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软硬件协同

软硬件协同

软硬件协同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283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56881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电子学报、电子技术应用、电子世界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第四届青年学术交流会、第十五届计算机工程与工艺年会暨第一届微处理器技术论坛、中国宇航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2011年度技术交流会等;软硬件协同的相关文献由79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海峰、吴强、廖永波等。

软硬件协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6881 占比:99.79%

总计:57000篇

软硬件协同—发文趋势图

软硬件协同

-研究学者

  • 刘海峰
  • 吴强
  • 廖永波
  • 胡浩
  • 赵欢
  • 任小西
  • 刘彦
  • 刘滔
  • 张微
  • 张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孙庆斌; 何虎
    • 摘要: 为加快深度学习人脸检测算法MTCNN(multi-task convolu tion neural network)的推理速度,满足许多应用场合检测的实时性的要求,基于Xilinx FPGA ZCU102开发板设计针对MTCNN专门优化的卷积和全连接加速硬件。该加速硬件不仅适用于MTCNN网络,其它神经网络推理算法也可以使用。针对算法特点,硬件采用小而多的计算核心,支持动态分块、图像间混合计算、片上多核共享RAM等完全自主开发的软硬件协同技术。在100 MHZ的频率下对MTCNN应用在加速器上的加速效果进行测试并和ARM程序进行对比,可以得到加速器相对于ARM O2速度加快了6倍多。
    • 景博; 黄崧琳; 王生龙; 崔展博; 盛増津
    • 摘要: 军用飞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系统设计与工程应用存在设计标准缺失、复杂度高、准确率低等问题。通过对PHM系统数据、结构、功能维度的设计需求分析,提出三维多相迭代设计准则;基于三维多相设计准则对PHM系统设计流程进行梳理;提出基于软硬件协同加速的健康管理实时化、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逻辑可视化、基于MBSE的PHM系统模型化的三化一体设计架构,并通过多领域模型联合仿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设计架构实现了5.63倍的加速计算效果与82.7%的计算功耗缩减,提升了PHM系统知识与设计需求管理的可追溯性。
    • 呼延烺; 李映; 周诠; 魏佳圆; 刘娟妮; 张怡
    • 摘要: 遥感数据的多样性及获取能力增加使得星上产生的数据量呈几何级增长,这给遥感卫星数据传输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导致遥感卫星数据传输系统无法满足实时传输的需求,成为遥感数据应用的瓶颈。研究海量遥感卫星数据传输系统及技术是目前国际卫星信息网络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之一。围绕遥感卫星高速数据传输瓶颈、遥感载荷利用率以及星上存储等关键问题,将传统的卫星数据传输系统与星上智能处理相结合提出一种遥感卫星计算传输框架,并分析其关键技术。
    • 牛威杨
    • 摘要: 传统的OpenHW设计采用ARM7结合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 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Spartan6)两片芯片构成AMP架构来实现软硬件协同设计,但是由于两个处理器间的通信使用片外异步总线电磁兼容(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数据传输速率受限,致使软硬件协同设计的优势并不能发挥到极致。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了一种功能更加完善、架构更加统一、组件化的移动机器人平台。基于Zynq平台的软硬件协同方法,通过底层的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图像处理、运动控制,到系统上层的人机交互、将这些功能集成在一块芯片中完成,继而对系统进行软硬件融合的方式进行开发,力求在开发效率、开发成本和系统性能等方面得到全面的优化。
    • 龚春叶; 刘杰; 包为民; 潘冬梅; 甘新标; 李胜国; 陈旭光; 肖调杰; 杨博; 王睿伯
