,然而这两种淋巴结病变的早期诊断仍是一种挑战。临床上,超声是检查淋巴结疾病的首选诊断工具,但CTBL和CMLN两者的超声声像图存在较多重叠,鉴别诊断较为困难。因此,本文就常规超声以及超声新技术对CTBL和CMLN的鉴别综述如下。
    • 倪雅琼; 王涛; 王兴越; 田尤新; 魏温涛; 刘勤江
    • 摘要: 目的:分析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生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在甘肃省肿瘤医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的PTC患者1524例,其中多灶性PTC 492例,单灶性PTC 1032例。通过比较多灶性与单灶性PTC患者在性别、民族、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术前促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病灶范围、病灶最大径、病灶直径总和、颈部中央区和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以及甲状腺癌侵犯被膜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多灶性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同时,根据是否出现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和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将患者进行分组,比较患者上述临床病理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与单灶性PTC患者比较,多灶性PTC患者中55岁以上、合并高血压、出现中央区或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及甲状腺癌侵犯被膜患者的比例更高(均P<0.05);55.1%多灶性PTC患者的病灶分布在双侧腺体,且病灶最大径和病灶直径总和均大于单灶性PTC患者(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病灶最大径超过7 mm、甲状腺癌侵犯被膜是多灶性PTC患者发生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均P<0.05);男性、病灶最大径超过7 mm、术前TG超过55 ng/mL、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是多灶性PTC患者发生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多灶性PTC患者出现中央区及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比例均高于单灶性PTC,且当患者为男性、病灶最大径超过7 mm、甲状腺癌侵犯被膜、术前TG超过55 ng/mL时发生转移性淋巴结的风险较高。
    • 蒋亚兰; 张越; 张晓; 蒋锐; 蔡雪婷
    • 摘要: 目的:分析320排螺旋CT在胃癌转移性淋巴结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医院收治的130例胃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320排螺旋CT检查,以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扫描参数、淋巴结转移率,评价320排螺旋CT对胃癌肿瘤淋巴结及远处转移(TNM)分期的诊断价值。结果:130例患者的320排螺旋CT扫描诊断出94例淋巴结转移,共扫描淋巴结994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723枚,非转移性淋巴结271枚,漏诊7例,误诊5例;诊断36例淋巴结无转移,诊断正确29例。320排螺旋CT扫描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71%、85.29%、90.77%、94.68%和80.56%,与病理学检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77);转移性淋巴结长径、短径、平扫期、动脉期、平衡期强化程度值均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1,t=15.04,t=6.11,t=14.95,t=8.12;P<0.05);320排螺旋CT扫描诊断淋巴结N0期、N1期、N2期、N3a期和N3b期的准确率分别为94.12%、83.33%、86.96%、96.55%和100.00%,总准确率为90.77%,术前N分期误诊12例,分期不足7例(占58.33%),过度分期5例(占41.67%),其中N0期5例(占41.67%)误诊,均为过度分期;N1期3例(占25.00%)误诊,均为分期不足;N2期3例(占25.00%)误诊,均为分期不足,N3a期1例(占8.33%)误诊,为分期不足,N3b期无误诊。结论:320排螺旋CT在术前胃癌转移性淋巴结检查中特异度、灵敏度、准确率及分期诊断准确率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蔡德松
    •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高频超声检查于甲状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行颈部CT和甲状腺超声检查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患者85例,观察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统计不同检查方式的病灶以及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率。结果联合检查的病灶检出率为95.29%,多层螺旋CT为82.35%,高频超声检查为8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多层螺旋CT上病灶血流异常的检出率较高频超声检查低(P<0.05)。联合检查的转移性淋巴结检出率为96.47%,多层螺旋CT为82.35%,高频超声检查为8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多层螺旋CT、高频超声检查诊断的检出率更高,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 张璐; 周伟; 彭艳; 詹维伟
    • 摘要: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激光消融(percutaneous laser ablation,PLA)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术后颈部转移性淋巴结(metastatic lymph nodes,MLNs)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收集并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因PTC术后复发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PLA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PLA术中均应用二维超声监测手术过程,评估消融后病灶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PLA术前及术后1 h、2~7 d内分别行超声造影检查,评估MLNs病灶灌注缺损情况.对所有患者随访(截至2019年5月),记录随访中消融后病灶最大径和体积.结果 共35例(46个MLNs病灶)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入选本研究.术前超声造影显示,20个MLNs为不均匀灌注(包括1个液化淋巴结),26个为均匀灌注.术后2~7d复查超声造影显示,灌注缺损区边界较术后1h更清晰,灌注缺损区体积比术后1 h明显增大[230.40(78.03,361.17)mm3比130.62(43.06,253.66)mm3,P<0.05].所有患者对PLA均耐受良好,无颈部血肿及活动性出血、感染、气管食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56.7±8.9)个月,无原位淋巴结复发病例.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消融后病灶最大径[0.00(0.00,0.00)mm比7.35(5.70,9.63)mm,P<0.05]、病灶体积[0.00(0.00,0.00)mm3比95.59(32.82,169.01)mm3,P<0.05]均显著缩小.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消融后病灶体积缩小率分别为100(40.381,100)%、100(96.110,100)%和100(100,100)%.结论 超声引导下PLA对PTC术后颈部MLNs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李祖银; 朱迪; 夏春华
    • 摘要: 目的 探究能谱CT扫描中动、静脉期CT值、碘浓度(IC)值在胃腺癌淋巴结定性评估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6年2月—2020年7月收治的85例胃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CT和能谱CT扫描检查.比较转移性淋巴结、非转移性淋巴结的动、静脉期CT值和IC值,同时比较不同分化程度转移性淋巴结的动、静脉期CT值和IC值.绘制能谱CT定量参数在鉴别诊断胃腺癌淋巴结转移上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并对其诊断效能进行分析.结果 转移性淋巴结的动、静脉期CT值和IC值均明显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CT、I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移性淋巴结中,低分化腺癌的动、静脉期CT值以及动、静脉期IC值均明显低于中、高分化腺癌的CT、I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动脉期IC值、静脉期IC值在诊断胃腺癌淋巴结转移上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3、0.712、0.849和0.784,在判断胃腺癌淋巴结转移上均具有较高准确性.结论 能谱CT扫描中动、静脉期CT、IC值在术前评估胃腺癌患者淋巴结性质上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评估胃腺癌患者病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量化指标应用于临床.
