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郭绍虞

郭绍虞

郭绍虞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0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齐鲁学刊、社会科学辑刊、思想战线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全球化与中文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文学与形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等;郭绍虞的相关文献由155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旺生、贺根民、刘锋杰等。

郭绍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8 占比:88.5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1.49%

专利文献>

论文:20 占比:9.95%

总计:201篇

郭绍虞—发文趋势图

郭绍虞

-研究学者

  • 何旺生
  • 贺根民
  • 刘锋杰
  • 王元化
  • 卢毅
  • 廖先怀
  • 张健
  • 张德林
  • 李伟国
  • 李裕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欣赏书法大致有六条标准:一是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是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是意态,要飞动;四是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标准看帖;五是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是气象,浑朴安详。--郭绍虞书法欣赏在美育工作中应当占有特别的分量。欣赏书法是“高难动作”,需要长期培养涵育。
    • 韩叶林
    • 摘要: 郭绍虞论赋涉及赋体源流演变、诗赋关系、赋体文学性、赋的文学史地位等问题,具有民国学界不易得见的现代学术视野。总体特点为:在守持原有古典文学研究传统的同时,将进化史观引入赋体源流演变的研究中,使赋体批评部分地被纳入现代学理轨道;用现代语言学关照赋体,对该文体之独特文学性做出时代性论断;率先肯定了赋的文学史地位。郭绍虞论赋能守正探新,且发论客观,并由此促成了现代赋体批评格局的初步建构,深刻影响了民国以降近一个世纪的赋体文学研究。
    • 林少阳
    • 摘要: "文"的概念是中国、以及(近现代以前)汉字圈传统的思想、文学乃至政治中的最重要概念之一,而"修辞"概念亦属此谱系.这一事实百年来却渐渐为大家所淡忘.本文将从语言思想角度,梳理"修辞"概念之现代嬗变,进而探讨与"文"概念的关联.现代意义上的修辞学是东亚西化现代性的产物,它始于明治日本,后传入、确立于民国初期的中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结果之一.本文也将梳理这一由日本至中国的过程,然而将侧重于语言思想之现代嬗变问题,以及理论上由此引发的问题,如修辞与现代意义上的语法学之间不可调和之理论问题,也将检讨语法中心化现象与科学主义的关联.总之,语言传递方式与现代性之间的关联如何深刻地影响现代意义上修辞学的确立,乃是本文的核心主题.
    • 黎爱
    • 摘要: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承扬学者、文人二分的学术传统,体现出鲜明的身份意识。是书下册完成了成体系的身份建构:以分类及明确特征的方式,建构起学者与文人二元分立的基本身份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呈现身份的历史多样性与个体复杂性。《批评史》也透露出重学者、轻文人的态度,究其原因,既是郭绍虞面对民族危机的反思,也寄托着史家的价值取向:推崇知识、思想、人格兼备的人文素养,推崇从执守一家到兼收融会到“通”的学术境界。总而言之,通过《批评史》中的身份建构,郭绍虞旨在传达包容多样性、尊重复杂性、追求会通性的文化关怀。
    • 叶当前
    • 摘要: 桐城派不仅以古文享誉文坛,还以独树一帜的文学理论辉映学界,故桐城派文学理论亦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论题。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以“义法”说为中心,辟六节专论桐城派文论,阐释方苞古文义法的要义,考镜刘大櫆对义法说的具体化,论证姚鼐对义法说的抽象化,直指桐城派文学理论的要路津。先生导夫先路,在高起点上确立了桐城派在中国文论史上的重要地位。贾文昭编著《桐城派文论选》,收录从戴名世至吴闿生在内的46位桐城派作家文论,共计108篇。其中既节录有刘大櫆《论文偶记》、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林纾《春觉斋论文》、姚永朴《文学研究法》等勒为专著的文话,也节录有方东树《昭昧詹言》、吴闿生《诗说》一类的诗话。更多的则是序、跋与书信,如颇具特色的选本序例,像方苞《古文约选序例》、姚鼐《古文辞类纂序》、方宗诚《桐城文录序》、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序》、吴闿生《明清八大家文钞序(代)》等,文章学主张与选本互相映证.
    • 编者
    • 摘要: 据上海鲁迅纪念馆编《四十纪程》(1991)中《上海鲁迅大事记》记载,经过半年多的筹备与建设,1951年1月7日上海鲁迅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饶漱石、上海市市长陈毅、副市长潘汉年,鲁迅友人及文化界人士陈望道、冯雪峰、黄源、巴金、叶以群、郭绍虞、冯定、舒同、陈烟桥、孔另境、吴朗西、王士菁、周而复,以及苏联友人罗果夫等70余人前往参观.
    • 蒙建军
    • 摘要: 1961年4月8日,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选举沈尹默为主任委员,郭绍虞、王个簃、潘伯鹰为副主任委员。沈尹默为研究会的成立付出了辛勤努力,这是他晚年致力于书法事业的重要成果。研究会成立前期以及成立后的诸多书法活动,反映着沈尹默对新时代书法社团建设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这些理念是沈尹默对书法社团宗旨、职能、会员、活动等建设的多方位工作发展模式的构建,影响了以后书法家协会的成立。
    • 郑雄
    • 摘要: 众所周知,明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发展阶段,属于“文学批评发达时期(郭绍虞语)”。在过去的四十余年当中,明代文学研究迅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增长点,研究疆域不断扩张,研究成果亦层出不穷。综观多年以来的明代文学研究,无论是在填补空白还是深度耕耘的层面上,都有了相当丰富的学术开拓与积累,然而犹有尚待大力开掘之处,如对于明代文话的研究便是其中之一。
    • 胡鹏
    • 摘要: 欧阳修作为北宋前期的"文坛宗主",对其诗、词、散文、史学、经学、金石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汗牛充栋,但对氏撰笔记作品《笔说》《试笔》《归田录》《六一诗话》的研究仍较为薄弱.其中《六一诗话》长期被排斥在笔记研究的视阈之外,这是对该书文体归属界定有误的结果.从欧阳修创作该书的文学现场和现代研究者对该书归类为诗话时的纠结来看,此书其实都应该被界定为笔记体文学作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