    • 摘要: 国产高性能计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HPC)系统研制世界领先、芯片架构百花齐放,系统运营依托国家超算中心形成良好发展态势。国产高性能并行应用在若干关键技术点方面世界领先,应用支撑环境发展迅速,但工业软件和队伍建设挑战巨大。在后摩尔时代,需要立足人类文明进步来推动并行应用软件生态建设,工业软件要从产品角度全方面与国外商业软件进行对标;重点关注应用软件云、软硬件协同优化、面向领域的定制芯片架构和定制编译技术;在开源模式、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评价方面要与时俱进,从制度上促进应用软件生态的繁荣。
    • 邹嘉琪; 毕松林; 顾永刚; 翟超
    • 摘要: 为了提高基于立体视觉的光学定位中近红外(NIR)发光标记的定位精度,同时满足高速率高分辨率NIR图像的实时处理性能需求,基于Zynq平台设计了NIR目标的实时检测系统。利用平台集成的ARM+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架构,实现了3台工业相机的图像同步采集与传输、畸变校正、分割等功能,通过灰度重心法提取目标中心并传输给上位机进行目标的立体匹配及实时显示。部署了Linux系统对各模块进行控制及调度,采用高层次综合方法设计算法,实现算法的流水线并行运行。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对3台相机的高分辨率图像内目标以60帧/s的速率完成实时同步检测与定位,定位精度高,满足实际手术导航应用场景需求。
    • 王之润; 何鹏; 赵文静; 翟爱平; 王东
    • 摘要: 为在较低成本下解决单像素成像速度问题,从硬件和算法两个层面提出解决方案,搭建软硬件协同的单像素成像体系。算法层面在Hadamard单像素成像中引入DQN算法,提出DQN-Hadamard单像素成像,获得对特定目标物体的相对最优采样顺序。硬件层面基于LED阵列的高速低成本基底图案投射方案,选择ARM与FPGA特性结合的ZYNQ 7020作为主控,搭建ARM与FPGA协同的Hadamard单像素成像系统。最后结合算法与硬件,完成DQN-Hadamard单像素成像在ARM与FPGA协同的Hadamard单像素成像系统的移植,并与自适应斜Z字形采样单像素成像做了详细比较。成像结果显示,所提方案在30%的采样率下即可重建目标物体图像,验证了低成本软硬件协同单像素成像的可行性。
    • 聂鑫; 罗剑
    • 摘要: 本文针对软件和硬件实现方式各自的优点及不足,提出遗传算法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并且将这种方法在FPGA上进行具体的实现.首先根据软硬件的不同特点以及设计实现的目标,对遗传算法的功能模块进行软硬件划分,然后对硬件实现的部分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模块之间的连接、模块的内部状态机、模块的端口、所有硬件模块的功能仿真.同时,为了保证软硬件之间正常通讯,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软硬件交互通讯协议,通过实验验证本设计的可行性.
    • 何嘉文; 杜斐; 聂瞾; 田泽
    • 摘要: 当前芯片虚拟验证中,一般使用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语言或SystemVerilog语言)构建主机模型和验证平台,模拟主机行为,对待测设计施加激励.对于GPU芯片而言,由于芯片功能被拆分到软件驱动和硬件设计,且软件驱动功能极其复杂,导致利用硬件描述语言模拟软件驱动行为的主设备模型很困难,不仅开发时间较长,还难以确保主设备模型和软件驱动行为一致,且还需单独开发对软件驱动的验证平台.因此,该文提出了一种GPU芯片的软硬件协同验证平台构建方法,以SystemC语言作为桥梁,在虚拟验证平台中兼容软件语言开发的激励和驱动,以及使用硬件语言开发的待测设计,不仅能够加快GPU虚拟验证平台的开发进度,还能保证虚拟验证和芯片的测试时主设备模型行为的一致性,对当前GPU芯片验证工作很有帮助.
    • 张祖昊; 王云光
    • 摘要: 某些特殊领域(如医用电子内窥镜)对视频成像实时性要求很高,但图像处理数据带宽不够会导致画面延迟卡顿。为解决此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Zynq-7000的实时视频图像处理系统框架。根据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通过Zynq的可编程逻辑器件PL端实现OV5640摄像头的视频数据采集,HDMI显示输出功能;通过Xilinx HLS将图像处理算法从C/C++转换成Verilog并封装成IP核,最后通过Zynq的ARM-Cortex A9 PS端实现对整个FPGA工程的控制。该实时视频图像处理系统框架实现1280×720分辨率下30FPS的实时视频图像处理功能,为图像处理算法提供了方便的硬件验证平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