    • 周华银; 王雍; 谢建平
    • 摘要: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引导下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细针抽吸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FNA-Tg)水平联合超声风险特征参数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92例DTC患者102枚颈部淋巴结为研究对象,按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分为转移性淋巴结组(MLN组,n=72)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组(NMLN组,n=30).分析FNA-Tg水平联合超声风险特征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超声检测淋巴结呈现团状高回声、伴微钙化、伴囊性变、颈部淋巴结可疑转移组数≥2组、血流呈杂乱混合灌注、RI、S、L/S被认定为超声风险特征参数,单参数诊断的敏感性(SE)为67.4% ~90.2%,特异性(SP)为62.5% ~85.2%,≥3个超声风险特征多参数诊断SE 96.1% ~100%,SP 90.7% ~98.2%,FNA-Tg单参数诊断SE 83.3%,SP 74.2%.FNA-Tg结合1~2个颈部淋巴结超声风险特征进行联合诊断,诊断SE 94.2%和96.5%,SP 86.4%和95.6%.结论:超声风险特征只显示1~2个异常变化时,FNA-Tg阳性结合超声风险特征进行联合诊断能克服单一参数和单一技术的不足,提高DTC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
    • 喻娇兰
    • 摘要: 目的:探索超声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不同分区转移性淋巴结的价值.方法:将10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160枚颈部可疑淋巴结进行超声诊断,分析转移性淋巴结敏感度、转移性淋巴结特异度、转移性淋巴结阳性预测值、转移性淋巴结阴性预测值以及转移性淋巴结诊断准确性.结果:超声诊断中,诊断颈侧区淋巴结特异度较高,而诊断敏感度较低,超声诊断颈侧区淋巴结的准确性大于中央(P0.05).结论:超声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不同分区转移性淋巴结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可推广.
    • 冯若璇; 张宏; 谭小蕖; 钱林学; 赵军凤; 刘玉江; 马霞; 刘冬; 邱兰燕; 徐瑞芳
    •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浅表转移性淋巴结及淋巴瘤的声像图特点,以提高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36例(138枚)浅表转移性淋巴结及淋巴瘤(除甲状腺癌外)患者,依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淋巴瘤组(39例,40枚)和转移组(97例,98枚),所有患者均在放化疗前经超声诊断并采集声像图,分析其临床和声像图特点,包括是否合并临床症状和(或)体征、淋巴结大小、形状、边缘、淋巴结门回声、皮质回声、内部回声、有无钙化及血流模式.结果:淋巴瘤组出现临床症状和(或)体征、可触及肿块及发热的比例高于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816,x2=8.166,x2=4.957;P<0.05);淋巴瘤组较转移组的淋巴结长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8,P<0.05).两组形态不规则、淋巴结门样血流、周边血流、网格样改变及部分极低回声或条索样改变以及回声不均匀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5.971,x2=8.530,x2=10.344,x2=43.488,x2=32.137;P<0.05).在纳入的可疑超声征象中,网格样改变、部分极低回声或条索样改变较好的提示为淋巴瘤;而回声不均匀、形态不规则提示为转移性淋巴结.结论:淋巴瘤的声像图特点与转移性淋巴结存在差异,常规超声对鉴别浅表转移性淋巴结及淋巴瘤有一定临床意义.
    • 郑炜
    • 摘要: 目的:探讨经增强CT纹理分析的检查方式对诊断食管鳞癌转移性淋巴结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3月于我院经病理证实的71例食管鳞癌患者的诊断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平扫与增强CT检查,经影像分析及纹理分析,提取图像特征,获得均值、方差、熵、偏度、峰度的5个参数,对比平扫、增强CT纹理分析对食管鳞癌转移性淋巴结的分析参数差异.结果:经常规平扫检查食管鳞癌各参数在N-、N+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增强CT纹理分析,各参数上N+均高于N-,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增强CT纹理分析对食管鳞癌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有积极意义,提供给医师在治疗参考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